张 洁
(安阳市崔派艺术研究院,河南 安阳 455000)
塑造豫剧《马丕瑶出京》中马青霞的情感体验
张 洁
(安阳市崔派艺术研究院,河南 安阳 455000)
豫剧《马丕瑶出京》是以马丕瑶生前的最后两年生活轨迹为时代背景,艺术地再现了甲午战争前后这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矛盾冲突。它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前提下,丰富必要的情结、细节进行艺术的描绘,我在该剧中出演、塑造了马丕瑶的小女马青霞。对我来说,塑造马青霞是个非同一般的挑战,既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也是一次艰难的跨越。
马青霞;角色个性;艺术形象
2014年,为加大具有浓郁安阳文化色彩,体现安阳文化形象的艺术创作力度,按照安阳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组织市艺术研究所、市崔派艺术研究院联合创排了新编大型清装历史豫剧《马丕瑶出京》。很有幸,我在该剧中出演、塑造了马丕瑶的小女马青霞。
对我来说,塑造马青霞是个非同一般的挑战,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也是一次艰难的跨越。据史料记载,马丕瑶有四男三女,其中马青霞为三女儿。她出身名门望族,自幼生在中原第一大宅院,受的家教是相当好的,在父亲和几位兄长的熏陶下,马青霞天资聪敏,秀外慧中,知书达理,能诗善画。18岁时嫁给了当时的河南省首富,尉氏县大地主刘耀德。马青霞遵从旧制随了夫姓,所以后世称她是刘马青霞或刘青霞。她乐善好施兼济天下,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大事好事,被清光绪帝钦封为“一品夫人”。她十分仰慕鉴湖女侠秋瑾,而后东渡去了日本,接触了孙中山及同盟会人士并加入同盟会,她慷慨解囊资助同盟会从事反清活动。辛亥革命后,她捐出亿万家产办教育,孙中山亲笔为她题写了“天下为公”和“巾帼英雄”八个大字。国人把她比作秋瑾,故有“南秋瑾,北青霞之说”。作为马丕瑶最小的女儿,她从小活在父母及兄长的宠爱中,但又处在清末光绪年间的社会大动荡时期。这个时期鲜明的时代特征,使社会两大基本矛盾在持续加剧中走向尖锐化。从阶级矛盾的尖锐化看,清末统治集团在全面腐败中迅速走向全面腐朽,社会黑暗无以复加,农民大起义的风暴风起云涌。从民族矛盾的尖锐化看,清末统治者内外交困,不仅在与日本的战争中连连失利,英美俄等各国对大清国虎视眈眈,由慈禧为统治的封建王朝处于岌岌可危的地位。官宦之女的马青霞除了受到家庭的影响和个人天生的素质,不可能不受到时局对自身的影响。
熟读剧本后,我在导演的统一指挥下进行“二度创作”,增强文学知识,提高理解能力,依据马青霞的身份、经历、教养、环境,在准确把握角色个性和挖掘内在情感上下功夫,把马青霞特定阶段的人生际遇的精心描画和对情感世界的索秘探微转化为感人至深的舞台形象,以充实的内心活动和准确的外部动作抒发马青霞的思想感情。在塑造马青霞这个人物的过程中,我遇到的首要难题是对马青霞所处年代十分陌生,缺乏感性认识,这就很难确立人物的行为模式。由于马青霞是在马氏庄园度过了少女时期,而《马丕瑶出京》中的马青霞也恰恰是她出嫁前的这个阶段。基于此,我曾多次到位于安阳县境内的马丕瑶故居——马氏庄园实地参观,并着重细看了马青霞的房间,也就是马家绣楼的遗存。慢慢用心去感受她少女时代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设身处地”地在自己心灵里唤起自身感,尽量使自己的思想靠近她生活的时代,把握她的意志和情感。此外,我还特意去中学校门门口细心观察中学生放学时的神情、步态、眼神、手势,以及研究同学之间的感情交流,熟悉她们的动作,掌握行动特点,再经过选择、筛选后的艺术加工,跟剧情、人物结合紧密、得体、和谐。对于每一句唱腔,每一句道白,一个动作,我都废寝忘食思索过,竭力找到最能传达人物内在情感的表达方式。总之,无论是形态造型或声音造型,我都作了相应的调整、润色,力求更好地接近马青霞少女时代的气质和形态。
在《马》剧中,马青霞的首次出场的缘由是:马丕瑶听从圣命做好两件大事,一要彻查李瀚章;二要巩固海防。马丕瑶采用了悄悄暗访的方式,既访得了实情,又没让人陷入困境。于是,马青霞深秋时跟随改任广东巡抚的父亲马丕瑶悄出京,奔走了大半月终于抵达至珠江岸边、虎门炮台的情势中。在我看来,长年生活在高屋深院中的大家闺秀,一旦走出大宅门自是心花怒放,欣喜若狂,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所以,对于马青霞的第一次上场亮相,我是将她放在了一个平台制高点上予以强调和突出她兴奋的精神面貌。我的处理是:在悠扬的鼓乐声中,迈着轻盈的步伐飘然而至,轻盈小碎步涌动着快乐,在踩点至台中时停顿驻足眺望。为了表现岭南的炎热,我借机把扇子派上用场,意在遮光避日、拂暑纳凉,把扇子作为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活动和精神状态,烘托戏剧气氛,加强艺术效果的特殊艺术手段。随着简洁明快的音乐节奏,扇子于开合之间传情达意。比如,人物出场时的那段“看虎门夹大江群峰伟岸”,我背向观众,腰身呈S曲线微微晃动,唱腔由弱到强,由抑到扬,突出舒展俏丽,清越高远,继而回身、开扇、明目,提神,亭亭玉立在台中造型,把观众的注意力凝聚一起,造成强烈的“第一印象”。紧接着欢快地走下台来,伴随一串串富有青春活力的郎朗笑声,挥舞折扇,边舞边唱“随父亲离京城,踏平原,越重山,辗转来到珠江边……”。在演唱过程中,不时旋身连缀起笑声,自然放开又自然控制。在走身段时,追求动作干净敏捷,层次分明,一招一式要贯串着雕塑感与节奏感。对于形体的速度、手势、步速注重整体协调,情感贯穿,通过一系列犹似生活化的舞蹈动作和情感的有机交流,使马青霞显得清新脱俗、趣味盎然,也使序幕严肃、凝重的氛围得到了有效的中和。
从广东回到京城后,马家客厅营造的是一种夕阳西下,鸟要归巢、人要回家的温暖氛围。为了突出马青霞的年少纯情,我用富有人情味的细节和生动活泼的动作来愉悦人。比如“我不,我就不”,采取了“小半音”的润色,将天真稚气的孩子在亲人面前流露出的自然天性表现了出来。接着,当翁同龢摆下“迷魂阵”与马丕瑶在客厅暗中交锋时,人物关系顿时处于一种内张外驰的紧张状态。此时,马青霞不动声色地慢慢走过献茶,并借机轻轻地对父亲唱:“二哥说,此人好使迷魂阵,他让您听话要听弦外音。”我对献茶的动作做得自然而得体,体现了马青霞的机智应变与果敢沉着,也达到了缓和马丕瑶与翁同龢紧张情绪的用意。
《马》剧从展开矛盾到矛盾得以解决,其内在的节奏进行是极为细微复杂的,它是由各条线索,各种人物,各个场面不断地连续运动而组成的,不同的节奏交替和变换,推动着全剧的情势此起彼伏,下降和高涨,减弱和增强,缓慢和紧急,由曲线发展走向高潮。由于事态的变化,马青霞的思想也随之波动、起伏、转变。比如,当马青霞随父亲深夜去贤良寺请教李中堂,却被泼了个透心凉,一时间让马丕瑶头晕目眩难站立。此时此境,无论从人物性格,人物气质,到舞台行动,同刚出场时的马青霞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对比。于是,马青霞与李鸿章有了必要的交流和刺激,推动矛盾发展显得积极主动,大大推进了舞台情势的发展。马青霞难以抑制自己内心强烈冲动和激忿不平的情绪,欲说不得,欲罢不能。这是马青霞发展到此所表现出的性格核心。我深以为,只有强化马青霞在这一性格核心,那么她日后放弃富贵和安逸,为解除民族的苦难而不惜一切乃至生命就有了充分的心理依据与情感铺垫。于是,我用了斩钉截铁的语气据理力争:“李中堂,为广东修海防办水师,这等国家大事,要我父亲自筹银两,于情于理焉能讲得通啊。”我将气息沉到丹田,用有力度的丹田气顿挫强烈地说台词,快奏如连珠迸发,断处如斩钉截铁,有虚有实,有强有弱,情绪饱满,一气呵成,增强了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力度。随着一声祈求的呼叫“李大人”,我用披风造型转跪于地搓步向前,这样的表演处理上是情感上的一个大的跌宕。然后保持着优美的身形仰面含情唱“小女子跪在地叩头恳请”,我将“小女子”三个字放开、放足声腔,声调再缓缓下行,速度放慢,微带悲音,声声溢情。在演唱中,我吸收了崔派艺术如泣如诉,委婉低沉的曲调旋律,并把轻声、气声、美声的唱法润化其间,听起来悲愤凄怆,催人泪下。当唱到“他想问哪国的大炮火力猛”时,唱腔层层加快,节奏步步催紧。“让大清在列强面前敢称雄”最后一句大甩腔高亢激越,情感喷涌而出,加大了情感含量。我在“雄”字上翻高八度,达到了本唱段的最高音阶,以情感的热潮冲撞观众的心扉,造成强烈的情感气势。在这段唱腔,我是前缓后紧,抑扬相交,细心雕琢力度强弱、音色明晦、节奏顿挫、色彩对比、情绪张弛等诸多变化,力求准确展示人物情感上的波澜,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与心灵震颤。每当我唱到此处,观众总是为之动容,收到了强烈的剧场效果。
通过塑造马青霞,我从心里喜欢马青霞,钦佩马青霞,对她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在今后的艺术创作中,我还将一如既往倾注全力拓展自己,用艺术之火燃烧自己的青春,创造出更多更新的舞台形象。
J80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