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崇岳
(湖南省茶业协会)
湖南是全国著名的茶叶产区,茶文化历史底蕴深厚,自古名茶荟萃,素有“江南茶乡”的美誉。至2015年底,全省茶园面积203万亩,产茶19.8万吨,出口茶叶4.5万吨、出口创汇额1.2亿美元,实现茶叶综合产值580亿元。特别是湖南省强势品牌“安化黑茶”及其重点产茶区的安化县,现有茶叶加工企业108家,厂房总面积35万平方米,年加工能力10万吨以上,茶产业及关联产业从业人员30万人;2015年全县茶园面积达28万亩,生产加工茶叶5.6万吨,其中绿茶3500吨、红茶1260吨、黑茶51240吨,实现综合产值102亿元,其中一产产值25.8亿元、二产产值45.1亿元、三产产值29.1亿元,上交茶产业税收1.5亿元。茶产业已是安化县乃至益阳市最大产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全民奔小康的依靠和支柱,也是湖南茶产业和全省发展现代农业一张闪亮名片与典型代表。
从2011年至2015年,全省茶园面积从150万亩发展到203万亩,增加35.3%;茶叶产量从12万吨增加到19.8万吨,增长65%;茶叶出口数量从3.5万吨增加到4.5万吨,增长28.6%;茶叶出口创汇额从7380万美元增长到1.2亿美元,增长63%;茶叶综合产值也从380亿元增长到580亿元,增长52.6%。全行业连续五年盈利,形成了茶农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税的可喜局面。
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茶叶产业提质升级的意见》《湖南省茶叶产业发展规划》文件,正式提出了打造1000亿元茶产业的发展目标,并明确了其总体要求、六个方面的工作重点和六大保障措施,并制定了详细具体的产业发展规划,成为了推动湖南茶业迈向新进程的标志性重大战略纲领性文件;省财政厅出台了《关于支持我省茶叶产业发展的意见》;省发改委、省农业委出台了《关于加快大湘西地区茶叶公共品牌建设的实施方案》等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加快茶产业发展的具体相关扶持政策与措施。同时,在省四个文件推动下,常德、岳阳、衡阳、永州、郴州、张家界、湘西州及安化、桃江、石门、桃源、澧县、沅陵、会同、平江、吉首、保靖、古丈、慈利、桂东、宜章、汝城、衡山、南岳、衡东、茶陵、炎陵等市(州)、县相继发文支持和发展茶产业。
在完善提升省茶业协会、茶叶学会、茶祖神农基金会服务职能的基础上,新组建了湖南禅茶文化促进会;针对大湘西宜茶发展区域,在省发改委、省农业委直接领导下,成立了湖南省大湘西茶产业发展促进会,制定了统一“潇湘”品牌打造的系列相关政策,积极推进茶产业发展,并且省民革正准备组件湖南茶文化发展创意促进会;与此同时,全省益阳、岳阳、常德、永州、郴州、张家界、湘西和古丈、安化、桃江、临湘、桃源、石门、双牌、祁阳、保靖、吉首等12个市(州)、42个县市区先后又成立了市、县茶叶局(办)、茶业协会,进一步完善了服务全省茶产业发展的服务体系。
湘政办〔2013〕26号文件的出台,每年带动14亿元投入到茶产业。其中:省政府、发改委直接投入每年2亿元;省农委、省供销社、专项资金切块6000万元;引导扶贫资金每年扶持茶叶产业3亿元;吸纳财政扶持资金每年3亿元;农业综合开发、省园区建设资金每年投入1亿元;吸引社会民间资金每年投入5亿元;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全国总社项目资金1亿元。
先后有长沙、桃源、平江、君山、桂东、古丈、保靖、沅陵等3000余亩良种培育基地投建、出苗,年产桃源大叶、碧香早、槠叶齐等国家级、省级良种4亿株,加上省茶叶研究所年2亿株的良种苗,基本满足了全省新开茶园、老茶园改造的良种需求;全省新开茶园增加50万亩,良种率100%;良种改造老茶园45万亩。全省茶园良种率从60%提高到81%;随着产业的提质升级与茶旅一体化推进,茶园基地投入增加,游步道、园中路、喷灌、杀虫灯、绿叶肥、机耕机采以及桂花间种树等配套设施不断完善,优质化茶园建设步子加快。
各地茶叶加工企业加工设备与技术改造不断扩大,新建茶叶加工场、厂普遍趋向标准化,2012年以来全省新增、扩改生产线356条;湘茶高科、湘丰、白沙溪、益阳茶厂、建玲、君山银针、洞庭山等省市106家龙头企业加快了茶叶加工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线改造与投建;全省先后有36套国内外先进的自动化生产线投入使用。
益阳、岳阳、怀化、常德、湘西州等市及安化、石门、古丈、桃源、澧县、保靖、吉首、沅陵、桂东、资兴、南岳、宜章等县市区加快了区域品牌整合步伐,逐步统一为一个区域公共品牌;省茶业集团以“湘茶”为企业品牌标志先后整合了郴州茶叶良种场、君山茶场、古丈有机茶有限公司、沅陵库区有机茶有限公司、澧县太青有机茶有限公司、临湘永巨茶业有限公司、浏阳河银峰茶业有限公司等13家企业;省发改委湘西办引导,省大湘西茶产业发展促进会牵头整合包括湘西州、怀化、常德、益阳、邵阳、娄底等大湘西地区大部分县市区在内的茶叶品牌统一“潇湘”牌。
随着千亿茶产业建设步子的加快,茶产业关联产业不断扩大、做大。铜官窑茶具、泉笙道自动壶、白沙溪煮茶器等饮茶器具产业逐渐形成规模;冰维斯黑茶饮料、臻溪活力饮、盛唐黑金安化黑茶原饮、大茶沅陵绿茶等茶饮料行业迅速发展;康德生物、轻轻茶、道然茶膏、华莱速溶茶、黑茶面膜、大茶沐浴露等精深产品不断兴起;全省茶馆业不断繁荣发展,品味不断提升,数量急速增加,达到8万多家,就业人数迅速扩大,营业额达到28亿元;长沙茶市、湖南茶城、神农茶都、益阳茶业大市场、衡阳茶市、常德茶市、岳阳茶博城等茶叶专业市场及其关联地产不断兴起,年营业额达50亿元;安化黑茶博物馆、白沙溪博物馆、湖南茶叶博物馆等博物馆行业,白沙源茶文化、品悟茶文化策划、天天向上、君同策划等茶文化创意服务业,《湖南卫视茶频道》开播、《中国茶叶商学院》创办、《菊花醉》影视剧拍放以及《大茶网》《中国黑茶》《茶搜搜》《湘茶商城》等电子商务业不断扩大,《茶祖神农》《安化黑茶》《岳阳黄茶》《沅陵-茶韵天香》等近100余部茶叶专著和《魅力湘茶》《安化黑茶》《神农茶都》《长沙茶业》等茶叶杂志出版发行,促进了湘茶文化行业的发展繁荣;品悟、建利、敬德、天雅、桃江竹器等100余家茶叶包装企业催生了近50亿元产值的湖南茶包装业的兴起;中华茶祖文化产业园、中华黑茶产业园、安化茶马古道、金井茶乡游、湘黄金茶谷、茶叶主题酒店等的项目建成运行,积极推进了湖南省茶旅一体化发展进程。另外,还催生了茶叶专业运输车队、茶叶专用肥料业、专业金融服务业、培训学校、快递公司等等行业。
省委省政府重点培育、扶持省茶业集团、湘丰茶业集团的发展与上市;长沙市政府重点培育、扶持怡清源、金井茶业的发展与上市;益阳重点培育、扶持黑美人、白沙溪、益阳茶厂等的发展与上市;岳阳重点培育、扶持君山银针、洞庭山茶业的发展与上市;株洲重点培育、扶持茶祖印象茶业的发展与上市;常德重点培育、扶持古洞春、武陵秀峰茶业的发展与上市等等。
全省先后成立了省茶业协会茶艺师培训中心、中南大学高职院、湖南交通职院、楚荣轩茶艺师培训学校、唐清茶艺培训会、大树妈妈茶修所等包括协会、研究所、大专院校在内40余家培训机构,每年培训生产加工、评茶、茶艺茶道等专业实用人才和茶农15000余人,三年共培训4.5万人,为千亿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与智力支撑。
省委省政府将中华茶祖节、湖南茶业博览会、安化黑茶文化节、武陵山茶文化节列入了支持重点,不断提升节会水平,以期通过节会搭台,企业唱戏,重点宣传推介茶叶品牌,积极开拓市场,弘扬茶文化,促进全省茶产业发展。
省商务厅加大了推进茶叶出口的支持,每年都设立了对重点出口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专项资金,对出国参展推介、设立办事处、创办公司给予相应补助,并重点帮助省茶业集团、湘丰集团、安化黑茶、金洲茶叶拓展欧美、北非、俄罗斯市场,特别是金洲茶业近年来通过在莫斯科成立合资公司,迅速扩大了茶叶出口业务,成为地方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开拓茶叶出口业务的成功范典。全省茶叶出口由2011年的7380万美元上升至1.2亿美元,平均每年增长12.6%。
五年里,先后组建成立了湖南省禅茶文化促进会、湖南省黑茶商会;湖南省茶业协会为强化专业化服务,也先后成立了茶叶产业化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会、茶业科学技术指导推广委员会、茶叶贸易委员会、茶文化专业委员会、黑茶(边销茶)专业委员会、红茶专业委员会、黄茶专业委员会、电子商务专业委员会、高校茶文化专业委员会、少儿茶文化委员会、茶艺师培训中心、中华茶友会(神农茶坛)、茶器茶具专业委员会、顾问委员会等;并为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对区域茶产业发展的带动与促进作用,先后吸纳发展了茶祖印象、白沙溪、益阳茶厂、君山银针、洞庭山、古洞春、金井茶业、干发茶业、壶瓶山等12家地方企业为协会副会长,这些措施卓有成效地推动了湘茶产业各个方面的工作,积极有效地推动了全省茶产业的发展。
在省委省政府重视支持下,省国开行、省农发行、省农行、省农村信用社及其分支机构加大了对茶产业的贷款、融资力度,并带动民间资本强力进入茶产业共计全年投入14亿元;省金融证券办加大了对省茶业集团、湘丰、怡清源、白沙溪、黑美人、华莱、古洞春、湘茗等优势企业进入Q板、新三板、中小板、A板的扶持力度,扩大融资范围,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同时,还强化了税务部门的监管,扩大了税收缴款范围,增加了政府税收来源。
继《湖南省茶叶产业发展规划》之后,常德、岳阳、衡阳、永州、郴州、张家界、湘西州及安化、桃江、石门、桃源、澧县、沅陵、会同、平江、吉首、保靖、古丈、慈利、桂东、宜章、汝城、衡山、南岳、衡东、茶陵、炎陵等市(州)、县相继研究制定了相关市(州)县(市区)近、中、远期市(州)县(市区)区域茶产业发展规划,为贯彻、落实湖南打造千亿湘茶产业的目标,分解了任务,明确了各自努力方向与既定目标及其扶持举措,为湘茶跨越式发展、实现千亿目标提供了坚实基础和具体支撑。
一是湖南省茶叶基地建设水平还不高,产业发展很不平衡,平地茶园向湘西南适茶区转移幅度仍不够大;二是鲜叶利用率较低,劳动力少因而成本高,机械化推广面积不足,茶园效率低;三是大部分企业经营方式创新不够,新思路、新资源、新技术和新产权模式、新营销模式利用不足;四是科技整体贡献力有限,标准化体系不实用,成果转化率低,生产、检测、销售多个环节缺位,信息化、智能化不够;五是企业缺乏自主决策与应变及预警能力,不能很快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出现相当程度的产销脱节、结构过剩现象,急需推进供给侧改革;六是全省茶叶生产、加工和销售、出口龙头企业整体实力及带动力还不够强,茶农利益连接还不够紧密、难以大面积保障,全面和整体效益缺乏规模和产业集群的支撑;七是茶类结构不优、全省性的优势品牌打造不够,除安化黑茶外,岳阳黄茶、湘西绿茶、湖红工夫等没能形成大产业、大市场局面,千亿茶产业缺乏足够多个产业集群的支撑;八是出口创新思路不足,没有根本性突破,国际市场空间有限,出口低位徘徊;九是边销茶创新不足、引导发展不够,出现价位倒挂、产销倒挂、效益倒挂局面;十是文化与产业结合没到位、发力不足,部分流于为文化而文化,带动力不强,对产业贡献力欠强;十一是产业链延伸面不广、整体对接度不宽,空间与潜力有待挖掘等。
为进一步提升全省茶叶产业综合竞争力,按照省政府通过的《湖南省茶叶产业发展规划》,湖南茶产业将按照“以市场为导向,以品牌为引领,以企业为主体,以科技为支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提升质量效益为目标,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做大做强湘茶产业。面向国内外市场,满足差异化消费需求,发展多茶类、多层次产品;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科学统筹布局,形成规模化优势和区域化特色;坚持产业整体推进,完善全产业链,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坚持龙头带动,走产业化发展道路,提高茶叶产业化经营水平;坚持科技文化支撑,构建现代茶产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体系,提高茶叶产业信息化水平,大力弘扬湘茶文化,增强茶叶产业发展后劲”总体要求与工作目标,推动全省茶叶产业的提质升级,力争到2020年“十三五”完成,全省建设300万亩优质茶园,无性系良种率达80%以上,产量45万吨,年出口8万吨以上;力争实现1000亿元茶业综合产值,全省茶农茶业收入翻一番,充分发挥茶叶产业在现代农业和富民强省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茶叶产业发展推进机制,加强对茶产业和茶叶品牌建设的统筹协调,加强指导和监管,落实扶持政策,积极支持茶叶产业提质升级,推进茶叶富民产业的发展。
省财政要加大整合力度、突出支持重点,鼓励支持多元化投资方式、积极拓宽引资渠道;各级政府要整合资金,安排项目扶持茶叶产业发展,重点支持良种繁育、良种补贴、基础设施、标准茶园和品牌培育、技术改造、市场开拓等环节。
依据现有产业基础、优势条件和发展潜力,充分利用高海拔山区和水库库区资源条件,突出产品特色,以名优绿茶、黑茶和优质红茶为重点,进一步优化区域茶类布局。
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搭建工程技术研发平台,建立科技共享、优势互补机制,研究开发茶叶采摘、生产、加工、产品等领域关键技术、创新成果;整合资源,建立湖南茶产业信息服务平台,强化技术信息服务,增强产业科技信息化支撑能力;建立完善市、县、乡三级茶叶科技服务体系。
按照“生态化、良种化、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着力建设省、市、县三级茶树良种繁育基地,坚持“集中连片、合理规划、规模发展”的原则,着力建好武陵山脉100万亩名优绿茶基地和湘中北地区100万亩黑茶基地。
扶持市场带动力强、规模大的龙头企业,扶持专业合作社,实现茶叶生产由分散经营向规模化经营转变,打造“种植—加工—终端市场”关联产业链,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加快企业生产技术和设备升级换代,推进清洁化、连续化、智能化、标准化;支持企业开发新产品及功能性成分。
建立农业投入品和生产记录档案制度,实施生产加工运输全程监控;推行ISO9000认证和HACCP认证,鼓励企业建立GAP生产体系和产品质量信息追溯系统;建立省、市、县三级茶叶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实现全省范围茶产品质量安全可控、可追溯。
加大扶持和统筹协调力度,构建名牌茶发展、推介、保护和利用的运行机制,做大做强地方优势特色产品,逐步形成规模效应、品牌效应。
建设一批功能配套产地区域性茶叶市场;支持企业在全国设立品牌茶连锁店、专营店、加盟店及进超市、卖场和省内外茶叶营销网络的构建;引导发展电子商务、配送、代理、直销、批发、邮购等流通新业态;积极推动“走出去”战略,巩固和拓展出口市场;支持企业在境外注册商标、取得产品质量认证等。
办好中华茶祖节、湖南茶业博览会、中国(益阳)黑茶文化节、湘西茶文化节等节会;推进茶产业集群园区综合项目建设;加强茶旅一体化,以旅兴茶,以茶促旅;挖掘茶文化资源,提升茶文化品牌、促进茶文化消费、加大茶艺人才培训,引导湘派茶馆发展等,提升湖南茶叶竞争软实力。
支持各级茶叶行业社团强化行业组织服务职能,做好行业自律、市场协调监督、科研协作、人才培养、产业宣传、茶文化传播等工作,为政府职能部门决策当好参谋,在推动全省茶叶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中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