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德艳,李 进,程 斌
(安徽科技学院 食品药品学院,安徽 凤阳 233100)
新媒体视阈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创新机制
沈德艳,李 进,程 斌
(安徽科技学院 食品药品学院,安徽 凤阳 233100)
大学生的思想境界与精神风貌将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汇聚人心、凝聚力量的旗帜,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成为当前重大课题。与此同时,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兴起,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搭建了新的平台,全面利用这一平台,将开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局面。
新媒体;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创新;举措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新媒体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了全新的信息获取与体验渠道,但也应该看到,新媒体下的多元化资讯和思潮,冲击大学生的价值观,并给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挑战。为此,面对新媒体的挑战,只有不断创新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模式,才能适应新媒体环境,全面提高教育的实效性。[1]
(一)建构科学的价值观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独立的初期,其价值理念不仅受到学校、社会与家庭等方面的影响,也容易受到网络虚拟环境的影响。因此,全面做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素养来讲十分重要,但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模式未能满足多元化教学目标,需要借助新媒体来弥补劣势,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强调时效性与整体性,注意使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开展知识的传授,这在传播的过程中,更容易让教育人员选取合适的新媒体来完成教书育人目标,更生动传授爱国主义的核心内涵,这样大学生能更明确价值取向,抵制消极思想的戕害,建构科学的价值观。
(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爱国主义是群体的旗帜,作为个人来讲,爱国主义是情感、原则、职责与规范。对大学生来讲,爱国主义是修身治本的方向,是实现成才的强劲动力。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大力提倡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情感、激发爱国主义觉悟,是实现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发展机遇。[2]新媒体技术凭借传播便捷、信息量大等优点,丰富了爱国主义教育方法,拓宽了爱国主义教育空间,提高了爱国主义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因此,新媒体下的爱国主义教育,让大学生获得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不断增加知识面,有利于实现全面发展。
(一)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强调爱国主义教育要坚持持久、系统与全面。我们要全面理解爱国主义内涵。爱国主义是长期固定下的对祖国的深厚情感,其包含爱国的理智判断、情感与意志等几个方面,其中,情感是爱国主义基础,如果没有情感层面,后面两者就缺乏动因;情感层面没有理智判断的支持,也容易被别人所利用;情感与理智判断假如没有意志实践践行,就会半途而废。从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层面来说,要学会从易到难,尤其是要从每一种具体的爱国行为中汲取爱国精神,要全面分析各个历史时期爱国主义特点,引发出当下爱国主义特点及要求。在对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既要注重课堂教育,也要加强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进而实现不同形式之间配合与促进,发挥最佳整体效应。[3]
(二)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强调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突出教育素材的针对性。要从大学生实际出发,提高说服力。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选取合适的素材,做到有针对性,既能达到好的教育目的,也能产生持久的启发效应。既要选取最近发生的典型事例,选取现实性强有说服力的事例,也要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便于学生接受。特别是要和学生所学的专业实现对接,并注意选择热点素材,便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建设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库
面对新媒体的信息开放性,需要全面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海量性以及图文并茂等特点,来全面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信息化、网络化,实现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和新媒体价值影响的协调。[4]新媒体下,从事爱国主义教育的工作者需要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丰富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数据库,跟进新媒体下的爱国主义教育创新步伐。比如深入挖掘爱国主义歌曲、事迹、影片、书籍等,内容要贴近大学生的实际,还要强调做到与时俱进。
(二)设置网络“第二课堂”
在新媒体多元化信息环境下,设施网络“第二课堂”,既能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独立人格,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奠定基础,增加课外学习的多元性与趣味性,建立互动、开放的学习模式,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力,提升实践教育的实效。新媒体通过虚拟互动、移动终端、人工智能等媒体的应用功能,让越来越多的学生组织并参与到“第二课堂”教学中。比如,浏览“民族魂”等红色网站,参与网上公祭英烈活动,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之情与报国之志,引导其树立坚定的爱国主义观,全面弘扬民族精神,全面培育国家安全理念。其次,也要积极向大学生展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民族精神教育,比如“延安精神”“航天精神”等,充分借助新媒体这一传播平台,开展多元化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注重网络载体文化本身的传承功能,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引导大学生能传承优秀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将爱国热情转化为学业报国的实际行动。[5]
(三)彰显高校虚拟校园文化隐性教育功能
当前,伴随新媒体技术在高校的大量使用,信息获得更为便捷。信息交流的隐匿性满足了大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赢得了大学生的认可。依托网络建设的虚拟校园文化渐渐成为校园文化发展的新方向。在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建立信息交流平台,比如校园BBS、微信群等,开展好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网络征文等活动,让大学生能参与到互动交流中,在信息平台上尽情抒发其爱国之情,提高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与此同时,高校校园新媒体需要充分结合校园广播、校报、电台等传统媒体优势,建立爱国主义教育网络模式,结合“线上线下”宣传工作,让大学生在浓郁的爱国文化氛围中,激发“中国梦”的精神力量。再者,手机媒体在校园文化隐性教育传播方面提供了便捷,大学生能通过手机随时随地浏览视频、网站,全面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学习革命先烈的爱国事迹,感受革命情怀。高校能借助新媒体建立师生共同学习与交流的网络圈,充分利用手机媒体的共享性、广泛性等特点传播爱国主义题材的正能量作品,对学生进行科学引导,使其能参与到学习和讨论中,让爱国主义教育和手机媒体实现更好结合,适应时代发展潮流。特别是在新媒体环境下,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文化的软实力,发挥网络载体优势,彰显虚拟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传播功能,创新爱国主义教育。
(四)提高教师的媒介素养
从事爱国主义教育的教师不仅是爱国主义养成引导者,也是借助新媒体来积极传播爱国主义理念的发动者。为了保证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需要教师通过不断学习提升道德素质,提高人格魅力,进而更好感染学生。要积极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不断提升理论素养,建立科学合理的爱国主义教学知识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加大对管理学、心理学、法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的学习。还要从新媒体的特点出发,掌握新媒体相关的理论与实践技术,强化对媒介素养的培育。新媒体时代,从事爱国主义教育的教师不仅是传播者,也是受众,通过不断学习媒介知识,从中获得有价值的知识,提高个体的教学水平,这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育工作的效果。唯有如此,爱国主义教育工作者才能依靠先进的媒体手段,对学生开展科学的引导,让学生能对繁杂的信息有正确的辨识,进而成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也可以开展新媒体培训活动,让教育者不管是在新媒体技术的理解,还是在新媒体技术运用等方面能实现明显提升,这既利于教育工作者能有效开展自主学习,也能通过组织参与到相关领域的讨论交流中,比如通过微博、微信等信息交流平台,开展好爱国主义教育工作。[6]
(五)建立校园网监督管理机制
新媒体环境下,考虑到网络信息本身的不可控制性,需要全面做好不良信息的监督管理工作,净化网络环境,为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一是信息监管部门需要做好对网络信息的监管。不仅要对新媒体信息传播开展定期的检查工作,第一时间发现不良信息,提高对学生群体的新媒体宣传的针对性与宣传力度,引导学生全面认识新媒体的重要价值,实现从源头上净化新媒体源头。二是做好相关立法工作。政府需要从新媒体产业立法的实际出发,开展好针对性的立法活动,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完善信息的发布和传播机制,与此同时,相关部门也要加大执法力度,对危害国家与人民利益的非法信息进行抵制,为社会大众尤其是学生群体建立良好的新传播氛围。三是政府与高校也要做好法治宣传工作,规范校园内心信息传播内容,帮助学生确立科学的价值观,自觉抵制不良思潮腐蚀。
总之,利用新媒体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价值,不仅能帮助大学生建构科学的价值观,还能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此,新媒体视阈下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应坚持系统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创新新媒体视阈下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要设置网络“第二课堂”,彰显高校虚拟校园文化隐性教育功能,也要提高教师的媒介素养,建立校园网监督管理机制,建设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库,全面提高新媒体下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效能。
[1]李心记.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时代特征和根本要求[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28-32.
[2]范高社.自识与明辨:思考爱国主义教育的前提性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14(23):28-30.
[3]李玉华,唐朝义. 现代网络文化中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310-314.
[4]一峰.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4):1.
[5]叶芃.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理性教育及其强化[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1(4):115-117.
[6]涂爱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评价原则简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1):67-68.
(责任编辑 赵冰)
The Innovation Mechanism of College Students’ Patriotism Education in the Perspective of New Media
SHEN De-yan,LI Jin,CHENG Bin
(Institute of Food and Dru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Anhui, Fengyang Anhui 233100, China)
The ideological state and mental outlook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will be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future of China. Patriotism as the core of the national spirit is the banner of gathering people’s cohesion,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refore, how to strengthen the patriotic education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has become a major subject. At the same time, the rise of new media, such as micro-blog, WeChat, builds a new platform for the college students to learn and to live, and the full use of this platform will create a new situation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patriotism education.
new media; college students; patriotic education; innovation; measures
2016-09-27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招标项目(SK2015A147);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思想政治教育综合改革计划立项建设项目(Szzgjh1-2-2018-15)
沈德艳(1985—),女,安徽凤阳人,硕士,安徽科技学院食品药品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
10.13783/j.cnki.cn41-1275/g4.2016.06.020
G641
A
1008-3715(2016)06-01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