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蜜蜂病虫害防控现状及对策

2016-01-29 06:21刘晓鹏刘彩云刘占丽李旭涛2李小珍
中国蜂业 2016年4期
关键词:蜂场养蜂蜂群

刘晓鹏刘彩云刘占丽李旭涛,2李小珍

(1甘肃省蜂业技术推广总站,天水741022;2天水汇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741400;3天水市秦州区动物卫生监督所,741000)

甘肃省蜜蜂病虫害防控现状及对策

刘晓鹏1刘彩云1刘占丽1李旭涛1,2李小珍3

(1甘肃省蜂业技术推广总站,天水741022;2天水汇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741400;3天水市秦州区动物卫生监督所,741000)

蜜蜂病虫害是养蜂业发展的重要障碍,轻者会影响蜜蜂的生长和蜂产品的产量品质,重者则造成蜜蜂成群地大量死亡。根据这几年对甘肃省蜜蜂病害调查的结果,归纳总结其生存种类和危害现状,并提出防治对策,对于提高养蜂生产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蜜蜂病害;种类;危害现状;防治对策

甘肃省地形地貌复杂、生态环境多样,夏秋两季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蜜源植物丰富、蜜量多,是我国养蜂条件较好的省份之一,也是单产最高的地区之一。养蜂业在甘肃已形成一定规模,并逐渐成为增加农民收入,实现脱贫致富的特色优势产业。全省现有养蜂从业者近1.5万人,具有一定规模的养蜂者6600人,饲养蜜蜂52万群。其中中华蜜蜂约27万群,主要分布在陇南、陇东、中部地区,新法饲养普及率在30~75%,陇南徽县达到70~75%。西方蜜蜂25万群,主要分布在天水、陇南、庆阳、平凉、定西等市。另外,甘肃省地处全国三大放蜂路线的西线之中,每年由云、贵、川等地春季退出的200多万群蜜蜂,有120多万群进入我省或途径我省进入周边的宁夏、新疆、青海、内蒙古等省区追花夺蜜[1]。

随着养蜂业的不断发展,蜂群的转地放养和商业活动,如蜜蜂的引进,蜂产品销售以及蜂群的调运等活动也日益频繁,各种蜜蜂病害随之也不断发生和蔓延,给当地养蜂业带来严重损失和危害。据近几年调查发现,在甘肃省境内发生或流行的蜜蜂病害有蜂螨、囊状幼虫病、爬蜂病、白垩病等13种,患病率占蜂群总数的47.5%[2]。引起蜜蜂病害的因素很多,有病毒、细菌、真菌、原生动物等微生物,也有不良环境因素、饲料品质不良以及毒物等非生物因子[3]。蜜蜂病虫害发生后,不仅造成蜜蜂体质衰弱、死亡,群势削弱,甚至蜂群覆没。而且也会导致当地蜂产品产量和品质下降,经济效益减少,蜂农养蜂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与此同时,为了控制蜜蜂病虫害的发展,每年在蜂群用药方面也产生大量的消耗,用于防治用药花费巨大。

1 甘肃省蜜蜂病虫害的危害现状

大、小蜂螨几乎在甘肃饲养西方蜜蜂的每个蜂场都有发生,危害严重的减产在50%以上[2],也有中华蜜蜂场感染蜂螨的情况,比如2005年7月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山岔乡中蜂场大、小蜂螨同巢出现,但没有形成严重危害[4],同年9月陇南徽县蘑沿乡也发现有大蜂螨侵袭中蜂。2006年陇东地区的灵台县、泾川县、环县、镇原县、庆城区等区域中蜂囊状幼虫病非常严重,造成了80~90%的损失,特别对当地部分利用新法饲养的中蜂造成了毁灭性危害,有的举巢飞逃、有的因感染此病而全群覆没、有的失去生产和繁殖能力;2008年徽县榆树、柳林等乡也发生大面积囊状幼虫病,有个别蜂场出现全场倒闭;2010年甘肃南部暴发的囊状幼虫病使中蜂养殖重点区域遭受了严重损失,大多数中蜂蜂场规模缩减,个别蜂场倒闭;天水麦积区发生中囊病直接经济损失8600元,对陇东南13.5万群中蜂造成了很大威胁[5];2013年天水、徽县、环县等地区发生严重蜜蜂囊状幼虫病,致使部分蜂场蜜蜂死亡率达到80%以上。在20世纪80年代末,甘肃境内发生蜜蜂爬蜂病,1990年至1995年进入高发期,庆阳、平凉地区是爬蜂病的重灾区之一,当时80%的蜂场发生不同程度的爬蜂,损失严重,一般死蜂在60~70%。蜜蜂死蛹病近几年相继在庆阳、平凉等地及周边地区流行,发病率达10~30%,轻者有少量蜂蛹死亡,重症蜂群由于蜂蛹的大量死亡,失去生产及生存能力。2013年甘肃临夏市秋季阴雨过多,蜜蜂大量死亡,养蜂蜂群数量损失近90%,经省内外养蜂专家鉴定系蜜蜂患麻痹病所致。2015年11月天水市麦积区元龙、伯阳、东岔等乡镇各蜂场出现大量蜜蜂非正常死亡现象,涉及蜜蜂1万多群,损失约500万元左右。蜜蜂孢子虫病在甘肃省的大部分地区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以5~6月为发病高峰,7~8月份急剧下降,秋冬寒冷季节降到最低程度。天水、陇南、定西等地区,每年都会发生程度不同的巢虫危害,引起逃亡群约占逃亡蜂群的90%左右;个别蜂场美洲幼虫病和欧洲幼虫病也时有发生。

除此之外,蜜蜂其他病虫害在甘肃省的部分地区也时有发生,如庄浪与张家川县,每年枣花期由于辅助蜜源不足,不同程度的发生枣花病。灵台等地则在春季蜜源期经常发生花粉中毒,定西、平凉秋季发生甘露蜜中毒。当蜜源缺乏时,定西、平凉一带有大量的胡蜂危害。镇原县的开边、三岔等地苜蓿花期地胆幼虫对蜜蜂的危害也很猖獗。蜜源缺乏时,甘肃的定西、平凉一带有大量的胡蜂危害,部分地区越冬的养蜂者,常常会受到老鼠的干扰和侵袭[2]。

2 采取的主要防控措施

2.1现场指导,及时发布防控信息

当蜜蜂病虫害发生时,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同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对于发病严重的蜂群全部焚烧深埋,以控制病原传播蔓延,并通过农业信息网以及12316“三农”热线等渠道进行病害识别与防治宣传[5]。对于一些无法确定发病机理的蜜蜂病虫害,联系国内相关专家进行化验,确定致死原因。

2.2加强蜂群管理,选用优质蜂王

加强蜂群的饲养管理是培育强群的关键,也是预防疾病的根本措施。春季要密集群势、注意保温,夏季注意遮阴、更换劣质蜂王、预防敌害和农药中毒,秋季做好换王、防治蜂螨、及时断子,冬季合并蜂群、做好防鼠保温。每年要及时更换掉老劣蜂王,选用生产力高、繁殖力和抗病力强的优良蜂种[6]。

2.3选育抗病蜂种

甘肃饲养的西方蜜蜂品种有的是近几年引进的新品种,有的是20世纪的老蜂种。不同蜜蜂品种间、同一品种内不同的蜂群,对病虫害的敏感性、抗病力都存在很大差别,选育适用品种可有效控制蜜蜂疫病。

2.4卫生消毒

蜂场与饲料卫生消毒是防治蜜蜂病虫害的主要环节。一般蜂场要及时清理死蜂,定期适量撒石灰粉与土混合压实,也可喷洒5%的漂白粉乳剂。蜂场建筑物、越冬室等粉刷10~20%的石灰乳[6]。蜂箱、蜂具等采用灼烧、煮沸、日光暴晒、高猛酸钾等消毒。洁净卫生、营养良好的饲料可使蜜蜂抗病力增强,通常采用煮沸、烘烤、紫外照射、蒸汽处理的方法[7]。

2.5采用药物防治

药物预防和治疗蜜蜂病虫害是生产上常用的方法,主要集中在运用化学药物、生物技术、中草药以及其它手段进行尝试治疗。化学药物长期反复使用对蜜蜂毒性增强,对蜂产品污染严重,还产生较强的抗药性。利用生物技术手段,结合现代医学的最新成果研制的药物对蜜蜂无毒副作用、低残留,但开发成本较高。科学合理、适时、准确、有效用药,才能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3 目前存在的问题分析

3.1蜜蜂检疫制度和信息网络不健全

一方面国家规定检疫的蜜蜂疾病随着追花夺蜜转地放蜂而传染流行,甚至蔓延。另一方面由于转地放蜂的蜂农对目的地蜜蜂疫病发生情况不了解,加之蜂群经过长途跋涉后个体体质较弱,易遭受疫病传染而造成较大的损失。

3.2缺乏蜜蜂病虫害快速检测技术

蜜蜂个体小,各主要疾病的诊断主要依靠感官诊断和简单的常规化验,对于一些可以长期以无明显发病症状的低浓度隐性感染方式存在,可引发致死的病毒性疾病,发生时缺乏可满足田间使用的快速诊断预警技术,蜂农无法及时确诊并采取有效措施,有时还出现误诊,结果会造成疾病大面积流行。

3.3养蜂者缺乏系统的蜜蜂病虫害防治知识

由于很少进行蜜蜂病虫害防治技术知识培训,养蜂者缺乏系统的蜂病防治知识,应对各种病虫害危害的能力和防治技术水平普遍较差,对有些疾病束手无策。

3.4蜂药产品良莠不齐

市场上流通的部分蜂药存在含有违禁成分等问题,许多毒性高残留大的药物由于暂时没有新的低毒低残留蜂药代替而被沿用,导致许多蜂农生产的蜂产品残留污染超标。比如抗生素在细菌性爬蜂病等疾病防治使用,严重污染了蜂产品;杀虫脒等高毒高残留农药在蜜蜂断子期治螨中被广泛使用等。

3.5蜜蜂病虫害检疫工作没能有效实施

许多蜂场为追求高产,多采取转地放蜂的饲养方式。蜂群没有通过检疫便在各地放蜂,所感染的病虫害随之传播到各地。客观上造成地区性传染疾病的跨地区甚至全国范围内的暴发,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4 应采取的对策探讨

4.1研发蜜蜂主要病虫害快速诊断技术

病虫害防控的先决条件是及时准确地诊断,并制定适当的防治措施。科研立项向病虫害诊断技术方面倾斜,加大蜜蜂患病后机体各项特征指标变化的基础性研究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诊断应用技术研究,利用本身的技术优势,通过技术研发并推广适用于蜂场使用的各种病害的诊断试剂。

4.2建立甘肃省蜜蜂病虫害防治网络

甘肃省大部分蜂农在蜜蜂病虫害防治方面因无法及时联系到专业人士的渠道,常常会出现延诊或误诊,从而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期。建立统一的蜜蜂病虫害流行及防治监控网络,随时收集各地区蜜蜂病虫害发生流行情况并及时通过网络和短信平台等发布流行病信息,并及时聘请网络中的养蜂专家对疫区蜂场进行正确地指导和监督,这样一定会对我省蜜蜂病虫害的安全防治起到巨大地推动作用。

4.3严格地方检疫制度

蜜蜂暴发跨地区在大面积传染性病害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传染源随着转地放蜂四处传播。因而在有效建立蜜蜂主要病害快速诊断技术后,以诊断技术作为支撑,以相关检疫法规条例作为保障,尽快以地方检疫部门为基础建立专业的蜜蜂病虫害检疫队伍。严格对转入和转出的蜂场做到依法登记和检疫,在很大程度上就能对病虫害的传播起到有效控制。

4.4研发生物蜂药和“绿色”防治技术

研制和推广低残留低污染甚至无污染的防控药品或技术,为蜂农提供充分的选择。与此同时,通过政府监管净化市场,对市场中流通的蜂药产品进行监控和抽检,从而保证蜂药制品的安全性。

[1]祁文忠.甘肃境内主要放蜂路线[J].中国蜂业,2005,56(1):17-18.

[2]董平,何洁,李旭涛,等.陕甘宁地区蜜蜂病虫害发生情况及防治对策[J].中国蜂业,2007,58(3):40-41.

[3]诸葛群.养蜂法[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

[4]祁文忠,胡箭卫.甘南中蜂群蜂螨调察初报 [J].中国蜂业,2005,56(12):20.

[5]祁文忠,师鹏珍,缪正瀛,等.天水南部中蜂囊状幼虫病调查及防控[J].中国蜂业,2010,61(8):21-22.

[6]李宪东.蜂病防治[M].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1-10.

[7]李旭涛,孟文学.西北蜂业全书 [M].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607-689.

猜你喜欢
蜂场养蜂蜂群
河南多甜蜜养蜂科技有限公司
河南多甜蜜养蜂科技有限公司
邢台县蜂群南繁培育工作启动
“蜂群”席卷天下
污水源是春季爬蜂的元凶
春季蜜源失收 转地放蜂步履艰难
养蜂人用上养蜂专用车
养蜂女状元
有计划安排蜂场确保稳产稳收
迁移蜂群优化算法及其在无功优化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