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统文化与现代理念重塑医学人文精神

2016-01-24 21:36凃耀军
中国医学人文 2016年10期
关键词:医患人文精神人文

文/凃耀军

以传统文化与现代理念重塑医学人文精神

文/凃耀军

人文精神的缺失已成为当代医学健康、良性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面对这一现状,可从传统文化和现代理念中汲取有益的思想养分,教育广大医务人员探寻塑造医学人文精神的可行路径,在医学中融入越来越多的人文元素。

传统文化 现代理念 医学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全人类文化生活的灵魂,是全人类文化生活中最根本的精神,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它是在历史中形成和发展的,由人类优秀文化积淀、凝聚、孕育而成,就其与实践主体、文化主体的关系而言,是内在于主体的精神品格1。医学人文精神则是指以病人为中心,在诊疗过程中融入人文关怀、弘扬高尚医德、展现医学的温情与仁慈的精神,它是人类热爱生命,反映人类对生命根本态度的精神。只有具有医学人文精神的本质内涵,医学才能成为人的医学。一位真正出色的医生,不但要掌握高超的医学技术,而且要有睿智和广阔的人文视野,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建立良好的道德良知和社会责任。然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医生对技术与机器的依赖程度日益加深,医学已逐渐从解救病人躯体与精神的疾苦演变为单纯疾病的治疗、单纯器官的修复与更换,医学固有的人文精神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冲击下日益失去昔日的光辉。

医学人文精神的缺失不容忽视

当前医疗领域中人文精神的缺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社会舆论每谈及医疗领域,时常会发出一些不和谐的声音,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与医学人文精神的缺失有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医务人员人文素养不高

许多医务人员的人文素养非常欠缺,对一些基本的人文常识往往是一问三不知,不知所云,这反映出平时对人文素养的重视程度不够。是否经常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直接决定一个人人文素养的高低。经常接受文学熏陶,可增强对人和社会的体验;经常接受艺术熏陶,可充分激发想象力,提升创新能力;经常接受哲学熏陶,可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患者缺乏人文关怀

许多医生只见病不见人,只见报告单不见人。病人在诊疗过程中面对的始终是一件件冰冷的仪器和一张张冷漠的脸,人文关怀的温情荡然无存。近些年来医患纠纷日益增多,大多数医患纠纷不是源于医疗技术,而是因为医护人员态度冷漠,对患者缺乏同情和关怀,作为医疗活动主体的病人失去了“人”的尊严,医患之间的裂痕越来越大,病人对医生、对医院充满怀疑和抱怨,病人心目中的形象也大打折扣,医生对病人也心怀戒备、处处提防,本应互信互利的医患关系却变得尖锐对立,缺乏真诚和友善。

作者单位/桂林医学院医学伦理与职业道德研究中心
资助项目/ “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西桂林医学院医学伦理与职业道德研究中心”经费资助研究成果

人文氛围淡薄

许多医院的头等大事是追求经济效益。许多医院领导者的观念是:医学人文精神作为理论说说可以,但真正管用的还是经济杠杆、行政手段和法律干预,医务人员人文精神的塑造被放在了很次要的地位,许多时候人文精神建设变成了一种摆设,并没有花大力气去提倡和塑造,这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医务人员,给他们一种错觉,认为人文精神无关紧要,把经济效益提上去才是硬道理,医患关系恶化,医患冲突不断,而后是用法律和金钱手段出面收拾残局,如此一来,恶性循环,医院的人文气息日渐衰落。人文精神的缺失,已成为医学发展的极大障碍,想方设法在医疗领域中构筑强大的医学人文精神,已是刻不容缓。

以传统文化弘扬医学人文精神

中华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如此悠久的历史也造就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在这深厚的文化底蕴中,许多思想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可以从中汲取其精髓,并将其运用到医学人文精神的塑造当中去。具体而言,医疗领域人文精神的塑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劝导医务人员身怀仁爱之心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医乃仁术”,代表了中国文化对医学的基本看法。“仁”是儒家伦理的核心,“仁”的内涵主要包括这么几个方面:第一是承认人的主体存在,尊重人的价值,要求把人当人看待。如同孔子所说:“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第二是要同情人、关心人、帮助人、爱护人,珍视人的生命,中国著名古代医学典籍《内经》提出了以生命为本的医学本质观:“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病人的生命是至高无上的,医者应当处处以病人的生命作为出发点,在为病人诊治的时候,要如同面临万丈深渊,高度谨慎;同时要像手擒猛虎一般坚定有力,全神贯注,绝不分心,即所谓“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 。《内经》提出了以人文关怀为本的医学目的观,医学的目的不仅是救死扶伤,更重要的是对人的关爱,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于后世,无有终时”。第三是宽容,即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有博大的胸襟,能平心容人,宽以待人。正是由于上述思想的深刻影响,中国古代医学家在行医时,将“仁”看成是行医者的先决要素。晋代杨泉在《论医》中写道,“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提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并要求医者对病人要不分“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做到“普固一等,皆如至亲”。通过向医务人员传递这些思想,让他们认识到医学不仅是一门治病救人的技术,还需要医者不论病人的贵贱、贫富,对所有患者都怀有一颗“仁爱”之心,尊重生命、关爱病人,充满人道主义,做到“仁”与“仁术”兼备。

在医务人员当中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儒家学说认为,君子要以义为重,人的道义价值应高于物质利益,反对不义而富,孔子则教育人们见利思义,教育人们要临财不苟得,同时他不否认利的重要性,倡导义为上,见利思义与取之有道相统一。应引导医务人员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不能见利忘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履行治病救人、救死扶伤天职的前提下获得正当的经济收入,实现义与利的完美结合。

勉励医务人员发扬勤奋探索的精神

中国的传统文化一贯推崇“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勤奋探索精神,历史上许多勤奋求学的故事被传为千古佳话:“头悬梁”“锥刺骨”“凿壁偷光”等等。众所周知,医学担负着关爱人类生命和健康的重任,医学领域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尚有许多疑难杂症、未解之谜亟待医务工作者们去攻克,这就更需要在医生的群体中间树立起勇于攻克难关,勤于探索的自强不息精神,勉励他们在医学知识的海洋中遨游,为人类战胜各种疾病开拓出一条条新路来。

弘扬中国传统医学的整体治疗观

中国传统医学治疗观认为,病与人、身与心是互依互存、融为一体的,而在现代医疗过程中,往往将病与人,身与心人为地割裂开来。《管子·内业》曰:“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合乃生,不合不生”,意为人的身心相互交融,不可分离,身体的病理变化会引起疾病,引起心理的反应,心理的变化同样会引发身体的变化,使疾病康复或向恶化的方向发展。对于深受疾病折磨的病人而言,治愈身体的病痛无疑非常重要,但医治心灵的创伤也不可或缺,这就需要医护人员对病人从精神层面实施人文关怀,让患者在医治身体创伤的同时,心灵上也受到很好的抚慰。

以现代理念塑造医学人文精神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以人为本成为了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的现代核心理念之一,人们心目中的人文精神是指人类对生命意义和人的价值的关心,对民主、自由、平等的追求,包括人的价值理性道德情操、理想人格和精神世界。现代人文精神中折射出三个基本要素:一是关心人、关爱人;二是人的权利与生命的平等观;三是包容与和谐。可见人文精神的主体是人,关心人,体贴人,尊重人,爱护人,承认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个人利益2,所有这些方面的出发点和归属点都可以高度概括为:以人为本。20世纪70年代后,医学模式逐渐发展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医学领域更多地融入人文关怀已成为现代医学界的共识。现代临床医学之父威廉·奥斯勒说:“行医,是一种以科学为基础的艺术。它是一种专业,而非一种交易;它是一种使命,而非一种行业;从本质来讲,医学是一种使命,一种社会使命,一种人性和情感的表达。”因此,医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综合体;是客观规律、主观情感的互通;是真、善、美的结合;是技术和人性的对接3。医学人文精神的塑造,无疑应更多地围绕以人为本的现代理念来展开,具体方式为以下几个方面。

注重病与人结合,以人为中心

随着现代医疗高新技术的应用,许多医生崇尚“技术万能”论,仅仅把病人看作是疾病的载体和医疗技术的施予对象,把“病”与“人”割裂开来,只关心“病”不关心“人”,忽视了工作对象是“人”而不是“病”的基本理念,出现了对患者及家属人格不尊重、人性不关注和尊严不维护等现象;忽视了疾病的发生与发展除生物病因以外的社会环境、个人行为、生活方式和观念认知等诸多因素4,片面强调疾病的生物学属性。著名妇产科专家郎景和医生曾说:“医生给病人开的第一张处方应该是关爱。”已故外科学大家裘法祖也说过:“医学不是一门完美的科学,但必须要有人的温度。”因而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应处理好人性与高新技术的关系,不应沦为仪器设备的附属品、医疗工具的操作者,而应摆脱技术的束缚,充分考虑到病人及家属的情感意愿和痛苦,尊重生命、尊重尊严,真正彰显以病人为中心的人文关怀。

加强医患沟通,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要真正做到以病人为中心,加强医患沟通必不可少,医患关系之所以紧张,一定程度上与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有关。世界高等医学教育联合会《福冈宣言》中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共鸣与技术不够一样,是无能力的表现”。只有医患沟通顺畅,为患者提供温馨、细心、爱心、耐心的服务,才能构筑起医患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谐融洽的医患关系。

换位思考,树立同理心

现代社会的一大重要理念就是换位思考。为人处世时多从他人角度出发来思考问题,想他人之所所想,急他人之所急,这样才能感同身受他人的真实心境,了解他人的真实需求,不应把自己的意志凌驾于他人之上。医生之所以未能尊重患者的感受,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同理心的缺失,未能从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人的一生总会生病,包括医生。即使有大量医学知识的医生,一旦生病,他也会一样的无助、焦虑和渴望关怀。如果医生能把这种心情建立起与病人的同理心5,在诊疗过程中尽可能地顾及患者的感受,最大限度地减轻他们的痛苦,正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只有如此,才可能让病人在治愈身体疾病的同时,心灵上也受到很好的慰藉。

树立关爱生命的医学人文价值观

救护生命是医学的基本价值,而关爱生命则是医学的人文价值。在医疗过程中,应时时贯穿着对生命的关爱。衡量医学是否充满人性,尺度不应仅限于救护生命,还应扩展为是否最大限度地减轻病人的痛苦、提供心理安慰、改善生命质量等方面。当面对一个病例,有多种治疗方案可供选择时,医护人员应尽量选择病人遭受痛苦最轻的方案;当病人对疼痛、死亡、歧视以及社会压力产生恐惧时,医护人员应想方设法地进行抚慰;当病人身患绝症时,应当为他们创造一个安祥的环境,对于他们的照料,视为与普通病人一样重要。只有时刻牢记关爱生命,医学对人类的价值才会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实现医学人文精神与医学科学精神的高度融合

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医学伦理问题涌现出来,而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唯有在医学科学当中融入更多的人文精神。著名的科学史研究专家萨尔顿曾发出警示:科学技术的飞跃使得许多科学家越来越注重专门性的、更带有技术性的问题,从而使他们变得已不再是科学家,而成为技术专家和工程师或行政官员、实际操作者,以及精明能干、善于赚钱的人。事实证明,一个学识渊博却人性泯灭的科学家对社会的危害远比一个愚昧无知的人要大得多。当今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如同一把双刃剑,它既可能把人类从病痛中解救出来,也可能对处于病痛中的人们造成巨大的伤害。如何最大化医学技术的正面作用,最小化它的负面影响呢?关键是对技术的运用要使用伦理的杠杆进行调节,这就必须将人文与医学相互融合,相互统一,以人文精神来正确地引导医学技术的运用。具体而言,必须打破单一的生物医学论,构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相互对立的,前者是以物为本、以病为本的医学观,后者是以人为本的医学观,将一切医学活动的出发点归结为人。应通过人文精神的引导,将病人看成一个整体的、有生命、有心理感受的人,实质上就是构建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并重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现代医学技术正突飞猛进地发展,人文精神在医学领域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萨尔顿说:“无论科学可能变得多么抽象,它的起源、发展的本质都是人性的。”6人文精神的缺失,将使医学的发展偏离正确的方向,出现各种各样的不和谐因素。为了让人类的生命和健康受到更好的尊重,人们有理由呼吁在医学中融入更多的人文精神元素,使医学散发出更夺目的人性化光辉。

1.赵锦华.论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的融通与共建[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294-296.

2.张多来,江婷.论医学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育[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27(1):42-44.

3.威廉·奥斯勒.生活之道[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12.

4.张旺明,徐如祥.现代神经外科高新技术与人文关怀[J].医学与哲学,2002,23(7):55-56.

5.裴庆双.医学及医生人文精神的缺失与重拾初探[J].现代医院管理,2009,

7(4):12-14.

6.萨尔顿.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M].陈恒六,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90-126.

猜你喜欢
医患人文精神人文
白金十分钟自救互救实践创新展现新时代人文精神价值
中国传统绘画的人文精神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一句“咱妈的病”让医患成为一家
解开医患千千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