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生态角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的分析

2016-01-27 12:01宋晓华河北省迁安市文化馆064400
大众文艺 2016年13期
关键词:传承者文化遗产物质

宋晓华 (河北省迁安市文化馆 064400)

基于文化生态角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的分析

宋晓华 (河北省迁安市文化馆 064400)

文化遗产是先辈留给我们的财富,是民族传承、发展的原动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基于文化生态角度对非遗保护问题进行分析。

文化生态角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伟大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强大的文化支撑,但是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消失殆尽、质变问题的发生,做好非遗的保护工作就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分析

非遗保护工程中的遗产现状可以分为三种状况。第一种是该遗产的经济价值被人们发现、激活并通过处理放进了文化产业当中,文化形式得到保留与延续。在此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在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文化遗产地位不变、形式不变;要避免利益纠纷造成的负面影响;要具备长远的眼光、制定可持续发展规划。第二种是该遗产是通过家族式方法传承,政府虽比较重视,但是由于断代或者无人继承导致非遗文化消失。第三种是该非遗遗产没有商业交织,也没有支撑起存在的周边环境文化,有可能短时间内就消失殆尽。

二、基于文化生态角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的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数量巨大,但是由于传承与保护工作开展不到位,造成了其生存处境艰难。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在民间、存留在民间,是民间文化的一部分,造成其难以生存、延续,必须采用抢救、挖掘、保护传承的问题原因有很多种,当前的状况就是发掘的越多,抢救的越多,最终剩下的就越少,面对这种问题的存在,我们寻找到了以下两点原因。

原因其一:非遗传承文化过于依赖外部环境,造成自身生存力与传承能力下降。首先是我国传统文化种类多,但流传范围小,很多都在有限的地区中流传等。从而产生了对当地环境产生了较大的依赖度,一旦环境改变或者迁移,便无法继续存在。其次是在历史上有着较为辉煌光环的传统文化形式,其传承多保守、封闭,鲜见广为传播、开门授徒的个案。以子承父业、代代单传最为常见。这种传承方式注定了其生存能力的薄弱,甚至如果出现同门相争、内讧,这都会造成毁灭性的破坏。最后是部分非遗文化形式在光彩夺目的时候经济收益与经济回报高,传承者不必担心生活问题。但是在文化多样化影响的今天,非遗文化收益锐减、举步维艰,导致很多传承者改弦更张,进而减小了传承的力量。

原因其二:经济的快速发展,让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民族实力得到了恢复。并对原有生活生产环境及人们生活方式实现了改变,从而影响了人们对文化消费、形式等的看法,进而对传统文化形式造成了影响。虽然社会改革、经济发展、城市化建设等步调无法阻止,但是他们不应该成为忽略非遗保护的理由。在社会经济发展不断加快的今天,掠夺式的开采、开发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负面影响,所以我们开始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问题,重视高质量经济发展路径。因此我们增加了自然保护区数量、提高了环保标准、加大了环境污染惩戒力度等,但是非遗保护中的传统文化依旧没有受到重视,也没有对策的支持。比如某项目开工后要经过多道审批,确保环境得到保护,出现问题后可以有具体的问责机制处理,并且政府及社会各界人士对该问题存在共识,认为引发问题的原因是利益集团的利益驱使。不过文化形式保护工作在制度与操作上存在严重不足,没有人会关注项目开工后对非遗文化异常的影响,也就不要说什么解决对策的制定了。而且这种对非遗文化的迫害影响一旦形成,就很难逆转,最终的结果往往是又一种非遗文化遗产的消失。

三、基于文化生态角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策的分析

第一种对策是加强宣传与教育。在进行宣传教育的过程中要让群众对非遗文化保护达成几点共识。首先是所有的非遗文化都是人为制造的。其次是非遗文化形式是被人利用的,没有使用价值就必然会走向灭亡。最后是非遗文化保护必须由社会大众共同完成。通过这种思想的传播,让人们意识到保护非遗文化与保护生态环境与珍稀物种同等重要,然后在日常中积极宣传正确的保护做法,帮助人们了解自身的责任、义务等。

第二种对策是政策先行预防为主。预防工作的开展要建立在宣教基础上,实现政策法规现行。例如学习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等方法,建立分区划片,对所有项目申报中的传统文化形式受到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将保护措施等的制定纳入申报论证当中,实行一票否决制。从而实现对非遗的保护目的。另外还可以模仿行政管理考核制度等方式,将非遗保护效果纳入管理人员的考核成绩之内,使最终保护效果与管理责任人利益直接挂钩,提高管理效果。针对问题要将保护性法律法规合理前移,做好预防性制度与考核体系的结合,尽可能的为非遗提供保护。

第三种对策是对机制进行健全。我国制定的非遗保护法律法规需要进一步完善,在非遗保护中要根据各地区实际状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措施。要坚持落实《非遗法》中相关的法律法规,确保相关政策落实到实处,保护非遗传承内涵不受破坏,在实际操作中上级部门要为非遗工作的开展尽可能的提供人力资源、资金等多方面的支持,并重视对非遗传承者的保护与困难救助。国家要通过补助等方式为非遗文化传承者提供资助,为其招收门徒、提供文化传播场所等。各级部门及领导要赋予非遗文化传承者适当的权益,激励其做好非遗文化传承。另外政府要对他们的行为给予支持,对于致力于弘扬非遗的家族或群体,要协助他们做好传承者的选定,避免出现内部矛盾影响非遗传承。最后相关部门要做好监督审查工作,要避免政策的下放流于形式。

第四种对策是基于文化环境实现圈养与放生结合的模式。如果非遗文化对文化环境依存度较大,在抢救保护中政府可以出资建立大量的博物馆将非遗以资料等方式放入藏馆进行暂时性的圈养,维持相关非遗文化的生存能力。当其在经济上具备一定的收益时,可以将其归还进入民间自然生存形式或当地文化产业序列之中进行管理,从而让其融入到新的文化环境,促进其健康发展。

本文基于文化生态角度对非遗保护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分析,非遗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做好保护工作,正确的进行因势利导,才能够发挥其潜在价值,造福于民。

[1]郑迦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创新模式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6(04).

[2]杜红艳.国外民间组织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与启示[J].探索,2012(02).

[3]胡玉华.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几点思考[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6(03).

猜你喜欢
传承者文化遗产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蔡思雅 古老木偶背后的年轻传承者
Tough Nut to Crack
聚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铁人精神”的传承者
中国共产党优秀思想道德传统的传承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