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丽英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朗读在低年级学段中有这样的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可是在平时的朗读教学中,教师总是草草地结束了朗读,缺乏有效性的指导,这样,学生的朗读错误率高、读得不流利、没有感情等情况时常发生。朗读要怎么指导呢?教师应当重视指导低段学生在读准、读通文本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朗读指导,优化朗读指导。
关键词:朗读 小学 语文 反思 探究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9.05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再次仔细观察我们的课堂,有些教师认为:“读中感悟就可以不用范读指导。”那是因为他们担心如果指导了,学生的朗读方式被固定了,这样“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帽子就扣在教师的头上。而有些教师认为要指导,可是又担心其他教师不认同自己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觉得指导特别不容易。因此,教师应当重视指导低段学生在读准、读通文本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朗读指导,优化朗读指导。
一、在常态课中低段朗读指导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朗读指导的时间不足
学习新课时有一条预习性的朗读,教师基本上要求学生把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而真实情况却是班级中将近有五分之二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还没有读完,紧接着就开始学习生字新词,接着又是下一环节了,朗读的时间少得可怜,基本成了走过场。
(二)朗读指导没有明确的目的
在课堂中,教师为了学生读的时间多,总是男生读了,然后女生读,指名个别学生再读一读,接着坐下,又是同桌读一读,读的时间是很充足的,但是没有要求,没有指导,也没有评价反馈,学生根本不知道读得怎样,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久而久之就形成了 “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这样的朗读怎么能行?
(三)朗读指导的片面性
一年级中听的最多的“指导”是“你要把这个地方读出重音来”“你要把语速放得慢一些”“要读出语气”“你不能唱读”“把这个词语突出来”“读的时候不要慢悠悠的”等等。这些都是外在的指导,没有和阅读理解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或者一堂课中总是请个别几个尖子生来朗读,试问又怎能落实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会读?
(四)朗读指导单一性
教师通常指导学生在朗读课文时,直接告诉学生用怎样的语气来朗读文中某个人物,或者是某段话。这样的指导方式违背了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也就达不成朗读的目的。
(五)学生朗读后的评价不够充分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可是在常态课上,学生朗读后,教师往往就是评价单调,如:“你读得真好听” “你读得真流利”“读得真有感情”“谁能读得更好听”等对于学生的朗读其实没有起到真正的实用的指导。
二、在低年级学生中朗读指导的几点做法。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蕴藏情感的最佳途径。如何优化朗读指导呢?可采取以下策略:
(一)注重感悟,强调内在的指导
阅读教学重感悟,这是大家的共识。感悟是指心理的活动,所以指导也要从学生的阅读心理出发。
在学习《春雨的色彩》小鸟争论的片段:
师:刚才你听到了这群小鸟在干什么呢?
生:在争论一个问题。
师:争论什么问题?
生: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出示课件)
师:那谁知道“争论”是什么意思?
生:争论就是你说一句,我说一句,大家都认为自己是对的。
师:在生活中你有没有跟爸爸、妈妈和同学争论过问题?是怎么争论的?
理解“争论”这个词时,从学生的阅读心理出发采取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表达。比仅用语言描述这一词语,体验与理解要更丰富和深刻。通过不同的语气读来抒发情感,使学生融入其中,对自然美的感受、赞扬都包含在一次又一次的美读中。
(二)依托文本,避免空洞的说教
指导朗读不能只是“全理论”或者“全技巧”的指导,是取决于学生的认知水平、阅读活动的本质。因此,我个人觉得最佳的指导途径是依托文本的具体指导。比如一些老师指导学生朗读时说“读人物语言就要像自己平时的说话,语速不能过慢,注意主人公的年龄、身份、所处的环境以及主人公的心情”,“你要进入到课文里面去”,这些就是全理论的指导,其实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空洞的说教。这样的指导,基本不能真正地把学生的朗读水平提高。如果依托文本,进行语句、感情、生活体验迁移等具体地指导,可能逐步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三)有序进行,优化阅读的过程
我们的朗读指导要从阅读的过程出发。
1.初读课文这个环节非常重要。每次学习新课,在初读的时候,我不让学生齐读,而是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因为学生对字词还没有掌握,课文也没有读通,所以这时渗透读书的方法——朗读时要仔仔细细,不会读的句子多练几遍,一次不明白的句子用心思考,想一想再读。在学生差不多读了课文三四遍之后,请几位学生分段读,学生读错的地方,我再及时评价加以点拨,然后让分段读的学生再一次地读,与第一次相比就算是细微的进步也要大力地表扬他,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
2.细读,分步细想需要思考的课文要点“月亮先来到哪里心愿是什么?月亮接着又来到哪里心愿又是什么?” “细读”环节安排在第一课时,先请学生按自然段朗读课文,然后重点阅读描写月亮的两次愿望的段落,接着很自然地引导学生去思考一个重点问题月亮的两次心愿各是什么?我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熟读课文进而记住主要情节,再用填空的方式来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3.深读,抓住重点深入思考课文中的“为什么”。在深读课文的时候把握主线,选择感情浓烈的句段集中地体现了作者某方面强烈的思想感情或者选择描写精彩的句段在读中理解感悟,在感悟中再去读。
(四)学生遇到朗读难点时,教师示范朗读指导不可少
我们知道小学生的特点之一就是模仿力强和记忆力好,在听的过程中会形成一个朗读的“模式”,它能较好地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学会准确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情感,使语言表达得到良好的发展。所以,当学生听过示范朗读之后,再让学生试着读,可以进行齐读、个别读、男女生读、师生配合读等尝试。
(五)讲究策略,防止指导的负面作用
我们的指导是为了学生的提高,那么就要处处以人为本,讲究评价和指导的策略,要防止指导的负面作用,不能“好心办了坏事”。生生评价在课堂中经常见到,也就是教师请学生来评价说说朗读的同学,朗读过程中哪些优点要学习,再给这位学生提提自己的建议。但是很多情况之下,学生基本都是哪里读得不好,哪里读错了,很少说到优点是什么,读的学生总是听到自己的缺点,久而久之丧失了信心,以后他肯定不愿意读了。教师不仅要用生动简明、赏识激励的阳光评价,更要指导学生参与评价时用赏识鼓励的话语。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要指导,一定要有效地指导。这可以为学生以后的语言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更帮助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责编 金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