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当今的乐评“多元化”现象,乐评界对于评判乐评优劣的标准设定可参考“乐评八则”,它们分别是“善意乐评” “真话乐评” “多元乐评” “历史乐评” “美文乐评” “相对乐评” “个性乐评”和“人文乐评”。志音的乐评文笔绮丽,哲理深沉,她有记者的机遇,论者的眼光,作家的笔墨。文如其人,志音的文风丰富多彩,就像她自己一样:既有侠女的豪爽,也有川妹子的泼辣,还有中原女儿的温厚基因。
陈志音;紫茵音乐文集;乐评八则
陈志音即将出版《紫茵音乐文集(三)》(《调弦——56台音乐会评论》)和《紫茵音乐文集(四)》(《说乐——65篇音乐杂文散文》),这是她二十余年来辛勤笔耕结出的硕果得到的福报,值得庆贺。我从心底里为她高兴,很乐意为她写几句话,于是借她的这一方风水宝地,来简略谈谈我对音乐评论的理想及其他问题。
乐评的理想
我多年来也参与过一些乐评活动,心系乐评,逐渐产生了一些不成系统的想法,即我个人的乐评理念,大略有以下几端。
善意乐评
乐评家应该有一颗善良之心,对作曲家、对作品、对表演家都充满真情和友善,带着热情的笔触。音乐评论是心与心的交流和交融。
请读读德国作曲家、乐评家舒曼的乐评文字吧,尤其是他对年轻人的热情和爱意,力透纸背!
我们的乐评,曾经被认为是音乐战线的斗争工具,是观察敌情的前哨。我们习惯于在乐评中随时带着敌意和戒心。其实,善是乐评的出发点,在音乐评论中,善意比什么都重要。
不是说乐评中不能有批评和论争,我指的是,提出批评、指出缺点也应该是从善意出发的,这就是俗话说的“爱之深,恨之切”。
人有善心,必有善报。乐评人写乐评时不能想着要任何回报,善报是历史的最后回应。
真话乐评
我国乐评中最大的毛病是假话太多,大量的“马屁乐评”彻底败坏了乐评的名声,误导了年轻幼稚的爱乐者。前有“文革”中政治威权控制下的乐评,后有当下权威和金钱双重支配下的庸俗性吹捧乐评的大行其道。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只有提倡“真话乐评”或“直言乐评”。
当今,乐评人在乐评中想讲真话何其难矣!
李慎之曾言:“所谓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伟大,并不在于它真能改造好人们的思想,而在于它居然能把八亿人口的大国,改造成一个普遍说假话的国度。”现在的情况有了变化,但是要提倡“真话乐评”,难矣哉!
“马屁乐评”和“假话乐评”是音乐评论的癌症。缺席了“真话乐评”,音乐评论死路一条。
多元乐评
为了适应当今多元状态的音乐生活,乐评也应该多元多彩。
多元乐评观应该具有宽宏的容纳性,能够倾听和尊重不同的观点和声音,能够包容不同乐评观念的存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乐评人和被评者之间,最需要相互尊敬、理解和珍惜。乐评人在音乐思维上,要能够含化中西,包融今古,沟通雅俗。
历史乐评
乐评要有历史观念,乐评人要有历史的学养和眼光。乐评要对历史负责。
乐评人对复杂的音乐现象,能够做复杂的解读;对复杂的音乐家,要善于做实事求是的深入分析。
这就对乐评人提出了熟悉和理解中外音乐历史的高要求。专业乐评人必须对音乐专业的历史烂熟于心。
乐评,是通过音乐对社会、对历史的观察和反思。今天的乐评,就是明天的历史。
美文乐评
我们乐评的通病是语言枯燥,文字乏趣,像个瘪三。“瘪三式乐评”充斥音乐报刊杂志,很难引起人们的兴趣和注意。于是,产生了一种观点,即中国没有乐评——其本意是指,中国没有高水准、高质量的乐评。
乐评是一门艺术,就像音乐创作和音乐表演一样。乐评人必须要有创造精神,他要有一副善于发现音乐美的耳朵和一双能够聚焦音乐美的眼睛。
乐评要写得灵动、智慧、感人,要写出美文。
乐评人要有音乐家的耳朵和文学家的手笔。这个要求确实很高,也许不可能达到,但我们要挑战不可能。
相对乐评
“相对乐评”是指在相对观念引导下的音乐评论。它所针对、所反对的是绝对乐评观及其指引下的音乐评论实践。
“绝对乐评观”在中国音乐史上的影响既深且长。古已有之,当代更甚。
从历史上来看,孔子的“尽善尽美”论,墨子的“非乐”观,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应劭的“琴者禁也”说等等,都太绝对了。
“绝对乐评”的出现,是“绝对主义”时代的产物。它往往和“封建主义” “极权主义” “金钱主义”紧密连挂。在这样的条件下,乐评人是什么?乐评人是政治强权钳制下的奴才,是金钱势力控制下的婢妾。政治强权和金钱势力,是中国音乐评论历史上的两大恶根,它们给中国乐评形成了巨大的“天牢”,这样的天牢至今尚未破毁、根除。当代盛行的“棍棒乐评”和“马屁乐评”等等,根子就在这里。
相对即辨证。相对乐评提倡富有哲理的音乐评论——一种能够充分展现人的思维智慧的音乐评论。
梁茂春笔底留天香——《紫茵音乐文集》(三、四)序
个性乐评
这是一种乐评的理想状态——乐评家能够充分展现批评的个性,自由展开自己对音乐的价值判断——评论自己心中的音乐,可以不管别人(包括作品的作者)的意见和说法。这是一种见情见性的音乐评论,是表现乐评家对音乐的本真感受的文字,是明白直说的表达。
音乐评论家在写作的时候,要像庄子说的:“乘物以游心”(《庄子·人间世》),即顺应自然的规律,完全保持心灵的自由。
在我国当代音乐评论历史上,曾经涌现过多位个性鲜明的乐评家,如直言的贺绿汀,机智的李凌,敦厚的钱仁康,正直的李焕之,机锋的汪立三……当然他们都只能在政治和时代允许的范畴内展现自己的个性。还有一个突出的现象是:他们最出色的、最有代表性的乐评文本,在特殊的年代大都受到过全国性的批判,有的还为此付出了沉重的政治代价。endprint
也出现过群体性的“风派乐评家”——像墙头的芦苇,刮东风时向西摇,刮西风时朝东摆。
乐评人要像佛教“五百罗汉”中的“天耳通”那样,具有一副通天之耳,能够听到常人听不见的声音,能够聆析音响层后面的隐喻和密码。谁在耳朵上的修为更高更远,谁的乐评个性就愈鲜明。
至为重要的是,乐评人要保持独立的思想和自由的精神。
人文乐评
乐评应该是对音乐的人文阐释,是从音乐中发现人性之美,是对普通人群的人文关怀。
未被异化的优秀音乐都是直指心灵,能够打动人类灵魂的。好的乐评则要将优秀的音乐作品从无数普通的作品中挑选出来,精选、奉献给人类。从这一意义上讲,音乐评论可以成为沟通人类心灵世界和音乐世界的一座桥梁。
乐评的人文观念,只能在排除了那些工具观念、武器观念之后才能实现。乐评人需要有意识地将音乐评论从沉重的“工具说” “武器论”的大负担中解脱出来。
人文乐评是乐评人的最高追求和终极理想。
理想的乐评
以上“乐评八则”,不分先后,无有逻辑,仅是很个人的想法,也许是偏好。它或可成为今日多元乐评中的一种观念。
乐评有各种标准,初级的有技术标准,之上还有艺术标准,再上有政治标准,至高处还有人文标准。哪个标准都是为了至尊至圣的人。
我自己的乐评实践,却自认是很不合格的,在很多点上都不及格。而我对乐评的理想犹在,手虽不能至,心常向往之。
对于志音的音乐评论,我已经阅读、欣赏、关注多年了,今天在集中阅读《紫茵音乐文集》的时候,更加确立了我的想法:我寻找到了理想乐评范本。志音的乐评,是中国当代乐评中一个突出的成就。
志音是作为《音乐周报》的记者开始乐评生涯的。我非常羡慕她能够有这么好的机会在现场聆赏了如此之多的重要音乐会,这是一般音乐家做不到的。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她大约每年要听200来场音乐会。“观千剑而后识器,听千场而后辨乐”,志音亲身接触和参与了这二十多年中国音乐发展的生动现场。她已经出版和将要出版的几本书,除了我已经提到的《紫茵音乐文集(三)》和《紫茵音乐文集(四)》之外,还有将要同时出版的《紫茵音乐文集(一)》和《紫茵音乐文集(二)》,以及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年业已出版的《中国当代音乐家访谈录》,都是志音拼搏职场二十年的成果。综合观察这些乐评文章,全部都是中国当代音乐史的现场感受和在场纪录,这是志音对中国音乐发展的全方位的观察和思考,是中国当代音乐发展史的大综述。这可以说是志音乐评无可比拟的优势。
志音上过专业音乐院校,她又勤奋好学,每次现场聆听之前,她都要先做足功课——预先将要评论的作品、作曲家、演员进行回顾学习。这使她能够回避许多记者评乐的通病——一张嘴就出硬伤,一落笔就暴露出许多基本知识上的欠缺;这使志音的乐评具有了专业的水准。
用文字来写音乐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马思聪说过:“音乐实在是艺术当中之最神秘者,要好好地去解释音乐,几乎不可能,或者就是一种高深的哲学了”,他还指出,音乐“和现实界只有间接关系,它只能唤起现实界的联想,它直接唤起某种联想,它并不告诉唤起某种情感的‘因,它是‘果的艺术,不是‘因的艺术。”①志音十分智慧,她只写音乐在她的心里所产生的鲜活感应,写她自己在音乐中的旅行,写她的偶然邂逅和灵魂体验,从而避免了许多用文字图解音乐而带来的笨拙和麻烦。
志音的乐评文笔绮丽,哲理深沉。她有记者的机遇,论者的眼光,作家的笔墨。应该说,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志音的乐评在当代中国是独树一帜的。
文如其人,志音的文风丰富多彩,就像她自己一样:既有侠女的豪爽,也有川妹子的泼辣,还有中原女儿的温厚基因。
今天志音的乐评已经硕果累累,美文篇篇。如果拿上述的“乐评八则”来衡量,我感到志音在“历史乐评”和“人文乐评”这两点上尚有上升和腾飞的空间。增强乐评的生命情怀,在宏观的历史观照之下审美音乐,志音的文采还能够获得巨大的提升。我还期望志音向罗汉“天耳通”学习借鉴,能够听高天的流云,闻地下的呻吟,参透天籁、地籁、人籁。有了这样一副耳朵,我相信志音的乐评一定能更上层楼。
当然,话要说回来:这个时代可能还不是产生伟大乐评家的时代,因为我们音乐评论的总体生态还不够良好,从某种程度上,乐评人还只能“戴着枷锁”写作,“带着框框”赏乐。乐评人常常被扭曲,修为高深且刚直的乐评家面临的挑战仍多。我们对时代不能求之过高。英雄的产生,都要有时势的推助,不能强求,别作奢望。
笔底留天香
我比志音痴长多年,但是我们是真正的“文友”,即传统意义上的“以文会友”。君子之交,淡而如水。我们在文字上的接触和神交远比实际上的接触要多。志音在《音乐周报》当记者、编辑,直至任副总编的时期,也是我给《音乐周报》写稿较多的时期。特别是在世纪之交、“回望百年”的那几载,我给《音乐周报》写了几篇连载的长篇文章,如《百年风云百年歌——二十世纪中国歌曲创作发展脉络》 《交响乐是一种文化——二十世纪中国交响音乐发展历程》等,都是在志音的组稿和催促下成文的。她采用热情的“鼓励法”和“赞扬法”催人写稿,此招对我非常有效,因为我是一个喜听好话和赞扬的人,于是就在愉快中将一篇篇文章按时交稿了。
2009年我退休后不幸跌入了人生的低谷。不久后志音也离开了她工作奔忙多年的《音乐周报》。此后,我们的接触和交流却更多了。她对我在遭遇磨难时的真诚关怀和帮助,是我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她真是个“上善若水”的人。2011年我曾写了一首小诗《赠志音》,记录了我的真实感受。现抄录如下:
赠志音
侠女直心肠,
慷慨话苍凉。
为人能忍辱,
做事敢承当。
心底无私念,
手下闪灵光。
上善若流水,
笔底留天香。
——2011年4月14日
诗很稚笨,唯最后一句“笔底留天香”颇能表达我对志音乐评文字的赞赏之意,因此录存于此,并用此句作为本篇《序》的标题。
只有内心有真善的人,笔底才能有这份天香。
天香本无香,就是真诚善良的心。
——2015年10月18日草于北京
责任编辑:李姝
注释:
①以上引文见马思聪:《致徐迟(一)》(1942年5月26日给徐迟的信)。转引自马思聪《居高声自远》,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出版,第146-147页。
Preface to Ziyin Anthology of Music Reviews (Ⅲ,Ⅳ)
LIANG Maochun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rich diversity of music criticism, it is advisable for critics to observe the following principles of music criticism as being sincere, genuine, diversified, historical, polished, relative, unique and humane. With a reporters insight, a debaters wit, and a writers talent, Ms. Chen Zhiyin renders her music reviews heart-stirringly charming and philosophically profound, and thus instills vigor and life into her works.
Chen Zhiyin; Ziyin Anthology of Music Reviews; Eight Principles of Music Criticism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