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祝均
[摘 要]听说读写能力是动态生成的,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教学中,教师应以说导入,以读促解,引导学生一读字词,扫清阅读障碍,二读语言,解决疑难问题,三读文章,培养语感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自主领悟能力的形成。
[关键词]以说导入 以读促解 自主领悟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3-020
语文能力是读者在读悟文字之中产生的与文章感情共鸣的能力。语文课应该为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而设。语文课既要完善、丰富和激活学生的精神世界,也要丰富和完善学生的语言系统,二者缺一不可。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在我们的课堂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各种教学模式的探讨中,我尝试的“一课三读”的模式得到了证实与完善。
一、以说导入,一箭双雕
听说读写能力是动态生成的,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每节新课开始前,可以给学生一个与新课有关的话题,给他们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畅所欲言,借助他们的回答,教者再巧妙地将其牵引到新课的教学上。这样的训导,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又能让学生以审判的眼光去对待新学的内容。如教学《蘑菇该奖给谁》一课时,我以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龟兔赛跑》导入,让他们谈谈对故事中小兔的看法。学生的看法可多了:“这只小兔真坏,怎么挑比自己差劲的人去比呀!”“这只小兔真丢脸,连乌龟都跑不过!”……借助学生的回答,我开始将他们的思绪向课文牵引:“小兔吃一堑长一智,这次又跟小乌龟赛跑,中途也没有停下来睡大觉,终于得了冠军,可是它还是没有得到奖品,你们想知道为什么吗?”学生的兴趣被挑起,异口同声地说:“想!”没有过多的铺叙,在学生的说话练习中,新课的导入圆满成功。
二、“三读”文章,与文共鸣
1.一读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阅读能力是学生学习中的一项重要技能。可是在课堂上,我们的学生却因为阅读能力的差异使得课堂呈现出种种不如意。有的学生读书时疙疙瘩瘩,多字、漏字、错字的现象极为严重。课堂中阅读的失败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扫清学生的阅读障碍就能有效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巧用各种方式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在这一读中就能解决字词的认读问题。在解决生字词问题的过程中,我经常用小黑板出示不加拼音的生字词让学生读。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个有力的挑战,但如果没有挑战的力度,又怎么能激起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呢?在读中,我还让学生用不同的数字符号给文章的每个自然段、每一句话标上记号,为以后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打下基础。
2.二读语言,解决疑难问题
读书贵能疑。可是如何做到疑呢?首先要“敢疑”。要敢于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敢于提出问题。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深钻细读,先入其中,后出其外,鼓励他们独辟蹊径。我还开展了小组间的质疑、解疑竞赛。小团体之间的竞赛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质疑与解疑能力,还增强了他们小组合作的能力。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开动脑筋、独立思考,但又不能随心所欲、胡思乱想,而是要善疑,多疑,疑而有据,疑而有理,疑而有获。
态度决定一切。读书就要全神贯注,做到心静,读一点懂一点,决不为了赶进度而囫囵吞枣。所以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有时候一个小小问题的争论可能会影响新课的进度,但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标面前,一切进度都可以放下,在这相互间的争论辩解中,学生们的所得胜过教师声嘶力竭的讲解。
3.三读文章,培养语感能力
解决了字词、疑难等问题后,接下来便是体悟文章,实现文字与情感共鸣的重要阶段了。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目的。学生在语言文字的作用下,产生了积极的精神活动,语言和相应的精神内涵在学生的心灵中产生了共鸣,因此他们对语言文字都会产生清晰、丰富、深刻、敏锐和独特的语感。语感的一头连着语言,另一头连接着精神主体,它是语言和精神共鸣产生的硕果。语感能力强的学生,一听就明,一说就通,一读就懂,一写就顺。缺乏语感素养的学生,说话写文章时会病句连篇。语感增强了,学生听说读写的水平也会得到提高。因此,语感是左右听说读写质量的杠杆。这一过程实际上也是完善学生精神世界的过程,是一个人语文素养和精神涵养同时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课堂上,特别是在低年级的课堂中,通过不同方式的读,让学生在一遍遍的读中对文章产生层层递进的理解,与语言文字产生共鸣,从而领悟文字精神的奥妙,实现语文教学的主体目标。
对于别人的成就,我们要怀着敬意去学习,在自己的探索中生成自己的东西,并及时地尝试着推出自己心中稚嫩的想法,让其在实践的风雨中经受严峻的考验。不管结果如何,这勇于尝试的精神是在教海中航行的风帆,只要敢于掌舵,相信明天会是美好的风和日丽!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