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 执 笔
王庆其 协 助 胡玉萍
裘沛然编年纪要*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执笔
王庆其协助胡玉萍
裘沛然编年医林人物生平
裘沛然,原名维龙,浙江慈溪人。我国著名的中医理论家、临床家。毕业于丁甘仁先生创办的上海中医学院,曾任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主任、终身教授,2009年被评为首届“国医大师”。他精通内科,善治疑难杂病,从医75年,耄耋之年还忘我地为病人治病救难,他创制的“治疗疑难病八法”为治疗许多顽症痼疾开拓了思路,主持编写和主编的著作40余部。裘沛然还是一位博通文史哲的学者和诗人。一部《裘沛然选集》融人道、文道、医道于一炉,他晚年的力作《人学散墨》,以良医而具良相胸怀,从疗人身体疾病,到治疗心灵疾病,充分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和仁爱之心。
1913年
2月1日 生于浙江省慈溪县观城,原名维龙,后改名为沛然。父亲裘汝鏻从商经营诚义布行,母亲沈氏。祖父裘仰山,叔父裘汝根,针灸医师,通晓针灸学,为广西名中医罗哲初之弟子。
1918-1927年
请老师来家中教授讲解古文及四书五经等,后在宁波慈北裘市崇义小学读书。1926年在宁波慈北国学专修馆读书,师从姚江名士施叔范先生,除了诵读经史百家,还博涉历代诗赋,打下了深厚的国学根基。
1927-1930年
在宁波慈北裘市随叔父裘汝根学习针灸,对中医古籍及针灸临床已粗晓其理,并博览群书,涉及历史、文学、天文、历法及自然科学等方面。
1931年8月-1934年7月
在丁甘仁先生创办的上海中医学院(上海石皮弄)学习中医,师从丁济万先生。
1934年10月-1942年6月
在宁波慈北裘市执业行医。1940年7月 撰文“中国医药之科学的整理”,发表于《国医导报》第二卷第四期(《国医导报》创刊于1939年7月)。后于2011年3月再经整理发表于《中医药文化》杂志(2011年第3期)。
1951年-1958年8月
1951年4月,成为上海市中医师公会会员。
1952年6月起在上海从事中医针灸及内科临床诊疗工作。
1956年撰“历代有关针灸文献举要”一文,在《上海中医药杂志》1956年第9期发表。
1956年至1957年,上海市举办西医学习中医研究班,陆瘦燕、黄羡明邀请裘老共编针灸学讲义,此为学院最初的教材。
1958年8月22日,应聘进入上海中医学院,在针灸教研组任教师。与李鼎合编《针灸学概要》,1959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1959年
2月,参与《辞海》中医学科修订工作,1961年中华书局辞海编辑所(上海)出版《辞海》试行本。
1960年
在山东青岛参加全国中医教材编审工作会议,担任全国高等院校中医专业统编教材编审委员会中心组成员。与陆瘦燕主持编写的《针灸学讲义》一书,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1961-1962年
先后任上海中医学院针灸教研组副主任、针灸腧穴教研组主任。
1962年2月,论文“经络学说的临床价值”发表于《上海中医药杂志》1962年第2期。11月 论文“朱丹溪学说的探讨”发表于《上海中医药杂志》第11期。
与陆瘦燕主持编写的《针灸学(一)经络学说》和《针灸学(二)腧穴学》,均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1963年
11月,卫生部在安徽合肥召集“全国中医教材会议”,为领导小组成员,兼任“全国中医教材会议”(二版教材)中心组成员。
参加创制“经络玻璃人模型”,获国家工业二等奖。主持创制“脉象模型”,获国家工业三等奖。
与陆瘦燕共同主持编写的《针灸学(三)刺灸学》一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1964年
任上海中医学院《内经》教研室主任。担任全国通用十门中医教材审定人。
1965年
与陆瘦燕共同主持编写的《针灸学(四)针灸治疗学》一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至此针灸学专业4本教材全套出齐。
1966年
任上海中医学院中医基本理论教研组主任。
1971年
与傅维康、李鼎、赵善祥等共同协助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拍摄科教片《针刺麻醉》。
1973年
任《辞海》中医学科编写组业务主要负责人。
1974年
主持编写《针灸学》,该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1975年
任《中医简明辞典》内科编写组业务负责人,该书1979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1978年
继续参加《辞海》修订,任中医学科主编,1979年《辞海》(第3版)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卫生部组织《针灸学辞典》编审委员会,担任副主任委员。
3月,担任上海中医学院基础部顾问兼各家学说教研组主任。
10月,担任上海中医学院基础部主任(1978年10月至1984年4月)。
论文“祖国医学治疗疾病的理论探讨”发表于《新中医》1978年第5期。 “灯光雪影细论医——怀念程门雪先生”一文发表于《上海中医药杂志》1978年第1期。
1979年
被聘为上海中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海市人民政府授予1979年度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
4月,上海市卫生局聘请担任上海市中医药人员学术鉴定委员会委员。
7月,担任上海市政治协商会议委员。
与凌耀星、严世芸等一起参加了在广州召开的全国自然辩证法学术会议,并在大会上作“论祖国医学的继承、渗透与发展”的学术报告。
1980年
2月,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医专业组成员。
论文“祖国医学的继承、渗透与发展”分2期发表于《新中医》杂志的1980年第4期、第5期。
1981年
3月,受聘担任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
10月,受聘担任卫生部高等医药院校中医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
受聘担任上海中医文献研究所顾问。
任《中医大辞典》编辑委员会委员、内科编写组业务负责人,该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1982年
论文“伤寒温病一体论”发表于《上海中医药杂志》1982年第1期。
1983年
4月,担任上海市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
9月,担任全国医药高等院校中医学专业试用教材编审领导小组成员。
1984年
第3次参加《辞海》修订,任编委、中医学科主编,1989年《辞海》(第4版)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2月,特邀担任《中医人物词典》审定,该书于1988年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9月,中国中医药学会上海分会为其担任第三届理事会理事期间对学会工作作出贡献予以表彰。
9月,聘为中国中医药学会上海分会第四届理事会名誉顾问。
10月,任上海中医学院暨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主任至2010年5月,任职期间,积极组织各种学术活动和理论研讨,传授临床经验,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殚精竭虑,献计献策。
11月,主编《中医历代各家学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1985年
1月,受聘担任安徽中医学院顾问。
论文“甘苦由来试后知——论药味繁多复杂的方剂”发表于《上海中医药杂志》1985年第7期的“壶天散墨”专栏。
11月,专著《壶天散墨》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上海市卫生局颁发从医工作50周年贡献奖。
1986年
任上海市高校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中医、中西医结合学科评议组成员。
任全国统编教材《中医各家学说》副主编,该书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1987年
参加编撰《汉英医学大辞典》,对确定辞典的条目,反复论证,多次提出中肯的建议,该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担任《针灸学辞典》编审,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论文“疑难病证中医治法研究”,发表于《中国医药学报》1987年第3期。
12月,受聘《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担任《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学综合本的副主编兼编委。
《壶天散墨》获1987年度上海市卫生局优秀中医药著作奖。
1988年
2月,任上海市政协“医卫体委员会”副主任。
5月,卫生部发聘书,担任《中国医学通史》编审委员会委员。
8月,受聘担任华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8月,应东洋医学会邀请,赴日本福冈讲学进行学术交流。
10月,受上海市科委医学专业委员会聘请担任上海市中医药专业委员会顾问。
10月,论文“疑难病证中医治法研究”,荣获《中国医药学报》首届优秀论文奖一等奖,由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振兴中医基金会颁发。
1989年
5月,受聘担任同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兼职教授。
任《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内科学》副主编,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1990年
3月,与凌耀星共同主编《上海名医学术精华》,由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出版。
12月,根据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职发[1990]3号文件精神,确定裘沛然为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成为全国首批500名导师之一,学术传承人王庆其。师生两人代表上海市参加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由两部一局举办的全国拜师大会。1993年12月师生两人代表上海市参加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由两部一局举办出师大会,并分别代表全国的导师和学生在大会发言。
率领上海市政协医卫成员及有关医药官员组团去外省考察市、县中医医院的现状,深感中医界的总体情况是“有喜亦有忧”,并利用市级各种会议呼吁各级政府部门关心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还积极提出改进措施,为政府献计献策。
担任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会员。
任《中国大百科全书·传统医学卷》编辑委员会副主任,病证分支学科主编。
论文“疑难病证的中医治疗方法”发表于《天津中医学院学报》1990年第4期。
担任《传世藏书》“医部”的编委主任,该书由海岛出版社出版。
1991年
被国务院批准享受突出贡献科技人员的特殊津贴。
任上海市文史馆馆员。
参加由香港中医学会主办的“1991国际中医学术研讨会”。
参加由日本东洋医学会中国支部、上海中医学院联合举办的“第三回中·日传统医学学术交流会”。
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题词“精中通西”,要求中医学子对中医学术理论和临床诊疗技术做到精湛,对西医知识做到通晓。
3月,主编《中国中医独特疗法大全》,由文汇出版社出版。
10月,赴北京参加国际传统医药大会,担任国际传统医药大会学术顾问委员会委员。
1992年
与陈汉平联合主编《新编中国针灸学》,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本书荣获1992年度华东地区科技出版社优秀图书二等奖。
主编《中医名言词典》,由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任《中国大百科全书·传统医学卷》编委会副主任,该书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
1993年
任《中国医籍通考》(共四册)编审,该书由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出版。
主编教材《中医各家学说》,由台湾知音出版社出版。
任《辞海》(1989年版)中医学科主编,该书于1993年荣获由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的第一届国家图书奖荣誉奖。
1994年
任《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学》(综合本)中医内科学副主编,该书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3月,主编《中医历代名方集成》,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本书收载古今著名方剂1600余首,包括正方、附方、同名异方等。
7月,担任《中国医学大成续编》、《中国医学大成三编》总审定,由岳麓书社出版。全书分医经、药物、诊断、方剂、通治、外感病、内科、外科、妇科、小儿科等十类,每类合订成一册。
1995年
被上海市卫生局评为“上海市名中医”。
专著《剑风楼诗文钞》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
1996年
论文“六十年从事中医学术和临床实践的体会”发表于《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学报》1996年第1期。
5月,《中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集·裘沛然》由贵州科技出版社出版。
1997年
7月,香港回归,喜赋:(一)旌旗高矗五星红,复土真成第一功。上国衣冠重睹日,港城何处不春风。(二)两制同存庙算劳,八方咸集息惊涛。止戈已使南畿定,树信方看北斗高。(三)万里边疆任割裁,前尘回首足深哀。中华儿女吞声记,不竞多由自侮来。(四)百年重整旧山河,举国欢腾胜事多。今日万邦同瞩目,终教玉帛换金戈。
1998年
9月14日 《文汇报》头版刊登了裘老的中医药立法呼吁书(原题为《中医中药前途远大,盼望立法保驾护航》),文中指出:“中医事业取得了空前的发展,但是,中医事业的发展也存在不少不利因素,影响了中医学术的提高和持续发展。”
发表《名医摇篮》感赋:旧上海中医学院筹建于艰难抗争之环境中,为全国培养众多中医人才,不少人成为中医事业之学术砥柱。上海中医药大学特为修撰院史,既以缅怀前贤,更使医界同仁抚今追昔而益自奋勉也。赋云:“杏苑当年绝可怜,如何不惜此新天。奠基谁识前人苦,续绝唯望后起贤。医道难明须砥砺,良机易逝要勤研。眼中人物吾今老,记住忧危好着鞭。”
1999年
任上海市中医药学会顾问。
任《辞海》(第5版)副总主编兼中医学科主编,该书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4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的《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中医学卷·裘沛然》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2000年
主编《裘沛然医案百例》,由中国台湾知音出版社出版发行。论文“七十年学医行医的体会和教训”发表于《上海中医药杂志》2000年第1期“杏林耆宿”专栏。
专著《剑风楼诗钞》由华宝斋书社内部发行。
2001年
担任《大辞海》副总主编、中医学科主编,2003年《大辞海·医药科学分卷》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10月,担任《辞海》(1999年彩图本)副总主编,获得由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的第四届国家辞书奖特别奖。
10月,以祖父仰山公、父亲裘汝鏻名义将平生购置与朋友馈赠的图书计1万册约10万卷捐赠给故乡的浙江慈溪市图书馆,慈溪市图书馆特辟“仰鏻馆”收藏裘老赠书,并刻《赠书记》以志谢。
2002年
任《中国医籍大辞典》编委会主任,该书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该书12月获得由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的第六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第五届国家辞书奖一等奖。
3月,上海市卫生局聘请担任上海市振兴中医委员会顾问。
9月,被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中华中医药学会成就奖”。
2004年
专著《裘沛然选集》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选集分上下二集。上集有三个部分:一为文集,二为医论,三为剑风楼随笔。下集有两个部分:一为医案,二为剑风楼诗集。
2005年
参加第5次《辞海》修订,任副总主编, 2009年《辞海》(第6版)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上海中医药大学设名师传承建设工程项目,成立“裘沛然名师工作室”,系统学习、整理先生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2月,受聘浙江中医学院学术顾问。
论文“医道是小道,文化是大道——一代名医裘沛然”发表于香港经济导报副刊《七彩榜》2005年第3期。专著《裘沛然选集》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著作奖一等奖。
5月,国家科技部批准“十五”攻关项目“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研究”,子课题“裘沛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研究”(裘沛然名师工作室承担)于2006年12月结题。
12月,专著《裘沛然医论文集》由台北市相映文化出版社出版。本书为裘老七十年菁华文选以及医道要旨与遣方治病心得。
2006年
论文“养生莫贪生”发表于《晚晴》杂志2006年第3期。
论文“五十年铸就辉煌,新世纪再续华章——怀念程门雪先生”发表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读医抄本拾遗:裘沛然手抄本》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10月26日,《健康报》刊文“鸿儒大医裘沛然”。
11月20日,《文汇报》刊文“裘沛然大医精诚”。上海中医药大学校庆50周年学术会上演讲“漫谈中医药的发展问题”,提出中医学界要念好“三自经”:自信、自尊、自强,勉励师生刻苦学习,勤于思考,敢于怀疑,为祖国、为人民多作贡献。
2007年
8月31日《联合时报》刊“大医济世岂止悬壶——访中医学家裘沛然”
2008年
2月,荣获由中共上海市卫生局委员会、上海市卫生局颁发的“第五届上海市医学荣誉奖”。
专著《人学散墨》,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本书是“专门论述如何能做一个‘合格’的人而写的”。先生说:“我从事医疗事业已七十五年,向以疗病为职。但逐渐发现,心灵疾病对人类的危害远胜于身体疾患。由此萌生撰写《人学散墨》之念,希望为提高精神文明道德素养,促进经济发展,略尽绵薄之力。”
12月,国家科技部批准“十一五”支撑计划课题“名老中医临床经验推广应用研究”,子课题“裘沛然治疗咳喘病的临床经验运用研究”(裘沛然名师工作室承担)于2010年12月结题。
四川汶川发生震惊中外的特大地震。5月23日,上海中医名宿积极响应裘老的倡议,沪上30位名医在上海市政协俱乐部举办了“情系灾区募捐赈灾义诊”活动,以义诊的形式,将诊治的费用全部捐献给地震灾区,以实际行动支援灾区。上海市红十字会会长颁发“人道救助,爱心关怀”荣誉证书。
2009年
5月5日,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国医大师”的荣誉称号。8月8日,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来沪,看望了裘老,并为其颁发“国医大师”证书和奖章。
5月31日,由上海东方宣传教育服务中心与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主办,在交通大学浩然科技楼举行《人学散墨》赠书仪式,上海市人大主任刘云耕、人大副主任胡炜、市委宣传部部长王仲伟、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院士、上海中医药大学领导以及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部分师生代表出席赠书仪式,赠书共1000册。
由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东方网联合开展策划的专栏节目《走进他们》,经过沪上55万市民票选,裘老被评为“2009《走近他们》年度十大人物”之一。
12月21日 《中国中医药报》刊“走近国医大师裘沛然”。
2010年
专著《人学散墨:论做人谈养生》再版珍藏本,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2月11日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此为裘老生前最后一次出诊。
5月3日5时,国医大师、我国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主任,学校终身教授裘沛然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龙华医院逝世,享年97岁。5月14日下午,裘沛然先生追悼会在龙华殡仪馆举行。上海市领导,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党政领导和职能部门,附属医院、二级学院的领导、同事,部分医院的同仁,裘老生前的亲朋、好友、学生,以及曾经受治于裘老的患者等近千人参加了追悼会和悼念活动。
裘沛然先生一生锲而不舍,孜孜以求,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取得了丰硕成果。他学识广博、治学严谨、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他将一生奉献给了祖国的中医药事业,他的成就和品格赢得了全国中医药界和学术界的敬仰。裘沛然先生仙风道骨,躬耕杏林七十余载,心如明镜而不为物染,身似瘦竹而风骨健朗,在裘老身上,体现了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甘于清贫,淡泊名利的人格特质,反映了一代中医巨子至精至诚、至仁至善的大家风范,是中医人“德艺双馨、积仁洁行”的典范。
(衷心感谢上海中医药大学档案室及李鼎、施杞、陈汉平、严世芸、谢建群、赵善祥、裘端常、李孝刚等先生提供资料及帮助审定。)
上海市中医药发展新三年行动计划“丁氏内科学术流派研究项目” (编号:ZY3-CCCX- 1- 1001)
R- 092
A
1006- 4737(2016)04- 0055- 06
2016- 02-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