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焱 张耀东
(濮阳市戚城文物景区管理处,河南 濮阳 457000)
浅析龙形象在艺术领域的应用
王焱张耀东
(濮阳市戚城文物景区管理处,河南濮阳457000)
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华夏文明的重要文化符号,龙的形象已经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龙的影响也波及到了文化的各个层面。本文分析了龙形象的演变历程及龙形象在艺术领域的应用。
龙形象;龙书;龙画
中国是龙的故乡,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是龙的传人。中国人喜欢龙,自古而然。从古到今,从帝王的宫殿到普通百姓家,无论在建筑、雕刻、书法、绘画中,还是在各种生活日用器物上,或者中国的习俗中,龙的形象经常出现。龙作为中华民族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在历史的沉淀中渗透在中华民族子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与炎黄子孙如影随形,几不可分。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龙是一种血肉相联的情感,是精神世界不可磨灭的图腾。
龙的形象出现在中国古代,在中国文明诞生之初就出现在中华民族的图腾里,在出现后,龙的形象经历了多次转变,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形态,有时候是吞云吐雾、翱翔九天的巨龙,有时候又是嬉戏玩闹、小巧可爱的玲珑之态。在经历了各种形态的演变后,龙的形象逐渐固定并逐渐得到共识,同时,在不同的时代又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其中蕴含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从远古到清代,龙的形象或长或短,或胖或瘦,或三爪或四爪。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朴素到华丽,由模糊到清晰,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远古的龙扑朔迷离,似龙非龙。汉龙威猛飞动,晋代的龙潇洒飘逸,含有仙气。唐代的龙体态丰腴,雍容华贵。宋代龙严正规范。元代龙矫健、奔放。明代龙一代天骄,无往不胜。清代龙活灵活现,金碧辉煌。创作上以精雕细刻,刻画入微取胜。在故宫中,龙的形象难以尽数,可谓龙的世界。1987年在濮阳西水坡出土的用蚌壳摆砌的龙形象,距今有6000多年,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酷似传统龙的最早龙形象。堪称秦汉以后龙形象的鼻祖。原故宫博物院院长张忠培教授看到蚌龙形象后,十分惊喜地说:“我总算为我北京故宫的龙找到了祖先,这不仅是中华第一龙,也是世界第一龙”。但不管怎样变化,龙的形象都是随着人们认识和审美的变化,赋予它的一种精神表征。龙始终是飞腾着的吉祥物,集美感威猛于一身。至神、至圣、至善、至美,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涵。[1]
从古至今,在悠久的民族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的文明孕育出了一代又一代艺术家,为我们留下了一个又一个关于龙的艺术作品。从这些关于龙的艺术作品中,我们可以解读出龙形象与我们民族的审美和文化之间的关联,可以找寻出民族历史每一个脚步的痕迹。可以说,不同历史时期艺术家们对于龙的诠释和运用,是一部中华文明史无声的史诗。龙形象在艺术领域的运用主要在书法和绘画领域,下面本文就从龙书和龙画两个方面对龙形象在艺术领域的运用进行阐述。龙书:龙书是古代的一种书体,传说伏羲时,有龙呈瑞,因此以龙记事,创立文字,称“龙书”。唐代韦续《墨薮》太昊:“庖牺氏获景龙之瑞,始作龙书”。河南安阳小屯村出土的殷墟卜辞中,就有结构完备、写法多样的龙字。当时的甲骨文字尚未定型,同一字往往有几种或多种写法。台湾学者张光远在甲骨文中收集到的龙字书写的模本有120多种,有简有繁,简时像条卷曲小蛇,繁时已呈张牙舞爪、摇头摆尾之状,与传说中的龙已经有几分相似了。在金文中,张先生收集到41种龙字的写法,金文较之甲骨文则更见图案化、复杂化。甲骨文、金文中的古龙字是由特定氏族的图腾符号构成的。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古龙字,大体包括商代甲骨文、周代金文及汉代楷体龙等。[2]
龙是中国人心中的神物,具有强烈的精神图腾意味,龙字自然成了每一位书法家都予以重视的字,不管是碑贴,还是流传下来的墨迹典册,到处都有龙这个文字,并且篆、隶、楷、行、草各体皆有。书法家们创造的龙字书法或风格飘逸,或雄浑挺拔,或古朴简洁,风格万千、形神各异。有人用小篆将龙字写了一百种,称为百龙图。值得一提的是书法家刘鸿雁的泼墨龙。为了泼出一个龙来,刘鸿雁花了四年时间进行琢磨和练习,他泼的龙字,龙道向天,体如蛟龙,神形兼备,气势磅礴,堪称龙书中的精品。这些龙书皆以龙的形象为模本,既描形,又写意,可谓形神兼而有之,是龙的化身,也是龙的写照。
龙画:源远流长的龙形象,吸引着无数的画家来创作,他们以龙的形象为自己的创作题材,为世人留下了千古佳作,遗憾的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流传下来的龙画数量十分有限。湖南长沙陈家山子弹库等地发现龙凤仕女图和人物御龙帛画,是战国时期的绘画,为目前所见最早的有关龙的绘画。长沙马王堆汉墓中的帛画,也有龙的形象。在中国古代绘画中也出现了很多画龙的高手,著名成语“叶公好龙”的主人翁叶公就是战国时期的画龙名家,可惜年代久远,其画作没有流传下来。龙画最早是实用美术,到了东汉才走向艺术化,这说明龙画技法在当年已日臻完善。据说,三国时吴人曹不兴画龙尤妙,南齐谢赫见之,擎为真龙。南朝宋文帝时,久旱不雨,取曹不兴所画之龙,置于水上,须臾积水成雾。继之,东晋大画家顾恺之亦是画龙神手。顾恺之的代表作品《洛神赋图》充分体现了画家“传写形势,莫不绝妙”的艺术造诣。画中洛神正襟危坐于云车之上,云车之前有六龙并驾齐驱拉车奔行云中;另有一龙从水中跃起,奋爪升腾。图中之龙皆头部略短,双角细长微曲,蛇颈兽躯,形态驯良温顺、充满稚气。南朝画家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画有四龙,俱不点睛,言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夸诞,故请点之,霎时风雨骤之 ,电闪雷鸣,果然其中二龙破壁飞去,未点睛者仍在,留下了“画龙点睛”的典故。这些轶事虽然有些夸张和不可思议,但从中说明了古代龙画的惟妙惟肖。众所周知,唐代是中国艺术的完备和成熟期,龙画也不例外。这期间涌现出了众多的画龙名家,如冯绍正、吴道子、孙位等。中唐被称为画圣的吴道子,在当时已有“冠绝于世,国朝第一”的美誉。晚唐时期,孙位画龙不仅刻划细腻,还很注意气氛的渲染。在他的名作《春龙起蛰图》中,我们看到在高山大河之间,两条巨龙一个蜿蜒之上,风雨随之,一个怒爪如猩,作意欲腾空之状。这样的构图是对前人画龙的突破,前人画龙,大多只是将龙置于云水之间,而孙位大胆创新,不再拘泥于云水,而是为龙寻找更复杂、更深邃的背景空间,他把龙从神仙之所带到了人间的山川,创造性地把存活在神话之中的龙与人间相结合,揭示了神话与人的关系,增加了人们对于龙的更多的理解和思考。这样的艺术手法,让孙位的龙画脱颖而出,具有鲜明的特点。同时,单副龙画的出现,表明龙画已渐趋成熟。[3]
当历史车轮转至宋代时,随着经济的繁荣,加上皇家的提倡,书画也异常的活跃,各种题材层出不穷,龙画自然也十分流行。宋代画龙高手最值得一提的是陈容、董羽、郭若虚。陈容是画龙之集大成者,名副其实的画龙大师。陈容画龙善用水墨,深得变化之意,他为后人留下了画龙的实践规范和理论依据。他至今被保存完好的代表作之一是《墨龙图》,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是我国国宝级的文物,是古代龙画的扛鼎之作。他的与《墨龙图》齐名的另一部代表作品《九龙图》同样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现被美国波士顿美术馆收藏,同样代表着中国艺术家画龙的最高水平。《九龙图》屡屡在世界各地展览,在上海展览期间,这幅作品吸引了大批观者的眼球。很多观众都被画中之龙的威武神韵所震撼,久久伫立观看,仿佛神话世界中的龙是真实存在的,观众在被画中之龙带来的视觉冲击力吸引的同时,也被作品的美感和真实感深深折服。董羽对画龙艺术最突出的贡献是他总结了前人及自己的创作经验,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画龙理论《画龙辑议》。北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录中,归纳出龙的造型三停九似之说,使得龙画的理论更加规范和全面,奠定了中华龙成熟定型的基础。元代张玉材为世人留下了《云龙图》。明清两代是中国画全面发展的时期,从传世的龙画作品看,其表现手法与绘画技巧都更显成熟。明代汪肇的起蛟图,就是龙画中的上品。清代周蟳以墨龙图而著称,其神龙见首不见尾的艺术造型,韵味无穷,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近代画家也有不少画龙的,尤其是民间艺术源于老百姓对龙的崇敬与喜爱,将龙作为重要的创作题材,创作出不少年画、版画、窗饰,将龙的形象和龙的精神融汇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总之艺术的领域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龙,犹如满天星星播放在神州大地,与中华儿女相伴。著名画家龙默石,姓龙、属龙、画龙、书龙,被中国书协名誉主席沈鹏先生尊称为“五龙先生”,被国家九部委授予“中国画龙第一人”。画龙名家张炜华创作了《共和国龙寿50周》《50条祥龙飞向天安门》《中华千禧金龙图》《百米百龙图》等十部国画长卷。[4]
从远古的图腾崇拜到如今的民族精神,龙的形象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太多期许,作为中华儿女的精神偶像,其肩负着矫健、灵动、神通等特征,更是中华大地希望的寄托。从某种意义上说,龙的形象和龙的精神孕育了中国艺术,而中国艺术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丰富了龙文化的内涵。龙文化在最广泛的基础上产生了最伟大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将激励龙的子孙去描绘更新更美的图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1]章宏伟.龙的艺术发展演变是一部无声史诗.濮阳龙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7.
[2]王利利.龙的符号形成与现代演绎[D].扬州大学,2010.
[3]陆杨.中国龙图腾文化[J].时尚北京,2012(1).
[4]林树中.陈容画龙今存作品及其生平的探讨——兼与铃木敬先生等商榷[J].艺苑(美术版),1994(1).
G122
A
王焱(1972-),女,汉族,河南滑县人,本科,濮阳市戚城文物景区管理处文博馆员,研究方向:文博研究;张耀东(1978-),男,汉族,河南濮阳县人,本科,濮阳市戚城文物景区管理处文博馆员,研究方向:博物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