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发展盐城市蚕桑生产主要措施的思考和探索

2016-01-27 22:18张节伯
中国蚕业 2016年1期
关键词:蚕农蚕种蚕业

张节伯 吴 华

(盐城市蚕桑站,江苏盐城 224002)



稳定发展盐城市蚕桑生产主要措施的思考和探索

张节伯 吴 华

(盐城市蚕桑站,江苏盐城 224002)

总结了盐城市过去10多年通过创新发展思路、生产技术、生产方式、服务内容和服务手段,创造了具有盐城特色的蚕桑生产发展经验和产业化模式,分析了盐城市当前蚕桑生产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针对目前蚕桑生产处于快速下行的态势,提出了依靠科技创新,开展桑园管理机械化、设施蚕业、环境因素智能化控制、多批次养蚕(1年养蚕7~8批)的蚕桑生产新模式的创新试验示范;打破传统的生产方式与生产模式,探索发展现代蚕业的新思路。

盐城市;蚕桑产业;规模化;设施蚕业;产业链;稳定发展

21世纪初的前7年,盐城市桑园面积每年平均以666.7 hm2的速度递增,从2000年的1.33万 hm2增加到2007年的1.80万 hm2;2005—2007年蚕种饲养量每年均以10万盒的速度递增, 2007年的蚕种饲养量达90万盒,比2000年翻了一番[1]。2010—2014年在全省每年蚕种减发10%以上的情况下,盐城市连续5年基本稳定在70万盒的水平。这10多年是盐城市蚕桑生产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但是自2014年春蚕结束后,在蚕茧价格未大幅下滑、蚕农可以承受的状况下,连续2年出现毁桑、弃桑、少养的现象,虽经多方努力,到2015年秋蚕结束,仍然呈现加速下滑的态势,这是现阶段蚕桑生产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人提出了质疑,现行的蚕桑生产技术、生产方式、生产模式能不能支撑今后的发展?我们就继续发挥蚕桑产业特色优势,稳定盐城市蚕桑生产谈一些看法,供同仁商榷。

1 辩证认识当前蚕桑生产所面临的形势

蚕桑产业属于高效产业,盐城市每667 m2桑园平均产值能保持在5 000元以上,仍然是农民增收致富的一项好途径。随着盐城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现在蚕桑生产又遇到了新情况、新问题,各种因素挤压蚕桑生产发展空间,养蚕劳动力年龄老化,蚕桑生产劳动生产率低、劳动强度大,已成为蚕桑产业中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盐城市2014年秋蚕开始减发3万盒蚕种,2015年秋蚕又减发5万盒蚕种,呈现出加速下滑的趋势。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势必造成蚕桑生产继续下滑,2016年盐城市全年发放蚕种数量将不足50万盒,这将会动摇蚕种生产体系、蚕桑技术服务体系、茧丝绸产业体系的根基,盐城市整个茧丝绸产业将面临严重的危机。同时,也说明现有的技术体系、生产方式和生产模式不能支撑盐城市蚕桑生产持续稳定地发展,需要我们加速创新。

以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信息化为标志的现代农业是当代农业的发展方向,蚕桑生产的稳定发展离不开农业发展的大背景[2]。盐城市蚕桑生产现在遇到的困境,主要是几千年来形成的蚕桑生产一家一户“几亩桑园”的小农经济生产技术、生产方式、生产模式,已经跟不上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是蚕桑自身的生产力出现了问题。落后即面临淘汰,在时间有限的转型期内,盐城市蚕桑生产能不能解决自身发展中的问题,是对我们蚕桑产业业内人员的又一次考验。因此,我们不但要对新困境有清醒的认识,而且要充分认识新问题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在思想上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增强解决问题的紧迫感,在行动上要齐心协力,积极主动地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新问题。

2 近年来盐城市蚕桑产业稳定发展的成功经验

21世纪初的15年,盐城市蚕桑生产之所以能在逆境中取得比较好的成绩,主要是得益于立足创新,依靠科技,遵循内涵式发展方式。通过基地建设、规模发展、社会化服务,一批省力化养蚕实用技术的应用,打破传统养蚕的概念,重点蚕区达到了户均桑园0.33 hm2、人均1季饲养4盒蚕种的生产水平[3],显著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强了发展后劲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2.1 创新发展思路

盐城市以“依桑拓桑、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模式,解决了“栽桑易、巩固难”的问题。发展蚕桑生产始终坚持“桑园集中连片、加强核心区建设与辐射带动作用”的办法,夯实蚕桑产业的发展基础。2014年盐城市拥有桑园15 325 hm2,有81 907户蚕农栽桑养蚕,户均桑园面积1 871 m2,比2000年增加73.2%;全市桑园面积在66.67 hm2以上的村有80个,比2000年增加50个,占全市桑园总面积的66.0%。射阳县现有16个66.67 hm2以上的专业村,村平均桑园面积205.00 hm2[1]。

2.2 创新服务内容和手段

转变服务理念,确立蚕桑生产的服务工作不仅围绕田头转,更要围绕市场转,树立为产业服务、为龙头企业服务就是为蚕农更好服务的理念。东台市“统一蚕种催青、统一小蚕共育、统一蚕室消毒、统一物资供应、统一桑园治虫、统一技术辅导、统一生产标准、统一蚕茧收购”的八统一服务形式[4],已成为盐城市蚕桑服务工作的主要内容;我们利用现代高效的传媒手段,改造传统的低效服务方式,以手机信息、语音电话、微信群、视频等方式提供了直通快捷的服务,覆盖面广、时效快。

2.3 创新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

加速小蚕电器化共育,大蚕省力化饲养,桑、蚕品种的更新换代,养蚕技术、布局方式等方面的不断创新,提高了单产、质量,提高了人均饲养量,从而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每个劳动力的蚕种饲养量由1995年的1盒,提高到2007年的3~4盒[1]。由于创新了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提高了行业的生产力,激发了蚕农发展蚕桑生产的内在动力,带动了一轮稳定发展。桑园基础扎实、蚕茧优质高产、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茧丝市场稳定,成为盐城市蚕桑生产的主流特征。

2.4 坚持茧丝绸产业链各环节的前后道协调发展

盐城市的茧丝绸产业化的模式已成为全国的典范,龙头企业在引领行业发展、稳定产销秩序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实现了发展方向与市场合拍,行业利益与蚕农共享的局面。在蚕茧主产区,茧丝绸行业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支柱产业。

盐城市蚕桑产业近10多年来发展的历程佐证: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增加蚕桑生产发展的后劲,才能不断开创新局面。盐城市蚕桑生产及茧丝绸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批蚕桑生产基地,锻炼了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创造了具有盐城特色的蚕桑生产发展经验和产业化模式,实现了盐城市蚕桑生产历史上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和江苏省蚕桑产业最稳定的地区。这些已成为盐城市蚕桑生产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我们做好今后工作最坚实的基础。

3 稳定盐城市发展蚕桑产业主要措施的思考

盐城市蚕桑生产今后的发展思路,必须继续依靠科技进步,通过创新生产技术、生产方式、生产模式,实现桑园管理机械化、建设设施蚕业、环境因素智能化控制、1年多批次养蚕(7~8批)的生产模式,降低劳动强度,提高行业劳动生产率,把单产、质量优势,拓展到规模效益优势,吸引一批有文化、有资金的中青年劳动力进入蚕桑行业,改变从业者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探索发展现代蚕业的新路子。当前着重解决蚕农养蚕难、养不了、养不好的突出问题。我们根据盐城市蚕桑生产的实际,2015年列出了生产过程中急需解决的10多项课题,协调全市(县)蚕桑站、蚕种场的技术力量,分工协作,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在以下4个方面有所突破。

3.1 开展设施蚕业和技术规范建设

突破栽桑养蚕全过程省力化技术和创新1年多批次养蚕的生产模式,实现劳动效率提高1倍的目标,即蚕农人均饲养蚕种1年达到30盒左右。 目前所谓的养蚕省力化,仅仅实现了养蚕环节的初步省力化,桑园管理、桑叶收获、上蔟采茧、养蚕布局还是传统的生产方式,这已成为制约蚕桑生产稳定发展的最大瓶颈。在这些环节上急需实行机械化,建立栽桑养蚕全过程省力化的技术体系。建设智能化控制的大蚕饲养蚕室,改善养蚕条件。创新1年多批次养蚕(7~8批)的生产方式和与之配套的桑园管理方式,建立1年多批次养蚕的技术规范。

3.2 创新蚕桑生产过程社会化服务模式

探索生产过程的社会化服务,可以带动生产方式、生产模式的创新,社会化服务也是现代农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标志。我们应学习借鉴种植业、养殖业生产环节社会化分工协作的经验,把做不好、做不了的生产环节,让专业队伍、专用的设备来完成;引导建立社会化的蚕桑生产服务组织,用社会化的分工协作完成生产过程,降低生产难度和生产成本。

3.3 创新蚕桑生产技术和生产模式

建立3.33 hm2左右桑园的家庭农场的生产技术支撑体系[3]。通过栽桑养蚕工具和技术的创新突破,开展设施蚕业建设,实现桑园管理机械化、养蚕环境管控智能化;通过设施蚕业建设,大、小蚕分开饲养等生产方式的创新,建立全年多批次养蚕优质高产的技术体系,解决劳动力忙闲不均的矛盾,提高蚕室、蚕具的利用率,实现全年均衡养蚕;通过社会化分工协作,设施化、标准化生产,发展适度规模经营——3.33 hm2左右桑园的家庭农场和年饲养量70~80盒规模的养蚕大户,降低劳动强度,提高规模效益。通过生产模式的创新,让一般养蚕大户,在不增加蚕室、蚕具的情况下,仅适度增加桑园面积,即可实现收入翻番的目标。

3.4 建立蚕桑产业高效生产模式

充分利用蚕室、桑园土地、蚕桑生产副产品的资源优势,推广惠及千家万户的蚕桑复合经营、综合利用技术,开发以副产品为原料的新产品,延伸产业链,提高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率,增加蚕农增收的新途径,实现蚕农、企业、地方政府“三方共赢”的目标。

[1] 张节伯,吴华.盐城市稳定发展蚕桑生产的实践和体会[J].江苏蚕业,2013,35(3):47-49.

[2] 鲁兴萌.蚕桑产业的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蚕业,2015,36(1):1-5.

[3] 张节伯,吴华.盐城蚕桑生产面临的形势和任务[J].江苏蚕业,2015,37(2):35-36.

[4] 吴华,张节伯,汤中文,等.盐城市蚕桑产业现状及“十二五”发展对策[J].中国蚕业,2012,33(1):42-45.

2015-09-30;接受日期:2015-12-10

[S88-9]

C

1007-0982(2016)01-0062-03

第1作者信息:张节伯(1964—),男,江苏盐城,本科,推广研究员。 Tel:0515-88230095,E-mail:yccszjb@163.com

猜你喜欢
蚕农蚕种蚕业
产卵布蚕种浸酸操作的做法和体会
阆中蚕种场桑蚕智能系统研发简报
四川蚕业2021年总目录
科学制定生产计划 合理满足蚕种需求
散卵蚕种收蚁新方法——白纸袋收法
《四川蚕业》稿约
四川蚕业2020年总目录
《四川蚕业》2021年征订启事
躲雨
始兴首批春茧鸣锣开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