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帖是学习书法的最重要的方法,应该说临帖是书法家的终身工作。当然,史料中也有对其他学习书法方法的介绍,譬如观察自然现象或某种事物从中获得启发或联想而有益于对书法的领悟。像怀素对颜真卿所说的“观夏云”,以及杜甫诗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等等,但听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要从现实生活和自然现象中观察到与书法有关的东西,对于一般人来说是极难做到的。务实地讲,临帖是学习书法唯一的途径。虽然这很单调和艰苦,但必须这么做,所有的书家都是从这条路上走过来的。
初学者切忌泛泛通临,应该以庖丁解牛的方法,仔细观察每一个点画的细微之处,边看边临习,不可有半点含糊。对一些重点的点画和重点的字,要数以百计、千计,甚至万计地反复临摹,直至攻克为止。不要采用每个字都平均写5遍或1 0遍的方法,要及时纠正错误,而不可重复错误,重复错误就是坚持错误。切勿心急求快,即所谓“欲速则不达”。须知学习书法没有速成者,更无捷径可寻,耐心、专心、细心是写好字的前提条件。要耐得住寂寞,要有“十年寒窗苦”的思想准备,只有在人静之后,才能感受到学习书法是一种非凡的快乐。
下面谈一谈有关临摹的一些常识性的问题,简单说可以总结为三要、三忌。
从技法上说,书法由三大部分组成,即:点画、结体和章法。此三者不能截然分开,不可以这一段时间单练习点画,那一段时间单练习结体,必须结合起来。然而,又不可以没有侧重。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先侧重解决点画,再结构,再章法,如今书法教学依然沿用这种方法。而要有效地解决点画问题,就要多练习点画少的字,因为写点画少的字,必然使点画加长加重,越是长和重的点画,难度就越大,所以练习点画少的字是解决点画问题的最好方法。
今天的常用字,基本也是古代的常用字,例如:之、乎、者、也、十、百、千、万等等。由于古代书家常写这些字,对其赋予的法则也最多,因此初学者最易从中获益。另外, 写好这些常用字,会更快地结合实用。
经过反复对临以后,觉得对点画与字形基本掌握时,则采用背临的方法,即凭借记忆,追摹范字,然后与字帖对照,不似之处,再做对临,如此无数反复,直到酷似为止。
一定要临习清晰的字,古碑常因年代久远而风化剥落,以及人为的破坏等缘故,造成某些字迹失真,会给初学者带来一些误解。因此,要在初学阶段集中精力临习点画清晰的字,待将来基础深厚以后,再研究那些模糊甚至残缺的字。还有一点要说,有些碑上的字,表面看很清晰,但实际是经过后人再度补刻的,这些字也不要临摹。但问题是初学者没有这种辨别能力,那就要听从教师的指导。此外,在碑刻中,由于风化剥落的原因,使得很多字的折钩处与点画交接处,都出现了圆角,这种失真现象往往为古碑增加了一种朦胧美,常诱使初学者刻意临摹。由于这种残缺的现象本不是书家笔意,所以只能用描作的方法才能体现,而描作又是书法之大忌,因此,求之愈深,失之愈远,这是需要我们十分警惕的,一旦染成习惯性的描作,会终生不得解脱。
何谓乖时?就是违背现实美的一些字形。虽然后人的楷书水平未曾超越唐楷,但不等于说唐以后的楷书就没有发展,欧阳询的楷书点画与结构,还在某种程度上有篆隶的痕迹,随着书法的发展,后人的楷书逐步使之完全楷化。如欧阳询的《九成宫》中的“五”字的结体,还属于隶书的写法,又如《九成宫》中的“图”字,四框平正,不够生动,也属隶书的遗形,尚未完全楷化,都是乖时的字例,暂时不可刻意临摹。
何谓败笔?有两义:一篇字前边神完气足,至末尾已神困笔乏,字迹不佳,被称作败笔;通篇中有个别欠佳之字,亦称败笔。这是任何优秀书家都不可避免的,欧阳询当然也不例外。如《九成宫》中的“针石屡加”的“屡”字,下身短而挤;“毁”字左右结构松散,都属于欠佳之字。但无论“失真”“乖时”还是“败笔”,都不能以初学者自己的见解为准,必须听从教师的指点。
如今成人事务多,少年学业忙,都不会有十分宽裕的时间研习书法,但思想上要有一个认可,就是要把学习书法当成一种文化式的休息,当作一种身体和精神的锻炼。把它安排在生活之内,这样就不会感到是一种负担。时间多,多练一会儿;时间少,少练一会儿,哪怕只有1 0分钟的时间,也争取每天临一次帖,久之,必有满意的进步。切忌一曝十寒,应该保持常流水的学习方式。笔者在幼年时期,主要是继承家学,伯父曾教育我说:“紧则崩,慢则松,不紧不慢才成功;只须走,不须停,一直能到北京城。”学习书法也是对意志品质的磨练,事实证明,对于少年儿童来说,学习书法不仅不会妨碍学业,反而有促进作用,凡书法成绩好的同学,往往又是学业优良者。说到底,书法学习是个素质教育,不可将其视为一般的兴趣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