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进 王金梁
十二指肠胃反流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相关性研究
李进 王金梁
目的研究十二指肠胃反流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相关性。方法6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作为实验组,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组与上腹痛综合征组,每组30例;并随机选择同期体检的健康成年人3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对比实验组与对照组十二指肠胃反流的程度,餐后不适综合征组患者与上腹痛综合征组患者十二指肠胃反流的程度,分析十二指肠胃反流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相关性。结果实验组患者5min反流次数为(8.26±3.93)次,反流强度为(2.31±0.79),反流指数为(19.94±12.82);对照组分别为(3.36±3.25)次、(0.71±0.65)、(3.44±3.09);实验组患者的5min反流次数、反流强度、反流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餐后不适综合征组患者与上腹痛综合征组患者的十二指肠胃反流程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与十二指肠胃反流程度具有线性关系(r=0.9486、0.9601、0.9970,P均<0.01)。十二指肠胃反流程度与功能性消化不良评分可能呈正相关。结论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评估十二指肠胃反流程度,十二指肠胃反流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生中起一定作用,十二指肠胃反流程度与功能性消化不良评分可能呈正相关。
十二指肠胃反流;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上腹痛综合征;彩色多普勒超声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消化科中常见的一种疾病,是由反复发作的上腹部不适症状导致,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上腹部胀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会持续性并且反复的发作[1]。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率较高,并且由于患者的病情反复发作,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并浪费了大量的医疗资源[2]。由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胃窦动力受损,患者在禁食的情况下,会出现十二指肠胃反流现象。但是目前对功能性消化不良与十二指肠胃反流的相关性研究不多。因此,本文对十二指肠胃反流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以提高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5月于本院消化科就诊的6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作为实验组,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组与上腹痛综合征组,每组30例。60例患者经过检查均符合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标准[3],并随机选择同期于本院体检的健康成年人30例作为对照组。本次研究均征得所有研究对象及其家属的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实验组男33例,女27例,年龄21~65岁,平均年龄(45.67±7.36)岁,排除标准:严重心、肝、肾、造血系统疾病;精神障碍;消化系器质性病变;糖尿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等。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20~64岁,平均年龄(46.33±6.64)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所有研究对象的胃内容物的流动和反流,要求研究对象禁食一晚,于第2天清晨空腹进行检查,检查时要求研究对象取坐位,身体向后稍微倾斜,在2min内进食1份液体试验餐,如400ml的肉汤或400ml的牛奶,将超声探头放置于研究对象的幽门平面位置,观察研究对象的胃窦、幽门及十二指肠近端。观察5min,根据彩色信号(液体流向远端呈蓝色,反流为红色)判断是否反流,研究对象的十二指肠胃反流的严重程度可根据其频率和强度进行评估。
1.3 观察指标及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评分标准 根据上腹部疼痛、反胃、饱胀、烧心、恶心等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对餐后不适综合征组与上腹痛综合征组分别进行评分[4,5]:①无症状0分;②轻度症状1分;③中度症状(自觉感受有症状)2分;④重度症状(明显影响正常的工作与生活)3分。累加各症状评分作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评分。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超声多普勒检查观察患者的5min反流次数、反流强度、反流指数,比较餐后不适综合征组和上腹痛综合征患者十二指肠胃反流的程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相关性采用Pearson回归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实验组与对照组十二指肠胃反流情况对比 实验组患者5min反流次数为(8.26±3.93)次,反流强度为(2.31±0.79),反流指数为(19.94±12.82);对照组5min反流次数(3.36± 3.25)次,反流强度(0.71±0.65),反流指数(3.44±3.09);实验组患者的5min反流次数、反流强度、反流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2 餐后不适综合征组与上腹痛综合征组十二指肠胃反流情况对比 餐后不适综合征组患者5min反流次数(7.86± 2.31)次,反流强度(2.01±0.51),反流指数(14.79±8.23);上腹痛综合征组患者5min反流次数(7.72±2.19)次,反流强度(2.08±0.58),反流指数(14.48±8.16);餐后不适综合征组与上腹痛综合征组的5min反流次数、反流强度、反流指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十二指肠胃反流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相关性分析 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分为轻度、中度、重度,轻度患者的5min反流次数(6.77±3.82)次,反流强度(2.01±0.32),反流指数(16.81±9.85);中度患者的5min反流次数(7.71±3.94)次,反流强度(2.47±0.62),反流指数(18.01±11.21);重度患者的5min反流次数(8.11±4.03)次,反流强度(2.69±0.73),反流指数(19.44±11.25)。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与十二指肠胃反流程度具有线性关系(r=0.9486、0.9601、0.9970,P均<0.01)。
十二指肠胃反流又被称为胆汁反流,在进食后或者夜间常发,如果十二指肠胃反流的5min反流次数过多,反流强度较大,则容易损坏患者的胃黏膜。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患者十二指肠胃反流程度,具有操作简便、无辐射、无创伤等优点。
本文对十二指肠胃反流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患者的5min反流次数、反流强度、反流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十二指肠胃反流程度更强,十二指肠胃反流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生中起一定作用,在诊断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时,要注意十二指肠胃反流的存在。餐后不适综合征组与上腹痛综合征组的5min反流次数、反流强度、反流指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餐后不适综合征患者与上腹痛综合征患者的十二指肠胃反流程度无大体差异。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与十二指肠胃反流程度具有线性关系(r=0.9486、0.9601、0.9970,P均<0.01),表明十二指肠胃反流与功能性消化不良具有相关性。而随着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的加重,5min反流次数、反流强度、反流指数均相应增加,表明十二指肠胃反流程度与功能性消化不良评分可能呈正相关。
综上所述,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评估十二指肠胃反流程度,十二指肠胃反流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生中起一定作用,十二指肠胃反流程度与功能性消化不良评分可能呈正相关。在临床治疗中,可以根据相应的临床症状对患者进行抗十二指肠胃反流的治疗。
[1]戴菲,龚均,罗金燕,等.功能性消化不良与十二指肠胃反流关系的研究.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28(3):270-272,282.
[2]马献中,王保平.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辨证治疗体会.中国中医药科技,2014(z2):119.
[3]刘诗,高再荣,侯晓华,等.十二指肠胃反流与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的关系研究.同济医科大学学报,2000,29(4):376.
[4]许琳,姚树坤,战淑慧,等.原发性十二指肠胃反流程度与胃黏膜炎性反应关系的研究.中华消化杂志,2008,28(11):755-758.
[5]王二嫚,颜秀娟,冯晨晨,等.舒必利治疗胃内胆汁反流伴消化不良症状的临床研究.胃肠病学,2014,19(4):203-207.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22.026
2016-10-09]
471003 河南科技大学临床医学院,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王金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