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银监会召开全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其中,“综合排查治理重点风险,严守金融风险底线”成为2016年银行业监管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监管层如此强调风险问题并不出人意料。随着中国制造业去产能、房地产去库存和实体经济去杠杆三大任务的持续推进,银行业信用风险逐渐增大。从上市银行去年三季度报告判断,2015年我国银行业净利润增速将放缓,不良贷款会有一定幅度的增加。
如何排查治理重点风险,筑牢银行业的“防火墙”呢?
首先,筑牢银行业的“防火墙”需要提高监管有效性。
一般而言,金融监管本是金融危机的防御线,然而正如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鹤为《2l世纪金融监管》中文版所做的序言中提到的:每一次危机都意味着金融监管的失败和随之而来的重大变革。一旦金融监管出现漏洞,金融体系的脆弱性超过了微观层面的风险管理能力和宏观层面的监管能力,危机就会伺机而入,威胁经济社会有序发展。可以说,如何提高监管有效性始终考验着决策层的智慧与决心。
所谓有效监管,一是监管者要未雨绸缪。金融监管者应对金融风险始终存有敬畏之心,不能只在出现问题后才采取行动,而要有预判、有预案。能在繁荣时期发现潜伏问题从而未雨绸缪、采取相应对策,才是真正有效的金融监管。
二是金融监管体系要与时俱进。金融业务创新不断涌现,监管的思路、技术乃至整个体系的构建也需要随之与时俱进甚至超前一步。唯有不断根据本国金融体系的发展水平、结构变化和风险变迁动态捕捉风险并及时调整、应对,才能防患于未然。
三是金融监管要有一定的强制力。巨大的利益能让人铤而走险,因此监管机构如果只能发布纸面文件或提示风险,显然不足威慑金融机构或改变其“越线”行为。可以说,有效监管不仅需要制度的完善,更需具有一定的强制力才能发挥作用。
其次,筑牢银行业的“防火墙”要求进—步深化银行业改革。 金融创新对金融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因噎废食、停滞改革显然不可取。实际上,筑牢银行业“防火墙”的关键还在于银行业做大、做强,形成多种风险层次的产品和多种风险偏好的投资者以分散风险。
具体而言,深化银行业改革需进一步畅通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渠道;同时,还需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机构体系,形成错位竞争。例如,大型银行应以综合金融集团为目标,探索“综合化、多元化和国际化”的发展道路;股份制商业银行则需进一步优化发展战略和市场定位,根据目标市场、地域和客户,谋求符合自身资源条件、功能优势和区域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小型银行则需发挥机动灵活和贴近目标受众的特色,围绕市场定位和比较优势,推进特色经营,形成特色品牌,根据市场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和差异化金融服务。
再次,筑牢银行业的“防火墙”要求强化银行业风险管理。
作为金融业务的核心,风险防控始终是重中之重。妥善应对、化解不良风险,一方面要求银行业尽可能减少不良资产的生成;另一方面则需要银行业妥善处理已经形成的不良资产。
前者意味着控制不良增量,对可能产生不良贷款的领域重点防范。例如,在积极支持房地产去库存的前提下,加强对房地产信贷压力测试和风险监测,采取差别化信贷政策,稳妥应对房企信贷风险事件;同时,对于金融创新产品,不断健全完善跨行业跨市场金融业务的监管制度和手段,排查治理资金错配导致的流动性风险及综合排查治理交叉金融产品风险,加强资管类产品管理,使跨行业跨市场资金流动始终能够“看得见、管得了、控得住”。
后者则是指化解不良存量,提升银行业市场化、多元化、综合化处置不良资产的能力。包括通过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和不良资产收益权转让试点,逐步增强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的功效和能力;对于“僵尸企业”,债权人委员会要制定清晰可行的资产保全计划,稳妥有序推动其重组整合或退出市场,坚决实施去过剩产能,实现市场出清,以充分盘活沉淀在“僵尸企业”和低效领域的信贷资源。
最后,筑牢银行业的“防火墙”要求提高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从源头上遏制风险传导。
为更好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下一阶段银行业的改革方向也应与五大发展理念相契合。具体来说,就是以协调配置信贷资源,优化信贷结构实现协调发展;以金融活水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科技创新创业企业来推动创新发展:以建立绿色信贷长效机制、确保信贷资金投向绿色金融助力绿色发展;以支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金砖国家新设机构网点,推动深化国际产能合作来促成开放发展;以加大精准扶贫力度,单列信贷资源等新服务模式来支持共享发展。
总之,唯有正视风险,以有效监管、深化改革、风险管理、支持实体等多措并举,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才不是一纸空谈;也唯有筑牢银行体系“防火墙”,才能为长远发展的改革宏图奠定基础,创造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