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伟才
当前南宁已进入赶超跨越发展的重要时期,面临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新型产业发展培育与赶超先进地区的历史性机遇。要顺利实现南宁市经济结构的有效调整,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国家创新驱动的贯彻落实,必须有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勇于创新的产业人才队伍作为前提保证。现阶段,通过改进人才工作方式,加快引进与培养一支符合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符合重点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业已成为南宁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
一、南宁市人才与产业链接融合发展状况
近年来,南宁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认真贯彻党管人才的原则,突出产业人才政策创新,相继颁布实施了系列产业人才政策文件,有力地推动了全市产业人才队伍发展的建设,南宁市产业人才引育与产业融合发展态势已初步形成,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南宁市人才资源大多集中在企业,但创新型企业及科技人员少,且层次不高。以2013年相关统计数据为例,全市单位(8897个)从业人员年末人数905532人,其中各类企业(2807个,含国有控股)从业人员年末人数610084人,约占全市单位从业人员年末人数总量的67%。南宁市人才资源从事科技研发或技术创新者少,且层次不高。
二是南宁市绝大多数从业人员集中在机关事业单位及国有控股企业,从业人员情况不合理。从统计数据来看,以2013年相关统计数据,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及国有控股企业从业人员人数合计达到827699人,约占总从业人员年末人数总量的91.40%,其中事业单位从业人员人数231515人,机关从业人员年末人数63572人,国有控股企业从业人员年末人数532612人,由此可见,南宁市有超过90%的人才集中在机关事业单位及国有控股企业,人才所有制、行业和区域行政壁垒分割现象严重。
三是传统产业人才多,新兴产业人才少。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组,2013年数据为例,南宁市制造业从业人员年末人数仅147762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从业人员年末人数分别为18715人,33571人、33789人,人才主要分布在机关企(国有控股)事业及传统的一次、三次产业领域,二次产业及战略新型产业人才分布严重不足,与市委、市政府实施上业强市,培育发展六大产业要求不匹配,人才产业分布和重点产业发展方向相背离现象严重。
四是产业中一般人才多,双高人才少。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开发机构及人员情况来看,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67个)中有科技研发活动仅135个,设立企业科技机构仅117个,其中机构人员共3462人,其中博士74人、硕士347人、本科2012人,又以高层次人才聚集情况较好的南宁高新技术开发区2011年底数据为例,园区具有硕士以上学历人员仅占从业人员总数的1.46%,具有高级职称人才仅占从业人员总数的5.5%,反映出南宁市高学历人才比例相对偏低。
二、推动人才向产业流动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虽然南宁在产业人才资源开发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初步成效,但尚未从根本上解决产业人才保障的“短腿”问题,且随着城市经济发展步伐加快,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人才问题将日益凸显,并将成为影响和制约产业扩张和升级的“瓶颈”。
(一)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匹配
由于管理体制、保障制度和退休薪酬等标准不一致,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之间的体制性壁垒日益明显。人才从业的职业取向也更多倾向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相比之下企业成为各类人才的次优选择。据统计,南宁市产业人才中制造业从业人员年末人数仅18575人,在全市2012年从业人员年末总人数所占比例仅为2.31%,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从业人员年末人数仅24397人,且主要在科研事业单位,企业(规模以上企业科技活动人员仅7689人)。科技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企业,由于具有门槛高、风险大的特点,各类人才受多因素影响,介入意愿并不强烈,进而导致区域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匹配。
(二)产业人才资源开发合力不够
产业人才资源开发合力不够。近年来,虽然南宁对加强产业人才资源开发有了一定的认识,初步建立了产业人才资源开发机制,并在政策资金上给予了一定的扶持,但对产业人才资源开发重大意义认识不到位,存在观念误区,认为引进资金、引进项目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政绩,可以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人才的培养与开发费时费力,成效不明显,对产业人才开发存在顺其自然的思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南宁产业人才资源开发的进程。
(三)产业人才培养方向针对陛不强
目前南宁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主要集中在生物医药、食品工业、机械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铝深加工、清洁能源等六大产业及相关生产性服务领域。就对驻邕高等院校专业设置的调查了解,由于校企缺乏有效合作交流机制,驻邕高等职业院校对本地产业发展现状与需求缺乏深入研究,同时大部分院校注重向外输送人才,导致学校在课程目标、课程设置、学生培养方式等方面与本地产业需求脱节。同时很大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对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的观念较为淡薄,参加产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不高,且城市能够提供的针对性产业人才培养资源供给不足,结合南宁市六大产业发展需求进行有效的针对性的职业培训就无从谈起。
(四)产业高层次人才引进难度较大
由于南宁在城市吸引力、创新创业事业发展平台及发展环境等方面缺乏区域竞争优势,并且大多数企业属住宿和餐饮、租赁和商务服务、教育、居民服务等传统的中小型生产企业,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产业(企业)较少,对人才尤其高层次人才(团队)的集聚和吸引力不强。同时,尽管近年来南宁多次组织到外省市引进人才,但结果不尽如人意,有的即使引进来了,由于工作条件、环境、待遇与经济发达城市相比差距较大,人才的保障和激励机制又没跟上,再加上同行“挖角”竞争等原因,致使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留不住、用不好等现象在一定范围存在。
(五)本地生源留(返)就(创)业少
尽管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些鼓励高校毕业生到非公企业创业的政策,但从现实来看本地生源及驻邕高校培养的毕业生,返乡率和留在南宁就(创)业的比例还比较低。据初步统计,南宁籍生源外地高校毕业生大部分留在大中城市或沿海就业,而驻邕普通高等学院、技工学校每年培养的近10万毕业生,亦主要前往大中城市或沿海就业,此中有大学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较高因素,亦有南宁市城市产业就业吸附能力不强、城市工薪报酬较低、就(创)业保障不足等因素。
三、进一步加强人才政策创新与推动人才向产业流动的链接对策建议
人才、产业和城市(化)是现代城市发展的三个基本元素,三者相互促进、互为条件。针对南宁市人才政策创新与推动人才向产业流动链接现实需要,借鉴佛山“产城人融合”发展模式及深圳等地用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的成功经验,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重点产业人才发展“三个优先保障”
1.重点产业人才规划优先保障
加快编制《南宁市产业人才队伍发展规划(2016-2020)》及相关重点产业领域人才发展专项规划。建议依据《南宁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衔接正在编制的南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结合南宁市六大工业产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起草编制《南宁市产业人才队伍发展规划(2016-2020)》及相关重点领域人才发展专项规划。突出重点引进培养主导产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急需的各类高层次人才,并使其成为带动作用明显的重点产业领域的创业创新骨干人才,着力推动城市存量人才资源和增量重点向经济发展一线流动,向南宁市六大产业和重大项目建设集聚,实现城市产业发展和主导产业培育的智力支持。
2.重点产业人才投入优先保障
针对南宁市六大产业和重大项目经营管理、高技能、领军人才等高端人才“引进难、集聚难、留住难”的问题,建议整合科技、工信、人事条块分割财政资源,按照“以人才引领产业、以产业集聚人才”的工作思路,突出重点,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重拳出击重点领域”,实施六大产业和重大项目产业人才聚集工程,市级财政可以通过设立或在原人才专项经费列支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产业人才开发经费,足额保障六大产业和重大项目产业人才工作经费,专项用于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产业人才“引—育—扶”。同时要继续做好政策配套,以便落实好南宁市已制定的创业资助、安家补助、家属安置、社会保障等方面产业人才优待政策。
3.重点产业人才服务优先保障
建议突出围绕南宁市六大产业和重大项目建设,探索并推行“6+x”的“招商+引才”模式,集中人才资金优先引进急需紧缺高端人才(团队);认真落实市政府已确定的服务劳动密集型企业劳动用工政策措施,通过开展“专场招聘会”“一站式推荐岗位”“送岗下乡”等活动,优先做好重点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五象新区开发建设的用工需求;加快建立健全产业人才与重点产业、重大项目“无缝”对接保障机制。
(二)促进“人才链”与重点产业“产业链”发展三个同步
人才服务产业发展,必须把准产业发展脉搏,在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环节提供有针对性的产业人才服务,实现“产业链”与“人才链”发展相匹配。
1.人才储备与产业项目储备同步
建议南宁市产业人才工作要针对南宁市六大产业(企业)和重大项目建设发展的不同阶段打造“人才链”。在产业(企业)初建阶段,建议针对产业项目启动时缺少领军人才和普通人才的情况,以全球视野“寻猎”领军人才,做好“引智”与招商互动。企业进入建设阶段,人才工作职能部门要提前摸清人才需求,及早启动人才“预招聘”和“预引进”程序,确保“项目开工、人才到位”。在产业成长阶段,针对熟练技术人才、营销人员需求量大的问题,要有计划地加大相关人才的培养力度。在产业壮大阶段,针对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大量高层次人才的难题,建议采取不转人事关系、短期借用、兼职、顾问咨询、科研攻关、有偿技术服务等柔性方式引进高端人才,借智借力,助推产业实现高端引领及全国乃至全区产业链分工嵌入。
2.人才链与产业链发展同步
一个产业的上、中、下游对人才的需求各有侧重,需要从不同环节提供针对性强的人才服务。建议针对南宁市六大产业链发展不同环节打造“人才链”。以南宁市生药产业发展为例,该产业发展包括中草药种植一产品研发一产品制造一行业管理一销售等主要环节,就南宁市而言,经过“十二五”以来招商引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初见规模,之后一段时间,产品研发人才及市场营销是引育的重点和产业不断升级发展壮大的关键,城市人才职能部门应着力从地道中草药种植到生物医药销售及市场维护,构建起与产业链发展相匹配的“人才链”。
3.优势产业集群与产业人才集群培育同步
不可否认南宁市产业人才匮乏是产业发展主要瓶颈之一,但单个企业“孤岛式”的发展现状也是影响城市产业人才聚集的重要制约。现阶段的南宁市,首先,要加快健全完善一整套与当前人才工作、产业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科学的、激励人才辈出的新工作机制,科学地推进产业人才引育工作,把人才工作主动融人城市产业发展格局,推动两者协调契合、同频共振,实现人才工作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其次,要把盘活存量产业人才与引进增量产业人才结合起来,通过增加人才总量,实现人才结构的优化,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再次,要切实处理好招商要与招才并举,招才优先,尽可能实现引资与引智“双引”。通过大力培育“人才与项目对接、人才与产业互动”的各类载体,为人才创新创业搭建良好平台,实现人才集聚与自主创新融合,人才集聚与产业升级并进。
(三)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毕业生返(留)就(创)业
一要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加大对南宁发展变化情况的广泛宣传,引导毕业生以正确的心态、超前的眼光看待南宁的发展前景,主动回到(留)南宁(企业)工作,为城市产业发展服务。要主动走出去,通过举办人才智力交流大会、毕业生择业洽谈会等形式,搭建就业服务平台,为大中专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
二要继续健全大中专毕业生回乡创业优惠政策。进一步完善大中专毕业生就创业相关政策,建立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保障制度,解决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前的最低生活保障问题;建立健全大中专毕业生创业基金和创业奖励基金,每年由市财政安排一定额度的资金,对自主创业的应届大中专毕业生当年新注册的民营企业,以小额贷款、贴息等方式进行扶持。
三要大力宣传和树立返(留)大中专毕业生创业典型,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返乡大中专毕业生创业的舆论氛围。此外,还要增强服务意识,在生活、家庭、社会各种保障制度等方面给大中专毕业生予关怀和帮助,特别是要督促企业完善大中专毕业生的医疗、养老、工伤等保障制度,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四)健全产业人才聚集平台,畅通人才流向产业渠道
一是建立健全人才集聚吸引平台。建议继续围绕为六大产业(企业)产业基地和重大项目示范同区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重点打造人才集聚平台,通过创业同、博士后创业基地、校企合建实验室和创新创业孵化器等形式,使其成为聚集和吸引各类高端人才的主阵地。
二是建立健全人才市场配置平台。建议进一步加强六大产业(企业)和重大项目产业技术交流与服务,大力扶持科技市场发育,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促进人才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建立人才中介组织,加快建立专业化产业人才市场,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才市场体系。
三是建立健全产业人才教育培训平台。坚持市内市外相结合、用人单位自建(联建)与依托高校相结合,整合人才教育培训资源,建立六大产业(企业)和重大项目产业人才教育培训平台。
四是建立健全产业人才信息管理平台。建议进一步加强六大产业(企业)和重大项目产业人才市场信息化建设,完善专家人才信息网,形成统分结合、开放共享的人才信息动态管理系统。健全产业人才市场信息发布制度,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手段,定期发布人才需求预测和开发目录,发挥供求、信息机制在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中的调节作用,实现人才资源的科学整合和充分利用。
五是建立健全产业人才综合服务平台。使企业、政府、社会有机衔接、相互配合,不断拓宽人才服务的领域,由传统的人才招聘、人事代理等服务向人才BOT、人才测评等高端人才服务领域拓展,不断畅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对产业发展急需人才的引进采取“一站式”和“全程式”服务。
(五)完善职业教育培训,加大产业人才培养力度
完善教育网络,加大产业人才培养力度。要把人才培训建立在城市六大产业(企业)和重大项目发展链条上,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多形式的培训网络。
一是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建议把产业人才的技能培训纳入全市教育整体规划,大力整合驻邕职业中专及技工学校等教育资源。建议针对南宁市职业院校小而专业设置雷同的现状,在扶持好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及南宁学院的同时,加强市厅合作,推动一批厅属专业职业院校通过兼并整合,借助三岸收费站外移契机,在现五合大学城打造一座以产业工人培训为主体的职业大学城,通过合理的学科设置,实现城市产业→人才→职教培训一体化发展。
二是推动企业自主培训。政府要改变以往大包大揽的人才管理模式,把政策设计的重心放在激发企业的人才需求上,引导企业成为人才开发的投入主体、组织主体、利益主体和风险承担主体,最终实现以企业为核心的人才资源整合。 积极探索“宏观调控、分类指导、企业主动、个人自觉”的富有活力的培训机制,依托用工基地,采取厂家直接培训的方式培训人才。
三是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强化企业吸纳人才的主体地位,有针对性地帮助企业和一些相关高校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与产学合作,建立产业人才链,或者以委托培养方式做好人才储备,或者搭建平台,让企业职工到高校接受再培训等等,并进一步扩大“订单”教育培训范围。
(六)创新人才管理机制,形成产业人才开发合力
一是突破人才管理的多重障碍,建立健全区域人才生产力共享机制。关键在于打破体制内外人才行政部门的约束、所有制的约束、隶属关系的约束,实现在邕为邕所用。二是突破人才条块分割管理机制,健全职责明确的责任机制。要进一步明确组织、人社、教育、科技、工青妇等相关人才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分工,整合和理顺各相关部门职能交叉部分,充分发挥各自功能,形成开发合力,加强对产业人才资源开发的综合指导和服务,分类抓好管理人才、专业人才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三是健全奖惩分明的考核机制。探索建立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产业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目标责任制。把产业人才资源开发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体系,进一步完善产业人才开发工作评价体系和考核办法。采取责任追究机制,防止重要人才流失。对因主要领导不够重视,未完成产业人才开发工作任务的或因政策不落实、服务工作没做好,造成优秀人才流失的,要追究单位主要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四是营造良好环境,促进产业人才开发。要大力发挥政策效应、情感效应,一切为人才服务,多措并举激发广大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加大舆论宣传力度。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大力宣传人才强市和人才兴业,营造“大人才”建设“大产业”的浓厚氛围。加大政策创新力度,不断提高人才政策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效用性,解除人才后顾之忧,引导产业与人才双向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