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颖
很多人都知道滕文骥,著名导演,他的作品《春天狂想曲》、《黄河谣》、《生活的颤音》都是有着鲜明个人特色的音乐片。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是一名交响乐超级发烧友,当年高考时心中的志愿是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
今年,滕文骥和中国爱乐乐团合作,推出音乐艺术片《黄河》,这部熬心费力的作品让他觉得:“很值得,很值得!”
情系交响乐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一唱响中华大地70多年的经典乐声再次响起,将观众带回了那筚路蓝缕、舍生忘死的艰辛岁月。当《东方红》的旋律最终出现,不少观众都热泪盈眶,70多年过去,华夏儿女齐力同心的情感记忆,依然不曾褪色。在今年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众多影片中,音乐艺术片《黄河》因其兼具音乐欣赏性与艺术观赏性独树一帜,令所有观赏者倍感畅快淋漓。这部影片由滕文骥导演,从3月接到邀请到9月影片上映,将近半年的时间,滕文骥和团队工作人员将精力全部压在这部并不挣钱的作品上,甚至推了几部电视剧。“实在是因为我喜欢,好这口儿。”滕文骥说。
高中时,就读于北京市35中的滕文骥是校乐队和合唱团的指挥,参加了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和西城少年之家合办的指挥班,每星期一次活动,一年多后,班里的三四个尖子生转到中央音乐学院学习,每周三四次课,准备考指挥系。虽然是业余的学习,但是有点科班性质。那时指挥系系主任是黄飞立,带班老师是刘德裕、韩岗觉。就是在这段时间,滕文骥受到比较系统的训练,有时候还有机会在高中的琴房弹弹钢琴,音乐基础就是在那几年打下的。
其实,滕文骥从初中开始就对交响乐着迷,那时候家里没有唱机只有收音机,每周,他都要到长安街电报大楼对面的邮局去买广播节目报,然后把喜欢的节目用笔勾出来,印象特深刻的是每天下午四点半有一个交响乐节目,所以下了课就往家里跑,生怕错过。
1962年,与滕文骥一起学习指挥的黄立民考上了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那年之后,由于困难时期刚结束,一切都紧缩,指挥系不招生了。老师告诉第二年即将高考的滕文骥,赶快想别的出路吧。高中时,滕文骥是学校的文艺骨干,不仅是指挥,还是中学话剧团的导演和主演,高三大家都在准备高考的时候,他还在排话剧《霓虹等下的哨兵》,自己兼任导演和主演,指挥系不招生,他就一门心思考北京电影学院或者中央戏剧学院了。
但是1963年,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和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都没招生,滕文骥就打定主意在家,宁可不考干等了一年。那时候复读不像现在这么习以为常,当年考不上大学是一件很难看的事,被称作社会青年。就这样,滕文骥终于顶住压力,于第二年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
考北京电影学院的时候,复试有一道题是听一段音乐,问“这段音乐里,你觉得里面写人物还是写景”,滕文骥回答:“音乐是比较抽象的,没有那么具象的写人还是写景,当然也有对风景的描述,这段主要是对风景的描述和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这是《森林之歌》。”在场的老师都很惊讶,因为这是很偏的一个音乐,是中国自己的交响乐。对于滕文骥来说,交响乐基本没有不知道的,后来进了北京电影学院,也仍在音乐方面痴迷,这也在其后影响了滕文骥的导演风格。直到现在,他听交响乐还是要看总谱的。
精益再求精
导演系毕业后,滕文骥拍的第一部戏《生活颤音》,立足点就是自己的长项。那是1979年建国30周年献礼,各个厂都在抓献礼片,所以必须有自己的特点。滕文骥的影片以拉小提琴的协奏曲开场,串进了“六四事件”、青年男女几个热点,就这样脱颖而出。后来滕文骥又陆续拍了民歌题材的《黄河谣》、《春天的狂想》、《在那遥远的地方》、《日出日落》四五部音乐片,奠定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之前在电影和电视剧的音乐方面,滕文骥和中国爱乐乐团有过零散的合作,今年春节李南团长邀请滕文骥担任《黄河》电影的导演,是双方第一次正式合作。一听说这个事滕文骥就很激动,李南团长说可是这个没多少钱,滕文骥立刻答应下来,说:“没事,钱不是问题。不为了钱!”
为了赶70周年献礼,电影局规定8月一定要交片,9月要放。壶口瀑布是一定要拍的,但是有一个问题,瀑布最大流量一个是3月下旬叫桃花汛,一个是7月底8月初,时间来不及。“等不及,我们3月份就去了,当时完全是我出钱,我自己租的机器,17米的‘大炮,然后我的团队先去了。”3月底,滕文骥和团队成员在壶口用了一个星期,把最好的瀑布场面拍下来了。
黄河这种交响乐,有它的经典性、敬畏感和崇敬感,不是接地气和接老百姓的感觉。所以滕文骥非常确定真正的交响乐还是要到音乐厅去感受,自己要做的就是通过电影扩大一些影响面,但是要确保音乐试听的基本风格。“我这部片基本都是音乐,中间有一段把乐队放到壶口大背景上去,但还保留了音乐厅本身的这种经典的感觉,另外,如果纯把音乐厅的现场录下来,电视每天都有,根本用不着拍电影,那个效果怎么能跟音乐厅现场比呢,所以电影需要有一些变化。”滕文骥说,“为此,我们前面有采访,中间加了一段小故事,就是当年冼星海和光未然创作《黄河大合唱》的那段,大概五分钟,通过这个连起来。因为同样一个题材,一个协奏曲、一个大合唱,在一个70分钟里,不好处理,音乐会选曲也不可能出同样一个题材,所以中间隔一下。”
4月份正式筹备,为了找角度,滕文骥找人做了很多小的泥人,按照整个交响乐团的人物捏的,铺在沙盘上说角度。作为知名导演,滕文骥现在拍戏早就不用那么辛苦了,因为当年的执行导演在做导演,所以他大部分是做总导演或者监制,只要有时间去现场看一看就行。但《黄河》这次,有时候从早上9点盯到晚上11点,“自己都想不到我还会这样”。
交响乐拍摄过程中,滕文骥把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的葛小红也请了过来。“因为我的团队没干过,拍现场的时候她和刘磊过来,我11台机器,她带了几个摄影,机器特别多,跟现场切换还是不一样。”滕文骥说,11台机器,整个拍了16 遍,一次近一个小时,太多的东西了,后来还补了两次、保利一次、排练厅一次,力争精益求精。最后额盘阵,太多的画面,都是自己弄。我把两位指挥夏小汤、黄屹也请过来,后来李南团长也坚持来了几次,我们四个人忙活,这个后期大概两个多月。”
工作人员形容,腾导每天跟打了鸡血似的,处于兴奋状态,为了这部片子,不光搭时间耗精力,还把过去这些年的资源都用上了,在北影的摄影棚拍特技,因为关系好受照顾,“给人家最少的钱,器材方面也是,‘17米炮用了7天,伸缩炮一天租金2万元,用了15天,包括十几台机器,十几套镜头,灯,一共只给了对方21万元。真的没钱,一共300万元。人家说有多少就多少吧,知道你喜欢这个。”滕文骥说。拍这部影片,整个团队全年的收入也很少,但是大家都很兴奋、很支持。
所幸,片子拍出来效果非常好,几个音乐学院的专业人士看完表示“哭了好几回”。音乐的感染力是不可替代的,为了达到最好的效果,第一次首映礼滕文骥坚持将地点定到华星影院,为的是天幕放出黄河那种震撼的效果。
滕文骥说,片子之所以这么成功,最大的功劳就是中国爱乐乐团团长李南,亲力亲为,每个环节都亲自到场,同时爱乐乐团队长张正地不愧中国音乐录音第一人的美誉,将整体音乐的层次录得非常清晰,没有一种乐器的效果没有出来。“我觉得特别满足。这期间几个戏都推掉了,我这边团队没一个人有怨言的。”作为交响乐发烧友,经自己之手打造了一部经典音乐片,滕文骥说:“我觉得,还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