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陀思妥耶夫斯基《少年》成长的内心独白

2016-01-28 07:38张雯轩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210023
名作欣赏 2016年2期
关键词:少年耶夫斯基陀思

⊙张雯轩[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 210023]



聆听陀思妥耶夫斯基《少年》成长的内心独白

⊙张雯轩[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210023]

摘要:在陀思妥耶夫斯基晚年的长篇小说《少年》中,作者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详尽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主人公阿尔卡季十九岁时数段难忘的人生经历。本文从阿尔卡季的父子关系、小少年的大“想法”以及阿尔卡季与心灵导师马卡尔的关系这三方面入手,揭示少年逐步走向成熟的心灵历程。

关键词:《少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内心成长

19世纪,随着封建宗法制社会经济基础的崩溃,俄国早先的道德基础也开始土崩瓦解。人们精神空虚,道德沦丧。在暗潮涌动的社会环境中,处于社会底层却怀揣不同想法的小角色们引起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注意,他常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在作品中对小人物展开丰富的心理描写,这一点在文学创作中十分具有超前性。在《少年》一书中,作者以倒叙的方式回忆了主人公阿尔卡季十九岁时的几段难忘经历,体现了主人公逐渐走向思想成熟、性格完善以及精神丰富的过程。

一、少年的爱恨纠葛之源——韦尔西洛夫

主人公阿尔卡季是父亲韦尔西洛夫与女仆的私生子。跟陌生人进行自我介绍时,阿尔卡季常用的一句话便是:“我是平民多尔戈鲁基,是我以前的主人韦尔西洛夫先生的私生子。”这是主人公对个人身份和亲生父亲的渴望的一种畸形宣泄。此时,年轻的阿尔卡季是矛盾的,他一方面像只粗野的小狗儿一样对“年轻鳏夫”和“轻浮家仆”的“淫荡”感到气愤,认为不可理喻;另一方面又“在梦想中深深地思念着他(指韦尔西洛夫),从童年起,我的每一个梦想都受他影响,都环绕着他,最后都归结到他身上”,行文至此,这位少年对生父的爱意已跃然纸上。当收到韦尔西洛夫的来信召他去莫斯科谋差时,阿尔卡季欣然前往。与父亲共处一个月之后,阿尔卡季觉得“这个骄傲的人在我面前简直成了一个谜”,“他对待我就像对待最不通世故的少年一样……”少年感到不能忍受,他头脑中的自我意识正随年龄一点点膨胀,容不得甚为崇敬的长辈对自己这般“忽视”,于是打算与生父一刀两断,并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养活母亲与妹妹。

偶然间,阿尔卡季听说了父亲昔日的风流韵事,稚嫩的小心脏又开始怨恨起来。“事实证明,这个人只是我的幻想”,“我只见过他短短的一刹那,为什么我就此永远爱上他了呢?这个‘永远’应该取消了。”阿尔卡季在有过一些阅历后,开始反思自己曾经长久以来坚持的东西,对于生父的感情开始有了第一次变化,至此他迈出了走向性格成熟的第一步。

此后,阿尔卡季开始在家中公然顶撞韦尔西洛夫,并指责他骄傲自大。一次争吵中,少年突然抑制不住开始回忆与韦尔西洛夫第一次在剧场碰面的场景:“安德烈·彼得罗维奇(韦尔西洛夫名),您走出来的时候,我高兴极了,高兴得流下眼泪来,至于为什么会这样,我自己也不明白。……”见面后的第二天,阿尔卡季便被送到了寄宿学校。在少年回忆的过程中,韦尔西洛夫听得十分专注,仿佛自己真的回到了过去。对阿尔卡季来说,寄宿学校里最快乐的日子莫过于夜晚,“每逢我躺在床上,盖好被子,马上就开始想念您。我总热烈地幻想着:您突然走进来,我呢,扑到您怀里,您就把我从这里领走。主要的是,我们不再分开,这才是最要紧的!”阿尔卡季终于把对父亲的渴望和依恋毫无保留地表现了出来,卸掉了内心多年的情感“包袱”,此处主人公的感情起伏是全书的高潮之一。事后,当韦尔西洛夫试图从一个长者的立场与少年交流时,阿尔卡季总不领情,这似乎也是这个年龄段青年人的通病:自大。此外,笔者猜测,阿尔卡季把内心最脆弱的一面在最珍视的亲人面前展露无遗,却没有得到理想中的回应,反而净是“一堆难以入耳的说教”,所以故意展示自己强势的一面。一旦等韦尔西洛夫离开,他却又异常懊恼、后悔。阿尔卡季认为父亲不明白他的心意,因而心中悒悒不乐。随着一次次的正面交锋,韦尔西洛夫对少年由冷漠变得柔情起来,这也慢慢融化了少年心中的坚冰,重新建立起对父亲的信任。在彼得堡的时间越来越来久,通过和母亲、妹妹以及其他人的深入交谈,阿尔卡季对父亲的认识愈发全面起来。在《少年》的最后,经历了遗产信件丢失与寻回,发现自己与父亲同时爱慕一个对他们二人来说都不可企及的女人之后,阿尔卡季的人生视野被无限打开,他看到了父亲内心的矛盾、各种观点的模糊不清和人性的脆弱,终于宽容地接纳了这个曾经的“偶像”非理性的一面,这时阿尔卡季对父亲的感情发生了第二次变化。生活中的冲突以及与不同人物的交往使阿尔卡季的价值观、人生观被重新打磨。“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爱我的父亲”,这是阿尔卡季在书末对父亲的深情告白。

二、小少年的大“想法”

阿尔卡季一直有个“想法”,这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安插在全书的一条线索。他在没离开莫斯科时就拿定主意,要专心致力于他的这一想法,即:成为富翁。阿尔卡季相信,金钱是使一个微不足道的人出人头地的唯一手段。他自我辩解道:“其实,钱不是我需要的,我需要的只有威力才能得到,没有威力却怎么也得不到的那种东西:就是一种孤独平静的力量!”阿尔卡季口中的这种“力量”确实是人人都需要的,但他之所以渴求这种“力量”,其实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自尊心。少年归根结底还是缺失一些内心十分看重的东西,比如说私生子的身份、完整的家庭、父母亲的疼爱、不幸福的童年,所以他迫切希望改写自己的命运。陀思妥耶夫斯基利用这条线索,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以及底层人物面对社会现实的心理活动。阿尔卡季掉进了贪得无厌的社会漩涡中,失去了自己真正有价值的追求。

随着阿尔卡季与父亲关系的缓和,他一度淡忘了童年经历,转而开始挥霍自己昔日节省的金钱,认为之前的各种不幸福都是臆想出来的,是没有的事。由此,对比他之前声称实现“想法”只因“性格使然”,着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陀思妥耶夫斯基对小人物的讽刺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后,突然得知妹妹莉莎未婚先孕使阿尔卡季像挨了所谓幸福生活的一记响亮耳光,所谓“好朋友之间的借钱”也不过是为了遮羞。阿尔卡季幡然醒悟,依靠自己的努力还清了债务,加之女大学生奥莉娅的自杀事件更改变了他对金钱的看法。因此,当斯捷别利科夫企图收买阿尔卡季时,他气愤地跳了起来:“您竟敢出主意让我做你的密探,而且是——为钱!”此刻的阿尔卡季在金钱面前终于有了一种他之前一直期待的“力量”:他现在不为金钱所动了。所以,当兰别尔特怂恿他将手中掌握的信件作为敲诈卡捷琳娜的利器时,他出于对卡捷琳娜的喜爱和自身的善良,拒绝了兰别尔特,抵制了金钱的诱惑,在社会滚滚洪流中保持了自身的纯洁,这是全书中少年走向成熟的重要一环。

三、冥冥之中的心灵导师——马卡尔·伊万诺夫

马卡尔·伊万诺夫在小说的第三部才真正出场,是阿尔卡季的养父。作为修道士,他心地纯洁,早年离家,四处漂泊。人物刚出场便已是行将就木之时,这位老人一露面便吸引了阿尔卡季的注意,称他有“孩子气动人的神情,快活得像天堂射下来的光芒”。他告诉少年,人们应该精神愉快,热爱生活,不必过于纠结自己所有的罪过,这样“即便是上帝也会宽恕他们的罪过”。马卡尔鼓励少年去学习、长知识,“等你碰见不信神或者胡闹的人,就有话回他,让他不能提出许多疯狂的话来质问你,也不能搅乱你还未成熟的思想”。

阿尔卡季在养父面前总感到一种宁静的祥和。他十分喜爱与马卡尔谈话,因为对方会把他当作大人来看,总会出神地倾听。当时两个人都在病中,比常人有了更多的时间和耐心去探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一个在前缓步引领,一个在后紧紧跟随。马卡尔告诉少年,生活中有太多的秘密,从一草一木到四季变迁,“这些没法理解的秘密使人的心又畏惧又惊奇,但这种畏惧使人心头快乐”。他还告诫阿尔卡季不要害怕死亡,因为相爱的人们会在梦中相见,死后也还会有爱。马卡尔也对少年提到偶像崇拜,人有所崇拜才能有所畏惧,如果有人什么也不信,那是最可怕的,因为没有任何事情在任何方面可以约束他。

这些前所未闻的话给阿尔卡季很大的心灵触动,“至今我还记得,当时我的整个心脏高兴得好像跳跃起来,似乎有一道新的光线照透了我的心。我要记住这甜蜜的时刻,不要忘掉,这仅仅是充满了新的希望和新的力量的一瞬间……”后来,每当阿尔卡季碰到束手无策的情况时,便下意识地往马卡尔屋里跑去,好像在那儿“我才可以避开一切诱惑,能有得救的希望似的”。马卡尔在宗教和哲学上给阿尔卡季以慰藉,并指引他思考,在他的成长道路上扮演着精神导师的作用。

在充斥着污秽的环境中,少年阿尔卡季凭着自身的善良以及周围人给予的关爱而成长。面对童年时期父母的缺席而产生的敌意,在成长的过程中一步步被打消了。阿尔卡季只是个爱思考、有想法的普通少年,他渴望被爱、被尊重、被认同,他也固执、狭隘、冲动。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复调的笔法下,他收获了真挚的温情,受过了灵魂的洗涤,也得到了惨痛的教训。但幸运的是,他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坚强地成长、成熟起来了,而且正不断地走出人生新高度。

参考文献:

[1]陀思妥耶夫斯基.少年[M].文颖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875/1985.

[2]曾思艺.独具特色的成长小说——试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少年》[J].俄罗斯文艺,2011(3).

作者:张雯轩,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认知语义学。

编辑:杜碧媛E-mail:dubiyuan@ 163.com

文苑经纬

猜你喜欢
少年耶夫斯基陀思
茨威格是小一号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茨威格是小一号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少年》改档12.16对撞张艺谋《长城》
重度残障儿童少年送教上门工作的研究
赌博牵制大文豪
“少年”古永锵 新的时代到来
传世名著的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