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君
(重庆医科大学医学人文研究中心,重庆 400016)
西部农村地区留守老人养老问题
郭德君
(重庆医科大学医学人文研究中心,重庆400016)
西部农村;留守老人;养老
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造成西部农村留守老人数量急剧增长。人口结构的巨变与农村经济结构变化相互交织在一起,加之受到社会意识变迁的深刻影响,西部农村地区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的严峻性进一步凸显。西部地区由于经济相对落后性,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和全国其他地区相比,既有共通的地方,又有其特殊的一面。
当前西部农村留守老人数量的增长并不是一个历史问题,而是我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迈进的巨大历史变迁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必然社会现象。由于农村地区生活成本不断增长,仅仅依靠土地收入难以支撑整个家庭;加之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对大量农民工的需求无形中也成为拉动农民工流向城市的一股强劲动力,两种因素结合起来,导致西部农村地区人口流动不断加剧。在长期人口流动过程中,目前西部农村地区的人口流动更趋复杂,由原来单维度流向大城市流动开始向城镇乃至富裕农村地区分流;由原来主要流向东南沿海地区开始向全国各个地区乃至本地区内流动;由原来以男性青壮年劳动力流出为主变为流出男女比例逐渐缩小乃至整个家族式的流动。不管何种因素,西部农村地区人口复杂流动背后所反映的是人们对更多收益的追求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大规模人口流动的结果是农村留守老人逐步增多,以西北地区陕西省为例,2014年的统计数据显示,该省有1/4的农村人口外出务工〔1〕。另以西南地区重庆市为例,据2012年重庆市老龄委披露的数据显示,重庆市目前有134万农村空巢老人〔2〕。西部农村地区留守老人的增多是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种社会现象,给社会稳定和全面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2.1西部农村地区经济结构的变化导致土地养老模式难以为继主要原因是即使加上政府补贴,剔除种植成本后农民依靠土地获得的收入依然十分有限,难以支撑一个家庭的基本生活开支。由于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农村的土地经营基本落到留守老人身上,但是依靠留守老人自身力量很难完成收割打碾等一系列复杂的耕作过程,因而即使在西部广大农村地区,传统的耕作模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机械耕作基本上代替了手工劳作,其结果是土地生产效率有了较大幅度提高,但随之而来耕作成本也急剧上升。虽然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普及到农村后,农民种地热情倍增,但耕作成本的增长导致土地收入到一定程度后就很难再提高。而且,在部分不适合机械耕作仍然主要依靠手工劳作的地区,随着留守老人年龄变大,体质变弱,劳动效率降低,土地收入反而会逐渐下降。根据笔者在部分村庄的调查,许多家庭的收入已不再主要依靠土地收入,打工者外出务工收入在家庭收入构成中已超过50%,而且呈直线上升趋势。
2.2观念的巨大变化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构成严峻挑战以前西部农村地区的养老模式基本是家庭养老模式,农村地区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养老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与传统文化观念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关。传统中华文明从本质上来说属于农耕文明,在农业社会里,土地乃是最重要的财富基础〔3〕。要维系农耕文明的持续发展,良好伦理秩序的确立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因此,很久以来,中国社会就形成了修、齐、治、平的人生发展序列,而在此过程中,家族和谐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基于血缘关系而形成的“孝”的文化体系在中华传统文明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文化构成,使家庭形成了一个异常可靠的组成结构。但在近现代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历史转折期,中华传统文明出现严重的断层,许多年轻人受传统文明的熏陶本来就很少;而且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各种良莠不齐的文化观念也不断渗透到农村地区;加之到城市打工后,一些年轻人更是受到各种观念的冲击和影响,因此,部分年轻人出现了严重价值迷失。随着“自我性”、“独立性”等观念的增强,一些年轻人对留守在农村的老人根本不闻不问,千百年来养儿防老的家庭养老模式正在西部农村地区不断被一些事实无情地击碎。
2.3城乡二元对立使西部农村养老面临很多难题西部农村地区养老出现的困境并不能完全归咎于年轻人观念的转变。大多数西部农村地区经济非常落后,为维持生计许多年轻人到城市打工,但打工成功者仅为少数,大多数人的务工收入也仅能维持家庭的基本开支,这就导致农村留守老人的基本生活支出很多时候得不到保障。而通过升学还有其他途径留在城市的农村年轻人由于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也使他们在养老问题上面临两难境地。即使在城市生活了多年并有稳定工作的农村出身年轻人也很少有把父母接到一起长住的,这其中固然有环境难以适应、家庭矛盾等很多复杂原因,但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其实还是经济原因,随着养老成本的增加,就是在城市站稳脚跟的年轻人也不堪重负。
3.1建立普惠型农村养老体系我国自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已开展了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西部地区广大农村也不同程度地展开了此项工作;但和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西部农村地区农民的参保率相对较低,还未真正建立普惠型社会养老体系。从长远发展角度来看西部农村地区老人养老问题的解决也是以建立完善的社会养老体系为依托的。随着老龄化浪潮的袭来,国家高度重视农村老人的养老保险问题,2009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要求通过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及政府补贴来筹集农村老人的养老资金〔4〕。但是,应该看到在改革开放以后,许多地方集体经济事实上已基本解体,养老资金集体补助出现严重缺失。不过可以通过更为多元的方式来筹集资金,比如个人捐助的方式。根据笔者考察,现在也有一些外出务工、创业成功的人士非常眷念故土,而且也拿出一部分资金回馈乡里,非常遗憾的是这些资金主要用来修建庙宇(也不一定是文化古迹),或者进行一些迷信活动,如果能晓之以理,让这些人把这部分资金投入到养老基金中来,不仅是一种善举,更重要的是充裕了养老基金。在拓展资金筹集渠道的基础上,还需要从强化资金监督管理措施、拓宽投资途径确保资金增值、逐步提高保障水平、稳步扩大受益面等途径入手,建立普惠型的农村养老体系,使农村老人老有所养。
3.2形成良好社会氛围固化传统家庭养老模式虽然家庭养老模式即使在西部农村地区其绝对主导地位也不断被削弱,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它仍然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因此,要固化传统家庭养老模式,整个社会应深切关注“孝”的回归;必须把形成良好道德价值上升到建设系统文化工程的高度来审视;要从小教育孩子孝敬老人是一种天经地义的社会责任。如果整个社会形成敬老爱老的良好社会风尚,每个孩子心存感恩来关心老人,家庭被永远看作是自己难以割舍的人生港湾,家庭养老模式必然在现阶段又会发挥出其积极的社会文化功能。总之,家庭养老模式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以血缘、感情为纽带的基础更为牢固,通过代际互助,可在各个方面为家庭老人提供持续可靠的生活保障和情感安慰。因此,在现阶段西部农村的养老模式中,仍然需要把家庭养老放到第一位,并根据现代社会发展不断对其进行完善,以缓解现在农村留守老人养老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3.3缩小城乡差距,建立多元型的农村养老体系鉴于城乡二元对立在西部还比较明显,因此,着力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消除二元对立格局,不断提高农村养老的社会化程度,以最终建立城乡一体的养老体系,西部农村地区留守老人养老所面临的一些困局才有可能最大程度被消除。就目前情况来看,需要在过渡时期根据地区实际逐步建立多元化的养老体系,虽然家庭养老模式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而且仍然是我国西部农村地区主导型的养老模式,但是不能将其视为唯一的养老模式。就村一级而言,可根据留守老人的意愿设立较为集中的安置场所对其进行妥善安置;对于仍愿意居住在家里的老人要形成制度化的照顾程序,使其能安度晚年。另外,在镇、县一级根据实际情况可设立数量不等的敬老院,其建设、运营的费用建议以政府投入为主;在经济相对富足的地区可适当地建立民营性的托老所或养老服务机构。不管是公立或民营性的养老机构和服务机制,都要加强监督管理措施,以使其服务质量能得到真正保证。总之,各种社会化养老模式要与家庭为主导的养老模式密切结合,西部农村地区的养老路径才会越走越宽。
1王佳乐,沈谦.我省农村人口四分之一外出务工〔N〕.陕西日报,2014-08-18(3).
2张莎,韦巧云.农村空巢老人 老人照顾老人成常态〔N〕.重庆日报,2012-10-23(006).
3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16.
4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9;(26):8-11.
〔2015-08-18修回〕
(编辑苑云杰/王一涵)
天津市2013社科规划项目(No.TJSR13-009)
郭德君(1977-),男,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研究。
C913.6
A
1005-9202(2016)17-4380-02;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6.17.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