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春玲 刘延莲 左必武
(1云南省保山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云南保山 678000; 2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农业技术培训站,云南保山 678000;3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姚关农业技术推广站,云南保山 678200)
加快保山市蚕桑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
杨春玲1刘延莲2左必武3
(1云南省保山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云南保山 678000;2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农业技术培训站,云南保山 678000;3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姚关农业技术推广站,云南保山 678200)
蚕桑产业是保山市的传统骨干产业,是全市建设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但由于新兴产业发展的冲击,加之蚕茧市场波动较大,蚕桑产业面临比较效益下降的挑战,迫切需要转型升级。在叙述保山市蚕桑产业现状,分析产业发展优势、机遇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突出区域特色、狠抓管理,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能力、抗风险能力,适度机械化、相对集中化、产品优质化和农民、企业、政府三者利益合理化,强化资源聚集、品牌打造、加工提升、蚕种质量、主体培育等对策措施,加快保山市蚕桑产业转型升级。
保山市;蚕桑产业;产业化;高效省力;区域布局;转型升级
云南省保山市,地处云南省西部,距云南省省会昆明市约500 km,外与缅甸山水相连,境内四季如春、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土地肥沃、宜桑土地面积大,是全国栽桑养蚕最适宜区之一。保山市栽桑养蚕已有2 000多年的历史,“永昌绸”曾畅销东南亚,享誉四海[1]。特别是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桥头堡建设[2]、东桑西移等政策的推动下,保山市蚕桑产业得到了持续、快速发展。至2015年底,保山市桑园面积已发展到1.33万hm2,饲养蚕种13.06万张,实现产值2.29亿元,在云南省地级市中名列第4位。如何紧紧抓住国家“供给侧结构性调整”[3]的重大历史机遇,在“十三五”实现提质增效、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是摆在所有保山市蚕桑人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对保山市蚕桑产业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等进行分析,提出加快保山市蚕桑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措施,供同仁参考。
1.1 蚕桑产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一是当地农民种桑养蚕的积极性高。保山市农民种桑养蚕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加之近年来蚕茧价格持续上涨,比较效益较高,农民种桑养蚕的积极性高。二是高产桑园示范区建设成为基地建设的有效抓手。保山市33.33 hm2集中连片打造高产桑园示范区的做法,已成为做大做强蚕桑基地的有效抓手,成为引领保山市蚕桑产业发展的新模式,这一成功经验也得到了云南省省级主管部门的认可,并向全省推广[4]。三是地蚕大棚育成为科技推广的新举措。地蚕大棚育进驻桑园,大大降低了蚕房的建设成本,解决了养蚕设施投资成本高的难题,成为科技兴蚕措施的新亮点。另外,早秋伐条、控释肥节本增效[5]、方格蔟上蔟等技术措施的推广应用,也得到了有关专家的肯定。四是标准化桑园建设迈出新步伐。隆阳区的西河村、左所村、双桥村,施甸县的永福村和昌宁县的龙泉村、右文村、明华村等标准化基地,已列入云南省省级蚕桑体系建设标准化基地示范村;尤其是隆阳区的西河村、昌宁县的明华村等“千亩”集中连片标准化种植基地,已成为基地建设的典范样板。五是核心基地乡(镇)建设取得新成效。据调查,隆阳区瓦房乡、蒲缥镇通过3年打造,已成为恢复性发展的核心基地乡(镇),瓦房乡的桑园面积和蚕种饲养量分别从2012年的101.33 hm2和450张,发展到2015年的379.07 hm2和2 380张;蒲缥镇的桑园面积和蚕种饲养量分别从 2012年的37.33 hm2和1 050张,发展到2015年的166.67 hm2和2 800张。2016年昌宁县勐统镇、施甸县酒房乡,也被列入所在县2016年打造的重点乡(镇)。六是新植桑园科学化布局再上新台阶。从总体上看,各县(区)切实把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作为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加以落实,不断推动蚕桑产业向适宜区、最佳适宜区和比较效益高、村组干部工作有力、群众积极性高、基础好的地方集中,有效地促进了桑园面积和蚕茧质量的整体提高。
1.2 示范园区成效显著
2015年保山市新建示范园区12块,共计桑园面积400 hm2,占全年全市新植桑园面积的40%;其中规模较大的有2个村,隆阳区蒲缥镇的马街村,将甘蔗等其它作物改种桑树,集中连片规划桑园面积133.33 hm2,这既是新桑区开发的典范,也是规模化经营的尝试;西邑乡的乌马村,由种烤烟改栽桑树,打造了33.33 hm2的集中连片桑园,成为转方式、调结构的有效探索[6]。
另据我们调查,施甸县甸阳镇大竹蓬、仁和镇土官村,积极探索出土地流转新模式,把土地从零散户中流转出来承包给几个大户栽桑养蚕,既解决了种桑不养蚕、管理粗放的难题,又提高了套种作物效益,使每667 m2桑园产值上万元。昌宁县漭水镇明华村,用“雷响田”(雷响下雨田里集满水后,才能插秧,否则就只能是颗粒无收的田块,即望天收的田块)改种桑树,调整了产业结构,使土地提质增效。隆阳区的左所村,通过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开发等项目,仅用3年时间,就使村庄道路焕然一新,既保护了北庙水库的生态环境,又发展了蚕桑产业,带动周边的西河村蚕农主动要求发展66.67 hm2桑园,发挥了重点村的示范带动作用,体现了重点村的吸引力和推动力。这些新模式,为今后建设示范园区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开辟了新途径。
1.3 蚕桑产业的效益显著提高
保山市拥有桑园面积1.33万hm2,以栽桑养蚕为主业的核心乡(镇)已发展到13个、重点村已发展到89个,2年来成功打造蚕桑高产示范园区20块,集中连片桑园面积733.33 hm2,种桑户2.4万户,养蚕户1.6万户,全年饲养蚕种13.06万张,产茧量5 881 t,实现产值2.29亿元。当地农户把蚕桑产业比喻为“月月红”产业,意思是每个月都能够养蚕卖茧挣钱。经过近10年的发展,蚕桑产业已经成为保山市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点产业。
1.4 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保山市拥有云南保山利根丝绸有限公司和昌宁欣盛恒茧丝有限公司2家蚕桑产品加工企业。云南保山利根丝绸有限公司是云南省最大的缫丝和织绸龙头企业,总资产3.2亿元,注册资金4 000万元,固定资产5 600万元,职工580人,20组自动缫丝生产线,年产白厂丝670 t;公司通过引进德国原产的丝绸经编设备,并与江南大学卡尔迈耶经编研究中心进行技术合作,采用了国际最先进的丝绸经编技术工艺,生产出高档的真丝经编产品,出口欧美市场。目前国内同类真丝经编生产企业仅有3家,经测算,生产真丝经编绸比白厂丝每吨提高附加值5万~7万元,大幅度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4]。
昌宁欣盛恒茧丝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7月22日,总资产2 775万元,注册资金1 000万元,拥有员工80人,公司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有一支专门到各个乡(镇)发动农户种植桑树和提供专业养蚕技术服务的队伍,为区域蚕桑产业发展发挥了良好的带动作用,有力地推动了昌宁县蚕桑产业的发展[4]。
通过多年努力,保山市的蚕桑产业已经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我们必须抓住云南省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加快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7]的机遇,有效促进蚕桑产业的转型升级。
2.1 自然资源较为丰富
一是气候条件得天独厚。保山市地处低纬度高原,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适宜桑树生长,并具有全年均可饲养春用多丝量蚕品种的优势。二是土地资源丰富。全市耕地面积34.15万hm2,大部分土地均适宜种植桑树。三是蚕茧质量优。保山市生产的蚕茧一直以茧层厚、上车率高、解舒好、洁净高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生丝等级平均达5A级[8]。
2.2 区位优势较为明显
保山市地处云南省与东南亚、南亚之间的前沿,随着国家大通道建设[9]的推进,蚕桑产业作为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桥头堡建设前沿的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将成为让古丝绸之路和史迪威公路重放异彩的重要产业而受到云南省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和大力扶持。保山市的区位优势让保山市的茧丝绸产品走向东南亚、南亚更为便捷,更有利于茧丝绸产品的市场开拓和外销出口,增加直接出口量。
2.3 思想认识进一步提高
经过10多年的探索,保山市县、区、镇的各级政府、村组干部和群众,对蚕桑产业有了新的认识,充分认识到“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的可行性;同时在转方式调结构中,通过与其他产业的比较分析,看到了蚕桑产业的稳定性和高收益,对蚕桑产业的发展充满信心。工作上从被动变主动、从消极变积极、从应付变责任,为保山市蚕桑产业的转型升级奠定了思想基础。
2.4 扶持资金进一步集中
一是市级财政扶持资金对每个示范园区补助8万元,调动了村组干部和群众种桑养蚕的积极性。二是近年来市、县、区各级政府部门坚持项目跟着产业走的发展思路,打造出一批像隆阳区板桥镇左所[10]、施甸县由旺镇永福[11]等重点村,这些村通过发展蚕桑产业带动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对周边村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和推动力,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三是省级财政每年投入800万元左右的蚕桑专项发展资金对蚕桑产业进行扶持,减轻了蚕农发展蚕桑生产的负担和压力。
2.5 规划布局更加科学
受市场因素的影响,多数村、组和农户对发展蚕桑产业的认识回归理性,更加清晰地明白投入、产出帐,更加珍惜劳动力和土地资源。在发展蚕桑产业规划上,从零散向集中连片发展、从山区向坝区发展、从山地向田桑发展,多数村组都能做到集中连片种植,规划、布局更加科学。特别是隆阳区蒲缥镇的马街村,据我们调查集中连片规划桑园133.33 hm2,实行一次规划分期打造,2015年有66.67 hm2的连片桑园已初见成效,计划2016年再种植66.67 hm2的连片桑园,这样的地块和规划,为蚕桑产业从零散到规模化高起点发展,实现转型升级探索出一条有效途径。
2.6 宣传发动更加深入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落实计划任务前,深入实地,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做到事前准备充分;市级任务下达后,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积极组织干部深入农户家中宣传,广泛动员并组织农户到有特色的重点村参观学习,让农户对发展思路、目标、措施认识更加充分,思想基础更加牢固。宣传发动方式由感性变理性、由抽象变形象、由压制变引导,把形式主义变为抓落实,使农户的思想意识从被动向主动转化,由消极向积极发展。
2.7 经济效益更加明显
据保山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的资料,蚕茧价格由 2010年的 38.00元/kg,上升到 2014年的40.00元/kg,2015年进一步上升为40.50元/kg;使盒种蚕茧收入超过了1 800元,每667 m2桑园收益达到5 500元;有些桑园套种小米辣,可再增加收入4 500元,每667 m2桑园收益上万元,蚕桑产业效益更加突出。价格的杆杠作用正在推动着蚕桑产业向良性轨道发展,向转型升级迈进。
3.1 干旱常态化给产业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据我们调查,2015年春夏时节持续干旱造成全市5 866.67 hm2桑园不同程度受灾。尤其是隆阳区蒲缥等乡(镇)局部地方在春蚕饲养过程中因干旱造成桑叶严重不足,农户不得不把30%左右的蚕丢弃,导致盒种产茧量减少1/3。施甸县银川村规划的示范园区,也由于土层薄、抗旱能力弱、严重缺水,桑苗成活率较低,新植桑园补种2~3次。施甸部分村农户因持续干旱、桑叶减产,不得不买桑叶喂蚕,导致饲养成本增加30%。
3.2 工业用地和道路建设毁桑情况仍在发生
因工业发展用地、道路建设征地等等原因,导致2015年全市毁桑 80.00 hm2,10年来累计毁桑1 333.33 hm2。在新植桑园稳步推进的同时,建设用地毁桑严重影响着高产桑园总量的增加,导致蚕桑生产发展计划难以落实。
3.3 栽桑不养蚕现象仍然突出
新蚕桑区部分村的农户在桑园中大量套种玉米,当年种桑不养蚕,使蚕种饲养量不能及时、有效地扩增。同时,由于外出务工人员增多、蚕房建设投入乏力滞后、土地流转机制不畅等因素,导致有些农户种桑不养蚕,弃桑不管理的现象仍然存在。
3.4 病虫害防治形势不容乐观
因投入不足,桑园前期统防统治措施未落实到位。雨后桑树褐斑病在部分区域暴发[12],也给桑园病虫害防治工作带来一定困难。此外,由于农户的蚕种安全意识较差,个别流动商贩为了抢占市场大量推销外地蚕种,甚至直接私下将蚕种推销给农户,导致蚕种的出处、质量等均无法监管,蚕体虚弱,容易感病,蚕种质量安全的潜在风险较大。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和农业富余劳动力的大批转移,不失时机地推进规模化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它有利于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产业提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13]。为此,我们将以新型工业化发展和园区经济打造的理念来谋划蚕桑产业发展,实现蚕桑产业的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具体应实施“12345”工程。
4.1 做好1个转化
即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收益。保山市蚕桑资源非常丰富,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在桑叶、桑枝、蚕沙、蚕蛹等方面的利用还处于较低水平,整合蚕桑资源,有利于改变传统的“桑—蚕—丝”的生产模式,使其得到最大化和合理化的开发利用,从而增加蚕农收益。蚕桑副产物的开发和利用潜力巨大,市场前景非常广阔[14],今后应鼓励农户整合蚕桑资源,充分利用副产物资源补充不养蚕时段的收入,用腐熟蚕沙做有机肥,用桑枝条种植食用菌,用桑叶做菜肴、茶叶等,增强和壮大蚕桑产业,让更多的农户在蚕桑产业发展中获得更多的收益。
4.2 把握2个关键
一是突出区域特色。隆阳区要紧紧抓住“桑树代替玉米种植”这一特色,着力将瓦房、西邑、瓦渡等乡(镇)的部分玉米地改造成为桑树地,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增加农民收入;施甸县要紧紧抓住“土地流转、桑树下田”这一特色,集中连片规划桑园,合理进行土地流转,支持大户承包以及合作社发展,建设高产示范园区;昌宁县要紧紧抓住“打造田园风光、建设生态休闲农业”这一特色,将城郊适宜区规划发展蚕桑,加快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是狠抓桑园管理。桑叶是养蚕生产的物质基础,没有优质高产的桑园,就不可能养好蚕、产好茧。因此,各县(区)要高度重视桑园的管理工作,做到科学施肥、综合防治、合理耕作,努力提高单位面积桑园的桑叶产量和质量,提高桑园产能,进而提高蚕桑产业的综合效益。
4.3 提高3种能力
一是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根据我们 2013—2015年试验研究(试验结果未发表)表明,实施夏伐的桑叶产量比实施春伐的高11.0%,实施春、秋2次伐条的桑叶产量比实施夏伐的高20.5%,而且实施夏伐和春秋2次伐条的桑树病虫害比实施春伐的也明显降低。因此,下一步在有灌水条件的桑园,全面推行冬季封梢、夏季伐条的剪伐方式,增加春蚕饲养量。在海拔低于1 400 m的桑园,全面推行春、秋2次伐条的剪伐方式,有效地控制桑树褐斑病的发生与危害。二是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企业要通过深度加工、循环利用,生产出市场需求量大、附加值更高的优质产品。从资源配置、先进技术、产业链设计等诸多方面入手,在资源循环利用、产品深度加工上下功夫,不断加大资源转换力度,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市场竞争力。三是提高抗风险能力。一方面要加大新植桑园的套种力度,拓宽套种模式和套种作物种类,提高幼林桑园的经济收入;指导农民发酵蚕沙做有机肥,出售桑枝条或利用桑枝条种植食用菌,不断地延伸产业链。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蚕桑产业参与保险的运行机制,增强抵御和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提高蚕农的积极性。
4.4 推行4个“化”
一是适度机械化。要加速蚕桑新技术、新机械的推广与应用,把使用切桑机、伐条机、小型旋耕机、电动喷雾器等高效省力机具作为常规化技术措施推广普及,切实减轻蚕农的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相对集中化。应继续集中建设示范园区,以村为单位,每块新植桑园面积不低于33.33 hm2,其中集中连片桑园面积不低于20.00 hm2,户均桑园面积不低于0.13 hm2,当年每667 m2桑园饲养蚕种0.3盒以上,2年后实现每667 m2桑园饲养蚕种2.5盒以上的目标。三是产品优质化。各县(区)要根据每个季节不同的气候特点,切实做好入户指导工作,注意温、湿度的控制,及时组织桑树病虫害的统防、统治,控制、减轻桑褐斑病、桑疫病、桑毛虫和桑螟的危害,保证桑叶的产量和质量。同时要不断地提高蚕农的养蚕水平,为企业生产高品位生丝提供优质的原料茧。四是农民、企业、政府三者利益合理化。企业在蚕茧市场价格下滑时,履行“以丰补歉”的承诺,使农民的利益得到了保护,政府发展的骨干产业得到了巩固[15]。在未来发展蚕桑产业的过程中,我们应继续按照“以丰补歉、稳步推进”的思路,加强对蚕茧市场的监管,避免市场大起大落,促使农户与公司形成利益共同体。同时,兼顾政府税收,促使农民、企业、政府三者利益合理化,确保蚕桑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4.5 突出5个强化
一是强化资源聚集。优化蚕桑基地布局,不断扩大规模,努力实现生产效益的最大化。新区应以村、组为单位,选择农民收入一般、有土地资源、产业相对单一、农民积极性较高的村发展蚕桑生产。坚持烤烟重点村不进入、面积零散村不进入、农民收入较高村不进入的原则,并将新区作为重点村培育,制定3年以上的蚕桑产业发展规划,3年后争取达到重点村的发展指标,逐步实现蚕桑产业发展向优势资源区聚集。二是强化品牌打造。农产品的品牌是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引擎,也是增加产品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保山市的蚕桑产业发展具有独特的气候条件和资源优势,生产的蚕茧质量较好,茧丝绸企业要充分利用这些独特的地理条件、人文背景、城市文化、产品特色等打造“永昌绸”品牌,使其焕发青春。三是强化加工提升。茧丝绸公司要在加工技术方面取得新突破,进一步提高产品的研发能力,不断开发新型功能性纤维,逐步使茧丝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改变茧丝绸产业传统的单一结构,为提升保山市的茧丝绸品牌打下坚实的基础。四是强化蚕种质量。蚕种是蚕桑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要严格执行动物种子准入制度。蚕种场要不断选育优质、高产、高抗的蚕品种,筛选出适宜本地饲养的新品种,并在制种的每个技术环节严格把关,确保供应的蚕种体质强健、种量充足;保山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要配合农业部、云南省农业厅做好蚕种质量的抽检工作;各县(区)蚕桑技术部门要在每批蚕发种前到蚕种场抽查蚕种质量。五是强化主体培育。各县(区)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强农惠农”政策,充分利用培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良好机遇,重点培植家庭农场、小蚕饲养经营大户、蚕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根据桑树生长旺盛、一年可饲养多批蚕的态势,充分利用现有蚕室,最大限度地提高桑叶的利用率,逐步推行“十天养蚕法”[16-17],推行小蚕商品化(即合作社、经营大户将小蚕养至3龄,再卖给农户饲养),这样既可以降低养蚕风险,又能提高土地、蚕室的利用率,还可以增加蚕桑产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1] 云南省保山市志编纂委员会.保山市志[M].云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160.
[2]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EB/OL].中央政府网,(2011-11-03).http://www.gov.cn/zwgk/2011-11/03/content_1985444.htm.
[3] 宋薇萍,王宙洁,卢晓平,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何塑造中国经济未来[EB/OL].中国证券网,(2015-11-12).http:// www.cnstock.com/v_news/sns_yw/201511/3620203.htm.
[4] 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2012年云南蚕桑产业发展报告[G].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3:86-95.
[5] 董云飞.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蚕桑控释肥使用技术简介[EB/ OL].中国农业推广网,(2015-11-24).http://www.farmers.org.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659546.
[6] 陈雪峰.保山市蚕桑示范园区建设迈出新步伐[EB/OL].云南信息网,(2014-09-22).http://www.yn16.com/news/newsshow-42724.html.
[7]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的意见[EB/OL].云南省人民政府网,(2015-10-27).http://www.yn.gov.cn/yn_ zwlanmu/qy/wj/yzbf/201510/t20151027_22631.html.
[8] 姜红.云南蚕桑产业发展前景分析[EB/OL].道客巴巴网,http://www.doc88.com/p-9893687906331.html.
[9] 吴青泉.桥头堡建设两周年 云南大通道建设成效显著[EB/ OL].云南网,(2013-05-30).http://yn.yunnan.cn/html/2013-05/30/content_2750109.htm.
[10]杨春玲.隆阳区板桥镇左所村蚕桑发展调查与分析[J].云南农业科技,2015(6):27-28.
[11]沈浩.永福村养蚕种桑增收入[EB/OL].云南网,(2012-11-26).http://baoshan.yunnan.cn/html/2012-11/26/content_2507328.htm.
[12]陈雪峰,李宏峨.保山市桑树褐斑病暴发的原因及防治对策[J].云南农业科技,2012(增刊):141.
[13]佚名.对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调研思考[EB/OL].唯才教育网,(2014-05-09).http://www.hn1c.com/yuedu/A8qODWPmGi4yHvtc.html.
[14]蔡明.我国蚕桑副产物的利用现状、存在问题及相关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8):7 969-7 970.
[15]佚名.云南保山市秋季蚕茧收购平稳开展[EB/OL].茧丝交易网,(2015-09-07).http://www.cncsen.com/news%21show.action?id=32588350697743ec844253de7fabf0e1.
[16]杨仁宽,张建华,方好金.大力推广“十天养蚕法”促进蚕业增产增收[J].中国蚕业,2012,33(1):59-63.
[17]郑爱华,柯红成,方广生,等.淳安县推行“十天养蚕法”现状和对策[J].中国蚕业,2014,35(3):55-56.
[S88-9]
C
1007-0982(2016)02-0062-05
2016-03-02;接受日期:2016-03-25
第1作者信息:杨春玲(1975—),女,云南保山,本科,农艺师。Tel:13987599951,E-mail:46321204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