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月明,韩志丹
(北方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探析
祖月明,韩志丹
(北方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是我国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需要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继承和发扬。作为当代大学生,应有一定的人格修养,对社会的关爱以及家国情怀。为此高校应该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这既是高校的职责所在,也是国家民族赋予的历史使命。本文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解说出发,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高校加强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从而进一步探析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
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路径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从加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到现在大力提倡和发展职业教育,我国高校教育的理念不断深化,高校教育的内容也不断改变,高校教育形式不断推陈出新,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不断创出了历史高位。高校教育的目标也逐步向素质教育转变,高校教育质量上有了很大的提升。与此同时,我国与国际教育展开合作,创新教育形式,国际间的教育交流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不断取得突破的同时,我国的高校教育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和缺憾,面对纷繁变幻的国际、国内社会环境,单就高校教育的内容而言,高等教育对大学生的学科教育内容不断加大,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严重缺乏,这方面的工作亟待加强。特别是,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制定和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实施,对新形势下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做了部署,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教育目标提供了有力的法规支撑。高校作为教育的最高层次,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中华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为核心,还有道教、佛教等多种文化形态,其内容包含于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例如诸子百家、琴棋书画、传统文学、传统节日、中国诗词、中国建筑、中国戏剧、宗教哲学、民间工艺、民俗、衣冠服饰、古玩器物、饮食厨艺、神魔妖怪、中国戏剧、对联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核,是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摒弃了传统文化中关于封建思想、等级观念、不符合历史发展要求等方面而保留的最重要部分。中华文化可谓博大精深,是我国的重要人文精神资源。从传统中汲取文化的精髓养料,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毋庸置疑,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软实力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为中华儿女的生活提供精神沃土,提供重要的思想来源。只有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才有利于中国梦的实现。当前,物质文明不断提高,精神文明也要共同抓起。因此,加强高校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其塑造人生坚定的信仰,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高校应积极推进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改革,在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同时,加强大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营造浓郁的人文氛围,使高校成为培育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地,形成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地,使大学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和传播者。我认为高校应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工作:
(一)提高高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认识程度
为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并于2014年3月份制定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纲要》明确指出要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必须提高高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认识程度,充分认识与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培育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二)加强组织领导与保障
高校党委要把加强高校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作为一项长期战略任务,与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密切配合,建立健全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合力。
(三)高校应重视和加强教师队伍的优秀传统文化建设
高校要打造一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骨干队伍,适应时代要求,使用现代学生通俗易懂的语言,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创新形式,充分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不断深化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增加传统文化教学和研究人才比重,培养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从而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再认知;进一步对全体教师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对国学知识进行专业培训;在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高校辅导员骨干培训中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增强高校教师的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树立教师良好的形象,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崇敬的心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就像黄庭坚得道的故事“闻木樨香否”一样,从而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四)加强校内优秀传统文化宣传,营造浓郁育人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是学校一种无形的资产和精神财富,是学校的灵魂之所在。校园文化是以学生文化活动为主体,以良好的校风和校园精神为标志,师生共建的充满时代气息和校园特点的人文氛围。加强校内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是高校精神风貌的展示,是体现着高校的价值观念、审美标准,更能增加校园的历史感,提升高校的品味。校园物质历史文化的宣传,有形的建筑、雕塑、文字等;制度文化的宣传:校纪校规,奖惩制度的宣传;精神文化的宣传:校史校训,教风学风等。随着现代传媒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电子屏幕等新兴媒体被广泛引用,校园文化宣传更应该注重线上与线下的互动,制作适合多种新兴媒体传播的优秀传统文化佳作,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内容和形式更加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易于被学生接受与认可。
(五)强化课堂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积极拓展校外实践
校园、课堂永远是学生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第一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这个主渠道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文化素养的提升,都是在课堂。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理论知识的传授,也要注重知识的深化;学生既要做知识的接受者,也要做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积极拓展校外的实践活动,增强教育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充分利用博物馆、红色革命地、纪念馆、图书馆、美术馆、歌剧院、历史遗迹等具有中华传统文化风貌的地方,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现场教学,建立高校学生定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遗址等公共文化机构的长效机制。利用校外实践形式,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加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感知与践行能力。
(六)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讲座、论坛和学术交流
高校中应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讲座,发挥文化的感召力,让更多的学生学习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吸引力,产生好感,并产生热爱之情。以多种形式开展讲座、论坛和学术交流活动,紧紧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开展活动,促进学生正确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的培育,增强高校学生践行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座丰富的知识宝库,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精神财富,是五千年来中华民族对真、善、美的向往和总结。高校要充分担任起历史使命,发挥教书育人、引领时代的作用,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润大学生的心田,蓄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情怀,引领大学生的主流思想,增强高校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文化自信感。
[1] 罗英侠.关于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2] 于伟峰, 张秀军.论加强当代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实意义[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责任编辑 齐真]
G64
A
1673-9132(2016)32-0072-02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2.045
祖月明(1982- ),男,汉族,研究生,校辅导员,助教,北方民族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知行研究会会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韩志丹(1990- ),女,汉族,研究生,北方民族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知行研究会会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