逄格炜 (青岛农业大学动漫与传媒学院 266000)
逄晓慧 (青岛市泊里镇中心中学 266000)
谈谈影视批评方法习得的路径
逄格炜 (青岛农业大学动漫与传媒学院 266000)
逄晓慧 (青岛市泊里镇中心中学 266000)
影视批评要讲究方法。影视批评方法是后天习得的。其路径是这样的:掌握方法背后的理论基础→从中抽绎出方法→择取恰当的方法→方法:在操练中提高。
影视批评;方法;习得;操练
本文系青岛农业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工程第三批课程建设项目“影视评论方法”(项目编号:XYX201502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影视批评来说,影视批评方法是其“器”。从事影视批评,就要掌握一些影视批评方法。只有这样,影视批评者才能更有效地开展影视批评活动。否则,事倍而功半。
就像练武之人希望自己“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影视批评者也希望自己能熟练掌握各种影视批评方法。然而影视批评方法不是影视评论者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养成的。是为“影视批评方法习得”。那么,影视评论者如何习得影视批评方法呢?
对于影视批评方法课程教师来说,这是我们从事本门课程的教学所面临的首当其冲的问题。这个问题很复杂,不是写一篇文章所能解决的。在这里,我只想结合自己的影视批评方法教学改革和探索的实践以及别人的做法谈谈影视批评方法习得的路径问题。
我认为,影视批评方法习得的路径是这样的:掌握方法背后的理论基础→从中抽绎出方法→择取恰当的方法→方法:在操练中提高。下面是对这一路径的进一步解释。
每一种影视批评方法都建基于特定的理论基础之上。如符合学批评方法建立在符号学的基础上,结构主义批评方法建立在结构主义的基础上,精神分析批评方法建立在精神分析学的基础上,意识形态批评方法建立在意识形态理论的基础上,女性主义批评方法建立在女性主义理论的基础上。不了解影视批评方法背后的理论基础,就不能全面、深刻地掌握影视批评方法的操作规程,更不用说影视批评方法的原则性要求、适用范围、局限等。要学好影视批评方法,学习者一定要掌握影视批评方法背后的理论基础。
那么,怎么掌握影视批评方法背后的理论基础呢?
由于这些基础性的理论较深奥,晦涩难懂,初学者可以从听课、听讲座、看导读(学)性的教材开始。但这毕竟是二手资料,是“别人嚼过的馍”。俗话说:“别人嚼过的馍不香。”因此,我们要自己去嚼。也就是说,我们最终要回归原典。如学习精神分析学,我是从听西方文艺理论课开始的,后来又读了胡经之主编的《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朱立元主编的《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尼克·布朗撰写的《电影理论史评》等书关于精神分析批评方面的论述,最后结合所学读原典,如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论》、拉康的《自我的语言》《精神分析学的四个基本概念》、让—路易·博德里的《基本电影机器的意识形态效果》等。
至于“读书三遍,其义自见”“不动笔墨不看书”“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等经验之谈对于掌握影视批评方法背后的理论基础都是很好的,值得借鉴。这里不再赘述。
人对客观规律的一般认识过程是这样的:实践→理论→实践。这里包含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实践→理论;第二阶段,理论→实践。在第一阶段中,人对客观规律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经过系统化,形成理论;在第二阶段中,从理论中抽绎出方法,然后把方法应用于实践。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很多结论。其中一条,理论要指导实践,必须以方法为中介。而这里的方法是从相应的理论里抽绎出来的。
下面让我们回到影视批评,看一看从影视(批评)理论到影视批评方法的认识运动过程。且以电影作者论批评为例。电影作者论认为,电影导演拍电影就像作家写东西一样。而作家写作是强调个人化、独创性的,因此电影作者论侧重于从电影中找作者印记。人们从中抽绎出这样的批评方法(或称路径):评论一个电影作者(通常是导演),首先是看其不同时期的作品,其次是细读这些作品,特别是其形式元素(尤其是其视觉元素),然后是从中找出个人标记,最后是挖掘作者的个人经历,特别是留意其童年经历对其创作个性的影响。从电影作者论到电影作者论批评方法,是无数学界同仁的文本细读、思想交流、批评实践……其过程非常复杂,其工作异常艰辛。即便如此,至今尚有晦暗不明之处。在这里,我们只能略去不表了。
方法是为解决具体问题而创造出来的,是有针对性的。因此,在进行影视批评的时候在影视批评方法的选择上,我们的理想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然而现实是,每一个影视批评者掌握的影视批评方法有限,而影视批评方法也有个适应性的问题。当一个影视批评者只掌握一种影视批评方法的时候,他或者不使用这一影视批评方法,要使用,只有使用他所掌握的那一种影视批评方法,而影视批评对象是千变万化的,这就难免出现削足适履,甚至是驴唇不对马嘴的情况。当一个影视批评者掌握了多种影视批评方法的时候,他就可以根据影视批评对象选择最适合的影视批评方法。因此,一个优秀的影视批评者应该掌握多种影视批评方法,就像优秀的习武之人那样,做到“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只有这样,影视批评者对影视批评方法才有选择的余地。
那么,怎么才算“恰当的方法”呢?一言以蔽之,就是适用于影视批评对象的影视批评方法。如在17年时期(1949年—1966年)中国大陆的电影是政治宣传的工具,带有很强的意识形态性。因此,意识形态批评方法对分析那一时期中国大陆的战争片是适用的。1又如,电视剧《渴望》中的刘慧芳、电视剧《北风那个吹》中的牛鲜花都是创作者着力塑造的女性人物形象,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有探索当代女性问题(如与男人的关系、在家庭中的地位)的意味。因此女性主义批评方法对分析刘慧芳、牛鲜花的人物形象是适用的。2而我试图用现实主义批评方法来分析电视剧《西游记》《聊斋》等浪漫主义作品,结果是失败的。究其原因,浪漫主义作品重主观,而现实主义批评方法重客观。现实主义批评方法不适用于浪漫主义作品的分析。
影视批评方法毕竟只是影视批评的手段,不是影视批评的目的。因此,学习者要把学到的影视批评方法运用到影视批评实践中。只有在影视批评实践中,影视批评方法才能实现其应有的价值。
影视批评方法不仅仅是一门知识,更是一项能力。能力的学习与知识的学习在方法上是有所不同的。英语世界有一句至理名言:“By swimming, you learn to swim.”意思是说,在游泳中你学会了游泳。同样的道理,在影视批评方法的实践运用中我们掌握了影视批评方法,在一次又一次的演练中我们不断提高影视批评方法的掌握程度。
戴锦华先生才把影视批评称为“影视理论的演武场”,主张学习者把学到的影视评论方法应用于影视批评的写作(也可以是口述)实践中。在《电影批评》3一书中,戴锦华先生运用精神分析、女权主义分析电影《香草天空》,运用精神分析法研究电影《情书》,运用意识形态批评方法研究电影《阿甘正传》,运用后殖民主义批评法分析电影《黑板》……此书集中体现了她所倡导的“电影批评:理论的演武场”。
受戴锦华先生的启发,我在影视批评方法的学习和影视批评的写作过程中,有意识地把自己学到的影视批评方法运用到对研究对象的分析上。比如,在《真实,还是谎言?——论电影<拆弹部队>的意识形态性》4一文中,我自觉运用意识形态批评方法分析电影《拆弹部队》的意识形态性。又如,在《影视剧人物塑造中的道德呼唤与重建——刘慧芳与牛鲜花之比较》5一文中,我自觉运用女性主义批评方法,比较电视剧《渴望》中的刘慧芳与电视剧《北风那个吹》中的牛鲜花。实践证明,这样的做法是有效的——它不但提高了我的影视批评写作水准,而且提高了我对各种影视批评方法的认识水平和运用能力。
注释:
1.参见逄格炜.17年时期中国大陆战争片的意识形态特征[J].时代文学,2010(6):223-224.
2.参见逄格炜.影视剧人物塑造中的道德呼唤与重建——刘慧芳与牛鲜花之比较[J].东南传播,2009(5):161-162.
3.戴锦华.电影批评[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逄格炜.真实,还是谎言?——论电影《拆弹部队》的意识形态性[J].电影文学,2011(8):93-94.
5.参见逄格炜.影视剧人物塑造中的道德呼唤与重建——刘慧芳与牛鲜花之比较[J].东南传播,2009(5):161-162.
逄格炜,男,1976年生于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青岛农业大学动漫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影视理论与批评、剧作理论。
逄晓慧,女,1980年生于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研究方向:英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