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娜
(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辽宁 沈阳 110003)
尼莫地平治疗脑出血后缺血性脑损伤的效果观察
刘 娜
(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辽宁 沈阳 110003)
【摘要】目的 探讨尼莫地平治疗脑出血后缺血性脑损伤的效果观察。方法 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来我院治疗的脑出血后缺血性损伤患者96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48例患者采用口服尼莫地平治疗,对照组48例患者则采用静脉注射依达拉奉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脑出血后缺血性损伤患者采用尼莫地平治疗,相比较常规治疗方法,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并发症的发生率更低,可以明显减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脑出血;缺血性脑损伤;尼莫地平
脑出血是一种具有较强破坏力的脑血管疾病,该病起病急、发展快,因此对患者的抢救应及时到位。脑出血主要分为原发性、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脑出血主要是由于脉络丛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引发。继发性脑出血主要是由于高血压、肿瘤等病因引起[1]。脑压力过大,过激的情绪等因素都是引发脑出血的重要因素,因此此病多在活动中突然、快速的发病。脑出血时,患者的脑组织会存在缺血性脑损伤,严重的会发生脑梗死现象。此外,往往还会伴随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等并发症,因此其在临床治疗的难度较大。本研究选取来我院进行治疗的脑出血后缺血性损伤患者,分别采用口服尼莫地平治疗以及依达拉奉静脉注射,取得不错成果,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来我院治疗的脑出血后缺血性损伤患者96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48例中,男性32例,女性16例,年龄39~73岁,平均年龄为(61.2 3.6)岁;对照组48例中,男性30例,女性18例,年龄40~74岁,平均年龄为(61.7 4.3)岁。所有患者均经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标准为参考依据诊断为脑出血,且经过CT检查确诊。排除少数患者存在基底节出血量>30 mL者,所有患者均无其他器官功能衰竭。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临床资料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两组患者入院以后均实施相同的常规治疗,脱水以降低颅压,抗感染,纠正水电解平衡等,再次基础上,对照组采用依达拉奉静脉注射,将依达拉奉30 mg注入10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注射,每天2次,2周为1个疗程;实验组则采用口服尼莫地平治疗,每日口服尼莫地平120 mg,分3次服用,2周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发症以及临床治疗效果。
1.4 疗效判定。显效: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90%以上;有效: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70%~90%;无效: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任何降低。
1.5 统计学方法:通过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18.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差距用方差分析,用t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的疗效对比:实验组治疗患者显效34例,有效12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8%;对照组患者显效21例,有效19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3.8%,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对比:实验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91%~100%,对照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45%~7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比较:实验组发生过敏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2%,对照组发生过敏3例,局部红肿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脑出血的临床表现为患者意识模糊、肢体活动受限、语言功能受阻等神经系统的损害,并且由于其起病急,发展快等特点,在临床上难以治疗[2]。相关研究显示,脑出血后患者脑内血肿占位引起继发性脑损伤,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因此对于脑出血患者的积极正确治疗极为关键。尼莫地平是一种钙通道阻滞剂,具有很好的脂溶性,能够抑制血液中的活性成分。尼莫地平对于脑出血患者颅内出血后的缺血性损害范围具有抑制作用,并且能够改善脑水肿的程度[3]。根据国内外相关学者的研究,发现尼莫地平具有以下作用:①直接扩张血管,在临床上应用能够减少脑的缺血性变化,改善脑组织循环,促进血肿的吸收;②抗水肿作用;③减少脑缺血性损失的发生;④保护脑组织。本研究中选取来我院治疗的脑出血后缺血性损伤患者,分别采用口服尼莫地平治疗以及依达拉奉静脉注射。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8%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3.8%,实验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于优于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脑出血后缺血性损伤患者采用尼莫地平治疗,相比较常规治疗方法,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并发症的发生率更低,可以明显减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曹刚,张力,涂汉军,等.依达拉奉联合七叶皂苷钠治疗脑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3(5):172-173.
[2] 符国展.尼莫地平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2(21):564-565.
[3] 陆锦源.常规治疗和尼莫地平治疗脑出血后缺血性脑损伤临床对比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5(3):142-143.
中图分类号:R743.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01-01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