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存仁早期(1949年前)医事活动初考*

2016-01-28 14:30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200437
中医文献杂志 2016年4期
关键词:国医上海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200437)

邓玉海△ 朱生樑



·医林人物·

陈存仁早期(1949年前)医事活动初考*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200437)

邓玉海△朱生樑

陈存仁先生,作为全国著名中医学术流派之一的丁甘仁内科流派的传人,是海派中医的代表性人物。本文通过文献搜集整理,初步考证陈存仁先生的早期(1949年前)生平及医事活动,逐步梳理丁氏内科陈存仁一脉的传承脉络,并附陈存仁先生早期简明年谱。

海派中医丁氏内科陈存仁年谱传承

丁氏内科流派,为海派中医代表性流派,也是全国著名的中医学术流派之一。丁甘仁先生(1865- 1926年)为孟河四大名医之一,一生勤学深研,积验颇丰,办学授道,其门下弟子,佼佼者甚众,如程门雪、黄文东、王一仁、张伯臾、秦伯未、许半龙、章次公等,均为中医名家[1]。而陈存仁先生作为丁氏传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即闻名沪上,却因1949年赴港而与内地罕有瓜葛,又因特殊历史原因,逐渐在内地销声匿迹,在海外却声誉日隆。而随着近年来对祖国传统医学的进一步重视,对中医名家的关注与研究深入,笔者通过搜集整理其著作[2- 5]及相关文献,将陈存仁先生1949年赴港前的生平及医事活动初步考证如下,以厘清陈存仁先生学术思想发展及传承脉络,并供同道参考,或有裨益。

求学经历

陈存仁先生(1908- 1990年),原名承沅,又名保康,字存仁,后以字行。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二月十四日寅时,出生于上海老城厢一衰落绸缎商人家庭,有兄弟姐妹6人,长姊早夭,长兄承淇,幼弟示范,有妹2人。初启蒙于绪纶公所学塾,受学于大东门育才小学,其职员有史量才、曹汝霖、黄炎培等。6岁因父亲过世迁居薛家浜,转学至杨斯盛任校主的马家厂浦东小学附属小学。毕业后考入苏颖杰任校长的民立中学,得国文老师陆澹盫的帮助,3年即告毕业。

中学毕业后,陈存仁先生遵父遗命学医,初投考南洋医科大学(即东南医学院前身),一年后因罹患伤寒西医弗效而服丁甘仁先生中药五天而愈,遂由四伯父转托王一亭、朱福田推介,考入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校主丁甘仁,校长谢利恒),同时国学先后拜师姚公鹤、章太炎,并从经济学于丁福保。实习期间因写字清秀而迅速,经谢利恒先生推荐给丁甘仁先生抄方,受丁师亲炙。而丁师对其也甚为赏识,指定诊所一小房间让其居住。丁师过世后,改从丁仲英先生。

医务生涯

1926年,丁甘仁先生过世后,陈存仁先生受丁仲英师推荐至南市广益善堂坐诊,为期3个月,那时陈存仁先生尚未毕业。在从丁仲英开方约2年间,陈存仁先生于早晨7时至9时坐诊,处理施诊给药事宜,甚至曾自制“丁仲英门生陈存仁”方笺处方。

后得丁仲英师应允,陈存仁先生初于南京路望平街口(今山东路)转角柏林花纸行楼上设诊所,独立行医,章太炎为篆“诚敏勤朴”匾额[6]。起初门可罗雀,后因先后受聘三友实业社、冠生园、世界书局等常年医生(类似如今企业的健康顾问),又因自办《康健报》热销,就诊者渐众。而因时局动荡,数迁诊所,但业务却愈发蒸蒸日上。最后于马霍路(今黄陂北路)与威海卫路(今威海路)转角自建一座半圆形的大厦,挂牌“国医研究所”,二三楼专供藏书,由其8个学生当研究员,下面附设联合诊所,自己则挂一块横的内科招牌,其余延请同道主持儿科、妇科、外科、痔科等,内部附设药铺,后在此诊居直至1949年赴港。在其离沪之前的后期,早晨6时半起床,写上三五行日记,就开始出诊,一直要看到下午6时,门诊号数最高的纪录达到140多号,出诊最多的一天是14家。

陈存仁先生聪慧机变,勤勉博览,学验俱丰,诊断力强,长于时病,善用验方,不仅对本草研究精深,对经时方见解独到,对四诊详察明辨,还能在中西汇通方面另辟蹊径,并重视精神卫生、食养锻炼。先生擅长内科,尤精肺肾,如伤寒、肺病等时病,并善调理,活用膏方,于男女科及杂病多有心得。

同门程门雪曾有诗赞他:“独向医林张异军,眼中诸子直推陈。灵方别有心源得,占尽江南一角春。三分春领一分春,一种刀圭另样春。天与斯人卫我道,师门得子亦奇珍。”

医事活动

1.撰文办报,普及中医文化

中医不仅诊治疾病,也将医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视为己任,在丁甘仁先生创办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就有这样的传统。1924年,年仅16岁的陈存仁先生就与同学一起编辑发行《医医医病集》,由上海中医专门学校黄社刊行,并于创刊号撰写“胎产知识”一文[7]。同时,陈存仁先生为贴补家用,投稿《申报》“常识”副刊,因《疥疮验方》一文受到主笔沈信卿青睐。之后在姚公鹤、沈信卿的帮助下,陈氏成为《申报》长期撰稿人。这为陈氏编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22年由江苏省中医联合会主办,李平书、秦伯未、王一仁等主持编辑的《江苏全省中医联合会月刊》开始发行[8- 9],普及中医文化知识并开展学术探讨,而1925年陈存仁先生撰文“中国心理治疗法”及续[10- 11],普及精神卫生,1926年开始助理编辑月刊增刊工作[12],并撰写发表有关痔漏、喑痱、痧疹等方面的文字,为其后来独立办报打下了基础。

1927年3月,在丁仲英的支持下,陈存仁先生独立创办了国内第一份医药卫生常识方面的报刊《康健报》[9- 13]。在编辑思想上保持“把医学常识文字用极通俗的笔调写出来”的特点,在经营方面秉承丁福保提出“内容要很丰富而有趣味”的宗旨,不仅延请丁福保、丁仲英、谢利恒、恽铁樵、俞鸿宾、秦伯未、陆士谔、章次公等中医名家撰稿,还特约武侠小说家平江不肖生以小说的笔调来写验方,让名人现身说法,写自己的疗养经过。该报由于文字新颖趣味、贴近生活,验方注重时病、简便有效,同时提倡饮食调养与心理卫生,销售日增,影响甚大,第一期发行就有1.4万份,至1930年共发行150余期。后来,此报在“三一七事件”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如今研究海派中医学术思想的重要历史文献。后陈存仁先生主编或作为主笔,编办了申报馆《康健周刊》、《国医与食养》,《新闻报》、《商报》“国医与国药”副刊等专刊专栏,并参与了民国时期上海中医药多种期刊的办刊工作,为《兴华》、《医界春秋》、《长寿》、《幸福杂志》、《大众医学月刊》、《卫生杂志》、《中医世界》、《上海生活》、《华西医药杂志》、《党群周报》、《医药研究》、《中医药情报》等撰写了大量稿件,以宣传中医文化,普及中医知识为主[9,14- 16]。

陈存仁先生普及中医文化知识的文章或书报,以文字浅白易懂,内容丰富有趣,贴近日常生活,便于活学活用为特点。先生对中医的发展不遗余力,认为发展要从开启民智,普及中医文化常识入手,只有揭开中医的神秘面纱,还原中医的朴素原理,才能让普通老百姓接受中医,培育良好的中医发展土壤。在后来应香港《星岛晚报》董事长胡仙女士邀请,开辟“津津有味谭”专栏能连载达17年之久,每日不辍,可见其广博的医学知识、深厚的国学功底和文字的亲和力。

2.当仁不让,维护中医发展

1929年余云岫等人抛出臭名昭著的废止旧医案,妄图取消中医,全国中医界奋起抗争。陈存仁先生一方面发文“陈存仁致褚民谊函”[17]犀利驳斥褚氏言论,指出其欲盖弥彰的废止中医之意,并明确指出废止中医于国于民的危害,是自掘坟墓之举,开西方经济侵略大门之实,唤起民众支持;另一方面与张赞臣邀谢利恒、丁仲英老师等发起组织全国抗争,参与组织策划推动召开了全国中医“3·17抗争大会”, 会后被推举为5个代表之一赴宁请愿。是年3月17日,15省代表,243县的县代表,4个市的市代表共计正式代表281人,云集上海,召开全国医药团体代表大会,成立了第一个全国性的中医药界的组织“全国医药团体联合会”,并组成请愿团(注:团长谢利恒,南京代表隋翰英,上海药业代表张梅庵,秘书蒋文芳,总干事陈存仁,张赞臣、岑志良随行,另有陆仲安、张简斋协助),要求政府立即取消议案,最终取得抗争胜利,保存了中医,延续了中医的发展。从此,根据在上海总商会召开大会第一天的日期(3月17日)定为“国医节”,又称 “三一七事件”。事后,陈存仁先生与谢利恒师同被聘为卫生部顾问。

陈存仁先生历任上海市国医公会常务委员、上海市卫生局中医考试委员、全国医药总会常务理事、国民政府考试院上海区三十五年度中医考试襄试委员、三十六年上海市卫生局中医咨询委员、上海市中医师公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参议员、市参议会卫生委员会召集人、国民政府卫生部中医委员会顾问、中央国医馆编审委员、上海分馆董事、上海市十一区卫生委员会委员等职[14]。1946年,担任上海市职业团体参议员期间,树绩尤伟,如保护医师身体自由,呈准市府严令警局,非法不得拘提;又如工人福利医药金,中西医平等待遇案等[18]]。1946年6月底与张赞臣、程迪仁代表上海市中医师公会为中医考试检处事宜晋京请愿[19]。于1947年,参选国民党政府的国大竞选,并成为中医界国大代表之一,与赖少魂等提出“发扬我国固有医药以确保民族健康并塞漏卮而固国本案”[20]。

陈存仁先生维护中医发展的文章或报道,以笔锋犀利、有理有节、条缕层析、直中肯綮、振聋发聩、发人深省为特点,尤以三一七事件时最露锋芒。如针对余云岫建议国民政府废止中医是“扫除西医输进的障碍”的话题、褚民谊谈话的内容,陈存仁先生在针锋驳斥后,分析指出“苟中医消灭,则西药销数自当十倍此数,然则中医之取缔,实乃造成西药畅销之机会……经济侵略,亦属可虑”,或许那攻击中医最卖力者恐怕就会被疑是受外商贿赂最多的内奸了。同时,结合社会名流的经历张扬中医的长处,如在“中医药情报”上发表《中医革新运动”之赞助力:6位党国元老提倡中医中药》、《章太炎先生与中国医学》、《三一七“国医节”话旧录》等文章。

3.藏书编著,传承中医菁华

陈存仁先生并非中医世家,因此,常常有意识地收购医学古籍及相关文献,一方面满足其喜欢阅读的嗜好,一方面也为其中医理论基础打下坚实的基础。他每于腊月至元宵的诊疗淡季出游,如赴南京、苏杭、无锡、镇江等地游山玩水之余,搜购医书就是主要乐趣。而1930年,谢利恒老师因患病出让藏书近千种,奉呈谢师2500元。是年冬,携妻王定芬上北平(今北京),于琉璃厂搜购医书。于当时琉璃厂最大书铺富晋书社花3150多元购书1000多种,其中有80多种书为北平名医萧龙友所藏珍稀书目,从而结识萧龙友。后因访北京药王庙时误揭药王像后清初《天花精言》手抄本而当作偷经贼被拘警察分局,得曹汝霖、萧龙友面子恭送出门,仍特抄一本精装抄本恭敬奉还。是年农历十二月初一,受邀主祭药王庙,由四大名医陪祭,并于庙中参与施诊两天,从而了却此桩“药王庙事件”公案。

1930年,受谢利恒老师推荐,陈存仁先生与商务印书馆签定了出版合同,编撰《中国药学大辞典》。陈存仁先生日间诊病,夜间编书,除研究大量文献资料外,还实地考察了全国药材转运中心汉口,到蕲春考察了南北药材交流情况,参观了李时珍墓,拍摄了大量照片,收集了大量新鲜原株药材的标本,获取了当时许多药材的价目单。同时,聘请了4位助编人员、4位抄写员、2位绘图员、2位摄影师、4位学生,提供其食宿,并支付较高薪酬,持续工作4年余。虽因商务印书馆内部问题取消合同却不曾放弃,后经过艰难交涉,1935年《中国药学大辞典》由沈知方主持的世界书局出版,先后再版27次,畅销海内。“八一三”日军侵华,5000部新版的《中国药学大辞典》被日本军队作为战利品运往日本。在抗战之前,世界书局把这部书的内容删去3/5,以《中国药学大辞典》缩本形式出版,销量极大。

1935年,应世界书局之邀,陈存仁先生开始编纂日本人研究汉医的书籍。他一方面赴日遍访书肆,购置了大量的医药图书,打包邮寄回上海,并拜会了汉医名家汤本求真;一方面整理旧藏的日本汉医书籍以及近代日本名医的著作,删芜存菁,并聘请当时上海自然科学研究所的日本人野村上昭负责翻译工作。历时一年多,于1936年陆续刊行《皇汉医学丛书》共72种,分为13类。计总类8种,内科学19种,方剂学10种,医案医话类11种,药物学7种,其余还有外、妇、儿、眼、花柳(性传播疾病)、针灸、治疗、诊断以及论文集等[21]。丛书出版引起中医界广泛关注,当时的中央国医馆馆长焦易堂以中央国医馆的名义聘请陈存仁为考察日本汉方医学的专员。同时,这部丛书的出版,也对中日传统医学的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至1937年,陈存仁先生自建大厦,藏书于上,挂牌“国医研究所”,附设联合诊所,内设药铺,集医教研于一体。经其搜集收藏的各种版本的古今中医药书籍近6000余种,还有300多种全国各地出版发行的整套的与中医药有关的报纸和刊物,而因其藏书颇丰,与宁波曹炳章、杭州裘吉生并称民国时代江南三大中医药藏书家,其书斋由叶恭绰题匾“书城”。后期受日本讲谈社之邀,编撰《中国药学大典》,也是有如此渊源的。

1948年,陈存仁先生撰写《湿温伤寒手册》,对西医肠伤寒病进行了中医辨证施治,是我国中医界研究肠伤寒治疗的首部专著。先生通过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渊博的学识,对湿温伤寒提出独特见解,将把温病与伤寒揉作一体,打破伤寒有五的划界和张仲景以下诸家之说,另立湿温伤寒一名,对肠伤寒病的证治进行系统阐述。书中将肠伤寒全过程分作4周,分别详列每一周的证象、舌脉、转变,用药标准、用药选、成方考,并附诸说评议。所论简明切要,附有湿温伤寒治法提要表、各种发热病症状认识表,有一定临床实用价值。中医名家施今墨、秦伯未、章次公、张赞臣先生为其作序,秦序言可为先生行医治学之注脚:“信仰中医而不薄西医,景仰古人而不薄今人,着意于一病而不拘于一家,着意于大体而不忽于小处,这种治学的精神,良不可及。”[22]

4.教书育人,延续中医血脉

陈存仁先生曾受聘中国医学院主讲中医内科学[23],并于医界春秋社改组成立上海中医师学术研究会后主讲“伤寒证”,开讲之日,谢利恒先生主持开课典礼。1935- 1937年期间,陈存仁先生任上海中国医学院董事兼总务主任,工作日显忙碌。先生一方面筹建新校舍、图书馆、药物标本馆等,并于开学日举行日本汉医学勃兴展览会——促进了中日医学文化的交流,并发表“记日本皇汉医学之勃兴”[24],同时还策划举办了“国药博览会”[25- 26];一方面创办《国医文献》杂志并于1936年刊行,作为中国医学院院刊及国医公会会刊,专辟学生园地一栏,同时发布院务及会务信息——该刊开创了以特辑办刊的方式,1卷1期春季刊为张仲景特辑,集各家杂说、中日研究于一册,对探究仲景伤寒学说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卷2期夏季刊为内科特辑之一痢疾号,从释名、异名、病源、症象概要、诊断、治疗程序、用药法程、古今治法统志、应用方剂、治疗举例、民间验方与丹方、预防法、病中调养、名家格言等方面系统论述了痢疾的诊治,可谓是专病手册。因而,无论是办校还是办刊,陈存仁先生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传承效果[27]。无奈时事弄人,日军侵华使得许多事业未竟。而后期应韩国之邀独立编写中医讲义或许也有深意。

5.热心公益,笃行中医精神

丁甘仁师曾教导陈存仁先生说,“道无术不行,术无道不久。所谓道,即指医道而言;所谓术,是指医术而言,术不能走歧途”,而先生亦是这样言传身教的。先生于1930年代曾撰“乐天长寿辞”,以探讨修身养性的真谛,强调“健康要道,端在正心”,一是乐观,一是淡泊,也就是如今所谓的充满正能量,文辞佳妙,流传颇广,张大千先生等均曾亲笔书写此辞,流传后世。陈存仁先生不仅长于笔墨,也善于言辞,只是多韬光养晦,很少与人争执。有感于当时部分医家间的攻讦,不仅不利于中医的传承发扬,更有悖于中医的精神,遂于1945年仿“朱子家训”撰写《医家座右铭》,强调医者的自身修养并医道的诸般宜忌。陈存仁先生长期担任上海市国医公会常务委员,在其自建国医研究所附带悬出“上海市中医师公会”、“中医月报社”等招牌,发起经社社《经集》、社交聚会等以便同道互通有无,博闻广识,其地点就设在威海卫路诊所2楼。

陈存仁先生因年幼失怙,家境贫寒,却牢记丁福保“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之师训,而成名之后,更是积极投身慈善事业,身兼多个社会团体、慈善机构的董事或理事职务。先生念幼年曾得伯父资助始能完成学业,故创立了“百技助学金会”,专门资助那些因家境贫寒难以继学的优秀青年深造,“百技助学金”原期每5年资助大学生25人,自一年级以至毕业为止,以其一生资助能力作20年计,可资助大学生100人,故名“百技”。但未料,第1批学生方毕业,时局就有绝大转变,原定计划被迫中止,后来先生一直引为憾事[28]。同时,先生还是当时上海最大的慈善机构仁济善堂董事,担任其下属的仁济育婴堂董事兼义务堂长,出任抗敌后援会慈善救济组委员,并任广益中医院董事、上海慈幼院董事、上海普善山庄、上海孤儿院董事、上海兵役协会免役审别委员、上海防痨协会委员等职。时人赞云先生“医学精湛,名噪一时,济世活人,功在社会,实为国医界之泰斗也”[14]。

陈存仁先生成名年少,因医得显,却用一生来捍卫中医的生存与发展,探索中医的成长之路,并长期致力于中医文化的普及与宣传,在诊疗之余常笔耕不辍,实乃我辈学习之楷模。

附:陈存仁先生早期(1949年前)简明年谱

1908年2月14日寅时,出生于上海老城厢一衰落绸缎商人家庭。于绪纶公所学塾启蒙,后就读于设在王家祠堂的大东门育才小学。

1914年,因父殁,转学至马家厂浦东小学附属小学。

1918年,考入民立中学。

1921年,就读南洋医科大学(东南医学院前身)。

1922年,经王一亭、朱福田推介,考入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时丁甘仁为校主,谢利恒任校长。期间,先后拜师姚公鹤、章太炎修习国文,并从经济学于丁福保。

1924年,与同学一起编辑《医医医病集》,由上海中医专门学校黄社刊行。

1925年,于《江苏全省中医联合会月刊》发文“中国心理治疗法”及续。经谢利恒推荐,跟从丁甘仁抄方,受丁师亲炙。

1926年,丁甘仁过世后,改从业师丁仲英,开方2年余。期间,协编《江苏全省中医联合会月刊》增刊,并撰写发表有关痔漏、喑痱、痧疹等方面的文字;于《医界春秋》创刊号发表“中西医与新旧”等文章。

1927年,3月1日独立创办《康健报》。同年秋,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毕业。

1928- 1929年间,于山东路2号(南京路口)自设诊所,独立行医。

1929年,于《医界春秋》发文“陈存仁致褚民谊函”驳斥废止中医言论,并组织策划召开全国医药团体代表大会,担任大会筹备处审查委员、招待员、记录员,会上被推举为赴宁请愿团五代表之一,事后,与谢利恒同被聘为中华民国卫生部顾问,并担任上海市国医公会执行委员、秘书主任,全国医药团体联合会常务理事。

1930年,购谢利恒藏书。同年冬,北上北京,访琉璃厂,搜购医典。赴京期间,经历药王庙事件,农历十二月初一主祭药王庙,北京四大名医陪祭,并参与义诊两天。同年,受聘上海中国医学院教授,主讲中医内科学。

1931年,编辑《康健杂志》由上海中国康健学会发行。同年,撰文“人参”于《现代国医》(第1卷第5期)“药物专号”全刊刊登。

1932年 9月19日,与蔡济平创办《新闻报康健周刊》,接《康健杂志》,由上海新闻附刊发行。同年,中央国医馆上海市分馆董事会成立,任分馆理事,担任中央国医馆编审委员。

1934年,丁福保与子丁惠康创办虹桥疗养院,出任唯一中医主治。

1935年,《中国药学大辞典》由世界书局出版,后受聘世界书局常年医生。同年,与丁仲英等创办上海国医公会附属中国医学院,担任董事兼总务主任,筹建图书馆、药物标本馆。

1936年,2月举办国药博览会,4月举办日本汉医学勃兴展览会,并在《卫生杂志》发文“记日本皇汉医学之勃兴” ,主持创办中国医学院院刊及国医公会会刊《国医文献》。同年,《皇汉医学丛书》由世界书局出版,中央国医馆特聘为考察日汉医学专员。在《长寿》杂志上发表其流精、产后痨、闭经痨、溲血痨等验案。

1937年,于威海卫路(今威海路)2号自建大厦,挂牌“国医研究所”。同年,受聘上海市卫生局中医考试委员。

1939年,刊发远志精舍藏版《通俗医话》(含《膏方浅识》、《伤寒症保全性命之道》、《肺腑之言》、《阴虚体质食养单》4篇)。

1945年,撰写《医家座右铭》,刊登广告于《中医药月刊》。

1946年,任上海市职业团体参议员。

1947年,医界春秋社改组上海市中医师学术研究会,任常务理事,主讲“伤寒证”。同年,为嘉定中医周刊题词“发扬国光”。同年,参选国民党政府的国大代表。

1948年,刊行《湿温伤寒手册》。同年,被沪中医界选举为国大代表,并在《中医药情报》特载“国民大会出席日记”。

1949年,6月赴港。

(附记:此文部分内容来自陈存仁先生之子陈树桐先生的口述和侄女王凯安先生提供的文献资料,在此致谢!但因个人能力有限,文献搜集艰难,难免有错漏之处,还望有识之士指正。若有相关文献资料如陈存仁先生的文字、处方、图片、信件等,希惠寄或联系笔者,以补充完善之,不胜感盼。)

[1]张文勇,童瑶,俞宝英.上海中医药文化史[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314,364- 365,410- 412.

[2]陈存仁.银元时代生活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陈存仁.我的医务生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陈存仁.抗战时代生活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陈存仁.阅世品人录:章太炎家书及其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姚奠中,董国炎.章太炎学术年谱[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407- 408.

[7]陈存仁.胎产知识[J].医医医病集,1924,创刊号.

[8]李平书,秦伯未,王一仁编辑.江苏全省中医联合会月刊,民国十一年七月十四日,第1期(创刊号).

[9]曹炳章.中国国医药月报杂志调查[J].中国出版月刊,1934,第4- 6期国医学专号:87- 102.

[10]陈存仁.中国心理疗治法(未完)[J].江苏全省中医联合会月刊,1925,(41):8- 10.

[11]陈存仁.中国心理治疗法(续)[J].江苏全省中医联合会月刊,1925,(42):9- 10.

[12]陈存仁助理编辑.江苏全省中医联合会月刊增刊.民国十五年四月二日,第47期.

[13]肖梅华,熊俊.陈存仁与近代沪上中医健康教育——基于《康健报》为中心的文献考察[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4):225- 229.

[14]熊月之主编.稀见上海史志资料丛书第10辑[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2:258- 259.

[15]张镜源.当代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M]//中华中医昆仑(第五集).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273- 316.

[16]沈伟东.陈存仁与民国中医药书刊出版[J].中医药文化,2008,(5):23- 25.

[17]陈存仁.陈存仁致褚民谊函[J].医界春秋,1929,(34):29- 30.

[18]张汝伟.陈存仁君小史[J].中医界国大代表候选人特辑医铎研究,1(4).

[19]陈存仁,张赞臣,程迪仁.上海市中医公会代表晋京请愿报告书[J].医学导报,1947:9- 10.

[20]医师法修正问题[J].中国医药研究月报,1948,(4):25.

[21]陈存仁编校.皇汉医学丛书[M].上海:世界书局,民国25年(1936年).

[22]陈存仁.湿温伤寒手册[M].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6.

[23]杨杏林.医林怪杰陈存仁[J].中医文献杂志,1995,(3):28- 30.

[24]陈存仁.记日本皇汉医学之勃兴[J].卫生杂志,1936,(30):27.

[25]张效霞.上海国药展览会:近代第一次中药标本陈列展示[N].中国中医药报,2015- 4- 1.

[26]杨杏林,唐晓红.上海中国医学院院史[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27]国医文献,国医砥柱月刊//中国近代中医药期刊汇编(第5辑)15.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1- 406.

[28]邵雅谷,陈秉尧.赴港十年纪念册·陈存仁先生小史[M].

Textual Research on CHEN Cun-ren′s Early Medical Activities

DENG Yu-hai, ZHU Sheng-liang

(Yueya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CM,Shanghai 200437,China)

Dr CHEN Cun-ren, was a inherit of DING Gan-ren′s national famous school of internal medicine. Dr CHEN was one representativ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f Shanghai school. By collection and searching ,this article is to give preliminary textual research on Dr CHEN′s early lifetime and his medical activities in order to reorganize DING′s internal medicine inheritance with attached brief early chronicle of Dr CHEN′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f Shanghai school; DING′s internal medicine; CHEN Cun-ren; chronicle; inheritance

上海市进一步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4年- 2016年)“海派中医丁氏内科流派传承研究基地项目陈存仁学术思想研究基地”(编号:ZY3-CCCX- 1- 1001)

,E-mail:bentian456@163.com

R- 092

A

1006- 4737(2016)04- 0044- 06

2016- 02- 24)

猜你喜欢
国医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国医大师葛琳仪为本刊创刊三十年题词
国医大师葛琳仪为本刊创刊三十年题词
国医大师葛琳仪为本刊创刊三十年题词
“我起床讲求三个半分钟”——国医大师金世元的养生经
我去上海参加“四大”啦
重庆举办第十五届国医名师大讲堂
上海之巅
上海城投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