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音乐》
BBC Music
2015年12月号
本期采访对象是重要的俄罗斯指挥家谢米扬·毕契科夫(Semyon Bychkov)。他在列宁格勒长大,曾在教学很严格的格林卡音乐学校就读。他说,班上二十来位学生一般很少能完整念完十年的。他年轻时见过肖斯塔科维奇:“我和他的距离,就像你与我现在这么近,但我们之间从来不说话,你能想象那种压抑吗?”苏联解体后毕契科夫去了纽约,那儿从此成为他的第二故乡。虽然有时会弹钢琴,但他笑着说:“交响乐团才是我的乐器,就像一把‘多人组成’的乐器。”当被问到谁是最完美的指挥家时,他毫不犹豫:“卡洛斯·克莱伯。”那是与许多其他指挥家相同的答案。
“世界音乐专题”里难得地提到了中国民族音乐。那小小一段写得挺到位:“在中国古代,古琴被认作书、棋、画之外需要掌握的君子技艺。今天严肃的中国古琴家仍坚持着严格的音律,借助古琴描述水、鸟或落泪的声音。”可惜文中并没有古琴配图,只是在一边放了我国琵琶演奏家吴蛮的照片,并转而说起京剧的种种,没有再深入下去了。
奥科·卡姆带领芬兰拉蒂交响乐团录制的的西贝柳斯交响曲全集,本月得到了五星评价。这位1946年出生的芬兰大叔被赞誉为:“一个更精准、打磨光滑的卡雅努斯。”(卡雅努斯是芬兰指挥巨人,与西贝柳斯同时代。)与这样更纯粹的本土化风格比较,杂志直言不讳地表示,卡拉扬或莱托的西贝柳斯有点“诠释过度”。卡姆棒下的《第六交响曲》被认为是新发布全集中最完美的一首,而《第四交响曲》的首乐章慢板也足以超越拉蒂交响乐团前任万斯卡的BIS旧版——“那是一种深邃的绝望”。
《留声机》
Gramophone
2015年12月号
月度最佳录音是一部古乐歌剧!这貌似不太多见。事实上,这张由米纳西(Riccardo Minasi)指挥、Erato公司出版、亨德尔作于1730年的《帕尔泰诺佩》唱片可谓阵容雄厚。加拿大女高音高温(Karina Gauvin)是当今最好的亨德尔女高音之一,这一版中的表现亦证明了她女王般的地位,不管是轻重缓急变化极丰富的《Spera o godi》,还是展现花腔技巧的第一幕咏叹调《L’amor ed il destin》,她唱来都驾轻就熟。而假声男高音雅洛夫斯基的表现,比之前在雅各布或扎佐(Lawrence Zazzo)的版本中要温柔许多,简直“从一个战士变成了一个爱人”。意大利指挥家米纳西的处理,基本依照了亨德尔1730年的原始版乐谱,不过也参考了后面几版的修订,比如额外加入了阿尔明多的一段咏叹调《Come se ti vedro》和一段迷人的小号间奏曲。
荷兰钢琴家伊贡·佩特里(Egon Petri)出生于1881年,逝于1962年,在近代乐坛扮演过重要角色。他在汉诺威出生,德累斯顿长大,父亲是小提琴家。在英国、德国与波兰时,佩特里先从事独奏生涯,在德国入侵波兰后逃亡到了美国。1946年后,他决定在加利福尼亚州任教。佩特里与作曲家布索尼的友谊长达三十八年之久,他对布索尼更多的身份是追随者,而非学生,他最受人瞩目的要算那一大批技巧精湛绝伦的曲目,尤其是贝多芬、勃拉姆斯和李斯特的作品。据说佩特里每每登台,外表装束都一丝不苟,几乎像一个银行家,然而他一旦在键盘前坐下,手指轻动,迸发出的音符无不典雅而色泽高贵。APR公司十多年前发行的前后三集双CD套装,囊括了佩特里从1929年至1942年间的代表录音。2015年底,APR又拓展了他的曲目库,合集为7CD的环保套装发行,据说佩特里本人(与同时代不少青睐现场的钢琴家类似)有点讨厌录音过程,好在APR的宝贵遗声多记录下了他奔放洒脱的一面,让我们不由额手称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