睾丸与附睾肿块针吸细胞学诊断及应用
王连莉1,刘泽红1,贾美斋1,赵亚萍2*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二医院 1.病理科;2.检验科,江苏 淮安223001)
睾丸及附睾肿块在男性生殖系统疾病中并不少见,但因其部位较为特殊,仅少部分患者进行组织学活检,因此,对临床诊断造成一定困难。而针吸细胞学检查(Fine 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FNAC)在颈部淋巴结病变、乳腺肿块及甲状腺肿块的临床病理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这一点已得到大家公认。但是我国许多医院尚未能开展这项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的技术[1],特别是在睾丸及附睾肿块的应用中报道较少。本文就我院78例睾丸及附睾肿块针吸细胞学检查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标本来源本组收集2002年1月至2013年12月睾丸及附睾肿块患者78例,其中睾丸肿块22例,附睾肿块56例,年龄1-75岁,肿块直径0.5-10 cm。
1.2标本采集及处理方法根据肿块大小及其囊实性采用2-10 ml注射器,6-7号针头。常规局部消毒,左手固定肿块,右手持注射器经皮肤进入肿块,利用负压反复抽吸数次,解除负压,拔出针头,嘱病人按压数分钟,勿揉捏。吸出物涂片,95%酒精固定,HE染色,光镜观察。
2结果
2.1睾丸肿块22例睾丸肿块患者中左侧9例,右侧13例。细胞学诊断13例为恶性肿瘤,经组织学检查,全部确诊为恶性肿瘤,其中精原细胞瘤8例,恶性淋巴瘤2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混合型生殖细胞肿瘤1例(含胚胎性癌及绒毛膜上皮癌成分),转移性嗅神经母细胞瘤1例(嗅神经母细胞瘤病史2年),细胞学定性与组织学符合率达100%。1例细胞学诊断为粘液性肿瘤,组织学确诊为睾丸成熟性畸胎瘤。8例良性病变均为炎性病变,其中1例为睾丸结核,组织学亦确诊为睾丸结核。
2.2附睾肿块56例附睾肿块患者中左侧25例,右侧31例。细胞学诊断53例为良性病变,其中附睾囊肿36例,炎性病变6例,腺瘤样瘤4例,附睾结核3例,精子性肉芽肿4例。细胞学诊断3例为附睾交界性病变者,经组织学检查均为良性病变,其中2例为精子性肉芽肿,1例为腺瘤样瘤。
3讨论
3.1睾丸及附睾肿块临床特点睾丸及附睾肿块是男性生殖系统疾病常见症状,睾丸肿块中实性肿块多见,直径2-8 cm,部分可达10 cm。其中恶性肿瘤较常见,本组病例22例睾丸肿块中13例为恶性肿瘤(13/22,59.0%)。精原细胞瘤
是睾丸最常见的肿瘤,占睾丸生殖细胞肿瘤的40%-50%[2],本组精原细胞瘤达8例(8/13,61.5%)。该肿瘤临床多发生在35-45岁,表现为睾丸肿大,少数伴有疼痛。原发于睾丸的恶性淋巴瘤罕见,约占睾丸肿瘤的5%,主要见于老年人,本组两例患者均为60岁,临床常表现为睾丸无痛性肿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是成年人中最常见的软组织肉瘤,睾丸的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国内外文献报道很少,本组病例患者14岁,以睾丸肿大3月伴疼痛20天而就诊。混合型生殖细胞肿瘤常见于20-40岁的病人,睾丸肿大是常见症状,最常见的混合成分是胚胎性癌、精原细胞瘤、卵黄囊瘤和含有合体滋养层细胞的畸胎瘤[2],本组病例中为胚胎性癌与绒毛膜上皮癌成分混合存在。成熟型畸胎瘤是由人体三个胚层完全成熟的组织混杂构成的生殖细胞肿瘤[2],占所有睾丸肿瘤的5%-10%[3],成年人单纯性畸胎瘤罕见,本组病例为一18个月的患儿。
附睾肿块多见于青壮年,临床常无特异性症状,少部分人可有会阴部肿胀、疼痛等。肿块多为囊性包块,直径0.5-3 cm,可见抽吸出1-5 ml透明液体或乳白色粘稠液,偶见抽吸出红黄色混浊液。本组病例精液潴留囊肿占更大比例,36例附睾囊肿中30例为精液潴留囊肿,一般经抽吸出潴留液体即可,很少需要手术治疗。附睾精子性肉芽肿及炎性病变亦不少见,精子性肉芽肿可由附睾炎症、输精管切除、下尿路阻塞和外伤引起[4]。附睾恶性肿瘤少见,约占男性生殖系肿瘤的0.9%[5],本组56例附睾肿块中未发现恶性病变。
睾丸右侧通常较左侧重3%[6]; 本组睾丸与附睾肿块均显示右侧多于左侧,与有关文献相符[7],具体的发病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3.2睾丸及附睾肿块FNAC形态特点①睾丸肿块FNAC形态特点:睾丸精原细胞瘤细胞学涂片内多见核圆形、卵圆形细胞,胞浆少,呈浆细胞样或淋巴细胞样,部分核偏位,染色质呈粗颗粒状,细胞有异形,部分瘤细胞胞浆丰富,呈上皮样结构,可见肿瘤性核分裂象;部分淋巴细胞丰富者,不易与睾丸恶性淋巴瘤相鉴别,本组病例中有1例细胞学诊断为精原细胞瘤,后经组织学确诊为恶性淋巴瘤。睾丸恶性淋巴瘤细胞学涂片内见细胞核呈圆形、卵圆形、短梭形,胞浆少,细胞比淋巴细胞略大。睾丸混合型生殖细胞肿瘤细胞学涂片内见核呈大小形状不一的圆形、卵圆形、肾形、瓜子仁形等,胞浆少,呈裸核样,散在及成巢状分布的异形明显的瘤细胞。睾丸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细胞学涂片内见瘤细胞核深染、异形,并可见核分裂象,瘤细胞形态多样,呈梭形、短梭形及卵圆形,细胞呈弥漫、束状、漩涡状排列。睾丸成熟性畸胎瘤细胞学涂片内见细胞核呈圆形、卵圆形,染色质疏松,核仁明显,胞浆丰富,嗜伊红染色,似皮脂腺样细胞,并见较多嗜伊红染无结构物质。②附睾肿块FNAC形态特点:附睾精液潴留囊肿细胞学涂片内主要见到精子细胞及精液成分。附睾精子性肉芽肿细胞学涂片内可见精子和坏死组织碎屑及炎细胞分布,偶见纤维化的陈旧性病变。附睾腺瘤样瘤细胞学涂片内见散在或成巢状分布的腺上皮细胞,胞浆丰富,部分胞浆内见空泡,似印戒细胞,细胞异形不明显,大小较为一致,部分病例亦可见分化性生精细胞。本组有3例细胞学检查考虑为交界性病变者,主要是因为涂片内少许细胞有异形,并见灶性坏死。附睾结核细胞学涂片内见干酪样坏死,类上皮细胞,部分病例可见较多的嗜中性白细胞或脓细胞,偶见多核巨细胞。
3.3针吸细胞学应用价值及注意事项睾丸为人体重要器官,附睾疾患又罕见恶性,而睾丸及附睾肿块的良恶性性质决定了其手术方式及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刘波等[7]通过随访52例睾丸及附睾肿物患者的活组织检查结果,发现FNAC检查的准确率达92.3%。李升等[8]发现对353例男性睾丸、附睾及阴茎等生殖器进行FNAC检查的特异性达100%,敏感性达90%,阳性预测率100%及阴性预测率80.9%。睾丸肿块的临床治疗多以手术为主。附睾结节样病变在临床上也多被误认为是肿瘤而切除,病理诊断多数却是非肿瘤性病变[9]。因此,术前对睾丸及附睾肿块进行针吸细胞学检查尤为重要,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切除。关于恶性肿瘤针道转移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论[8,10,11],但大多文献[12-14]表明经针吸细胞学诊断的恶性肿瘤,均未见因针吸而引起恶性肿瘤转移的情况,而且3年、5年、15年生存率与非针吸病例无差别[15]。本组78例患者没有一例发生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在临床工作中我们首先要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免除病人的恐惧心理,使得病人能理解并接受针吸细胞学检查,予以积极配合。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手法要轻巧,定位要准确。如果肿块较大,又是囊性,可以采用7-8号针头,便于抽吸出更多囊内容物,必要时离心沉渣制成细胞块进行切片检查,有利于全面诊断;如果肿块直径<1 cm,又是实性,可以采用2 ml注射器,6号针头即可,以减轻病人痛苦。肿瘤细胞粘附力差,易于脱落,基本都能抽吸到满意标本。针吸细胞学检查具有操作简单,病人痛苦轻微,损伤很小,短时间内即可做出诊断的特点,与组织学活检相比,患者更容易接受。FNAC检查为确定睾丸及附睾肿块的良恶性性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并具有很高的准确性,避免了不必要的手术切除,建议临床在睾丸及附睾肿块患者诊治中推广使用此项检查。
参考文献:
[1]姚宇琪,杨霞,覃胜,等.甲状腺结节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安全性问题的探讨.中华病理学杂志,2012,41(1):48.
[2]刘彤华.诊断病理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57.
[3]Leibovitch I,Foster RS,Ulbright TM,Donohue JP.Adult primary pure teratoma of the testis.The Indiana experience.Cancer 1995,75:2244-2250.
[4]夏同礼.现代泌尿病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01.
[5]王少波,沈柏华.泌尿男生殖系肿瘤发病情况的变迁.浙江临床医学,2005,7(6):615.
[6]Handelsman Dj,Stara S.Testicular size.The effects of aging,malnutrition,and illness.J Androl 1985,6:144-151.
[7]刘波,刘继红,康劲松等.1299例睾丸及附睾疾患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结果分析.中华男科学杂志,2007,13(10):941.
[8]李升,周丽艳,曲灿华等.针吸细胞学用于男性生殖器疾病诊断.中国实验诊断学,2005,9(2):292.
[9]吕彧,廖松林.附睾结节样病变133例临床病理分析.诊断病理学杂志,2005,12(3):168.
[10]李天潢,黄受方.实用细针吸取细胞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23-127,182.
[11]Linsk JA,Franxen S.Clinical Aspiration Cytology.2nd ed.Philadelphia:JB Lippincott,Co.1989.305.
[12]吴晓芝,富艳秋,张振华等.术中针吸细胞学检查胰腺肿块96例结果分析.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0.29(6):477-478.
[13]张奕文,梁健,易聪恒.胰腺肿块术中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的临床价值.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4,13(6):474-475.
[14]Kline TS,Needle aspiration biopsy:a critical oppraisal eight years and 3267 specimens later.JAMA,1978,239(1):36-39.
[15]阚秀,郭振泉,邓卫芳等.乳腺针吸细胞学对病人预后的影响.中华肿瘤学杂志,1983,5(2):150.
(收稿日期:2014-12-19)
文章编号:1007-4287(2016)01-0115-02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