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先觉 孙 兰 (湖南科技大学 411201)
浅析橘子洲头青年毛泽东塑像的语义特征
郑先觉 孙 兰 (湖南科技大学 411201)
摘要:橘子洲头青年毛泽东塑像翻开了中国肖像雕塑创作的新篇章,该塑像特点鲜明,语义深刻,达到艺术与科学的高度统一,是雕塑语言在当代审美语境中的重构和毛泽东符号的经典性表达与抽象化提炼,它为我们站在当代文化主义和民粹主义中重新解读毛泽东形象创造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毛泽东塑像;重构;抽象化
本文为2012年教育厅一般课题科研成果之一。课题编号:12C0127
青年毛泽东塑像以胸像的形式竖立在橘子洲头,塑像体量很大,高32米,长83米,宽41米,基座3500平方米,由8000多块福建永定红花岗岩巨石拼接而成,远远望去,它如湘江水天之间的绿色沙洲上崛起的一座山峦。这尊雕塑是广州美术学院雕塑家黎明教授的经典之作,为了避免雕塑在空旷的场景中略显孤立、单薄之感,艺术家巧妙的借用大地艺术的形式,以具象形式来确定其雕塑形象的个人身份。同时将胸部塑造成山体状进一步强化毛泽东的精神气质和伟人风范,表达伟人精神上的崇高感、永恒感,以此寓意毛泽东精神。不难看出该雕塑形象是毛泽东青年、中年时的形象特征的综合体,既有毛泽东青年时期意气风发的长发书生形象,风华正茂、挥斥方遒的书生意气,又有他中年时期的对革命前途向往的豪情与自信、稳健、坚毅、心怀天下苍生的思想者形象。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见到的形象既年轻、俊朗、伟岸、健硕,又带有一些成熟、沧桑和忧虑。在创作方法的选择上,雕塑家回避了当代照相写实主义,他并没有停留在过多的强调像与不像的问题上,而是抽离了过于太像的技巧去强化雕塑艺术本体语言的表现力。在正如齐白石先生所说的“是与不是”之间找到一种平衡,在强调客观真实写实性语言的同时,又依托自己诸多主观情感,通过写意形式表现出来。因此,最终我们见到的青年毛泽东塑像的形象就如巍峨的山峰、面向湘江,气势恢宏、伟岸壮观。塑像的整体构图既突出作者对历史题材的当代诊释,同时也表达出了当代环境雕塑对空间处理的整体思考,传递出当代雕塑的艺术观念和时代文化的气息,是一件难得的当代雕塑艺术作品。作为如此雄伟的“山体”雕塑,工程浩大,然而,事实上它却并非采用传统的实体雕塑形式,而是以钢筋混凝土作为雕塑石块承重的支撑骨架,在整个雕像的外立面的采用石块悬挂的办法来保证最后虽然呈现的雕像整体面貌为圆雕形象,而雕塑内部空间保持中空,并在此空间内设置陈列历史文物和图片资料的空间,使得该雕塑作品不仅在雕塑造型上有着现实意义,同时它还创造了一定的功能性意义,凸显艺术创作中的科学性。
青年毛泽东塑像是以传统雕塑艺术的表现形式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的艺术重新构造。作为一种具有表现情感的载体,青年毛泽东塑像属于传统具象写实性的雕塑范畴;同时,雕塑作品丰富的内涵又使它成为一种具有审美和文化可以解释的艺术形式,而不是现代纯粹的功能主义至上的简单形式。青年毛泽东塑像的造型语言是在传统具象雕塑设计中,在美学类型逻辑基础上的更进一步延展。雕塑家黎明在传统具象写实的基础上抽离了西方雕塑内容中过多强调再现语言的成分,增加了作者主观的表现内容。他是在具象和抽象中找到了一种平衡,使雕塑艺术作品站在文化的基础上变得更加丰富和深刻,一改中国前期20世纪雕塑家塑造的毛泽东雕塑艺术风格,不再以单纯的俊朗、崇高作为塑造的主要目标。因为那种造像蕴含过多的政治因素和受到苏联雕塑模式化的影响,从而使雕像形象显得过于凝重、呆板,缺乏朝气。而青年毛泽东塑像却是在吸收中国传统雕塑艺术和美学精华基础上,尤其是吸收秦汉雕塑中的写意性元素,在吸收经典美学和艺术审美原则上都做到了极致。从这尊雕塑作品的中,我们可以追寻出文艺复兴米开朗基罗经典雕塑“大卫”的神韵,以及中国汉代霍去病墓石刻雕塑中的道家文化所强调的“天人合一”痕迹。作者不仅强调在空间造型中追求作品的崇高性,同时在细节内涵的处理上也强调丰富的情感性,而不是一味在雕塑本体语言之中追求人物结构的纯粹性、精准度和雕塑形体简单的形式感。他以毛泽东青年形象,创作了这样一个经典的划时代的毛泽东雕塑作品,这不仅打破了原有的雕塑模式,同时,给予了我们认识毛泽东雕塑文化内涵的全新视角。因此,可以说雕塑家黎明对青年毛泽东塑像的创作是雕塑家在当代审美文化语境下进行物质和精神追求的产品,是中国雕塑造型语言在当代审美语境中的重构和雕塑家个人的审美趣味在当代审美语境中的决定下的艺术活动。作品是这个时代的文化产物,它不只是一种简单的美学和艺术传统的发展和延伸,而是依托在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当代性选择。雕塑家的创作活动不是纯粹的情感和审美行为,而是个人情感和审美形式在特定文化语境中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表达。
众所周知,由于政治因素,毛泽东图像自开始出现就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与内涵。它从人们幸福期待的对象化到令人敬畏的信仰对象,从民间圣像到新左派的文化英雄,再到关于文化传统的重新关注,毛泽东图像逐渐以艺术符号的形式成为了国家文化符号。这种文化符号凭借多种审美趣味被传承下来,使毛泽东肖像图形在这个时代被经典化,而青年毛泽东雕像作为全球符号性质的名人肖像图形的形式特征与寓意特征,它恰恰是毛泽东文化符号的经典性表达。它不是雕塑家肤浅地挪用与随意地参照其他毛泽东雕塑拼凑出来的,它是建立在多层寓意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当代社会学、图像学、符号学实现内在属性和外在属性的统一和形式上的创新。雕塑家黎明在对毛泽东塑像的图形形式的创作上,借鉴了国内外优秀的肖像雕塑的处理方法,对人物面部形象的再设计是基于主题、受众心理和情感需要的,它是一种文化表达和作者将这种文化符号的经典性表达推向了新的高度、新的境界。作者立足于人文思想,在人们视觉体验的基础上,满足当代人们在生理、心理以及精神上地需要,使雕塑作品在精神层面上加强了与观众的交流,展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以形传神的表现方式是青年毛泽东雕像的另一个特征,雕塑家黎明对作品进行了抽象化提炼来达到增强雕塑的艺术张力。在创作中,作者依托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中的场景,通过加强雕塑块面肌理的强烈对比,对毛泽东长发与胸廓的高度的概括以及取舍将复杂的形体变的简约而不简单。雕塑家刻意消除对
雕塑技巧性的描摹,并最大限度的避免了自己的情感以及传统雕塑技法对其作品的影响,理性的将毛泽东文化的表象符号以抽象化形式呈现出来,使整个雕塑画面中有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效果。同时,雕塑家巧妙的将毛泽东肖像图形结合湘江橘子洲头特殊的地理环境来营造的一种氛围,制造一种的情调,给观众创造一种非凡的视觉感受和积极的引导力,在营造强烈主题氛围的同时使作品呈现更高的观赏性,不仅给人们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也打破了人们脑海中原有的固定的艺术形象。青年毛泽东雕像的创作是艺术家黎明教授在现代文化背景和全球文化语境启示下做出了大胆的选择与尝试,为了达到意象性表达效果,他将雕塑设计语言建构在中国文化发展的逻辑基础之上与西方现代性的语境相遇并包容了现代性,使作品具有了当代性的意义。他在处理空间造型方面抛弃了材料本体语言的“真实”性,所表达的视觉形象是主观而非客观的,所呈现的艺术语言反映出作品之上所包含的精神气质而非外在空间效果。
总之,青年毛泽东雕像所释放出来的信息,具有一种品格的感召力和震撼力。青年毛泽东形象的出现使毛泽东符号开始从一个政治方向文化的转化。它所涉及的问题不仅是公共美学问题,而且涉及更深刻的文化问题,雕像作品不再是是个人行为或政府行为,实际上它是一种国家行为代表了我们当下对于毛泽东精神的一种态度和评价。
参考文献:
[1]吉吉.《毛泽东图像研究》,青年艺术批评奖论文集,2010.6.
[2]陈志鸿《语义与象征——现代名人肖像图形研究》,南京艺术学院硕士论文,2010.4 .
郑先觉,湖南科技大学雕塑系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雕塑与陶艺。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