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汝强
(山东济南市平阴县安城乡林洼村,250409)
从垮场后想到的
田汝强
(山东济南市平阴县安城乡林洼村,250409)
一连三年,都是从春繁到荆条流蜜结束,蜂群基本正常,但往后(7月中旬)天气高温、干旱,巢内缺粉,蜂王产子少,甚至有的不产子,爬蜂一天比一天严重,群势由继箱群撤成平箱群,直至合并。这种情况逐年加剧,2015年由原来的38个群,越冬前下降到18个群(越冬后还是未知数)。
面对现实,心情沉闷,昼思夜虑,走访蜂友,查阅养蜂书籍,思考客观现象,查找主观根源。现在的气候、环境确实变了,暖冬,倒春寒,夏季持续高温、干旱;极端天气增多,田间各种农作物从种到收不间断地滥用各种农药、除草剂;往日田间的蟋蟀、蝈蝈声听不到了,象征环境优良的萤火虫很少看到。南繁北采的蜂场和定地蜂场蜂病、大小螨害感染增加,这些因素对蜜蜂的生存极为不利。
外界环境变了,传统的养蜂管理模式却没有改变。没有相应的管理措施,仍沿用以前的经验处理现在养蜂中出现的问题显然是不合适了。经过反复思索后,笔者寻找这连续三年出现问题的根源所在,从中发现出乎意料、值得探讨的几个蜂群。具体情况如下:
1月、7月上旬,一个放在离地面50 cm高,空心水泥地砖上的新交尾群,当时只有4脾蜂,经治螨后精心管理,到越冬时,竟成为5脾能越冬的群势。
2月、7月中旬,一个失王很久的继箱群(很可能是自然分蜂后的原群),发现时只有处女王和5脾蜂,封盖子出尽。新蜂王交尾成功后,经过治螨奖励饲喂,后来也有5脾足蜂,能安全越冬。
3月、7月中旬,有一个老王继箱群,当时为了换王我把子脾全部提到继箱里,按王台育王,巢箱内放空脾,留老王繁殖,同时治螨。隔王板上放覆布隔严,上开后巢门,新王成功后,同样治螨,然后合并,后来也保持5脾足蜂,能越冬。
思考这几个群的共同之处,都是在大、小蜂螨(7月中旬)未爆发前,经过断子,大小蜂螨基本控制,给蜂群繁殖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其他群当时看起来还是强群,却都是老群,巢内现有的子脾也是正处在被大、小蜂螨的危害中,只不过没引起警惕罢了。到7月下旬,大、小蜂螨一起爆发,出房的幼蜂满地爬。虽然也进行扣王,多次治螨,但从扣王21天到放王产子繁殖出新蜂需40多天,没等新蜂出房,老蜂快死光了,一切为时已晚。这是我养蜂30年来跌的第一个大跟头——垮场了。
总结去年垮场过程,全是螨害所致,特别是当时我对小蜂螨的隐蔽性、快速性、毁灭性有些茫然,这是我付出惨重代价换来的惨痛教训。我深思后决定今后必须重新树立科学养蜂的新观念,改变传统的养蜂管理模式,采取以“防”为主的科学管理措施,把螨害防控到最低点,把蜂养好,春季首先再投资买部分蜂群补充受损的蜂场。同时我也总结出蜂群管理具体实施的四个关键点:
一、洋槐花流蜜前,如果蜂群发展好,则按照《中国蜂业》2015年第8期宋延周老师的管理方法(这里不重述);如果蜂群发展不理想,则槐花过后,把子脾全部提到继箱里,安放成熟王台,巢箱放空脾,留老王繁殖,同时治螨。隔王板上放覆布隔严,开后巢门,待新王产子后再治螨,未出完的子脾提出集中,再作交尾群。
二、荆条花期间,正逢高温、干旱天气,外界其他蜜粉源花粉少,特别是流蜜欠佳时,巢内采进大片黑色荆条花粉,这时要及时补喂花粉或花粉代用品,否则会出现爬蜂。
三、6月份底、7月初是荆条流蜜的后期,实践得知此时是大、小蜂螨的高发期,要果断采取和洋槐花后期同样的管理措施,把螨害防控到最低危害程度。另外每次育王必须隔日育两批,留有备用,以防不测。
四、8月初再次扣王断子(21天),用不同的药剂治螨,为秋繁打下良好的基础。秋繁结束子脾出尽后再彻底治螨。
从槐花开始流蜜到秋繁结束是养蜂管理的最忙季节,也是农忙季节。俗话说“一手难抓两鱼”。要合理安排,分清主次,一切时间、精力应先满足蜂群管理,否则蜂场会受到一定的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