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滴注抗生素应注意的问题

2016-01-30 05:34李凯歌
现代养生·上半月 2015年12期
关键词:滴速溶媒氯化钠

李凯歌

静脉给药是临床上常用的抗生素给药途径之一,而抗生素的正确使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为使抗生素在静脉注射时发挥最大疗效,并将药物不良反应降到最小程度,本文结合临床工作实际情况,从溶媒的选择、相邻两组液体时间间隔及滴注速度等方面介绍抗生素的使用注意事项,希望对临床工作有所帮助。

1 溶媒的选择

溶媒是指能混合、分散、溶解受试物或对照物而不影响试验结果的物质。溶媒的选择主要考虑抗生素的稳定性和最佳抗菌活性环境。溶媒的酸碱性及内含金属离子是考虑溶媒选择的重要依据。

(1)青霉素等β-内酰胺类药物在近中性的溶液中较为稳定,酸性或碱性环境均易导致β-内酰胺环开环而失去活性。因此,这类药物应选用中性的0.9%氯化钠注射液做溶媒较为适宜。

(2)头孢哌酮、头孢他啶在0.9%氯化钠注射液中较稳定,而在10%的葡萄糖注射液中分解较快,易产生混浊。因此,配制时要求先用注射用水溶解后再缓慢加入适量的0.9%氯化钠溶液中。

(3)头孢曲松及含有碳酸钠的头孢拉定等不能与含钙液体共用,如林格氏液,葡萄糖酸钙等。

(4)大环内酯类药物红霉素不宜用低PH值的葡萄糖注射液做溶媒,也不能直接用氯化钠注射液溶解,以免形成结晶。应先用灭菌注射用水溶解后再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中。

(5)亚胺培南是用碳酸氢钠作为缓冲剂的,不能用含有乳酸盐的溶媒,如乳酸盐林格氏液。

(6)胺碘酮只能用5%的葡萄糖注射液溶解,而禁止用任何浓度的生理盐水做溶媒。

2时间间隔

抗菌药物的给药间隔一般由其半衰期及最小抑菌浓度决定,但应同时考虑患者病情状况,综合分析确定最佳时间间隔。

(1)β-内酰胺类药物、部分大环内酯类、糖肽类、克林霉素等属于时间依赖性药物。其杀菌作用与药物同细菌接触的时间密切相关,而与峰浓度关系较小。这几类药物应根据他们的半衰期及有效浓度情况,通过增加给药次数来增加临床疗效,如青霉素半衰期为6个小时,每日3~4次给药比较合理。

(2)氨基糖甙类、氟喹诺酮类、阿奇霉素等属于浓度依赖性药物。其杀菌作用取决于峰浓度,而与作用时间关系不密切,例如氨基甙类在日剂量不变的情况下,单次给药较一日多次给药的抗菌效果明显提高,且日剂量单次给药可降低耳肾毒性的发病率,减少耐药菌的出现。这几类药物在临床使用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增加单次剂量来增加疗效,而不是通过增加给药次数来增加疗效。

(3)肝肾疾患病人由于代谢能力下降,经肝、肾代谢排出的药物在使用时,应根据病情适当延长给药时间间隔,避免加重肝、肾脏负担而不利于病人的恢复甚至发生药物中毒。

3 给药速度

一般情况下,医嘱中很少注明滴注速度和用药的先后顺序,往往由护士凭经验而定,患者更不了解控制滴速的意义,常自己随意调控,造成不良反应。滴速应根据患者病情及药物情况而定。如严重脱水病人或大出血病人宜快速补充液体,每分钟补液可达10~15毫升,老年病人或心肺疾患病人则宜慢速补充液体,每分钟2~4毫升即可,有的甚至每分钟不超过1毫升。又如头孢哌酮、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他啶静脉推射速度过快可引起静脉炎,应作徐缓静脉推注或快速静脉滴注。亚胺培南每次滴注时间不宜少于40~60分钟,否则易发生恶心等症状。克林霉素大剂量快速静脉滴注,可引起血压下降,心跳骤停等严重心血管和呼吸抑制的不良反应。氨基糖甙类药物进入血流速度过快,可由于神经肌肉阻滞而导致呼吸抑制,不宜直接静脉推注。由此可见,每种药物都有不同的滴速要求,在临床使用中应严格遵守说明书要求,避免因滴速引起的药物不良事件。

抗生素是临床常用的药物之一,抗生素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也屡见报道,其中有一部分是由于抗生素本身的药理作用所引起,这类药物不良反应可以预见但不能避免。还有一部分是由于使用过程中某一个环节操作不当所引起,这类药物不良反应不能预见但可以避免。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减少因操作不当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尽可能减少药害事件的发生。

【编辑:迟昊】

猜你喜欢
滴速溶媒氯化钠
基于药物滴速预警规则降低某院输液速度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的药学实践*
附带溶媒药品有效期的风险防控管理
氯化钠溶液的配制
新癀片外用制剂镇痛模型的溶媒筛选及研究
氯化钠水溶液结构的研究
医用智能输液报警器的设计
滴速记录器的研制与应用
热油中的食盐为何不溶化?
挂盐水滴速有讲究
氯化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