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邬仕能(重庆市丰都县畜牧技术推广站)
“立草为业”的丰都做法
文│邬仕能(重庆市丰都县畜牧技术推广站)
为了充分利用重庆市丰都县“政策好、基础牢、技术优”等有利条件,落实相关发展草牧业的各项要求,开创草牧业发展新局面,笔者特提出关于加快丰都县草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较大的发展空间。全县拥有耕地面积7.9万公顷,天然草地面积10.6万公顷,面积达3000公顷以上成片天然草场9块,可利用面积9.6万公顷,人工种草保留面积2万公顷,全县农作物秸秆产量3.3亿千克,岩溶山区石漠化面积76平方千米,这都为发展草牧业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
2.适宜的气候环境。丰都县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全县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冬冷而少雨,夏热而多伏旱,春早冷暖多变,秋凉多绵雨,随海拔走势立体气候明显。
3.较多的政策优势。重庆市“五大功能区定位”也给丰都现代畜牧业尤其是草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丰都县处于重庆市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适合发展生态、绿色、循环和有机草牧业。丰都县已被纳入农业部全国肉牛和生猪优势产区规划、科技部富民强县专项示范县及重庆市部市共建现代肉牛养殖核心区、国家肉牛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和国家节能型肉牛示范区建设,是重庆市现代畜牧业养殖示范区肉牛养殖核心区、国家“121”工程重点实施县,三峡后续工程重点建设县、武陵山片区扶贫开发重点县。
4.专业化的科技人才队伍。丰都县大力开展了人工种草,积极推广草、粮、林、果、经济作物间套轮作技术,推广了以家庭“小草园”模式建设为主的种草养畜配套技术,实施了天然植被恢复与建设、人工种草示范、秸秆加工利用示范、南方现代草地畜牧业推进行动等重大项目,培育了恒都、盈昇等“立草为业”的龙头企业,全县超过300人从事牧草生产、加工、流通、养殖于一体的现代草牧业。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草地保护建设,改善生态,提高草地生产力。加大政策鼓励和扶持力度,大力推行人工种草,促进草产品生产商品化,着力推动草牧业发展,坚持以保护三峡库区草地生态为重点,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1.统筹兼顾,生态优先。畜禽养殖禁养区建植牧草基地,草地建设坚持与草业产业化开发、农民增收致富、城乡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经济社会和生态目标并重,生态优先。
2.市场主导,政策扶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基础作用,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草业,面向市场组织生产,增强抵御风险能力。加强政策研究,加大扶持力度,坚持多元投入,增强发展活力。
3.种养结合,循环养殖。推广农牧结合的生态养殖方式,加大牧草和秸秆等饲草料资源开发利用力度,推进草畜配套,清洁生产,促进草业与节粮型畜牧业协同发展。
4.科技支撑,持续发展。注重教学、科研、生产多部门合作,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研发力度,加强对草地资源的有效管理和保护,遏制草地退化趋势,提高草地生产能力,保证草地可持续利用。
1.加快建设现代饲草料生产体系。一是人工饲草料基地建设。加强牧草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新品种、新技术培育、研究力度,建立健全牛鞭草、篁竹草等适宜种植牧草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牧草品种资源保护,开展牧草病虫害防治。重点发展农区人工种草、冬闲田种草、畜禽养殖禁限养区种草。推广种植优质高产饲草,因地制宜发展青贮玉米、苜蓿、甜高粱等优质牧草和饲用作物规模种植。推行高秆类一年生冷、热季牧草轮作、多年生牧草单播、混播或草与粮、果、经济作物间套轮作。争取实施牧草良种补贴,建立和扩大饲草来源,基本解决大规模场远地运输饲草的现状,减少养殖粪污等对环境的影响,发展循环经济。
二是饲草及秸秆加工利用。提高秸秆饲料化利用率,在草食牲畜饲养区,推广饲草秸秆青贮等处理技术,支持建设秸秆青贮池、鼓励购置秸秆处理机械和加工设备及秸秆饲料加工基础设施改造,提高机械化程度,改善秸秆收贮设备设施条件,提高秸秆饲用量和饲用效率。加大粮食和经济作物加工副产品等非粮饲草料资源的开发利用力度,支持饼粕、糟渣、玉米酒精糟等粮油食品加工副产物和薯类等饲料原料优质化处理和规范化利用,丰富饲料来源。支持草捆、草颗粒等草产品中小型加工企业建设,因地制宜开展青干草晒制,加工储存草产品,缓解草食家畜冬季缺草问题。
三是天然草地改良。针对不同草原类型和草地植被情况,采用片状种草、带状种草、点状种草和毒害草治理等模式,进行草地改良,建设人工刈割草地和放牧草地。结合割草利用、休牧、轮牧等形式进行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加大易灾地区草地保护建设,增加天然草地优质牧草比例,恢复和改善草地生态环境,提升草地生产力,逐步实现草业及畜牧业基地化、特色化、区域化、产业化、生态化,促进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四是岩溶山区石漠化建植人工牧草基地。结合易灾地区草地保护建设,通过基本草场建设、草地围栏、划区轮牧、禁牧封育、治虫灭鼠、建蓄水池等形式,提高草地植被盖度,改善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适度发展畜牧业,为石漠化地区农民的稳定致富创造条件,促进石漠化地区经济发展。
2.加快发展草食畜牧业。一是开展粮改饲关键技术攻关与示范工作。在高镇、江池、社坛等种草大镇开展粮改饲发展草牧业关键技术攻关示范,推动种植结构调整,扩大青贮玉米、甜高粱和豆科等饲料作物种植面积,推广全株青贮饲喂模式,为其他乡镇提供经验。
二是加快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支持建设一批牛羊猪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场,着力提高养殖生产效率和水平,促进草牧业发展提质增效,组织实施好肉牛基础母牛扩群增量、南方现代草地畜牧业推进行动等项目,继续深入开展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推广草牧业发展先进技术和模式。
三是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对专业大户、家庭牧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在项目资金、金融保险、技术推广等方面给予支持,形成主体多元化、协调互补的新型经营体系,提高养殖水平和效益,促进农牧循环发展。
四是促进粪污资源化利用。按照草牧结合、循环发展的原则,科学布局,实现养殖规模与环境容量相匹配。因地制宜,推广实行种草养畜、粪污发酵、沼气发电、沼渣还田、沼液灌溉的循环草牧业发展模式,加强养殖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3.加大畜禽牧草良种选育推广力度。一是组织好联合攻关。利用有利的政策导向和良好的利益协调机制,凝聚县级行政部门、技术推广部门及专家队伍、育种企业等多方面力量,实施好优质牧草、生猪、肉牛等主要良种选育推广项目,探索建立以市场竞争为基础、稳定合理的投入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培育新品种、新品系。
二是充分发挥畜牧系统专业技术性强的作用,建设县级专业性、综合性实验室1个,建立建设市级草地监测站点1个,监测暖性草丛草地、暖性灌草丛草地、热性草丛草地、热性灌草丛草地等草地样地累计达到100个以上,初步形成区域性草地生态监测网络体系,监测管理草地面积达到该区域的20%以上。
1.加强宣传,提高行业发展重要性认识。草牧业是现代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丰都县地处三峡库区腹地,资源环境承载力有限,生态环境压力较大,发展草牧业就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加强加快发展草牧业的宣传力度,逐步把“立草为业”“藏粮于草”“引草入田”的观念变为自觉行为。
2.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实施工作。发展草牧业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和公益性的工作,县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发展草牧业作为丰都县发展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坚决制止以牺牲草地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短期经济增长的行为。充分发挥政府的领导、政治、协调功能,各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大力支持,畜牧部门要做好规划和技术指导,精心组织好工程的实施,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草牧业的发展。
3.强化科技支撑,推广先进科技成果。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加大人才的培养,加强县乡两级技术人员和农民群众的技术培训。实行产、学、研相结合,组织联合攻关,解决草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和技术难题。建立健全和完善生态监测、科技推广、监测监督和技术服务体系,为草牧业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信息服务。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引进、消化、吸收高新技术。学习国内外好的管理方法,为丰都县草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加大对草牧业技术推广的投入,大力宣传和普及种草、加工、养殖等方面的科技知识,大力培育和推广优良牧草和草食牲畜品种,推广规范化技术规程,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推广先进科技成果,促进草牧业向智能化畜牧业方向发展。
4.增加财政资金投入,建立长期性稳定的补贴性资金投入机制。草牧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优质饲草供应短缺,发展方式粗放,成为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短板。由于草牧业发展投资较大,在坚持中市两级财政长期稳定投入的同时,县委政府要把草牧业发展补贴资金纳入各级政府基建计划和财政预算,建立多渠道、多元化、多层次、多方位地筹集资金机制。
草地保护措施不断完善推进;人工种草保留面积逐渐增加;草产品加工业和秸秆等饲草料资源开发利用率提高;畜牧业结构不断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