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泰勒规则研究

2016-01-25 06:44:25付永利刘振夏
2015年16期
关键词:货币政策

付永利 刘振夏



货币政策泰勒规则研究

付永利刘振夏

摘要:货币政策利率规则问题是目前我国货币政策学术研究和实践领域的热点,本文从传统凯恩斯理论框架和新凯恩斯理论框架下,总结了泰勒规则的提出、实质、实践,以及国内外泰勒规则研究方法的最新进展,希望对泰勒规则的后续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货币政策;利率规则;泰勒规则

一、泰勒规则的提出

由于货币政策纯相机抉择和弗里德曼规则所暴露出来的缺点,人们迫切需要寻找一种既结合了相机抉择和规则机制的优点,同时形式上简单明了,又可以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保持长期稳定关系的货币规则以代替弗里德曼规则,Taylor(1993)规则应运而生,它又称利率规则,是Taylor根据对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货币政策实践的经验数据进行实证研究,他发现只有实际利率能与物价和实际经济增长保持长期稳定的统计关系,因此实际利率应当成为货币政策当局可以实际控制的政策工具,泰勒规则的表达式如下:

二、泰勒规则的实质

它本质上是一种简单的利率反馈规则,当产出超过目标水平或者通货膨胀率超过目标水平,实际利率将偏离实际均衡利率,货币政策当局应当调整名义利率以促进实际利率恢复到长期均衡实际利率水平,变量实际水平偏离目标水平的程度越大,名义利率调整的力度也越大,这体现出泰勒规则使得政策当局在遵循规则的前提下,也有一定的灵活操作的权力,因此泰勒规则很好的将规则的稳定性和相机抉择的灵活性结合了起来。

三、国外关于泰勒规则的后续研究

国内外学者对泰勒规则的后续研究主要集中在根据经济形势的不断转变,修改或扩展泰勒规则的形式,例如前瞻性泰勒规则、泰勒规则的非线性响应行为、时变参数的泰勒规则等,另一方面,学者不断尝试纳入汇率、信贷渠道等新的因素以扩展泰勒规则。

1.在传统的凯恩斯理论框架下的后续研究

John P.Judd ,Glenn D.Rudebusch(1998)、Woodford(2000)等修正并发展出泰勒规则的动态模型(滞后型、前瞻型)。滞后型泰勒规则认为, 货币当局根据上一期通胀缺口和产出缺口调整当期的利率水平, 前瞻型泰勒规则认为, 政策当局根据预期的通胀缺口和产出缺口调整利率。

除传统的泰勒规则外,修正的泰勒规则可以总结为以下四种形式:

实际利率的形式:it=kππt+kxxt,其中it为名义利率,xt为产出缺口。

Ball(1999)认为引入汇率后的泰勒规则更适合开放经济下的经济现实,可通过构建货币状况指数MCI即利率和汇率的加权平均指数来代替利率指标。

引入汇率的泰勒规则:it=kππt+kxxt+keet,其中et为汇率。

Woodford(1999)、0rphanides(2001)认为原始的泰勒规则会导致经济的过度反应,因而有必要引入利率的滞后期,使得利率对经济的影响更加平滑,ρ为利率平滑因子。

利率平滑的泰勒规则:it=ρit-1+(1-ρ)(kπEπt+kxExt+keet)

Clarida 等首选提出前瞻性泰勒规则,他认为货币政策对实际经济变量的影响存在时滞,因此需要提前预测经济变量的变化以保证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2.在新凯恩斯理论框架下的后续研究

近年来检验泰勒规则与数量规则在各国政策实践中的适用性,并比较两者调控绩效的实证研究成为研究热点,但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传统观念已不再适应后危机时代的要求,大量学者将注意力集中于泰勒规则的非线性行为上,同时非常重视研究汇率、信贷、金融条件指数等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对泰勒规则形式的影响。

Wenlang Zhang(2009)运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探索中国的货币政策实践规律,Jens Klose(2011)运用新方法估计了不对称的泰勒反应函数,他认为不对称程度主要依赖于通货膨胀和产出缺口不同组合的经济状态。Vítor Castroa(2011)分析了央行的货币政策是否应当被描述为线性的或者非线性的泰勒规则,并探讨了泰勒规则是否可以通过包含金融资产价格和金融变量信息的金融条件指数来扩展。Matthias Neuenkirch, Peter Tillmann(2013)运用新凯恩斯主义模型评价中央银行如何对通货膨胀目标的偏离做出合理的响应。

四、国内有关泰勒规则的研究

国内学者对泰勒规则的关注和研究从2002年开始逐渐增多,对泰勒规则进行修正和补充,特别是研究泰勒规则的非线性响应行为,使之能够更好地适应和解释我国货币政策操作行为,直到现在仍然是货币政策规则研究领域的热点,同时尝试在泰勒规则中纳入汇率、股票资产、房地产价格等因素以扩展传统的泰勒规则,这样能够更好的适应经济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要求。

1.非线性泰勒规则的研究:谢平和罗平(2002)[10],陆军和钟丹(2003)[11],卞志村(2006)[12],谭晓芬(2006)[13]等学者运用中国的货币政策实践数据,检验了传统泰勒规则及其扩展形式在我国的适用性,并展望了泰勒规则在我国的运用前景。黄启才(2011)指出传统泰勒规则不适合作为我国货币政策操作中的名义锚,既关注通胀和产出缺口的稳定又关注利率平滑性和稳定性的货币政策目标函数更优,同时他指出我国央行利率操作规则应选择非线性泰勒规则。张小宇(2013)通过引入政策当局的非对称偏好和上凸的总供给曲线,对货币政策规则的非线性机制进行阐述证明。

2.前瞻性非线性泰勒规则的研究:叶志辉(2008)[14],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课题组(2009)[15],郑挺国和刘金全(2010)[16],肖奎喜和徐世长(2011),等学者认为前瞻性泰勒规则更符合中国的货币政策操作实际,并指出中国货币政策行为是非线性的,因此线性泰勒规则在中国运用存在其局限。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课题组认为(2009)如果中央银行对其损失函数中的正负通胀缺口和产出缺口赋予不等的权重, 那么非线性泰勒规则更充分的解释货币政策行为,通胀缺口和产出缺口表现出对经济周期的非对称性调整,运用平滑转换模型估计非线性泰勒规则能够更好地解释我国货币政策中的非线性行为。郑挺国和刘金全(2010)将泰勒规则扩展为一种具有时变通胀目标的区制转移泰勒规则模型,指出我国货币政策规则具有明显的区制转移特征。肖奎喜和徐世长(2011)构建了包含外汇储备变化变量、金融深化指标以及中国金融状况指数(FCI)在内的广义泰勒规则,指出前瞻性泰勒规则能更好解释中国货币政策的产出绩效。

国内外关于泰勒规则的研究虽较为全面,但基本上都承认泰勒规则在经过修改或扩充后,在现阶段世界经济发展形势下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很少有学者从反面研究泰勒规则在未来何种不确定性情况下将会失灵,对泰勒规则生效的前提条件也缺乏深入的探索,而这对泰勒规则的实践运用相当重要,同时对泰勒规则的扩展研究使得其形式越来越复杂,并且追求过多的中间目标与最终目标,这使得泰勒规则的有效性成为问题,多重目标间如何确定其合理权重也成为问题。(作者单位:广州华夏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谢平,罗雄.泰勒规则及其在中国货币政策中的检验[J].经济研究,2002,3:3-12.

猜你喜欢
货币政策
两次中美货币政策分化的比较及启示
全球高通胀和货币政策转向
宏观审慎框架下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
正常的货币政策是令人羡慕的
中国外汇(2019年19期)2019-11-26 00:57:20
研判当前货币政策走势的“量”与“价”
中国外汇(2019年20期)2019-11-25 09:54:52
研判当前货币政策的“变”与“不变”
中国外汇(2019年18期)2019-11-25 01:41:48
中国货币政策转型的四个维度
中国外汇(2019年9期)2019-07-13 05:46:18
“猪通胀”下的货币政策难题
中国外汇(2019年22期)2019-05-21 03:14:50
货币政策目标选择的思考
外汇储备对最优货币政策的影响
当代经济(2015年4期)2015-04-16 05: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