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丽 (兰州交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730070)
丝绸之路染缬文化资源的开发研究
张丽丽 (兰州交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730070)
本文以研究甘肃以及沿古丝绸之路的现有染缬文化资源入手,分析了以甘肃为代表的的染缬文化资源的开发现状,并就丝绸之路染缬文化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出相关建议。
丝路;染缬;资源;开发
“丝绸之路”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1877年的《中国》一书中第一次使用的概念。它以东起西安、西至罗马的,通往中欧之间最古老的陆上贸易通道。是一条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空间尺度最大的集东西方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的走廊,全长7000多公里,其中中国段的丝绸之路长达4000公里,经过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和新疆五省区。
1.现状
目前在中国主要分布了三个染缬地区:一个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主要研究传统染缬;其次个是江南地区,主要研究夹缬;第三个是甘肃、新疆地区。与西南、江南地区染缬有所区别的是,丝绸之路染缬较之南方“青花瓷”的保守,拥有更大的创新空间。一方面,甘肃省恰恰位于古丝绸之路染缬文化艺术交汇中心,其地理位置特殊,文化资源丰富,自古就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经济文化交流聚集地。作为古代传统印染艺术的兴盛地区,在古丝绸之路甘肃境内发现的染缬实物,截止目前仍是世界上最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另一方面,甘肃地区流传下来的染缬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艺术风格多以边塞风情、大漠雄关、古道黄沙、残云度日为主,这些厚重瑰丽的作品为我们研究染缬提供了第一手的珍贵资料,再加上丝绸之路丰富的民俗活动,也为染缬文化资源的开发提供基础。
总体来说,丝绸之路沿线西北各省对染缬文化资源的开发不尽相同,其中甘肃段以兰州交通大学管兰生为代表经过多年研究,复活了曾在古代丝绸之路上盛行的染缬技艺,让这项一度销声匿迹了几个世纪之久的古老技艺获得“新生”。他创作了大量的精美作品,已出版《染缬艺术》《兰生染缬》等专著;创作排演反映丝绸之路染缬文化传承、嬗变的舞台艺术展示剧——《月光的影子》(暂定名)。该剧将充分运用现代舞台艺术的形式,利用现代舞台声光电技术的综合手段,充分展现甘肃丝绸之路染缬文化的历史传承与时代创新,使之成为新时期甘肃文化历史资源,经过充分创意展现的又一张“文化名片”;建立了甘肃首个丝绸之路染缬艺术博物馆,收集了民间纺染的工具,有效地整合了染缬资源,并受兰州市妇联邀请举办了“陇原巧手 染缬技能培训”,为这一艺术的人才培养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主持多项染缬领域的国家级社科项目;创立了原创设计“兰生染缬”品牌,打造高品质染缬织物产品等等,在综合的传播平台上,集出版、影视、文学、艺术等多种形式的丝绸之路甘肃段染缬文化资源得到了初步的开发利用。
2.存在的问题
(1)创意染缬人才断层
优秀染缬艺术人才的培养断层,特别是创意染缬人才更为稀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从事扎染职业的大部分是没接受过专业美术训练的妇女,不具备艺术的创造力,难以制作出标新立异的图案,况且大部分民间手工艺者受传统观念束缚,片面的理解扎染艺术已与当今时代脱离,久而久之导致现今成熟的技艺传承人严重匮乏。
(2)植物染料匮乏
植物染料也称草木染,以对人体无毒无刺激防虫杀菌等功效受到大众的追捧,但是它因种植和提炼成本高、利润低、工序复杂、运输不便等问题很难普及。虽然很多人喜爱植物染色,但是在我国却面临着供小于求,价格昂贵等现实问题,再加上对于植物染色这类非物质文化保护体系不够健全,保护力度不够,角度单一,没有给植物染色提供足够的生存空间。
(3)染缬产品的定位问题
当前染缬艺术在许多旅游景区染缬艺术品仅仅作为旅游纪念品,工艺粗糙品质低下,重量而不重质,如此循环,染缬产品很难登入大雅之堂,更别提内在品质的内在提升,长期保持这样的现状是非常不利于染缬艺术的全面发展,这必然引起我们对于染缬产品如何进行市场准确定位的反思。
1.打造染缬创意人才
染缬来源于民间,所以高手在民间,保染缬染传承人刻不容缓。随着这些分散在民间老人的逝去,作为“活态艺术”的扎染只会留下更多空白和遗憾。通过政府机关协助,相关企业公司赞助,社会力量帮助等“三助”形式展开工艺复活,让这些老艺人培养出具有娴熟技艺的传承人,号召和感染更多的人参与到染缬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中来,扩大染缬的受众群体。
高校一直是文化继承与传播的重要平台,鼓励传统手工染缬进入高校艺术课程教学,在继承古老的工艺并在纹样设计上结合流行趋势不断去创新,为中国传统民间美术在学校的推广、继承与发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将染缬艺术培育成“敦煌画派”中的一枝花
敦煌画派是甘肃省画家提出的一项继承敦煌石窟艺术体系、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精美绝伦的彩陶文明和多民族文化传统,从而开宗立派的一个文化建设工程。染缬和敦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代染缬技艺确定吸取了敦煌壁画的精髓;在此基础上预借打造敦煌画派之风,培育染缬艺术这棵连理枝,
3.植物染料的运用
运用科学技术协助植物染料工艺,放大其色泽自然,不伤布料,经久耐用,五毒无害无刺激的优点;克服植物染色操作较复杂,耗时长,成本较高,制作昂贵、不易受色和容易褪色等特点,给予政策和资费帮助个人和企业种植可染色植物、鼓励大专院校培养植物染色开发方面的人才、面向大众普及植物染色的绿色价值以及支持艺术工作者对植物染色的运用等办法提升植物染色的市场竞争力。
4.图案图形的设计
中国传统图案向来追求“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人文内涵,传统手工印染纺织品的图案设计大都以中国吉祥纹样为主,越来越多的国际明星也喜欢出穿着印有中国传统图案的服装曝光在各种聚光灯下,好评如潮;中国国家领导人穿着通过对原有纹样从图形、色彩、纹样组织结构等进行时尚化改进设计的中式服装出席各种会议,宣传国家;由此看来中国传统的纹样图案只要进行时尚化改造仍是充满活力的,未来的流行图案里必然有一支以中国元素为题材的染织。
5.积极收集和保护民间扎染实物,建立染缬博物馆加以收藏和展览
此行为是对图案传承的最直观也是最好的方式之一,动员一切力量抢救现在能追寻到的染缬实物,比如丝绸之路中国段的河西走廊、黄河流域,并通过博物馆展示给人们,能起到极大的号召和引导作用。
染缬艺术是我国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民族艺术性、丰富的文化包容性,强大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遵循“继承不泥于古,创新不离于源”的原则,在今后的发展中要统筹规划,充分利用学校、社会和各界人士的支持,在传承创新、教学研究、作品展示、成果研发等方面大胆探索,创作出具有丝路文化气韵的优秀成果;要充分利用现代传媒,通过举办作品展览、制作影视宣传片等途径,推广染缬艺术,让更多的人们了解染缬艺术、喜爱染缬艺术,真正体现出染缬艺术的魅力和价值;要体现“大俗即大雅”的艺术发展之路,重视染缬艺术的传承创新,按照不同层次培养人才从事染缬艺术的创作与发扬光大,弘扬中国传统精华,净化、美化、造福于人类社会。
[1]曹海艳.甘肃丝绸之路染缬新型文化业态发展研究[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5(04).
[2]夏丽丽.扎染艺术的人文精神与设计传承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3.
[3]史者.浅谈中国传统草木染的传承与发展[D].天津美术学院,2014.
[4]张毅.传统手工印染纺织品创新设计研究[D].苏州大学,2006.
张丽丽,职称:讲师,学位:硕士,工作单位:兰州交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研究方向:美术学。
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GS[2015]GHB0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