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元青花

2016-01-28 07:43景德镇陶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333403
大众文艺 2016年2期
关键词:元青花探究

张 颖 (景德镇陶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333403)



解惑元青花

张 颖 (景德镇陶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333403)

摘要:提到瓷器,大家首先想到的必是中国的瓷器,而中国瓷器中最具代表性的集大成者是青花瓷。青花瓷于元代兴盛起来,除了烧瓷技术的精进,还有多重原因,本文作者针对于元青花提出了一些疑问并尝试解答,以期与读者一起感受元青花的魅力。

关键词:元青花;探究;陶瓷史

何玉剑先生在《变迁亦或回归》一文中这样形容:“青花瓷是用钴料在瓷胎上绘画后罩透明釉后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呈现蓝色花纹的釉下彩瓷器。幽青翠丽的青花和莹润如玉的釉面形成强烈的对比,给人以宁静舒美又深沉宽广的视觉享受。”

青花瓷的出现可追溯到唐朝,在扬州曾出土过唐朝时期充郁着异域情调的青花瓷枕残片和其它标本,据称这是当年专供出口的贸易瓷。再往后,两宋时代也发现过青花瓷,而这些唐宋青花瓷在工艺上都属于初创阶段,属于原始青花瓷。而元代中晚期,以景德镇窑业为主,青花瓷开始批量生产,它的发展势头如此迅猛,由此开辟了中国瓷器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同时也使景德镇一跃成为中世纪世界制瓷业的中心。

青花瓷之所以在元代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发展的如此迅速,除了景德镇烧造青花工艺的成功外,我认为另一部分跟统治阶级的喜好有关。大草原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让人赏心悦目,而青花瓷可以说是蓝天白云的色彩剪影。蒙古人信萨满教,萨满教中头等敬重的就是“天”,而蒙古古时自称为“库克蒙古勒”,而其中的“库克”即为青色意。将青色用入国名中,可见青色在蒙古人眼中的地位。除了他们本身有此种信仰与喜好外,应该也有受波斯的影响。早在元朝未建立之前蒙古人就和波斯有来往,而后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们的的无数征战打通了中西方的道路,大量波斯人涌入我国,也使得多地文化进行了相互的渗透。我国自唐宋始发现的用作出口的贸易瓷碎片也验证当时波斯文化对我国的一些影响。现如今,当年的波斯现在的伊朗中东地区仍然将蓝色和白色大量应用与生活之中,他们的房屋许多是白色墙体上嵌有蓝色装饰。

元之前的青花比较少,而且工艺粗糙,颜色沉闷,虽说是青花但比较象褐彩。到了元代青花瓷工艺突飞猛进,一方面是陶工的不断创新,一方面是进口的釉料的使用使之发色更美。元代青花瓷釉料分国产和进口,进口料绘制的青花色泽浓艳,而国产料相对黯淡,且生产出的青花纹饰更简单草率,并不十分精细。精美的元青花发色之所以艳丽是因为用了被称作“苏麻离青”的进口的钴料,这种料据说是来自西亚波斯地区,由商人传入。有的资料上还把“苏麻离青”写作“苏勃泥青”,通过查阅,我发现有的文献上更正了此处,说明“苏麻离青”并不是“苏勃泥青”。前者是高铁低锰型钴料,后者是高锰低铁型钴料,而且二者进口方式和进口时间也不同,不可混淆。关于青花瓷发展迅速的原因,还有说法是宋元战乱之时宋人大量南迁,不少工匠随着南迁的势头进入当时地处偏僻远离战乱的景德镇,这其中必不乏制瓷者,这些人从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景德镇的工业水平。

之前相当长的时间里,元代瓷器是被忽视的,因为缺少实物,我国学者曾一度以为元代少有或没有青花瓷,多以明代及以后青花为尊。而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才开始对元青花加以研究。1929年英国人霍布逊发现收藏在英国大威德基金会的一件“至正十一年”青花云龙纹象耳瓶,并将发现记入其论文发表,但没有得到重视。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美国波普博士以此瓶为依据对照伊朗和土耳其博物馆的青花瓷器,经过对比研究将类似的同时期景德镇产成熟青花器称为“至正型”瓷器,并以“至正十一年”铭瓷器作为标准器。这一发现在陶瓷界引起了极大地轰动。这件“至正十一年”瓷器造型完好,形制优美,发色鲜艳亮丽,纹饰工艺十分成熟,烧造水平很高。波普博士的理论使得国内外专家根据这件瓷器的造型,纹饰,胎,釉,发色等方面特征,把许多传世的或出土的和这件瓷器工艺相近的瓷器来对比,确定其为元代青花瓷。这时,专家们才把青花瓷是明代成熟的理论推翻,元青花才得到重现。

这件瓷器如此精美,会不会是贡品瓷呢?其实,历史上至正十一年时红巾军起义已经爆发,江西已在反元起义者陈友谅等人势力范围内,元朝政府已无力管辖景德镇,大量的青花瓷生产开始以汉族风格出现,比如韩信等汉人英雄,这在元朝严格统治期间是不能出现的。这件至正十一年器上还有铭文阐述了这件精美瓷器的用途所在:“信州路玉山县顺成乡德教里荆塘社奉圣弟子张文进喜舍香炉花瓶一副,祈保阖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谨记,星源祖殿胡净一元帅打供”。据分析此瓶是当时民众献给白莲教首领的,白莲教是反元的民间组织,所以此瓶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了至正十一年景德镇制瓷业并未受到统治阶级过多的限制。从国外的元青花瓷展品来看,至正型大碗大盘大瓶并不少,那么也可以推论,至正型瓷器可能有部分是被当做外销瓷来销售的。那再加上这一时期景德镇处在统治阶级无暇管制的范围内,部分至正型瓷器会不会是景德镇商人向外销售的呢?比如销往沿海城市,沿海的民办商家再转销海外。其实关于对外贸易,元朝有自己的严密的限制。殊方别域,富商巨贾之所窟宅,号为天下之最。元朝在忽必烈统治期间,任用汉儒,治理有方,国库充盈。但忽必烈死后,从成宗开始,大行赏赐(《元朝海禁初探》)。由于成宗继承了世祖殷实的国库,其财政问题不似后朝严重。到武宗时,滥赐之风愈演愈烈。武宗即位后不久,中书省臣上书说 以“ 朝会应赐者,为钞总三百五十万锭,已给者百七十万,未给犹百八十万,两都所储已虚。”一月以后,中书省臣告急说“ 带藏空竭”。为了解决财政危机,元朝政府不得不依靠获利甚丰的海外贸易收入(《元朝海禁初探》)。此时海上交通比之唐宋更加繁盛,泉州、广州、杭州等港口,海船云集。在海外贸易当中瓷器所占的比例不容小觑。而为了多获得利益元朝政府也多次实施海禁,海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必不少的就是禁民贸易。不允许商家私自进行对外贸易,能进行贸易的只能是国家。而在此战乱之时,朝廷对此管辖放松,这给了商家机会,对外销售极受追捧的中国瓷器或成为致富良方。

接触古瓷以后,我了解了鉴定的要点与方法,知道了不同时期的古物有不同时期的特点,可对于朝代交替时,特别是元明交替时的青花瓷如何区分有很大的疑惑。业界本来对于元青花就有很多的未解与迷惑,那对于处在如此扑朔迷离的交替时期的青花瓷如何区分呢?明洪武时期的青花瓷发色多偏暗淡,很多人说是因为烧造工艺的退步或者釉料的不纯。这有可能只是一方面。当时朱元璋打天下时的口号是“驱逐胡虏,恢复中华”并以此来拉拢人心,而天下打下来了,自然就会有肃清运动的出现。驱逐蒙古人还不够,连带着连他们的文化也要打击,也要清除。如同秦始皇“焚书坑儒”的行为,朱元璋也要实施。他利用百姓对蒙古人的不满掀起对蒙元文化的大围剿。他似乎下令改变了元青花的发色创出偏暗的明青花,而元时的器形纹饰也被改变。为什么之前的那么些年国人不知元青花的美,我认为除了没发现过实物外在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史书中没有记载。连成书于洪武二十一年的我国第一部综述全国名窑的瓷器史专论《格古要论》也只是说“白地蓝花者甚俗”。而直到上世纪50年代我们才知道元代的瓷器之精美之成熟,可见这场运动进行的多么彻底。

这件瓷器的工艺水平很高,肯定经历过一个由稚嫩到成熟的变化,那么,这个变化又是怎样的呢?其实青花瓷的发展就是一个彩绘装饰的发展过程,早在唐代湖南长沙窑就已成功烧制出釉下彩瓷器,到北宋,磁州窑继承了长沙窑的装饰方法,烧出白地黑花瓷,而全国中东部地区都有发掘出烧造白地黑花器的瓷窑遗址。兴于唐,盛于宋的吉州窑主要特征为黑地白花器,属于釉下彩瓷。这些彩绘器都给青花瓷的烧造带来大量的前期技术铺垫。制瓷匠人对青花釉料的配方不断调整,再加上对青花瓷造型及纹样装饰的不断探索,使得青花瓷的发展蓬勃而迅速。

自青花瓷兴盛以后,中国瓷器的发展迈进了新的时代。元以前,中国瓷器中刻花、划花的装饰手法的应用非常普遍,受当时的文化影响,彩绘瓷并未成为瓷器装饰的主流。而继青花瓷以后,瓷器发展逐渐将重心转往彩绘,刻花、划花等等手法应用减少,中国瓷器由“宁静致远”的审美感受逐渐往艳丽华贵之路靠拢。越往后发展,红绿彩、斗彩、五彩、粉彩、珐琅彩等等逐渐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之美。元青花是瓷器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的兴盛承接以往,启发未来,在我国瓷器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参考文献:

[1]冯先铭等.中国硅酸盐协会编:《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

[2]高阿申.《“偏于黑暗”的魅力,洪武青花的历史奥秘》《明洪武青花瓷的呈色研究》.2009年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研讨会.

[3]杜锋,苏宝茹.《两种不同的青花钴料:苏麻离青与苏勃泥青》.中国科学,2007(5).

[4]李莹,刘春峡.《试论元朝之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5(6).

[5]洪福忠,汪丽媛.《元海禁初探》.固原师专学报,2004(21).

[6]佚名.《元青花背后的故事》.文物天地.

张颖,女,工作单位:景德镇陶瓷学院2013级研究生。

作者简介:

猜你喜欢
元青花探究
采暖工程施工常见问题探究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郭德纲巧用寓言劝爱徒
最贵“福禄”元青花 元青花缠枝福禄万代大葫芦瓶拍卖价5681万元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元青花鉴赏心得
元青花的两个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