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建舟
摘 要: 互联网正直接推动金融业发生深刻变革,移动金融、线上融资、电商平台等蓬勃发展,不断建构商业银行业务经营新模式。通过大数据的分析与挖掘,使得个性化定制成为可能,这将有助于实现商业银行规模效益,并促进金融开放程度不断提升。但互联网金融衍生出全新的风险形态,对商业银行安全运营带来挑战。互联网环境下的监管须顺应时代,健全涉及互联网金融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框架,加强监督检查,指导商业银行规范发展。
关键词: 商业银行; 互联网金融; 大数据; 风险; 监管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6)01-101-04
Reflect on development and supervision of commercial banks' Internet finance
Zheng Jianzhou
(China Construction Bank Zhejiang Branch, Hangzhou, Zhejiang 310016, China)
Abstract: Internet is directly promoting the profound changes in the financial industry, the booming development of mobile banking, online financing and e-business platform is constantly building a new operating model of commercial banks. Through Big data analysis and mining, it is possible to personalize customization, which is helpful to realize the scale benefit of commercial banks and promote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financial openness. But the new risk form,derived from the Internet finance, poses a challenge on security operations of commercial banks. The supervision in the Internet environment should comply with the times, perfect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the supervisory framework relating to Internet finance, strengthen supervision and inspection, and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commercial banks.
Key words: commercial banks; Internet finance; Big data; risk; supervision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金融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支付结算领域,第三方支付已经成为网络支付的主要力量;在信贷领域,P2P、众筹融资等新模式异军突起。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宏观层面正值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度越来越高,国内利率市场化和经济金融改革不断推进,微观层面面临消费者偏好的升级改变,以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变革将促进商业银行经营方式的重大变革,深刻改变其经营模式、盈利模式和服务模式,银行需积极探索金融业务与互联网紧密结合的创新模式。
在互联网环境下,网络欺诈风险、信息泄露风险危害巨大,数据造假使得银行信用风险控制更为困难,储户行为变化则对流动性风险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商业银行互联网业务创新存在多方监管和法律漏洞等问题,使商业银行面临更为复杂的法律风险,对审慎有效监管提出更高要求。
1 当前商业银行借助互联网业务创新的主要业态
⑴ 移动金融模式
移动金融模式现阶段主要为移动支付,其主要特点为:第一,以移动通信设备为载体,主要为手机;第二,运用无线通信技术;第三,移动支付的发展依赖于第三方支付。2013年,我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12197.4亿元,同比增长707%,其中支付宝、拉卡拉、财付通位于市场交易额的前三位。
在第三方支付产生前,支付清算体系是客户与商业银行建立联系,商业银行与央行建立联系,客户需分别与每一家商业银行建立联系,支付清算效率较低。第三方支付产生后,客户与第三方支付公司建立联系,第三方支付公司代替客户与商业银行建立联系,第三方支付公司通过在不同银行开立的中间账户对大量交易资金完成轧差,少量跨行支付通过央行支付清算系统完成[1]。两种模式的不同见图1。第三方支付的产生,有几点好处:一是在电子商务中可以起到担保作用;二是第三方支付可以集成众多银行,方便快捷;三是可以节约交易成本;四是支付与购物、旅游、投资等社会活动相连,具有社会性。
⑵ 线上融资模式
基于互联网的中小企业融资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网络小额信贷,另一种是P2P网贷。
线上融资模式,具有代表性的是POS商户网络贷款服务,由中信银行和银联商务于2013年10月联合推出。中信银行通过对接银联商务平台,进而分析银联POS商户的商誉、交易信息,并结合客户征信信息,形成对客户信用的科学评价,据此发放贷款,贷款申请、审批、支用全部在线完成,方便快捷,特别适合有短期资金需求的小微企业。
P2P网贷,属于金融脱媒[2],通过P2P借贷网络平台,出借人可自行将资金出借给平台上的其他人。我国P2P行业主要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分三种类型。①纯法律手续的服务,保证借款行为的法律有效性。②提供风险特征信息的服务,提供借款安全性的分析判断。③借款人违约后的追偿服务,帮助出借方减少违约后发生的损失。统计数据显示,经济越发达地区,P2P平台发展越迅速(见图2)。目前由于平台的线上数据不足以作为借款人信用审核的依据(人行征信系统仅对商业银行开放查询权限),且提供担保已成为国内P2P借贷的主流模式,现多家P2P平台面临倒闭或陷入经营困境。
在P2P网贷平台出现兑付风险的背景下,招商银行开始“试水”P2P网贷,充当“撮合者”角色,负责对融资方进行审核,包括营业执照与经营场所的实地认证、人行征信记录的查询、融资方近年财务报表的真实性等,但不承担担保责任。商业银行切入P2P网贷,丰富了服务客户的手段,有助于调整和优化自身业务结构。
⑶ 电商平台模式
随着对大数据的深入研究,以及新金融势力(如阿里金融、京东商城等)的频繁“跨界”,商业银行表现出对信息流和资金流整合的强烈意愿,利用金融专业优势,搭建自有电商平台,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
商业银行电商平台以建设银行“善融商务”和交通银行“交博汇”综合型平台最为典型。相对于传统电商平台,“善融商务”与“交博汇”的突破在于将信贷服务融入到用户的在线购物过程中,有利于构建一条发挥银行资金优势、贯穿用户资金流向的电子商务价值链。在这条价值链中,银行通过“网上商城+线上金融”的模式为客户在电子商务全流程中提供丰富多样的金融服务,具体的两个着力点在于,创新发展小微企业的融资服务和打造网上供应链金融体系。
2 发展互联网金融对于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促进作用
跟互联网金融密不可分的是大数据,有三个相关名称:大数据(big data)、大尺度数据(big scale data)和大规模数据(massive data),具备4V特征:数据体量庞大(volume)、价值密度低(value)、来源广泛和特征多样(variety)、增长速度快(velocity)。通过大数据分析与挖掘,可全面分析各类行为特征,根据分析结果作出决策。
⑴ 使得个性化定制成为可能,实现商业银行精准营销
工业时代以供应商为中心的B2C模式,正逐步被信息时代以消费者为中心的C2B模式取代。在C2B模式下,通过互联网共享供应链的大数据,客户的年龄分层、行为习惯、消费需求、风险偏好能够通过大数据被记录下来,商业银行可以更加精准地定位客户群体,并提供个性化的产品与服务[3]。
⑵ 使得专注长尾市场的成本大大下降,实现商业银行规模效益
《长尾理论》认为互联网时代是关注“长尾”、发挥“长尾”效益的时代[4]。长尾市场长期以来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服务于尾部客户的成本过大,收益难以覆盖。如银行对小额信贷进行逐一审批的成本与大额贷款相差无几,但收益悬殊导致这部分业务相应遇冷,而大数据带来的突破,使客户分类和批量化处理成为可能,从而降低单个客户的平均成本,产生规模效应。
⑶ 使得金融开放程度不断提升,实现更深入的同业、跨业合作
在互联网时代,竞争的本质已经从单一产品的竞争变成商业生态系统的竞争,只有建立开放型组织并能组织其他联盟供应商共同为客户创造价值的企业,才能成为商业供应链的核心供应商。商业银行依托自身的优势产品、业务和渠道,加强与金融业其他机构的横向合作和非金融业(电商、电信运营商等)的纵向合作已势在必行。通过更深入的同业、跨业合作,深化金融服务内涵,留住存量客户,挖掘潜在客户。
3 互联网环境下产生的商业银行风险新特征
⑴ 传统风险更趋复杂[5]。一是信用风险控制难度加大。由于互联网金融服务的虚拟化,资产控制关系、业务控制关系、人事关联关系三者都被弱化,且无法实地查看经营场所进行客户身份验证工作,同时客户信息维度单一,而交易平台数据容易造假产生信息真实性问题,均可能触发或扩大信用风险。二是由于互联网技术的支持,客户的利率敏感性大大增强,个人储户的行为变化加大了流动性风险。类余额宝产品实行“T+0”清算制度,当线上理财产品面临大额赎回时,势必导致流动性压力向银行传导。三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移动支付产品,其业务涉及手机生产厂商、电信运营商、第三方支付平台、银行等多个跨行业经营机构,操作风险的防范更为复杂。
⑵ 网络欺诈风险凸显。网络交易方便快捷,但消费过程中无法直接验证消费对象,只能通过网络验证安全要素,安全系数低。近年,网络欺诈事件频发,给银行的风控体系带来挑战。主要原因:一是支付验证过于简单,有些只需输入平台账号和密码即可完成,流程控制薄弱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二是持卡人安全意识薄弱,当不法分子以网购退换货、机票改退签等缘由骗取客户信息时,部分持卡人轻易点击陌生人告知的链接,造成卡片信息以及动态验证码外泄导致损失;三是商户端操作不规范,表现为套用虚假商户、二级商户信息缺失、平台接入不合规等。
⑶ 信息泄露风险危害大。信息泄露可分个人信息泄露和批量信息泄露。个人信息泄露是指个人的身份信息、银行卡信息等不慎泄露或被他人盗取。批量信息泄露是指机构数据库遭受攻击,大量数据被泄露,其涉及面更广,危害更大,会影响整个互联网的安全体系,甚至对社会稳定造成威胁。通常,零售商的数据库安全性略低于金融机构的数据库,因此较易成为攻击目标。零售行业与金融行业交集甚多,特别是超大型零售商,由于业务遍布全球,其影响将波及全球信用卡用户,并影响网上支付安全。金融机构的数据库安全等级极高,如遭泄露,其危害不可估量,将给银行日常运营带来较大冲击。
4 应对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风险主要监管措施
⑴ 健全涉及互联网金融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框架
针对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完善监管规章,制订风险控制的规范要求,统一安全标准。如:完善对电子签名和电子签章的形式和适用范围的法律认定、补充电子合同和电子凭证在法律与税务的有效性和地位、评估网络身份识别技术和生物身份识别技术的有效性并确定其法律地位、补充对云计算的监管要求等。同时,鉴于部分新型业务模式涉及银行、证券、保险、电商等不同领域,应加强跨行业、跨市场的监管合作,协调监管政策,防止规避监管套利行为。
⑵ 引导商业银行合理制定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战略并建立相应内控体系
监管部门应从重视系统性风险防范、重视消费者权益保护和营造良好创新文化三个角度出发,引导商业银行充分抓住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机遇[6],制定符合各行实际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战略和阶段性发展规划。同时,对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业务风险防范体系实施评价与监管,推动风险管控关口不断前移,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有效防控系统性风险。
⑶ 加强对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监督检查
针对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相应金融业务创新,创新非现场监管方法和手段,调整现场检查重点和方式。综合考量积极效果和风险特征,实施分类和动态管理。同时,关注银行互联网金融业务的信息科技系统和后台数据库运行情况,确保金融产品网络交易的实时性、准确性和安全性,推动建立完善相应的灾备应急体系,并开展压力测试和场景演练。督促银行加强客户信息安全保护,防止信息泄露造成客户损失。要求银行梳理与非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的业务关联情况,找出可能蕴含的各类风险及传导渠道,并采取有效防范措施,从源头上阻断风险传播途径。
5 结束语
本文阐述了现阶段商业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的主要创新业务、所起的积极作用和面临的主要风险,提出了相应的监管应对措施。互联网给银行带来的挑战和压力,也是银行创新、变革的动力。在未来的竞争中,金融机构需要思考如何“做得不同”而不仅仅是“做得更好”,而金融业作为高风险行业,对互联网环境下商业银行的监管应从金融业改革发展的全局出发,鼓励与规范并重,培育与防险并举,推进互联网时代商业银行监管框架建设,增强互联网金融业务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谢平,邹传伟,刘海二.互联网金融手册[M].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2014.
[2] 姚文平.互联网金融-即将到来的新金融时代[M].中信出版
社,2014.
[3] 王秦川.互联网+时代的商业银行变革之道[J].现代商业银行
导刊,2015.8(344):17-19
[4] 胡世良.互联网金融模式与创新[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
[5] 阎庆民,杨爽.互联网+银行变革与监管[M].中信出版社,
2015.
[6] 史杰,黄克义.余额宝兴起下银行理财业务的策略调整[J].现
代商业银行导刊,2015.5(341):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