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姗姗 虞莲萍 陈奇春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工作系,上海 200241)
上海市机构养老高龄老人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个案调查
何姗姗 虞莲萍1陈奇春1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工作系,上海 200241)
机构养老;高龄老人;心理健康;服务需求
未来我国独居老人家庭的数量和比例将呈现明显上升趋势〔1〕,社会化养老模式如入住养老机构将成为部分高龄老人的居住选择之一。目前我国入住养老机构的人数达到老年人比例的1.3%左右,且该比例在未来将会持续增长,有研究估计入住养老机构老年人的比例应该占到3%左右为合适〔2〕。一些研究比较了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的老年人生活质量之后得出相似的结论:养老院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自尊均低于居家或社区老年人〔3~5〕。一项关于国内城市机构养老服务的研究综述表明,以往的对策研究忽视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精神慰藉,如很多学者建议加强养老机构的护理服务项目,但却少有人提到精神慰藉服务,或者提到需要加强心理护理,却缺乏具体和专业的实施建议〔6〕。关注和提升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应该成为养老机构服务的重要内容,本研究调查上海某机构养老高龄老人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
1.1 机构情况 上海市某养老机构是一所由政府投资建造的、面向社区、为老年人提供机构住养服务的示范性市一级养老院。目前拥有床位186张,每个老人房间内都配备有彩电、电话、空调和独立卫浴,房间宽敞、明亮。老人所到之处均装有求助呼叫系统,老人的活动区域有设备齐全的休闲娱乐活动室、健身路和风雨广场等。养老院还配备有业务部、社工部、康复训练室和医疗部等,为住养老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该养老院面向全社会开放,老人入院的条件为:凡是本人自愿,符合入院条件(无传染病及精神病),能适合集体生活,按时交付有关费用者均可申请入院。护理级别由低到高分别为:二级护理、一级护理、专二级护理和专一级护理4个级别,分类的标准是老年人入院前的健康检查状况,并且在入住过程中根据老年人的身体情况的变化适时进行调整,从而为住养老人提供更加切合其实际的照顾。该机构是上海较早引入社会工作专业工作者的养老机构之一,自2000年起就已经开始引进具有专业化知识背景的社会工作者;而后在2004年正式成立社会工作部,与义工服务和志愿者服务形成联动机制。机构的社会工作在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开展过专业性小组工作,如增强老年人适应的发展小组、增强生活情趣的康乐性小组和不同主题的怀旧小组、护理人员的减压小组等;开展过针对多样需求老年人的个案管理;整合外部资源的志愿者和义工的培训与管理,举行过整合社区资源的社区活动等,充分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总之,该机构硬件设备完善,条件优良,服务全面,已成为上海市乃至全国社会福利行业中的示范窗口单位。
1.2 在院老人基本情况 80岁以下老人占7.5%,80~90岁68.3%,90岁以上24.2%;小学及以下文凭占28.5%,初中34.4%,高中19.9%,大专及以上者17.2%。老人离退休前的职业主要有机关干部、知识分子和工人等。二级护理12.4%,一级护理25.3%,专二级护理占30.1%,专一级护理32.2%。
采用质性访谈的方法,选取院中7位身体条件良好,生活可以自理的老人进行一对一面访,年龄74~93岁,80岁以下和90岁以上各1位,80~90岁5位;女3人,男4人;其中两名老人是孤老,其余均有子女。访谈内容主要是询问老人入住养老院以来的生活体验,包括一般背景资料、休闲娱乐、人际关系、对住所服务的评价和期望等。访谈地点选在院舍内(如活动休息室、谈心室等),访谈次数每人1~2次,访谈时间每人每次1~2 h。研究者从老人对于自己在养老院生存状态的描述提炼出他们对心理健康服务的潜在需求,但访谈中不会直接询问老人的需求是什么,以避免得到诱导性回答或老人可能因一时无法澄清自己的需求而影响访谈效果。在每次访谈前会征得老人同意后录音并转录为文本,对转录文本进行编码并作主题分析,提炼出在院老人的不同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主题,为保护隐私,均隐去真名。
3 机构高龄老人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分析
由于所选样本机构是属于对入院老人生活照顾十分周到、设施齐全的示范性养老单位,所以受访老人(健康状况良好且可以生活自理)所表达的需求或诉求,很大程度反映了除生活照顾以外的内容,如心理健康服务。
3.1 尊重的需求 所谓尊重,是一种他人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如果一个人对自我价值的预估是高的,则会期望从他人那里得到一定程度的正面肯定和认可。老人尤其是高龄老人,经历了无数人生风雨,如果还是曾经有一定社会地位和成就的老人,对是否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是会十分在意的。养老院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场所,在院老人每天接触的人群相对固定,包括同院舍的其他老人和工作人员,常见的尊重可能仅来自于作为老人的身份而言,要做到个体化的尊重是不容易的,毕竟大家并非都彼此了解曾经的过去尤其是辉煌的经历。
3.2 自立自强的需求 老人入住养老机构的初衷都来自对子女赡养压力的体谅和自立、另谋养老出路的心理。但矛盾的是,入住养老院后,反而自立自强的机会减少很多,老人们逐渐习惯和适应被人照顾的被动角色和地位。有学者曾对养老机构中老人的生活质量做过个案调查,提出由于老年人长期生活在固定的公寓空间内,与外界交往减少,会导致一种“机构化”,使他们对日常生活的控制能力减弱,造成自我身份和角色的逐渐模糊甚至丧失〔7〕。所以,老人的自立自强需求其实是一直存在的,但由于长期入住养老院之后容易形成“机构化”的弱势自我,而可能大大降低自我价值感和人生意义感。
3.3 人际交往的需求 在院舍的老人人际交往范围相对固定,主要包括:工作人员、在院其他老人和来探望的子女亲友。如何适应新的人际关系和拓展新的朋友圈是在院老人生活的一个挑战,有的老人仍然十分怀念以前街坊邻里彼此照应的熟悉生活环境。
3.4 价值实现的需求 当真正接触在院老人,并试图去了解他们的内心,以往对老人的看法和认识是具有刻板性甚至是错误的,老人并非是消极和被动的群体,他们也有着非常丰富的内心需求〔8〕,如已有研究发现老人有对增长个人才艺、了解社会发展、追随时代进步的心理需求〔6〕。在院老人如果属于知识型和学习型或身体较好可以帮助身体不好的老人,在精神追求方面都有着非常丰富的内心诉求,希望自己与时俱进、不被社会抛弃,并且在余下的时光中也能体现自我价值。
3.5 消除悲观情绪的需求 有很多原因(诸如上述种种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会使在院老人产生悲观厌世的情绪,研究发现在养老机构的老人由于居住集中,难免会经常要面对自己熟识的老人去世的情况,所以他们对死亡都很忌讳,很多老人不愿意过生日,容易消极厌世〔9〕。也有研究发现入住时间长短对养老院老人的心理、性格和人际关系产生影响,如产生“院舍病”〔8〕,这与之前提到的入住时间过久导致老人形成“机构化”的效应类似,所以应该注意不同入住时间老人的情绪变化,及时调整对他们的服务内容。
当日常生活照顾和基本的医疗护理需求得到满足后,更高层次的需求(如尊重、人际交往、价值实现等)将会出现,符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如果这些高层次需求得到满足,悲观情绪自然可以得到很大的缓解。社会工作介入的初期工作重点是服务对象的需求评估,无论后期采用个案、小组或社区的工作手法,都应根据初期的需求评估结果来制定具体的介入方案。
4.1 应重视和完善社工介入前老人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评估 可根据入住养老院时间的长短对老人分批进行需求评估工作,如对新入院老人(半年内)、入住时间在半年到3年、入住时间在3年以上的老人分组进行面谈、问卷调查或亲友走访。从中社工可以了解老人对于入住养老机构的心理需求情况,建立相应档案,并根据不同的问题将老人分组制定差异化的社会工作介入方案,然后再将介入效果和介入后的心理健康评估结果记入档案,保证每个老人有持续的需求评估和介入方案。
4.2 培养机构工作人员对老人的个体化尊重 专业社工还担负着增进机构其他工作人员与老人的工作关系、老人之间彼此沟通的桥梁角色。通过对老人的评估和建档工作,社工对每个老人的情况尤其是过去历史是非常了解,这种熟悉和了解仍然需要社工通过许多形式让全体工作人员和老人之间也熟知,如可以通过举办员工主题培训会、机构员工与老人的联谊会等形式,社工有意识地在这些活动中传达和凸显每位老人的闪光点和值得他人尊重的地方,培养机构员工对老人的个体化尊重,使老人之间彼此熟悉和认可。
4.3 留有空间让老人有发挥自主决定和行动的机会 社工是否也可以相应地根据护理等级来制定不同的老人自主水平分类,如对于可以完全生活自理的老人,在制定社工服务介入方案时,让他们主动参与进来,在社工的督导下自行设计活动方案和流程,并组织相应活动。而关于活动通知,不因社工主观认定而决定该通知谁而忽略谁,而是普遍告知,让老人们都有知情权和决定权,自己对是否要参加活动有一个决定,当然最后是否能参加仍然需要参考医生的意见。社工应尽可能尊重并协助老人保持自立精神,一方面有利于维护老人心理健康,一方面也可以减轻机构人员的工作负荷。
4.4 重视人际关系对机构老人心理健康的影响 人际关系不良将很大程度降低老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社工应重视老人在机构中人际交往的情况及变化进展,通过前期评估筛查出人际关系高危的老人,并对其进行分类服务,比如可以通过个案工作对个别情绪极端的老人进行心理疏导,通过小组工作(兴趣小组、学习小组、主题小组等)让老人彼此熟悉和有机会结交兴趣相投的朋友,拓展宿舍以外的交往圈,通过引进外来志愿者服务,增加老人社交的范围和途径。
4.5 创造机会让机构老人有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 首先社工可根据预先的评估工作得知每个在院老人的基本情况、心理需求、特长等信息,对于实现自我价值需求比较强烈的老人,可安排符合其特长的工作任务,如有些老人对养生知识比较感兴趣并如数家珍,可以安排拍摄微课程、举办小型讲座、养生知识交流会等形式,让这些知识型和学习型的老人有机会展现自己的才能,并与大家分享交流;也有些老人喜欢关心新闻时事,可以让老人协助组织新闻知识竞赛活动,增加趣味性和集体参与性;还可让一些热衷公益的老人,帮助有需要服务的老人,并奖励其为爱心标兵,对内外公示,以让其收获荣誉感和价值感。
综上,社会工作专业拥有一套完整的助人方法,其独特的价值观和专业的工作手法已经逐渐在国内的养老机构中展现其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众多养老机构社工部的设立,社会工作者将在机构老年人服务领域中扮演更多重要而有价值的角色,具有诸如需求评估者、资源整合者、关系协调者、活动组织者、多渠道沟通者、研究者等身份。
1 孙鹃娟.中国老年人的居住方式现状与变动特点——基于“六普”和“五普”数据的分析〔J〕.人口研究,2013;37(6):35-42.
2 姜向群,丁志宏,秦艳艳.影响我国养老机构发展的多因素分析〔J〕.人口与经济,2011;(4):58-63,69.
3 王月惠,朱秀丽,苗秀欣,等,养老院与居家老年人生活质量比较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8):36-9.
4 解 静,陈元玉,江 琳,等.汕头地区养老院和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孤独感、自尊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9(3):358-9.
5 张河川,岑晓钰.云南不同养老方式老人健康需求的对比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7):865-7.
6 傅亚丽.国内城市机构养老服务研究综述〔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5(1):33-6,74.
7 廉 枫.机构养老高龄老人生活质量调查——以济南市某养老机构为个案〔J〕.社会工作下半月(理论),2008;(1):52-5.
8 吕新萍.养老院老人的需求与养老机构专业化——对北京市某养老院的个案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4;(1):65-8.
9 李艳忠,李 珺.养老机构中住养老人需求及社会工作的介入探索〔J〕.新西部(下半月),2009;(10):23-4.
〔2015-08-28修回〕
(编辑 苑云杰/杜 娟)
何姗姗(1981-),女,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老年问题和医务社会工作研究。
C913.6
A
1005-9202(2016)21-5482-03;
10.3969/j.issn.1005-9202.2016.21.120
1 上海市第一福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