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严平,马秀华
(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妇产科,北京 大兴 102600)
【儿童健康研究】
母乳喂养成功实施因素及其对策的研究进展
李严平,马秀华
(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妇产科,北京 大兴 102600)
母乳喂养是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推崇的最理想的喂养方式,旨在为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和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物质保障。国际上已将保护、促进和支持母乳喂养作为妇幼卫生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该文通过了解母乳喂养的现状,分析母乳喂养下降的因素,探讨方便、有效、可行、易于接受的干预措施以促进母乳喂养的实施,提高母乳喂养的成功率。
母乳喂养;影响因素;干预;进展
[Abstract]Breastfeeding, the best feeding way advocated by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nd UNICEF, provides good materials for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s growth and development as well as healthy growth.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has taken the protection, promotion and supporting for breastfeeding a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work. This paper described the current status of breastfeeding and the declining factors of breastfeeding, aiming to explore convenient, effective, feasible, and easy to accept interventions to promote breastfeeding and improve the success rate of breastfeeding.
[Key words]breastfeeding; influencing factors; intervention; progress
母乳是婴儿发育最理想的天然食品,不但能为婴幼儿提供均衡的营养,还含有大量的免疫物质,能增加抵抗力,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物质保证。《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简称“纲要”)要求0~6个月婴儿纯母乳喂养率应达到50%以上。冯瑶等(2010年)研究发现中国的母乳喂养率明显低于201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报道的46个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且部分地区呈下降趋势,而这种下降已成为我国婴幼儿死亡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对孕产妇母乳喂养进行针对性的干预,以提高母乳喂养率十分必要。做好母乳喂养的宣传工作,使产妇成功实施母乳喂养,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通过了解母乳喂养的现状,对关于影响母乳喂养的因素及其对策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WHO官方资料显示,世界范围内母乳喂养情况并不理想,婴儿从生后到4个月时纯母乳喂养率约为35%,美国产妇分娩后母乳喂养率为73.8%,6个月和1年时的母乳喂养率分别为41.5%和20.9%;在澳大利亚,产后母乳喂养率为92%,但4个月时纯母乳喂养率仅为28.6%;在日本2007至2010年婴儿出生后的1个月母乳喂养率低于50%[1]。中国2008年第4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报告显示,0~6月龄婴儿纯母乳喂养率为27.6%,城市地区为15.8%;12~15月龄婴儿继续母乳喂养率为37.0%,城市地区为15.5%,均低于纲要的要求。鲍慧宁(2013年)调查北京市西城区展览路社区2011年4月龄婴儿母乳喂养率仅为41.5%;陈韦君等(2014年)对2011至2013年南昌市分娩的1 035名初产妇及婴儿调查显示6个月纯母乳喂养率为34.5%,明显低于产后1个月的纯母乳喂养率(60.2%);马素红(2014年)研究发现河南省许昌地区2009至2013年产后4个月内纯母乳喂养率占57.5%,这些数据都表明我国婴幼儿母乳喂养状况不容乐观。
2.1母乳喂养的宣传力度不够
Henshaw等[2]调查发现母乳喂养信心是影响母乳喂养的社会心理因素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深入开展母乳喂养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对提高母乳喂养率具有重要作用,不仅可使孕产妇真正认识到母乳喂养的重要性,还可使母亲对母乳喂养有充分的精神准备和足够的信心。York等[3]研究发现,孕妇母乳喂养的知识主要来自于朋友、书籍、互联网,而从卫生专业人员那里获得的母乳喂养知识远远不足,这些现象提示医务人员所提供的母乳喂养知识未能影响产妇们的自信心,不仅是指导方法和力度上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在母乳喂养宣传的问题上,少数医务人员仍在扮演负面的角色。
2.2产妇对母乳喂养认识不足
研究表明,母亲受教育程度越高,接收到的母乳喂养知识信息越多,纯母乳喂养率越高[4],究其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对产后开奶时间的了解、对代乳品的了解、是否按需哺乳、是否掌握正确的哺乳方式、在哺乳中遇到问题的处理、坚持母乳喂养的时间及对母乳喂养能够完全满足4~6个月以内婴儿生长发育需要的认可等。影响纯母乳喂养的因素占第1位的是自觉奶量不足。产妇对奶量不足的主观判断主要是自觉奶不胀或婴儿不安等,并非真正的母乳不足,而是自以为婴儿未吃饱,因此人为地添加奶粉。
2.3产妇精神因素
由于例如产次、生产方式、心理需求、生理需求、文化程度、社会家庭背景以及性格养成情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部分孕妇存在焦虑、抑郁情绪,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这种心理状况可能导致产后泌乳的时间延后,乳汁分泌减少,从而影响母乳喂养。Henshaw等[2]调查发现,产妇产后抑郁症状态是导致母乳喂养困难的重要原因,其次为缺乏社会及家庭支持,再者产后初为人母,特别是初产妇,不知如何去护理新生儿,心理压力大,休息睡眠不好,摄入食物不足,致泌乳量减少,对母乳喂养失去信心。
2.4产妇乳房因素
常见的乳房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干预和护理会造成母乳喂养困难,如乳房胀痛、乳头皴裂、乳头平坦、凹陷或过长、乳腺炎、乳汁分泌不足等。产妇在哺乳早期,由于乳头扁平或乳头凹陷,以及对喂养方法不熟悉而出现乳头皲裂、乳腺炎等一系列问题而放弃母乳喂养。Nabulsi[5]研究发现,乳房下垂、疼痛等严重影响母乳喂养率。所以如果产后及时给予个性化指导服务,可增加产妇对哺乳的依从性,从而提高母乳喂养的成功率。
2.5分娩方式因素
近年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剖宫产率明显上升。2010年世界卫生组织对亚洲的调查显示,中国剖宫产率高达46.2%,其中无指证剖宫产占11.7%,居世界首位。张玉娟(2014年)研究表明,自然分娩组产妇的泌乳时间明显早于剖宫产组,剖宫产产妇产后母乳喂养率(68.8%)亦低于阴道分娩产妇(79.0%),这可能与手术的顾虑、麻醉、术中出血、术后切口疼痛、限制进食、睡眠不足等有关。
2.6产妇自身的过度依赖心理
朱丽云(2011年)对产妇非母乳喂养的原因分析中发现,有23%(居于第2位)的产妇对医护人员有过度的依赖心理,其在医院待产期间,习惯性的将自己以及胎儿的生命安全交于医护工作人员,理所应当得到最好的临床护理以及治疗,所以这一心理直接造成其对哺乳成功与否的依赖局面,为母乳喂养工作的有效开展增加了难度。
2.7母乳喂养方法和喂养姿势不正确
部分母亲很希望为宝宝哺乳自己的乳汁,但没有进行按需哺乳,两侧乳房未交替哺喂,哺乳后没有及时排空乳房等,影响了母乳喂养。因此,教会产妇正确的哺乳姿势,采用适合自己的哺乳体位,让母亲感到责任和幸福,对母乳喂养有信心和满足感,可以提高母乳喂养率。
2.8家庭社会因素
Balogun等[6]研究认为,家庭成员尤其是配偶的态度和行为对妻子母乳喂养的态度有很大的影响,所以让配偶掌握母乳喂养的相关知识,有正确的态度有利于提高产妇的母乳喂养率,因此家属是否支持对母乳喂养率有很大的影响。另有Allen等[7]的调查发现,农村地区母乳喂养率较城市地区低,这与城市化水平、医院产科护理知识水平、社会支持等有关,城市化水平高、政府大力支持、医院产科妇幼保健工作力度大者母乳喂养率高。
2.9乳汁不足
现在初产妇比较多,母乳喂养的经验不足,不了解在分娩后的最初几天新生儿需要的乳量是多少,不了解通过新生儿频繁有效的吸吮能够加快乳汁的分泌,而是自己认为乳汁少而要求工作人员为新生儿添加配方奶,造成乳汁分泌更少,“下奶”更慢。段一凡等(2016年)研究发现中国0~7天平均纯母乳喂养率很低(13.3%),而自觉奶量不足是其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大部分产妇所谓的母乳不足是由于乳房软、婴儿体重增长慢、频繁吸吮等其他原因所导致。
2.10职业因素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女性从传统的家庭走向职业化,既往发现工作因素是产妇放弃哺乳的主要风险之一,职业女性哺乳率降低,工作和环境因素等现实条件制约下无法哺乳是重要原因[8-9]。Nio[10]研究发现,职业因素比家庭支持更能影响持续母乳喂养的成功实施。母亲在产后返回工作岗位的时间越早,开始母乳喂养的可能性也越小。
2.11人工喂养的意识日趋激烈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婴幼儿配方奶粉粉墨登场,市场竞争激烈。国内外奶品商都大力宣传、积极赞助、免费馈赠及廉价销售各自的奶制品,加上奶粉销售商对配方奶的大力宣传,强化了孕产妇人工喂养的意识,使母乳喂养推进工作更难开展,部分产妇认为国外奶粉优于国内奶粉和母乳,从而放弃了母乳喂养。
2.12生活方式和观念的改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追求时尚的生活方式,无暇顾及婴儿,因此由保姆人工喂养婴儿。很多人认为多花钱就能买营养,并认为现在的奶粉配方全、营养高,可以代替或者优于母乳,大大的降低了母乳喂养率。
2.13过早断奶
这是喂养过程中常见的一个问题,原因有二:一是喂养者即母亲患有感冒发烧等疾病,怕传染给婴儿,或者是婴儿因腹泻等疾病而未继续哺乳,暂停喂哺时母亲没有及时护理乳房保持泌乳而导致断奶;二是母亲喂养姿势及体位不正确或未及时排空乳房,导致乳头疼痛、乳头皲裂、乳腺管不通畅,甚至乳腺炎等未及时处理,导致了断奶的发生,从而停止母乳喂养。
2.14种族和民族差异
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少数民族女性与白人女性相比,继续母乳喂养率较低,远达不到要求2020年全民健康计划的目标[11]。
2.15审美观的影响
很多产妇自身对于母乳喂养存在排斥情绪,害怕影响到日后自身的正常生活秩序,片面追求形体美,盲目挑食、偏食甚至减肥,饮食不合理导致乳汁分泌量减少,最终无法实现母乳喂养。
2.16其它客观因素
新生儿疾病、母亲疾病等都会影响母乳喂养。
3.1强化孕期宣传力度
Balogun等[12]研究表明,母亲孕期接受有关母乳喂养知识的健康教育,对产后3个月的纯母乳喂养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产妇产前安排专门的医生对其进行孕期保健知识以及母乳喂养等相关内容的着重讲解,这样产妇就会在分娩前对母乳喂养的重要性及意义有一个相对全面系统的了解,做好充分的母乳喂养心理准备;安排产科各病室内张贴多样化的母乳喂养图片,为其建立一个较为浓厚的母乳喂养氛围;采用发放小册子以及放VCD等相关方式,使孕产妇较方便了解对新生儿进行母乳喂养的益处。
3.2教会产妇正确的哺乳方法和乳房保健知识
正确的哺乳方法可以满足婴儿对母乳量的需要。WHO和UNICEF提出婴儿出生后24小时内开奶,而且最好半小时内开奶,这样不但可以使新生儿摄入初乳,增加免疫力,还可以促进母亲泌乳,促进母乳喂养的实施,使产妇掌握正确的婴儿含接姿势,尤其是每次哺乳后要吸空乳房,使乳腺管保持通畅,防止乳胀的发生。Kimura等[13]的研究发现,母乳喂养成功实施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是泌乳培训,通过教会产妇正确的哺乳方法和乳房保健知识,可有效地促进母乳喂养的成功率。
3.3提供有利于母乳喂养的政策和环境
Johnson等[14]的研究发现,在华盛顿州政府的协助下,鼓励8个社区诊所作为母乳喂养-友好的试点诊所,通过培训母乳喂养相关知识,督促母乳喂养,提供其它的技术援助和资源规划,大大提高了母乳喂养率,表明国家、政府应采取一些相关的政策支持促进母乳喂养。此外,针对职业女性,国家、政府及相关单位应制定相关政策法规鼓励其进行母乳喂养,如增加上班时间的灵活度,工作场所设置可供挤奶或哺乳的房间,提供冰箱和其他辅助母乳喂养的设备,设置更多的兼职岗位,考虑职务分担等,这些政策措施都可能鼓励职业女性进行更长时间的母乳喂养[15]。
3.4家庭支持是母乳喂养成功的关键
母乳喂养过程中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需要家庭成员的充分支持、关心和帮助。鲍慧宁(2011年)研究表明,家庭支持对提高母乳喂养率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家庭支持总分越高,母乳喂养率也相应越高。因此,要重视家庭支持对于促进母乳喂养的重要性,不仅要对整个家庭进行相关知识的宣教,同时也要对产妇及其家人提供更专业的帮助,使家庭成员理解母乳喂养的益处和相关知识,为母亲提供良好的营养补充和休息环境,提高母亲对母乳喂养的信心,从而促进母乳喂养,提高母乳喂养率,促进母婴健康。
3.5心理疏导
对情绪低落、精神状态不佳、有抑郁倾向的产妇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反复宣传母乳喂养知识,向产妇讲述母乳喂养是母子情感的纽带,有利于提高婴儿心理发育,提高智商,增进母子感情,使其树立增强母乳喂养的信心。
3.6促进乳汁分泌
创造良好的乳房护理条件,从妊娠7个月开始就进行乳房保健指导,纠正或改善乳头异常状况。按摩乳房,增加喂奶次数,按需哺乳。孕妇饮食宜清淡而富含营养,少食多餐,多食能促进乳汁分泌的汤水类食物,切忌暴饮暴食,保证充足睡眠和休息,促进乳汁分泌,提高母乳喂养率。
3.7强化产后访视
重视产后家庭访视促进母乳喂养的宣教是提高母乳喂养率的有效措施,也是产妇能否坚持母乳喂养婴儿到6个月的关键。大部分母亲住院时能坚持母乳喂养,但出院后由于各种原因,部分母亲放弃了母乳喂养而改为人工喂养或混合喂养。张冬姣(2012年)通过对1 718例母婴进行及时的家庭产后访视,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干预,使母乳喂养率由第1次访视时的79.80%提高到第2次访视的93.36%。
3.8大力提倡自然分娩及加强产后护理
严格控制剖宫产指征,针对产妇怕疼、愿意剖宮产的思想做好宣教,说明剖宫产的不利因素,树立自然分娩的信心。Tully等[16]研究发现,剖宫产孕妇产后母乳喂养率明显低于自然分娩的孕妇,而提高对剖宫产后产妇的护理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母乳喂养率。
3.9淡化人工喂养意识
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母乳喂养知识及人工喂养的代价和不利因素,并通过2008年由于“奶粉问题”引起患儿尿路结石的问题而反映出母乳喂养的优越性,严格执行国际代乳品销售守则,不准以任何形式推销代乳品。对经济收入高、家庭条件好、容易接受奶粉市场的冲击而改变母乳喂养方式的重点人群,社区妇幼保健人员更需要加强对其干预指导。
3.10大力开展健康教育
针对一些特定的因素、风俗习惯、教育水平、喂养知识缺乏等现象,应及早对产妇与家属进行产后健康教育,改变一些传统观念,传播母乳喂养相关知识及技能,建立母亲喂奶的信心,并要求家庭给予适当的支持等等,尽量给予婴儿母乳喂养至6个月。对于一些自认为乳汁不足的孕妇应让其了解乳汁分泌的机制以及新生儿的胃容量,向其传达如何保证和判断乳量充足等信息,从而减少其紧张、焦虑心情,增强母乳喂养的信心。Hannula等[17]研究发现,对孕妇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加强母乳喂养支持以及增强孕妇体质健康能极大提高母乳喂养率。
3.11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
有研究发现,对于从事妇幼保健及有关人员加强业务培训,尤其是专业知识的更新,并善于合理运用到妇幼保健工作中,可以有效地提高母乳喂养率[18]。
3.12其它
对担心体型改变的母亲,社区妇幼保健人员应向其讲解哺乳与体型变化无明显关系,正确的哺乳方式和产后注意适当的锻炼可以保持良好的体型。
综上所述,母乳喂养不仅有益于孕产妇的身心健康,更是对婴幼儿的心理、身体健康和生长发育以及增强母婴情感有着重要作用。2013年世界母乳喂养周的主题是:“母乳喂养支持:以母婴为中心(Breastfeeding Support:Close to Mothers)”,强调母乳喂养支持由“家庭和社交圈、医护人员、政府机构、工作单位和紧急情况下的支持”5个圆环构成;2014年世界母乳喂养周的主题是“母乳喂养:致胜一球,受益一生”,旨在促进社会和公众对母乳喂养重要性的正确认识和支持母乳喂养。因此,加强家庭成员、医务人员和社会保健人员协调合作,增强母乳喂养知识宣传、母乳喂养技巧培训,强化产后保健相关产业链的母乳喂养保健,帮助母亲树立母乳喂养的自信,共同努力提高母乳喂养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对于增进母婴健康、增强国民体质以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1]Yoda T, Takahashi K, Yamauchi Y.Japanese trends in breastfeeding rate in baby-friendly hospitals between 2007 and 2010:a retrospective hospital-based surveillance study[J].BMC Pregnancy and Childbirth,2013,13:207.
[2]Henshaw E J, Fried R, Siskind E,etal.Breastfeeding self-efficacy, mood, and breastfeeding outcomes among primiparous women[J].Journal of Human Lactation,2015,31(3):511-518.
[3]York E, Hoban E.Infant feeding intentions among first time pregnant women in urban Melbourne, Australia[J].Midwifery,2013,29(7):787-793.
[4]Leurer M D, Misskey E.“Be positive as well as realistic”:a qualitative description analysis of information gaps experienced by breastfeeding mothers[J].International Breastfeeding Journal,2015,10:10.
[5]Nabulsi M.Why are breastfeeding rates low in Lebanon?A qualitative study[J].BMC Pediatrics,2011,11:75.
[6]Balogun O O, Dagvadorj A, Anigo K M,etal.Factors influencing breastfeeding exclusivity during the first 6 months of lif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a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systematic review[J].Maternal & Child Nutrition,2015,11(4):433-451.
[7]Allen J A, Perrine C G, Scanlon K S.Breastfeeding supportive hospital practices in the US differ by county urbanization level[J].Journal of Human Lactation,2015,31(3):440-443.
[8]Méndez Jacobo N, García Rojas Vazquez L E, Reyes Barretero D Y,etal.Factors affecting the abandonment of breastingfeeding in a support program for the same in the hospital for women, Morelia michoacan in the period from September to November 2014[J].Nutr Hosp,2015,32(6):2618-2621.
[9]Ogbuanu C, Glover S, Probst J,etal.Balancing work and family:effect of employment characteristics on breastfeeding[J].Journal of Human Lactation,2011,27(3):225-238.
[11]Jones K M, Power M L, Queenan J T,etal.Racial and ethnic disparities in breastfeeding[J].Breastfeeding Medicine,2015,10(4):186-196.
[12]Balogun O O, Kobayashi S, Anigo K M,etal.Factors influencing exclusive breastfeeding in early infancy:a prospective study in North Central Nigeria[J].Matern Child Health J,2016,20(2):363-375.
[13]Kimura L J, McGee A, Baird S,etal,Healthy Mothers Healthy Babies: awareness and perceptions of existing breastfeeding and postpartum depression support among parents and perinatal health care providers in Hawai'i[J]. Hawaii Journal of Medicine & Public Health,2015,74(3):101-111.
[14]Johnson D B, Lamson E, Schwartz R,etal.A community health clinic breastfeeding-friendly pilot what can we learn about the policy process?[J].Journal of Human Lactation,2015,31(4):677-679.
[15]Waite W M, Christakis D.Relationship of maternal perceptions of workplace breastfeeding support and job satisfaction[J].Breastfeeding Medicine,2015,10(4):222-227.
[16]Tully K P, Ball H L.Maternal accounts of their breast-feeding intent and early challenges after caesarean childbirth[J].Midwifery,2014,30(6):712-719.
[17]Hannula L S, Kaunonen M E, Puukka P J.A study to promote breast feeding in the Helsinki Metropolitan area in Finland[J].Midwifery,2014,30(6):696-704.
[18]Froh E B, Flynn-Roth R, Barton S,etal.The voices of breastfeeding resource nurses[J].Journal of Obstetric, Gynecologic, & Neonatal Nursing,2015,44(3):419-425.
[专业责任编辑:史晓薇]
Progress in countermeasures and factors for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breastfeeding
LI Yan-ping, MA Xiu-hua
(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Daxing Teaching Hospital of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Daxing 102600, China)
2015-03-29
李严平(1988-),女,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全科医学的研究。
马秀华,教授。
10.3969/j.issn.1673-5293.2016.03.042
R174+.4
A
1673-5293(2016)03-0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