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祥瑜
老房子的活化,一直是区域复兴的重要动作,它们不仅是当地居民的居所和资产,更是重新焕发当地聚落活力的关键因素。建筑师、设计师、创客、乡建人士,甚至资本热钱纷纷关注老房子,让这些被主人遗忘的老居所重新焕发活力,积极参与到当下的日常生活中来。它们更多地以咖啡馆、民宿等文创消费场所的面貌出现,那么问题也随之而来。老房子的活化有没有别的可能性?活化的关键到底是什么?过度的商业化是否背离了活化的初衷?
2.谢宅, 台南老屋改造代表性案例。3.“打开嵩口”咖啡屋。“打开联合”团队在福州嵩口古镇的改造项目。
邓海
重建老屋和主人的连接
全世界都知道,中国的建设速度很快,新的建造高潮正在降温,更多的注意力被转移到新建筑之外。近年来比较好的趋势是,日常的老房子也越来越多被关注、利用;二是有更多的专业者,空间改造专家、设计师们,如王澍等,把注意力转移到乡村,关心老房子、古建的利用。大家对自己拥有的平凡的东西开始珍惜不再一味追求全新的事物。对老房子的关注,其实是对自己衣食住行的重新关注。
这一两年,我都在做福州永泰的嵩口古镇项目。我们在嵩口遇到的问题,是中国很多乡镇聚落的共同问题。老房子利用是需要突破的,在传统村镇的保护区,注定不能再做大规模的、高百分比的新建,大拆大建已经不适合这里。古镇区一般都会有很多老房子,这是先天条件。怎么利用?越新的房子,越老的房子,都有更多的被利用问题要解决。老房子如何被当代人所用?居住者和老房子的关系需要突破模式。
近年来,面对国内城市和乡村的差异,从中央到地方,都在重新调整政策,平衡这种关系。很多人从老房子离开,去城市寻找机会,而现在也开始有人重新回来和老房子相依为命。怎么让主人回来,利用老房子,这是我们很大一部分的工作,在离开的房子里,重新建立与人的连接,让主人回来。
具体操作上,公认的方法是先做样板,再去推广。我们将老房子按照改造难易程度,分为三类。一是,最平凡的、在最明显方位的老房子。在镇区大家都会经过的老房子,特别容易被忽略,如嵩口古渡口路上的“打开嵩口”咖啡屋。二是,在明显位置,却更脆弱的古民居。三是,位置偏远的古民居。一般,我们从第一类先做,平凡老房子的改造,适合低成本启动尝试。因为这类型的房子我们可以做高强度的利用,大的改变,比较下得去手。在老房子里,将过去和现在结合,在不宜居的房子里做工程植入,让它们变得更好,安装空调,去脏去臭,留下好用的,去掉负面的,尽量做少的动作。老屋内负面的东西是可以分析的,去掉脏乱臭,剩下破旧,而破和旧并不讨厌。调整后,这些房子就符合当代用处,提供需求。
古民居特别脆弱,但有历史价值,也有很多精致的雕刻等硬件上的特征,但它比较危险,房屋结构的毁坏、年久失修等问题,去碰它们的话,风险高,代价高,且不能有高强度改变。嵩口特别老的古民居往往规模大,动辄2000平米,产权复杂,机制上也比较难突破。它适合小强度的使用方式,和别的建筑功能搭配使用。有的古民居旁就立着5层楼高的现代楼房,在这明显的冲突里,我们希望用新模式建立新的联系——捆绑组合搭配分工。高强度改造新房子,低强度利用老房子,相互配合产生新功用,从而被现代生活需要,让它们从原本的负担变成现在的需要和资源,保护会被自动化实现。
一类房子的改造,让大家看得到摸得到,可以实现各种想象,解答很多疑问,让大家了解老屋活化的功用。二类房屋,如晏魁厝,相对三类更容易进入被需要的状态。三类古民居,难被需要,没有办法马上保护。但如果这类房屋处于危险状态,则需要抢救性保护,优先于其他,这是政府职能的部分,未必和利用相关。
电影庙,“打开联合”设计改造项目,将电影院的空间和当地庙宇空间完美结合,既保留当地居民的传统信仰生活,又给旧电影院增添了不可多得的亮点。
老房子,除了用作咖啡馆、民宿,当然还有其他可能。这一点可以参照台湾的老屋活化。台湾的老房子,和我们大陆不太一样。台湾建筑历史不长,精致、脆弱的古董少,二十年的房子已经被当作老房子在利用,所谓的老屋其实要平凡很多,且基数很大。台湾老房子中被选中利用的,种类很多,可以是老住宅、工业产房等等。大陆人如果去看台湾的老房子,会觉得他们的起步点根本没什么意思,不像我们这里,动不动就是几百年的根基。台南相对台北发展慢,父辈的房子已经算是老屋。刘国沧改造的佳佳西旅店模式被证明了可行性后,在台湾的普及性很高。这种情况下,台湾老屋选项种类更多,可接纳的利用方式和人群也更多。老房子的味道、痕迹、历史感,让它们更被中青年珍视。年轻人用来创业、做居所,或者非盈利的空间,以及他们的工作室。这种热潮也和台湾小企业的普及有关。
活化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其实是人的观念,是观念在引导对物的看法,引发价值和依赖关系。价值是从使用中营造出来的,是市场和审美力的主观赋予。刘国沧在台南做的就是建立对沟通观念有用的样本。他有“惜物”的观念,选择扎实的、平凡的、在时间表里逐渐流失的东西来重现他们的价值,从最初的不被看好,到被重视,影响了台南人的观念。
和乌镇比较,嵩口非常平凡。一开始我们就形成一种共识——低成本,低资金投入,让村镇自我修复,一种预防保健式的保守治疗方法。我认为,这是中国村落活化出现了各种模式后,值得尝试的一种方法。在台湾台南的刘国沧团队,他们把一个个小点慢慢复活起来,形成一二十年持续的“小火爆”。这种方法的特点是,让这个地方比过去更可爱,更有活力,但并没有更陌生,台南依然是台南人的台南。这种做法最大的难度在于,当事情变得很好的时候,并没有变得面目全非,这个度需要去把控。
台湾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会
当老屋活化遭遇商业炒作
1. 鹤形路。古镇改造重点项目,龙口古厝前的鹤形路,嵩口的新地标,紧邻松口气民宿。2. 改造后的镇政府食堂,曾被当地人戏称为“灵堂”,是理念碰撞的代表案例。3/4. 松口气民宿。
“老屋欣力”项目,Bing Cherry Hair Salon。三位好友组成的工作团队,租下了造型独特的苏式五间厝,改造成理发店。
台湾的文化资产保存工作始于上世纪70年代的古迹保存运动。在历经多年努力后,虽累积部分成果,古迹保存仍局限于点状的保存策略,并无法抵挡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既成空间的破坏。90年代之后,政府与民间开始以积极的态度,关注空间环境的内涵与质量,台湾各地的老街、传统聚落、历史建筑甚至产业设施等,渐获得应有的重视和保护。如何妥善维护及运用这些珍贵的空间和社会资源,摆脱过往“残迹或原物”的静态保存方式,迈向“再生与活用”的动态保存理念,并与社区发展紧密结合,共创“保存与发展”的双赢局面,成了文化资产保存工作的成败关键。在这样的背景下,基金会在台南成立。
“老屋欣力”是基金会发起的非常有分量的社会运动,它以“常民生活场域的文艺复兴运动”为宗旨,通过日常生活可以利用的方式,达到保存旧街区目的,并希望可以实现台南市整个历史环境的保存与再利用。自2008年发起以来,台南老房子的再利用渐受民众重视,对历史环境保存与再生的推动,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老房子修缮涉及技术及资金,基金会一面通过教育,教导老屋保存和修缮技巧,一方面鼓励老屋再利用,创造收入,以维持老屋维修。这样的方式,成功带动不少年轻人利用老屋开设社区书店、工坊、艺术空间,甚至合租工作室。
“老屋欣力”项目,76 艺文空间。原建于清朝末年,2007 年由两位喜好艺术的年轻人承租,改建为艺文展览空间及工作室。
台南的七娘境祭祀的是七娘妈,兴建于1733 年(清雍正10 年),附近蜿蜒的巷道是清代留下来的痕迹。
经过多年的“老屋欣力”运动,台湾老屋逐渐成为城市的重要资产,但也引起不健康的商业炒作,甚至造成负面影响,失去了老屋活化的初衷。热钱涌入台南,炒热台南老屋价格,不少台南以外的资金涌入后,老屋咖啡厅、餐厅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开设,缺乏在地情感,只把老屋当成生财工具,造成交通、噪音、垃圾等问题,也慢慢破坏了老城的历史纹理。2014年4月,古都基金会发起了《老屋欣力宣言》,就多年来的老屋欣力运动的成果和产生的负面现象做出总结和回应,提出“历史环境与老房子的保存,最核心的价值仍然是‘人,缺乏以人为主体的保存,就像失去灵魂的空洞躯壳。”为了能回归“老屋欣力”推动的初衷与理想,基金会在“历史保存与再生的推动”、“在地文化特质的延续”、“经营理念的传递”、“老屋再利用的责任”、“老屋再利用的限制”、“历史环境的愿景”等方面提出宣言。
基金会执行长颜世桦坦言:“老屋欣力宣言”在台湾并未受到更多的关注。不过这就像“老屋欣力”真正的价值不容易引起大众兴趣的状况是一样的,大家更关注观光效益、商业营销。至于老屋保存利用对生活环境与文化意涵的影响,似乎只能慢慢来了,但是我们相信,如果能持续做下去就会有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