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玉瑛
作风建设走向制度化领导干部要有所作为
文/刘玉瑛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方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制度规定和通知要求,如“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关于领导干部带头在公共场所禁烟有关事项的通知》等。中纪委也在此基础上,出台了如“严禁中秋国庆期间公款送礼”“严禁公款印制购买寄送贺卡”等通知和规定。这些制度、规定的出台,标志着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正告别运动化,走向制度化。运动化的作风建设,会有一时之效,难有长远之功,可救一时之急,难解长远之困。而制度化的作风建设,则是标本兼治,既能解决当前作风建设存在的问题,也能预防随时可能出现的不良作风问题,还能遏制作风建设问题的反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作风建设走制度化之路,就是要把作风建设的要求从特殊的、不固定的方式转化为被普遍认可的固定化的模式。
作风建设走制度化之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易。尽管做起来不易,但为整肃党的干部队伍作风、提升党的干部队伍形象之需要,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长期执政之大计,再难也得做,而且还必须做得好。要做得好,不仅要制定科学、实用、有效的制度,更要把它落到实处,真正成为各级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规范标尺。为此,各级领导干部在以下几个方面要有所作为。
所谓制度,是约束规范人们行为的尺度,是要求组织成员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这样解释虽然简约,但却不足以表达制度的深刻内涵。制度的深刻内涵,至少应该包含以下的意蕴:
制度是一种尺度。秤可以量轻重,尺可以度长短。制度就如同天平、标尺一样,可以判断一个领导干部作风的优劣。作风优秀的领导干部做事严格遵守制度,知道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能做的事情,会尽心竭力地把它做好,人前人后一个样,台上台下一个样。不能做的事情,决不会去打“擦边球”,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那一套。作风不良的领导干部则视制度为儿戏,视制度为橡皮泥,其心中根本就没有“制度”二字,对于制度置若罔闻。阳奉阴违,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表里不一,台上讲人话,台下讲鬼话。
制度是一条铁律。制度既然是约束规范人们行为的尺度,它就应该是一条铁的纪律,要坚定不移地遵守执行。换一句话说,就是要做到令行禁止。如果把制度当作橡皮泥,随便拿捏,制度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制度是铁的纪律,那么,就意味着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人人都要按照制度做事。不管你是省委书记,还是平民百姓;不管你是腰缠万贯的富人,还是一贫如洗的穷人,谁都不能违背制度,谁都不能凌驾于制度之上。
制度是一种规矩。制度既然是要求组织成员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它就是一种规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守规矩。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强调“领导干部要守规矩”?答案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人没有规矩则废,家没有规矩则败,党没有规矩则亡,国没有规矩则乱,领导干部离开了规矩的约束,就会出这样那样的问题,就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因此,领导干部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
制度对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性,可以通过以下三点显现出来。
制度是领导干部走向成功的“行路栏杆”。据说,清代的政治家刘墉在刚刚步入仕途之时,他的父亲刘统勋(大学士)就告诫他,身在官场,一定要懂得保护自己,否则,将会死无葬身之地。当然,古今之事不可同日而语,但“仕途有风险”却是显而易见的。领导干部如何在仕途上稳步前进,不落入万丈深渊,成为成功、优秀的领导干部?遵守制度规定就是一个有效的方法。遵守了制度,就守住了底线;遵守了制度,就守住了立
场;遵守了制度,就守住了方向。
焦裕禄同志为什么会成为县委书记的榜样?2015年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同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时给出了答案,因为他“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所谓“心中有戒”,就是心中有制度。正因为焦裕禄同志心中有制度,所以,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执政为民,从来不用手中的权力为子女、亲属谋取私利。
制度是保证领导干部安全的“斑马线”。随着反腐败的深入,有的领导干部因为贪污受贿而落马,有的领导干部因为精神抑郁而自杀。据《中国青年报》不完全统计,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4月10日期间,国内共有54名各级官员非正常死亡,其中23人是自杀身亡,占42.6%。2010年5月出版的《人民论坛》杂志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44%的受调查者认为“做官也是一种高风险职业”。我在《与领导干部谈底线》一书中,写过一篇题为“仕途有风险,为官需谨慎”的文章,专门谈论过这个问题。古今中外,仕途中掉下过多少“乌纱帽”,囹圄里关过多少“为官者”,恐怕难以数得清。所以,有人说,为官从政就跟在天空中飞行的飞机一样,不管你飞得有多高有多快,关键是要能平稳落地,不出事,这才是王道。我觉得这个比喻真的是非常贴切。身在仕途的领导干部如何才能化解仕途风险,保证安全?可以肯定地讲,正确的答案不止一个。尽管正确的答案不止一个,但是,我认为,有一个答案,永远都正确,永远都管用。这个答案就是:要遵守制度规定。遵守制度,才能明确权力的边界,知道如何正确运用手中的权力,而不是滥用权力。
制度是领导干部拥有自由的“圣经”。在《制度高于一切》这本书中,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话:“自由之屋必须盖在限制的围墙里。”我非常欣赏这句话,因为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自由与制度的关系。一般而言,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希望具有不受外来力量控制和支配,具有自己做主的意识,希望“我行我素”。这种向往自由的精神无可厚非,但其前提是,必须由制度作为我们的行路栏杆。正如马克思在《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中所言:“法典就是人民自由的圣经。”
领导干部若想真正拥有自由,必须在制度的框架内活动,否则,超越了制度的框架,践踏制度,就自己剥夺了自己自由的权利。
作风建设制度化,不是为了制定制度而制定,而是为了各级领导干部能在制度的规范之内活动,始终保持自身作风的优良。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自觉地遵守执行制度,这也是制度的生命力之所在。
自觉地遵守执行制度,要知晓制度,培养制度意识。英国著名思想家温斯坦莱曾经说过:“假如有很好的法律,但人民不了解它们,这对共和国来说就像没有任何法律一样糟糕。”领导干部自觉遵守执行制度,首要的是要知晓制度。这就需要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学习中共中央的各项制度规定,并使其深入内心,形成一种自觉的意识,内化为自觉的行动,其制度意识也就培养而成了。
自觉地遵守执行制度,要树立平等观念,克服特权思想。“人生来就是平等的,自然在身体和精神各方面平等地创造了人。”英国著名思想家霍布斯的这句话,深刻地道出了“每个人的人格平等,具有同等的权利这一重要的社会平等原则”。既然每个人都有平等的人格,具有同等的权利,那么,每个人都应该平等地去遵守制度,不能因为你资格老、级别高、年龄大,就有特权,高居于制度之上。
特权,顾名思义,是特殊的权利。它的基本属性是权利不受约束、制约,产生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现代制度的设计、制定,已经基本上做到了人人具有平等的权利。但是,在遵守制度上,却有一些人“超度”。一些人靠手中的权力获得“特权”。他们以为自己位高权重,便不拿制度当作一回事。一些人靠手中的货币获得“特权”。他们自以为自己钱财丰厚,便财大气粗,视制度为儿戏。一些人靠关系获得“特权”。他们自以为自己有坚实的靠山,便狗仗人势,为所欲为。这些“特权人群”虽然为数并不多,但是,他们对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却是巨大的。它践踏了制度,冲击了社会的公平正义,破坏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破坏了党群干群关系,严重地影响到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因此,树立平等观念、克服特权思想,是领导干部自觉地遵守执行制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 月22日在中纪委全会上强调:“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
自觉地遵守执行制度,要用制度来看守自己。遵守执行制度,领导干部要从自身做起,用制度来看守自己。没有行动,思想永远不能成熟而化为真理。与其坐着谈,不如起来行。遵守执行制度重在行动。知而不做,等于不知。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说过:“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领导干部遵守执行制度,就应该不断地用制度来规范、修正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言行符合制度的要求。
德国著名思想家伯尔在他所著的《莱尼和他们》一书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勇士的榜样带动着胆怯的人一起前进,只要一个人表现出无畏的精神,他的榜样,就能使他周围的人们心头燃起勇敢的火炬。”要让全社会遵守制度,领导干部需要做“勇士的榜样”,带头遵守制度,做遵守制度的表率。富兰克林讲:“一个良好的示范,才是最佳的训词。”
(作者系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博导)
□本栏编辑/李胜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