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晓敏
绿色发展引领建设美丽中国
□ 张晓敏
绿色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对于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引领建设美丽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绿色发展秉承优良传统,拓展发展境界。绿色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时代特征有机结合的成果。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认为,人类源于大自然,大自然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必需的物质条件。马克思曾告诫我们,“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恩格斯也曾经指出,“我们不要过于陶醉于我们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要尊重并顺应自然规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同时,绿色发展理念还是对中华民族“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生态智慧的现代呈现。我国古代在长期的农耕历史中积累了大量遵循自然法则、对自然资源取用有度的朴素生态思想,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绿色生态智慧,也为当前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提供了有益的历史性借鉴。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是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对发展模式、发展理念的拓展和创新,提升了发展境界,增强了发展后劲。
绿色发展顺应时代潮流,破解发展难题。绿色发展理念是对时代潮流和现实发展需要的顺应与应对。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生态破坏、环境恶化和能源危机等诸多考验,人类不得不对经济社会发展方式中存在的不可持续问题进行反思。200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全球范围内提出“绿色新政”倡议,强调发展绿色经济,提出了促进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和谐共赢的一系列举措。2011年,规划署又发布《绿色经济报告》,着重强调绿色经济在推动经济发展和促进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重要作用。在“绿色新政”倡议的推动下,世界各国开始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通过科技进步开发新能源,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以期解决人类面临的发展困境。中国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GDP大幅增长,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中国经济在经过多年高速增长之后面临资源环境矛盾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在过去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下,对资源能源,尤其是各种非可再生资源过度开采利用,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问题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加剧,严重影响人民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因此,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努力建设好生态文明,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更是将其作为指导我国“十三五”时期甚至是更为长远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这不仅是顺应时代潮流、破解发展难题的现实应对,更是事关子孙后代福祉和人类社会未来前途的必然选择。
绿色发展强调制度建设,重在落实践行。首先,要积极构建绿色发展制度体系,为绿色发展保驾护航。一套完整的绿色发展制度体系,应当包括实施绿色发展的目标体系、有关绿色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资源生态环境的监督管理体系、政府绿色政绩考核评价体系,以及绿色发展奖惩机制等。只有建立体系完整、逻辑严密、科学合理的环境治理和绿色发展制度体系,才能从制度上保证绿色发展的切实有效推进。其次,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积极应对资源和环境危机,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前提。只有切实调整和转变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才能实现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新型发展,实现从传统增长向绿色增长的根本转变。在此过程中,要切实树立循环经济理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鼓励和促进企业走绿色发展之路。最后,要培育绿色发展意识,倡导绿色消费行为。走绿色发展之路,要积极培育人们的绿色意识和环保情怀,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使生态环保意识深入人心。要大力倡导绿色消费,鼓励适度合理的消费行为,形成低碳、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全社会构建起绿色消费的环境和氛围。
总之,“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只有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切实推进绿色发展战略,才能达到经济与生态的良性互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平衡,踏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在建设美丽中国的征途上,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