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比较视野下关于成都城市公益文化发展的对策研究①

2016-01-28 11:10中共四川省委省直机关党校余晓松秦博李晓南
中国商论 2016年30期
关键词:成都公益建设

中共四川省委省直机关党校 余晓松 秦博 李晓南

国际比较视野下关于成都城市公益文化发展的对策研究①

中共四川省委省直机关党校 余晓松 秦博 李晓南

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国家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和一个国家的文明进步程度,是国家社会公共服务事业的重要方向。在比较世界上部分城市公益文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世界若干城市和成都城市公益文化的建设情况。成都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不断建立和刷新标杆,为全国树立了“成都榜样”。但参照国际经验,成都的公益文化建设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从公众参与度广泛、民族传统和对外开放并重、提升市民的文化自觉等方面,国外的先进经验为进一步探索顺应文化发展规律的机制和进一步提升成都公益文化建设水平提供了借鉴。最后,从政府职能、产业协调、品牌打造和区域联动四个方面为成都城市公益文化下一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城市公益文化 政府职能 产业协调 品牌打造 国际经验

1 引言

公益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是两个相对的概念,指的是以非营利性为目的、关注社会效益、为社会提供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文化领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一五”规划纲领明确指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也明确指出要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党的十七大重申要“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对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更加明确具体的要求。这一战略目标的确立,标志着我国的公共文化建设步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城市公益文化本质上是一种事业而不是产业,因此其也可被称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它面向社会,其包含的诸多文化形式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为公众提供属于“公共产品”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文化产业则不同,它按照市场经济法则提供属于“商品”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在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同时实现其经济效益。因此,在性质、运行机制和功能方面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不同。前者主要履行经济职能,属经济产业性质,靠市场运作,跟随市场运行的经济效益而兴衰;而后者主要履行教化功能,属于意识形态性质,靠政府主导,靠国家支持和保障。因此,公益性文化事业更多地依赖于政府的保障,而非市场。作为国家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公益性文化事业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和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程度,因此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正是国家社会公共服务事业的重要方向。

2 成都发展城市公益文化的模式和经验

成都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不断建立和刷新标杆,实现了基本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政策保障的突破,入围首批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为全国树立了“成都榜样”。在此之后,成都市抓住机遇,展开规划,进一步提升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探索出了更多的成都做法和成都经验。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成都市委和市政府深入实施文化服务提升、文化产业跨越、文化体制创新、文化人才开发等工程,加快成都文化改革,推动成都文化繁荣,提升成都文化实力,改善成都文化生活,力求将成都打造成为国际知名、全国一流和中西部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之都。从目前的成果来看,成都的城市公益文化建设,在我国处于较为领先的地位,其主要做法如下。

第一,充分运用各种资源和渠道,全方位为市民提供公益文化服务和精神食粮。早在2012年4月成都就出台了《关于深入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的实施意见》,计划在2013年将成都创建成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此,成都率先将市至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年经费全部纳入财政预算,以便于为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提供文化支撑。此举成效明显,目前,流动舞台演出车、文化科技服务车、公共图书流转车、数字电影放映车形成了成都的“15分钟文化圈”。

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县域公共图书流转制构建了成都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成都图书馆共有分馆72个,分布在各部队、机关、学校和监狱,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均设立了图书流转点,在全市各区县实现了图书通借通还。目前,成都图书馆有电子资源40TB,约7100多万篇/册,均为免费资源。在信息化数字化建设方面,成都市根据“两馆一站一室”的电视阅览室标准,简称了数字图书馆、数字美术馆、数字博物馆和数字文化馆,并配套建有文化综合执法数字监管平台。

第二,政府主导、财政出资,带动城市公益文化大发展。成都市高度重视公共文化建设,将其纳入试验区建设统一规划、灾后重建的重要任务以及民生工程工作目标之中,筹措中央、地方和灾后重建资金21亿多元,实现了“两馆一站一室”的全面覆盖。创建示范区意义重大,市委市政府在严格对照创建标准的前提下,对照成都实际,提高标准,以政府为主导、以财政为支撑,从阵地、人员、资金和活动等各个方面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在入围示范区创建城市之后,成都市委、市政府继续出台“十二五”发展规划,囊括了成都博物馆新馆、天府大剧院等标志性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并按照“一县三馆一剧院”、“一乡一站一影院”、“一村一室一广场”的标准,进一步完善城乡文化设施网络。

第三,重视人才配备和培养,实现公益性文化服务项目品牌化。全市“文图两馆”的人员配置均达到了国家标准,乡镇(街道)党委委员兼任综合文化站站长,同时配备2~5名文化专干,村(社区)综合文化站活动室由至少1名享受财政补贴的宣传文化辅导员负责,这些工作人员还需定期参加各级培训。

各文化阵地均打造了品牌化的文化服务项目,吸引了广大城乡群众的广泛参与,比如“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成都文化四季风”、“成都大庙会”、“百姓故事会”“金沙讲坛”、“金沙太阳节”等。另外,以“民俗闹春”、“音乐消夏”、“欢歌庆秋”、“劲舞暖冬”为主题的“成都文化四季风”系列群众广场文化活动也深受欢迎。

第四,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切实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成都市主要采取了以下五点创新性措施。

(1)实施“百千万工程”,建设百所以上公益性市民文化艺术学校和辅导点,培训千名以上挂牌上岗的公共文化业余骨干,发展万名以上文化志愿者,激发全民热情,调动全民参与,丰富文化活动。

(2)建立政府采购文化机制,确保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能够保质保量、按时地送达至基层群众。为保证每村每年能观看到至少两场文艺演出,市级政府每年拨款1000万元,另配合每个区(市)县每年200万元政府补贴,供艺术院团采购千余场节目下乡,还有政府公开采购的电影、图书和科普讲座等,都为实现“送文化”的常态化和制度化打下了基础。

(3)开展文化定制配送服务。关注特定人群,如老人、少年儿童、农民工、残障人士等,为其针对性提供演出、电影、图书、讲座等,以便更加有效地实现“文艺精品耀蓉城、文化艺术惠青工、文艺百家到基层、文艺演出送市民。

(4)建立服务评估激励机制,创建良好文化氛围。群众的热情参与和高度评价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唯一标准,因此,需要引入社会第三方监督,以评促建,激发创建动力。

(5)建立文化宣传动员机制。充分利用各级各类媒体,在纸媒、电视广播以及网络媒体上开辟专版、专栏以及专题,定期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宣传,提高公众参与,激发群众文化权益意识,使得公共文化成为共建共享的共同行动。

第五,出精品改体制,释放文艺新活力。成都自2011年起便启动了市属文艺院团体的体制改革,市文化局按照“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和“转制一批,划转一批”的工作要求,对成都艺术剧院、成都川剧院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改革。具体措施有:推进转企改革,将成都艺术剧院院部及所属的歌舞、话剧、杂技等三个文艺院团转为“成都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以市场主体的身份参与市场竞争;建立文化研究机构,今后,成都市川剧院和成都市京剧团的主要工作将是川剧及京剧艺术的研究、保护、传承和展演,而成都艺术剧院所属的曲艺、木偶皮影、民乐、交响乐4个文艺院团则整体编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离退休、离岗待退人员和转企前在编在职人员的身份和档案,将不再参与艺术生产和经营,其身份和档案由新成立的“成都市文化艺术人才中心”管理。

3 国际经验的有益启示

世界上不少国家的城市公益文化建设与发展都能够给我们宝贵的启示,比如纽约、都柏林、巴黎、莫斯科等。比起世界一些城市在公益文化发展和机制方面的先进经验来说,成都的公益文化建设仍然可以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国外的先进经验为进一步探索顺应文化发展规律的机制和进一步提升成都公益文化建设水平提供了借鉴。

第一,公众具有广泛的参与度是保证城市公益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公益文化的本质是大众文化,其受益面最广。

国际上不少都市都充分调动市民的文化积极性,比如巴黎的艺术常常在公共场所展示,艺术作为公益文化的载体浸润到人民的日常生活中; 巴黎市区的名人雕塑和叙事雕像也是爱国主义和艺术的完美结合、历史与现实的融合。国际化的城市公益文化需要吸引全世界的观众,美国“百老汇”和林肯艺术中心都是世界级的文化中心,每年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团体在这里演出。目前,成都的城市公益文化建设虽然卓有成效,但文化内容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在下一阶段的工作里,应发展更多更丰富的文化活动,鼓励更多的群众参与,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第二,民族传统和对外开放并重,将民族特色推广到全球。城市的生命力在于其个性的彰显,文化张扬着城市的个性,而城市的个性来自于民族特色和传统。致力于文化遗产保护是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城市公益文化的一个重要准则。

法国政府非常注重保护文化遗产,巴黎市区受到保护的古建筑有3115座,俄罗斯的博物馆绝大多数是古建筑中的文物陈列场所,显示出浓郁的历史风貌。除了注重民族特色外,宽广的文化胸襟也是国际大都市公益文化建设的重要特征。文化上的包容和渊博是城市发展公益文化的先决条件,比如世界各地的文化在纽约都可以找到立足之地,多样性和多元性构成了发展公益文化的良好前提。

第三,培育有文化素养的市民,提升大众的文化自觉,是发展城市公益文化的根本。公益文化的主体是人,其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人的素质。

纽约图书馆注重培训功能的发挥,定期进行报告会、讲座,经常提供城市发展信息、社区服务信息、文化活动信息;对失业人员进行就业培训、组织相关考试,为用人部门录用人员提供有关资格证明。巴黎博物馆和美术馆对青少年组织免费培训,提升他们的文化素质和想象力。英国政府鼓励公众积极参与文化艺术活动,且一直致力于活动参与与艺术教育相结合,强调教育功能和趣味性。莫斯科作为俄罗斯的文化中心,对教育非常重视,这对其城市公益文化打下了基础。

4 借鉴西方经验,进一步打造和提升成都城市公益文化

为了提高成都市的公益文化建设水平,在借鉴国外优秀做法的基础上,我们应做几个努力的方向。

第一,要转变政府职能,改变文化服务主题的单一化现象,打破在公共文化领域中的国家垄断体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多元化管理。

多年来,我国的传统做法是在公益文化领域实行政府选择/政府供给的主导体制,应在肯定其优点的基础之上继续发挥政府和公共财政在公益文化发展中的主导和主体作用,坚持以宏观调控为主,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相结合,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有条件、有原则地允许一些非公有制资本逐步进入国家许可的公益文化服务领域,克服政府包揽一切的现象,调动多层次服务主体的积极性;管理手段上以间接管理为主,直接管理与间接管理相结合,管理内容上,以服务为主,实现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同时,也要加强对公共文化活动的意识形态管理,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在党的执政地位和民族利益等关键问题上绝对不能含糊。

第二,增强公益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公益文化与文化产业是社会文化的两翼,两者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配合,协调发展,共同构成社会文化的驱动链,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精神引领。

有一些文化项目介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之间,属准公益性文化事业,具有双重性,比如影视业、表演艺术和出版业。根据国外经验,公益文化事业也可以适当产业化,公益性不等于完全免费,当然这种“盈利”目的仅限于推荐事业发展,不同于文化产业的利润式盈利。比如说日本索尼和松下等企业都把建设博物馆作为企业人才战略的一部分,积极投资参与博物馆文化建设;英美等国对博物馆的资助经费占30%,社会捐赠占25%,其余靠自创,投资主体较为多元化。

第三,加强地方公益文化品牌的打造。国外经验告诉我们,城市的个性需要有个性特色的文化,挖掘文化特色,创建文化品牌,是发展都市公益文化事业的一条有效途径。

目前,世界遗产名录中收录了690处自然和文化遗产,其中有28处在我国,每年还有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申报。打造高层次的文化品牌,塑造世界级的文化遗产,对于文化资源丰富的成都来说,是大有可为的。

第四,充分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作用,带动区域合作,推进区域公益文化事业发展。从发达国家城市文化对社会文化的深远影响以及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可以看出,中心城市的文化影响对周边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文化发展都具备重大意义。

推进成都的公益文化建设,我们必须重视“充分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作用,带动区域合作,推进区域公益文化事业发展”的策略。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的带动必然也会对文化带动提出要求。目前来看,区域文化的交流与合作还不够,成都还没有明显体现出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文化的辐射、扩散、聚集和牵引作用。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如何以成都为核心,实现区域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联动,建立包括公益文化在内的文化合作纽带,以此带动区域公益文化事业和相应文化产业的提升和发展。

[1] 秦博.少数民族文化产业中的文化符号建构与现代意义——彝族漆器的文化人类学分析[J].中华文化论坛,2016(9).

[2] 于树彬,王海婷.黑龙江省城市公益文化多中心建设模式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2(2).

[3] 闫平.核心价值体系、公益文化事业与公民道德建设[J].理论学刊,2011(12).

[4] 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2010) [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5] 赵乐际.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的思考[J].求是,2006(22).

[6] 王嘉.创新机制,完善成都公共文化生态空间[N].成都日报, 2013-6-28.

[7] 眭海霞,李金兆,龚春明.“文化强国”视域下成都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J].中华文化论坛,2013(06).

F127

A

2096-0298(2016)10(c)-107-03

①中共四川省委省直机关党校2016年度一般调研课题(SCJD2016DY20)。

猜你喜欢
成都公益建设
公益
公益
公益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穿过成都去看你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数看成都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