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静
(北镇市第二人民医院,辽宁 锦州 121308)
雷贝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张 静
(北镇市第二人民医院,辽宁 锦州 121308)
【摘要】目的 观察雷贝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经胃镜检查证实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52例,随机分成两组,雷贝拉唑治疗组(10 mg,bid)28例,奥美拉唑对照组(20 mg,bid)24例,两组疗程均为8周。按症状问卷要求记录治疗前和8周末及每日症状情况;治疗终点时(8周末)复查胃镜观察愈合情况。结果 雷贝拉唑治疗组与奥美拉唑对照组的症状缓解情况,2周末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4、8周末雷贝拉唑组均优于奥美拉唑对照组(分别为P<0.01,P<0.05)。8周末胃镜观察食管炎平均积分: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1.82±0.72 vs.1.92±0.72,P<0.05)。结论 雷贝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有较好的疗效,症状缓解率高,疗程短,不良反应少。
【关键词】反流性食管炎;雷贝拉唑;药物治疗
反流性食管炎可由多种因素引起,造成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长期反复刺激食管黏膜,尤其是食管下段黏膜而引起炎症。本文探讨雷贝拉唑对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效果,总结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52例,所有患者均有典型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症状:烧心、胸骨后疼痛、反酸及间断性食管梗阻感等症状,且经胃镜检查证实。所有患者按耐信量表进行症状评分,选取评分均≥12分的患者,均摄胸部X线片、心电图、生化检查,排除冠心病、高血压、肺部疾病、糖尿病及肝功能不全患者。
1.2 患者分组与处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雷贝拉唑治疗组和奥美拉唑对照组,雷贝拉唑(信卫安,上海信谊药业有限公司生产)10 mg bid;奥美拉唑(常州第四制药有限公司)20mg,bid。两组患者均服药8周,8周末复查胃镜并评分。
1.3 食管炎进行分级评分:依照Savary-Miller法对食管炎进行分类:Ⅰ度-黏膜散在发红,糜烂、渗出性病变,计1分。Ⅱ度-黏膜的糜烂有融合,但病变未浸润及食管黏膜全周,计2分。Ⅲ度-糜烂、渗出性病变浸润及食管黏膜全周,但不伴有由于食管壁的炎症浸润所造成的狭窄,计3分。Ⅳ度-边沿性溃疡,食管壁纤维化肥厚、狭窄、短食管,伴有圆柱上皮置换的瘢痕,计4分。
1.4 症状评分标准:采用中国胃食管反流疾病研究协作组制作的耐信量表进行评分[1]。即,发作频率计分:按烧心感、胸骨后疼痛、反酸、反食等四种为统计症状,无症状为0分,症状出现频度<1天/周、1天/周、2~3天/周、4~5天/周以及6~7天/周分别记为1、2、3、4及5分。因而最高分可达20分。按症状程度计分:统计上述四种症状,症状不明显,在医师提醒下发现为1分;症状明显,影响日常生活,偶尔服药为3分;症状非常明显,影响日常生活,需长期服药治疗为5分。症状1~3分为2分,3~5分为4分。因而最高分也可达20分。症状频率计分加程度计分总分最高可达40分。
1.5 统计学分析: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方差分析及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为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2.1 一般情况:雷贝拉唑治疗组28例,男20例,女8例,平均年龄40岁;奥美拉唑对照组照组24例,男17例,女7例,平均年龄42岁。均经胃镜进行了检查筛选。治疗前年龄、性别比例、食管炎的分期积分等基本资料无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2.2 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症状的改善情况:两组治疗前后症状情况以积分表示,2周末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4、8周末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分别为P<0.01和P<0.05)。同组之间治疗前后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内镜下情况比较:两组观察内镜下愈合情况,以积分表示,8周末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1.82±0.72 vs.1.92±0.72,P <0.05)。同组之间治疗前后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
2.4 不良反应:治疗组发生恶心、呕吐1例,腹泻1例;对照组发生腹泻1例,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反流性食管炎主要是食管下段括约肌弛缓不当或是胃十二指肠液病理性反流,胃酸、胃蛋白酶及肠液对食管黏膜腐蚀,诱发食管黏膜的炎症。因此,抑制胃酸分泌与促进食管下段括约肌生理收缩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重要方法[1]。雷贝拉唑作为一种新型质子泵抑制剂,通过与H+-K+-ATP酶部分可逆结合,能迅速、有效地抑制基础和餐后胃酸分泌[2]。有文献报道,与20 mg奥美拉唑、20 mg兰索拉唑或40 mg潘托拉唑比较,20 mg雷贝拉唑能更有效地抑制胃酸,雷贝拉唑的清除很少依赖肝细胞内细胞色素P450(CYP450)同工酶系统(主要是CYP21C19)代谢,这样CYP450同工酶代谢的强弱对雷贝拉唑清除率无显著影响,在人群中可达到有效的抑酸作用,个体差异小[3];由于雷贝拉唑主要由非酶途径代谢,因此它与其他药物之间很少相互影响,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其不良反应,腹痛、腹泻、恶心、头痛、眩晕、搔痒较常见,发生率低,约5%。此组患者发生率6%,与其他报道相似[4]。故在治疗GE时其临床疗效优于其他质子泵抑制剂。
参考文献
[1] 中国胃食管反流病研究协作组.反流性疾病问卷在胃食管反流病诊断中的价值[J].中华消化杂志,2003,23(11):651-654.
[2] 柯美云,王智凤,孙晓红,等.雷贝拉唑对胃溃疡患者胃内pH值的影响[J].中华内科杂志,2004,43(11):675-678.
[3] Ariizumi K,Ohara S,Koike T,et al.Therapeutic effects of 10 mg/ day rabeprazole administration on reflux esophagitis was not influenced by the CYP2C19 polymorphism[J].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06;21(9):1428-1434.
[4] 芮庄生,甘结友.质子泵抑制剂的药理及临床应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6,5(3):270-271.
中图分类号:R5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03-019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