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祖欣
11月份全国74城市的空气质量状况公布了,空气质量最差的10个城市全位于东北华北。有网友调侃说“看到沈阳垫底,我们市长舒了口气”,原因是某市空气质量前几个月排位垫底,于是市长发了狠话,发誓下月起必须摆脱差评。(12月14日《人民日报》)
如今,日益恶化的空气污染令雾霾成为了当前一大综合性难题,逼得市场口罩热销、逼得群众闭窗锁门,竟也逼出了夸下“一个月摆脱差评”海口的市长,俗话说“冲动是魔鬼”,近两年令全国焦虑不堪的“老大难”在某些领导眼中还能“速战速决”,难怪党报直言其“急功近利”、“缺乏治污常识”。
诚然,治理雾霾目前是已当务之急,饱受灰云笼罩的城市已然不见盎然生命力,而其中夹杂的多方面繁复因素相互作用,雾霾的治理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更不应期望时常有阵类似北京的大风将其通通吹走。
不可否认,一个月的“突击战”理论上是可以打出成果的,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治霾的方法、投入的成本、获取的实效,这些因素若不予考虑,一味要个结果,其“后遗症”实难估量。
狠话当然好说,脱口而出还带几分魄力,但不妨试问一番,一个月摆脱差评,方案在哪里?可行性在哪里?人员经费在哪里?
从以往来看,“一把手”发狠话的案例并不鲜见,但结果实难尽如人意,有的地方搞突击、强推进,有的受迫于上级不合理的考核监督压力,短时间的收效要么建立在巨大的资源浪费之上,要么一级压一级,部门“干瞪眼”,最后尽成了“纸面成绩”,台账资料装柜装箱。个别地方何尝没有过教训,平时唯 GDP是从,懒管慢管,一遇调研检查,“上头人”便发话这里停那里查,一时的茵绿天蓝使得领导笑开颜,事后却难期长效、再返颓势。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石穿也非一日之功,天遂人愿的“或然率”不该成为治污“指挥官”随意使用的军号。现如今,雾霾重灾区的“难兄难弟”哪一个能够独善其身?今日垫底愁眉苦脸,明日稍缓大快人心,治标不治本有何喜忧可虑?倒是该担心一场不可小视的“攻坚战”反成了一局局政绩游戏,你超我赶跑错路,竟成了拼速度赶进度。
毋庸讳言,能有决心和魄力是好事一桩,但这仅限于“锦上添花”,说说狠话鼓鼓劲,扯扯耳朵提个醒,理应合规合理,建立在综合良效的治污体系之上,要把狠话放在落实监管上、放在惩处查究上,说给那些违法避罚者听,说给那些无所担当、慢为懒为的监管部门听。实事求是向来是应当坚持的思想路线,脱离了实际的“狠话”便是狂言妄言,百无一用,事实上,比起时好时坏的空气,人们更愿意看到趋于缓和、日渐恢复的生态环境,看到天空由黑转灰、由灰渐白,哪怕时间长一些、等待久一些,但至少能让老百姓踏踏实实,对苍蓝的穹顶有稳稳的盼头。
换个角度讲,“狠话”既然敢说,说到就必须做到,而且要保质保量、长长久久地做到,狠抓不随狠落实,便是欺下瞒上的“耍流氓”,摆脱了一时间空气质量的“差评”,留下的可能就是民意“劣评”、政绩“恶评”,得不偿失才知言多必失,“军令状”可不讲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