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政治安全内涵探析

2016-01-24 00:05刘远亮
关键词:国家政治

刘远亮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网络政治安全内涵探析

刘远亮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网络政治安全是一种全新的政治安全形态,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网络安全或政治安全,而是在网络社会中,基于互联网络对政治的全面渗透,以及政治对互联网络的广泛运用,使二者形成良性互动,进而促使国家政治体系有效运转,不受因网络作用而促成的各种因素的威胁、颠覆和破坏,保持有效性、合法性、稳定性的一种良好状态。对于网络政治安全而言,网络政治样态是基础,信息安全是表现形式,政治安全是核心。相比于前网络时代的政治安全,网络政治安全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它是在网络社会的特殊时代场域中呈现的一种政治安全形态,是经由虚拟政治与现实政治有机互动而形成的一种政治安全形态,是一种信息化、数字化的政治安全形态。

网络社会;政治安全;网络政治安全;政治发展

在中国,随着经济社会急剧转型,社会矛盾日益凸显,近年来政治安全问题备受关注。在2014年4月15日召开的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其中就以“政治安全”为根本。确保政治安全,不仅是维护多民族统一国家的重要保证,是关乎社会主义生死存亡的关键问题,也是经济、科技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增强综合国力、提高竞争力的重要保证。[1]当今互联网络对政治的全面渗透,以及政治对互联网技术的广泛运用,使国家政治安全发生了深刻变化,网络政治安全已成为一种全新的政治安全形态。在中国国家安全战略中,网络政治安全是极为重要并需要受到特别重视的构成部分,故而开展网络政治安全研究就是一个重要课题。然而,目前中国学界关于“网络政治安全”的专门研究还非常薄弱,这与国家日益强调和重视网络政治安全的现实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因此,不断深化和拓展网络政治安全研究,既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又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探究网络政治安全基本内涵,把握其特殊机理,则是开展网络政治安全研究的起点。

一、何为网络政治安全

(一) 已有研究的进展及缺失

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及迅猛发展,对人类社会政治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一方面,它在扩展公民自由权利、促进公民政治参与、强化对政府的监督与制约、提高政府治理效能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成了政治发展的“福音”;但另一方面,由于其高度的开放性、互动性以及跨国界特征,使得网络空间成了各种思想观点、意识形态、价值理念的集散地,传统的信息控制和垄断已不再可能,而且作为一种便捷高效的政治传播工具,它也已成为各政治主体进行政治宣传、政治动员、政治抗争、乃至颠覆国家政权的有效手段,因而给国家政治发展带来了诸多挑战,特别是使国家政治安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乌克兰“橙色革命”、缅甸“番红花革命”、吉尔吉斯斯坦“郁金香革命”、突尼斯“茉莉花革命”,以及“阿拉伯之春”冲击下诸国的政局动荡和政权颠覆等,都充分说明了互联网络对国家政治安全的巨大威胁。正因如此,网络政治安全成了近年来各国关注的焦点问题。

言及中国,随着互联网技术日益更新,政治影响力不断增强,网络政治安全问题也引起了政界、学界的重视。从学界的研究来看,目前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如下方面:

其一,从总体上强调网络政治安全的重要性及其维护策略。比如有学者指出,网络对主权国家的冲击已扩散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和外交等各个方面,网络威胁这种非传统安全的危害性不亚于传统战争,如何应对网络政治安全的挑战,是包括现行社会主义国家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执政党、执政当局将长期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2]从中国社会稳定和治理角度,有学者认为,网络政治安全已成为影响新疆长治久安和和社会稳定的“重地”“要地”“险地”,没有网络安全、没有网络政治安全,就没有社会稳定,更没有国家安全。只有加强网络治理,确保网络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才能保障符合我国利益的“国家网络疆域”。[3]此外,还有学者从总体上强调网络政治安全治理的理念和原则,并从思想舆论层面、制度管理层面以及网络政治层面探讨如何加强网络政治安全治理;[4]以及提出从建立新的网络安全观、加强法治化建设、提升政府网络治理能力、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提高网络反恐能力等方面维护网络政治安全的建议。[3]

其二,从网络空间信息安全角度分析国家政治安全问题。代表性的观点认为,信息和网络空间的安全问题已成为影响公众权益和社会进步、国家经济繁荣乃至国家安全的重大威胁,直接挑战国家在信息和网络空间的调控和驾驭能力,直接考验执政党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执政能力;[5]境外敌对势力将互联网作为对中国渗透破坏的主渠道,以“网络自由”为名,不断在网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攻击诬蔑、造谣生事,试图破坏中国的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6]由于网络的隐蔽性、快捷性和难以追踪的特点,使其可以轻易跨越传统的国家边界,对某国重要部门的网站发动攻击,但却很难追踪威胁的来源,这对国家安全(尤其政治安全)带来了极大威胁;[7]还有学者提出了“网络边疆治理”的问题,以此来探讨信息化时代国家政治安全的维护措施。[8]总之,网络空间信息安全已成为国家政治安全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

其三,探讨网络发展对国家政治安全诸方面的影响。比如以政治安全构成要素为切入点,分析网络的发展对国家主权、政治制度、主流意识形态、政治秩序等方面的挑战或威胁[9],以及从具体的网络技术或网络行为层面,分析诸如网络推手[10]、网络政治参与[11]、网络组党结社[12]、网络舆情[13]等对国家政治安全的影响。

不难看出,这些研究都凸显了网络时代国家政治安全所发生的深刻变化,特别是网络政治安全对国家政治发展的影响,其理论观点为我们进一步研究网络政治安全问题提供了有益参考。但从专门的“网络政治安全”研究角度来看,已有研究的缺失也是明显的。一个突出方面表现在,虽然学者们从总体上强调了网络政治安全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维护措施,也从不同角度探讨网络发展对国家政治安全诸方面的影响,这些固然是网络时代研究政治安全问题所要涉及的重要内容,也属于网络政治安全研究的范畴,但到底什么是“网络政治安全”呢?从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对于网络政治安全的基本概念尚缺乏清晰的界定和专门的分析。概念是研究的起点。弄清楚网络政治安全的基本概念,是开展网络政治安全研究的重要前提。

(二) 网络政治安全:基本概念的界定

网络政治安全是一个合成概念,由“网络”和“政治安全”两个部分组成。界定网络政治安全,需要从对这两个构成部分的理解入手。就网络(Internet)而言,它是人类社会变迁的技术成果,本质上是一种大众传播媒介,但相比于传统的诸如报刊、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它又有明显优势,特别是其高度的开放性、互动性及跨国界特征,极大地扩展了人们的言论自由和话语空间,赋予了人们前所未有的参与和表达机会。而且,网络技术发展还扩展了人们的活动空间,使得网络空间成了人们传播和获取信息、交流对话、开展各类活动的全新场域。正因如此,网络的发展表现出了巨大影响力,并促使人类迈入了“网络社会”,“网络化生存”已成为人们一种全新的存在方式。所以,网络“不但是一种信息能在瞬间生成、瞬间传播、实时互动、高度共享的传播媒介;它还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以离散的、无中心的结构模式和运作为特征,基本消除了歧视,实现地位平等的参与;它还真切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提升,并已使全球一体化进程有了惊人的突破”[14](4)。

政治安全,即国家政治体系的安全。具体来说,就是“政治体系在政治发展进程中协调运转,维持政治结构和政治秩序的相对稳定,并能适应国内外政治环境的各种变化,从而确保政治运行的稳定性和连续性”[15]。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核心。没有政治安全,国家整体安全无从谈起。通常来说,政治安全包括国家政权安全、政治制度安全、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政治秩序安全等内容,这些内容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国家政治安全体系。其中,政权安全是国家政治安全的核心。政权问题是政治中最根本的问题,所以不论是政治制度安全,主流意识形态安全,还是政治秩序安全,都是以政权安全为核心的,或者说它们都是国家政权安全的支撑条件。政治安全问题在任何国家都存在,区别只在于其表现形式或突出程度不同。在当今社会,特别是对于正处于急剧转型、制度不完善、社会矛盾多发的广大后发现代化国家来说,政治安全问题尤为突出,维护和实现政治安全也因此成为其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

然而,网络政治安全并非“网络”和“政治安全”的简单相加,也不能将其简单地定义为互联网络对政治安全的影响,或将网络空间的信息安全视为网络政治安全。实际上,网络政治安全作为一种特殊的政治安全形态,是互联网络与政治体系有机互动的产物,它是一个整体性概念。具体来说,所谓网络政治安全,就是在网络社会中,基于互联网络对政治的全面渗透,以及政治对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使网络与政治形成良性互动,进而促使国家政治体系有效运转,不受因网络作用而促成的各种因素的威胁、颠覆和破坏,保持有效性、合法性、稳定性的一种良好状态。

这一定义包含了如下基本要件:其一,网络政治安全的背景,即它是在网络社会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出现的,因而与一般意义上的政治安全有所差别。其二,网络政治安全的主体,即谁的安全?网络政治安全是国家政治安全的重要形式,因而其主体当然是国家政治体系,即国家政治体系的安全,网络政治安全最终以国家政治体系的安全为依归。其三,网络政治安全的表征,即政治体系在网络社会中所呈现的一种客观的良好运作状态,这种状态集中表现在政治体系的有效性、合法性和稳定性等方面。其四,网络政治安全的生成机理,它不是单向的由网络对政治体系的影响而形成的,也不是单向的通过政治对网络的作用体现出来的,而是互联网络与政治体系之间保持良性互动的结果。

由此可见,网络政治安全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网络安全或政治安全,它是政治安全在网络社会中的一种特殊表现,是网络技术与政治互动的结果。在当今网络时代,没有网络政治安全,就没有国家整体安全。如何有效维护网络政治安全,是置身于网络时代的每个国家都必须重视的问题。

二、从三个重要维度认识网络政治安全

(一) 网络政治样态:网络政治安全的基础

网络政治安全是以特定的网络政治样态为基础的。而网络政治样态,简言之,就是网络政治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形态。与传统政治不同,网络政治主要是依托互联网技术,以网络空间为基础或中介开展政治活动而形成的一种政治形式,其发展极大地拓展了传统政治的范围和空间。如人们借助于网络参政议政、监督政府、进行选举投票,政府借助于网络与民众进行政治沟通、进行政治宣传和动员、开展民意测验,以及各国政府间开展网络外交等,都是重要表现。网络政治由三个层面组成,即虚拟空间的政治现象(虚拟政治)、网络政治对现实政治生活的影响、现实政治主体对网络社会的能动的反作用。[14](10)就此来说,网络政治正是虚拟政治与现实政治有机结合的产物。

相比于传统政治,网络政治最大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是以互联网络为中介而展开的。而互联网络由于其高度的开放性、互动性以及跨国界特征,使人们借助于它可以自由地进行政治表达、参与政治过程,且不受时空限制。所以,网络技术的发展不仅在传播技术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改变甚至颠覆了传统的政治传播模式,也使现实社会的权力关系及权力运行逻辑发生了重要改变。有学者认为,信息技术发展“改变了政治组织的本质和形态,将各团体在相互交换的全新框架内连接起来。然而,它们的作用不仅仅服务于政治关系在空间上的延伸和政治团体之间联系的拓展,它们还在增强政治上相互作用的速度方面发挥作用”[16](82)。这正体现了网络政治的特质,但与之相应的政治安全问题也凸显了出来。

不可否认,网络政治由于克服了传统政治的许多局限,表现出了诸如平等性、便捷性、高度的互动性等一系列优势,因而对政党与选举、压力集团、社会运动、地方民主、公共机构和全球治理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影响。[17]然而,就像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所说的,“分权心态正逐渐弥漫于整个社会之中”,“传统的中央集权的生活观念将成为明日黄花”。[18](259)虽然各国政府都采取许多方式对互联网进行规范和管理,但却难以完全垄断和控制网络。如今,人们借助于网络开展政治活动,如进行政治表达、政治宣传、政治动员等已较为便捷,并且往往都能产生巨大影响。作为一种传播技术和沟通手段,互联网络本身并无威胁性,关键是政治主体如何使用、要达成什么样的目的,而这则决定着网络政治的样态,决定着网络政治活动是混乱还是有序。不同的网络政治样态又决定了其影响,特别是对国家政治安全的影响。所以,没有网络政治良性运转,要实现网络政治安全是不可能的。

(二) 信息安全:网络政治安全的表现形式

如上所述,网络政治样态是网络政治安全的基础,而网络政治的运行则是通过基于网络媒介的政治信息交流和沟通来实现的。在现代网络社会,政治生活诸方面都已转化为特定网络信息的交流和沟通过程,就像曼纽尔•卡斯特所说的,“在因特网和社会共同的演化过程中,我们生活中的政治范围已经被大大改变了。权力基本上是围绕着文化代码和信息内容的生产和传播进行的”[19]。而且,“国家、民族和组织被超越边界的许多新形式的交流和媒介连接起来。微电子、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的革命已经从根本上建立了世界范围的即时联系,如果加上电话、电视、光缆、卫星和喷气式运输等技术,就彻底地改变了政治交流的本质”[16](81)。这就决定了,在网络社会的政治过程中,多元化的网络信息已不可或缺。那么,这些信息是否安全,就直接关乎政治安全,信息安全成了政治安全的重要表现形式。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能否有效维护网络政治安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信息安全。

信息安全有丰富的内涵,它既包括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如网络设备、网络系统、网络软件等正常运行,免受破坏),也包括信息内容的安全(如通过各种方式确保重要信息不被泄露、更改、窃取,以及防止各类非法信息的传播等),但不论是信息基础设施安全还是信息内容安全,对于网络政治安全都极为重要。原因在于,当今社会“网络已成为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等几乎所有的社会系统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网络安全乃国家安全的关键,国家安全系于一‘网’”,并且“国家安全的内涵已发生新的变化,出现以信息为中心的新的安全范式和新的国家安全观”。[20]网络政治安全正是这样一种以信息为中心的新的安全范式。至于有学者研究所认为的,“互联网作为全新的信息传递途径,如果不被政府用来做强有力的宣传,就很可能被别的力量用来做颠覆性的宣传,诸如制造民族分裂、煽动内部造反、策划动乱暴乱、散布流言、捏造是非、颠倒黑白、谣言惑众等,从而对传统民族国家的政治权威构成挑战,影响国家内部的政治稳定”[21],实际上正反映了信息安全之于网络政治安全的重要意义。

毫无疑问,在危机时刻,如果一个国家涉及国计民生的关键网络基础设施被人攻击后瘫痪,甚至军队指挥控制系统被人接管,那真是“国将不国”的局面。[6]特别是互联网络的高度开放性、互动性及跨国界特征,使得信息传播打破了前网络时代的诸多限制,国家间传统的信息屏障已荡然无存,这就使国家政治安全的维护更为艰难,2013年“斯诺登事件”在国际社会激起的阵阵波澜再次凸显了这一点。从特定国家内部来看,基于诸种社会矛盾的网络舆情的生成与放大以及由此引发的“蝴蝶效应”会对政府施政造成越来越大的冲击和压力,各类虚假信息、网络谣言的肆意传播也会给政治秩序带来直接挑战,而这些都会大大增加政治安全风险。总之,在网络社会,网络技术对社会生活的全面渗透,以及网络信息对社会各方面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决定了信息安全的特殊意义。就网络政治安全来说,信息安全是其主要方面,或者说它正是通过信息安全体现出来的。

(三) 政治安全:网络政治安全的核心

对于网络政治安全来说,其核心乃是政治安全,即国家政治体系的安全。忽视了这一点,就难以认识网络政治安全的本质。分析表明,政治安全的核心是国家政权安全,即执政者如何长期稳定执政的问题,而要长期稳定执政,就需要以政治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政治秩序安全作为支撑条件,但在网络社会,网络技术对政治的全方位渗透,以及政治对网络的广泛运用,使政治安全发生了深刻变化,并催生出网络政治安全这种新的政治安全形态。现在,互联网络已是影响国家政治安全的关键变量,网络空间也成为关涉政治安全的新领域,“经典的政治问题——谁统治?以何种形式统治?谁受益?——不仅与传统的有形空间相关,也与网络空间相关”[22]。

因此,与网络黑客、网络病毒攻击、钓鱼网站、网络诈骗等一般的网络安全问题不同,网络政治安全是与政治相关联的,并且是以政治安全为核心的。固然,网络空间是一种虚拟空间,但借此展开的各种网络政治活动并非与现实社会无关,相反,其根基正在于现实社会,网络空间的政治矛盾和冲突正是现实政治矛盾和冲突的反映。比如在前文提及的突尼斯“茉莉花革命”中,维基解密网(WikiLeaks)、脸谱(Facebook)、推特(Twitter)、视频分享网站(YouTube)等网络传播渠道就不断突破政府的信息封锁,向民众传播全国抗议进展状况以及有关政府腐败的“绝密文件”的信息。虽然政府对这些交流渠道实施了严格管制,但人们则通过建立新的交流平台的方式来保持与全国乃至全球网友的联系,并将各地网友发来的消息汇总到这些平台上,而且还亲自到街头采集信息并通过这些平台向外扩散和传播。这样,社会矛盾和弊端在网络空间迅速扩散和放大,加之高效的网络政治动员及其与现实社会互动,不断激发民众对政府的愤怒和仇恨情绪,导致社会骚乱不断,抗争愈演愈烈,最终造成统治突尼斯23年之久的本•阿里政权的颠覆。

按照英国学者巴瑞•布赞的观点,政治安全关系到国家、政府系统和意识形态的稳定性,以及它们的合法性,[23]而互联网络迅猛发展及政治影响力渐趋增强,不论是对其稳定性,还是合法性,都构成了空前挑战。近年来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政局动荡已表明,不论是国内反对势力借助于网络进行政治动员和抗议,还是西方国家通过网络进行有针对性的政治攻击、造谣生事、以及支持国内反动势力进行革命,其目标指向都是国家政权。因而经由网络进行的各种负面政治宣传、政治动员,开展政治抗争等,都会对政治体系造成冲击,甚至导致政局严重动荡和政权的颠覆。所以,尽管网络政治安全是一种特殊的政治安全形态,但其核心仍然是国家政治安全,维护网络政治安全最终也是为了巩固国家政权,完善政治体系,增强其有效性、合法性和稳定性。

三、网络政治安全的特殊性

(一) 网络政治安全是在网络社会的特殊时代场域中呈现的一种政治安全形态

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核心,但它并非固定不变,在不同的时代场域中其表现形式及内涵都是不尽相同的。有研究认为,传统意义上的政治安全,一直是有关军事方面的概念,按照以往的观点,人们往往把安全等同于国防和对外政策,等同于维护主权与领土完整,并把关注的焦点集中于国际事务。在中国古代,军事上的安全,“强边”与“固本”的关系,历来是相行并重的。边疆的稳固,一直是历代统治者所关心的第一要务。[24]虽然这里将政治安全等同于国家安全,但也说明了不同时代条件下国家政治安全的环境、影响因素、表现形式等方面的差异性。如今,人类已迈入网络社会,这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形态。在这种社会形态下,以网络通信技术为中介,人类社会的关系形态、交往方式,以及传统的权力结构和权力关系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而网络政治安全正是在这种特殊时代场域中所呈现出来的。

不同于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网络社会是以网络技术运用为基础的新型社会形态,或者说网络技术在社会变迁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国学者克莱•舍基曾这样描述技术对社会变迁的影响,即“只有当一项技术变得普通,而后普遍,直到最后无处不在而被人们视若不见时,真正的变革才得以发生”[25]。对于互联网技术来说,在短短几十年里表现出了迅猛发展态势,网络普及程度逐年提高,不仅很快成为一种全新的大众传播媒介形式,而且通过对社会生活各领域的全方位渗透和介入,促使了各种社会变革的发生,“互联网+”也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主旋律。网络技术已不可或缺,并因此使促进了社会转型,当然,它对政治安全的影响也更为突出。

虽然从本质上说,互联网络是一种大众传播媒介,但它又迥异于传统的诸如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介形式,特别是它极大地改变了政治主体间的政治交流和沟通状况,而且借助于多元化的网络通道,各政治主体都可以较为自由地进行政治表达和参与、实现政治权利、影响政治过程。所以在网络社会,网络政治的兴起开辟了全新的政治生活场景,而以此为基础所形成的政治安全形态即网络政治安全,不论是其表现形式、影响变量、维护路径等,都与前网络时代的政治安全有明显差别,因而凸显了其特殊性。

(二) 网络政治安全是基于虚拟政治与现实政治有机互动而形成的一种政治安全形态

在当今网络社会,网络技术已渗透到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网络空间也具有多元化的交流沟通手段,可以用来参与政治、影响政治过程、实现政治意志。正是网络技术对政治生活的全面渗透以及政治对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使国家政治安全发生了巨大变化。由前文分析可知,网络政治是虚拟政治与现实政治有机结合的产物,而网络政治安全正是在这种结合与互动的基础上形成的。

虚拟政治与现实政治的有机互动是通过网络空间与现实社会的关系来体现的。就二者的关系来说,虽然“网络活动所依附的空间是一种不同于现实的电子空间,它是一个自由的虚拟空间,不具有外在的可触摸、可感觉的时空位置和形态,即其存在形式是虚拟的。但网络上的一些政治活动及其功效却是真实的”[26]。因此,网络空间并非是一个与现实社会截然分开的存在,它毕竟仍然以种种方式或种种渠道联系着现实社会中的历史积淀,联系着现实社会中的脉搏跳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文化的、心理的,乃至政治的、权力的关系仍然会自觉不自觉地以不同程度地带入网络空间中。[27]可见,网络政治既具有虚拟性,还具有现实性,许多网络政治活动虽然是借助于虚拟的网络空间进行的,但所涉及的仍然是现实的政治问题,而且只有虚拟政治和现实政治之间进行良性互动,网络政治安全才能得以实现。

有必要强调的是,尽管互联网技术为人们参与政治提供了便利条件,比如借助于网络表达政治诉求、参与选举投票、进行政治动员、政治宣传等,对现实政治产生巨大影响,但它并非决定现实政治的发展,它只是使得现实政治更为具体、更为真实。在这种条件下,现实政治只有充分利用互联网络,才能不断优化其运行过程,从而更好地发挥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比如,政府借助于网络与民众进行互动,能真实地了解民情,发现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及时有效应对,避免演化成更大的社会和政治问题,同时也能拉近政府与民众的距离,防止或减少各种非理性表达,比如网络泄愤、网络谣言的传播,以及由于沟通不畅而造成的种种矛盾。这样既有利于民主政治建设,完善政治体系,增加政治体系活力,也有利于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维护网络政治安全。

(三) 网络政治安全是一种信息化、数字化的政治安全形态

网络社会的崛起代表了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趋势,凸显了信息在社会变迁中的极端重要性。对于信息化社会,有研究认为,它是“以信息为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以信息技术为实现信息化社会基本特征的手段,以信息经济为维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主导经济,以信息文化改变着人类教育、生活和工作方式以及价值观念和时空观念的新兴社会形态”[28]。而社会的信息化发展,就其作为一次重大社会变革来说,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可以与工业革命相媲美。对此,中国政府甚至做出了“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的论断。如今,信息资源在政治过程及政治发展中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如前文所述,现代国家、民族和组织都已被超越边界的许多新形式的交流和媒介连接了起来,信息技术革命已经从根本上建立了世界范围的即时联系,并彻底改变了政治交流的本质。因此,社会的信息化发展也使政治安全具有了特殊性,即信息化特征。信息安全是网络政治安全的表现形式,而社会的信息化发展,则进一步促使了网络政治安全成为一种信息化的政治安全形态。

而且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政治生活的数字化也日趋明显,因此便造就了网络政治安全的数字化特征。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所言极是:“我们无法否定数字化时代的存在,也无法阻止数字化时代的前进,就像我们无法对抗大自然的力量一样。”[18](258)现如今,数字化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其中网络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是其核心驱动因素。关于具体的数字化技术的作用,达雷尔•M•韦斯特曾指出,它可以在许多领域满足个人和社会的需要。政府及其他公共组织可以利用数字技术的最新发明使其变得更快捷、更智能、更高效。公民能够利用数字技术提高透明度、促进公共参与和推动民主协作。[29]数字技术的变革,特别是云计算、大数据、数字新媒体等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社会生活各方面产生深刻影响,对国家政治安全的影响是其重要方面。在网络空间,文本、图片、视频、音频等数字化信息,不仅数量巨大,内容多样,而且流动速度快,能否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对这些数字化信息进行筛选、统计、分析、评估、监测、预警,从中发现可能威胁政治安全的潜在因素,并有针对性地通过相应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予以消除,这是维护政治安全的必要手段,也是数字化时代应对政治安全问题的应然思维。

当今网络社会,国家政治安全的威胁已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军事入侵、强力颠覆等因素,进行信息化、数字化的攻击已成为其面临的新的更为致命的威胁。用美国军事学家詹姆斯•亚当斯的话来说,在未来的战争中,“计算机本身就是武器,前线无处不在”,夺取作战空间控制权的不是炮弹和子弹,而是芯片,是鼠标,是计算机网络里流动的比特和字节。在他看来,“信息系统已经成为在今日战场上获得战斗胜利的必要手段”,“谁赢得信息战的胜利,谁就是战场的主宰者”,“无论就战略、战役、战术而言,还是就技术而论,信息都堪称现代战争的关键”。[30]虽然这里是从军事层面来谈网络安全的,但也真实反映了信息化、数字化时代安全内涵的变化。就政治安全而言,信息化、数字化也是必然发展趋势,而网络政治安全正体现了这种发展趋势。

[1] 冯来兴. 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政治安全[M]. 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0: 63-73.

[2] 章德彪. 网络政治安全: 一些国家执政当局面临的新课题及应对措施[J]. 当代世界, 2010(7): 52-53+66.

[3] 刘永红. 网络政治安全问题研究[J]. 兵团党校学报, 2015(5): 22-26.

[4] 刘普. 政治安全: 网络时代的挑战与对策[D]. 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 2012.

[5] 汪玉凯, 高新民.互联网发展战略[M]. 北京: 学习出版社, 2012: 306.

[6] 罗俊. 维护好网络政治安全是根本[N].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05-23.

[7] 郎平. 网络空间安全: 一项新的全球议程[J]. 国际安全研究, 2013(1): 128-141.

[8] 许开轶. 网络边疆的治理: 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的新场域[J].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5(7): 128-136.

[9] 林喜庆, 陆俊. 论网络对国家政治安全的威胁与对策[J].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4): 505-508.

[10] 谭九生, 邓利珠.网络推手对国家政治安全的消极影响及整体性治理[J].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 2015(1): 146-153.

[11] 安云初. 刍论网络政治参与对执政安全的负面影响[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 2007(4): 19-23.

[12] 王存奎. 网络组党结社与国家政治安全[J]. 江南社会学院学报, 2008(1): 31-35.

[13] 刘建华. 网络舆情传播对西部边疆民族地区政治安全的影响与对策[J]. 理论导刊, 2014(8): 8-11.

[14] 刘文富. 网络政治: 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2.

[15] 舒刚, 虞崇胜. 政治安全: 安全和国家安全研究议程的新拓展[J]. 探索, 2015(4): 100-105.

[16] 戴维·赫尔德, 安东尼·麦克格鲁, 戴维·戈尔德布莱特等.全球大变革: 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M]. 杨雪冬,周红云, 陈家刚, 等译.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2001.

[17] 安德鲁·查德威克.互联网政治学: 国家、公民与新传播技术[M]. 陈卫星, 任孟山译.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10.

[18] 尼古拉·尼葛洛庞帝. 数字化生存[M]. 胡泳, 范海燕译. 海口: 海南出版社, 1997.

[19] 曼纽尔·卡斯特. 网络星河: 对互联网、商业和社会的反思[M]. 郑波译.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177.

[20] 胡键, 文军. 网络与国家安全[M].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2: 1.

[21] 秀正矩, 王瑾. 国家至要: 当代国家政治安全新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5: 183.

[22] 罗伯特·基欧汉, 约瑟夫·奈. 权力与相互依赖[M]. 门洪华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258.

[23] 巴瑞·布赞, 奥利·维夫, 迪·怀尔德.新安全论[M]. 朱宁译.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3: 10.

[24] 陈传刚, 谢永亮. 网络时代的政治安全[M]. 郑州: 中原农民出版社, 2000: 1.

[25] 克莱·舍基.未来是湿的[M]. 胡泳, 沈满琳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66.

[26] 李斌. 网络政治学导论[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58.

[27] 刘丹鹤. 赛博空间与网际互动: 从网络技术到人的生活世界[M]. 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7: 153.

[28] 刘昭东, 宋振峰. 信息与信息化社会[M].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4: 117.

[29] 达雷尔·M·韦斯特. 下一次浪潮: 信息通信技术驱动的社会与政治创新[M]. 廖毅敏译. 上海: 上海远东出版社, 2012: 2.

[30] 詹姆斯·亚当斯. 下一场世界战争: 计算机是武器, 处处是前线[M]. 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译. 长春: 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2001: 44.

Exploration into the connotation of Internet political security

LIU Yuanliang
(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China)

The Internet political security, different from general Internet security or political security, is a new form of political security. In the Internet society, the Internet permeates political process fully and politics utlizes the Internet extensively, and does make them interact positively so that both can promote the operation of country’s political system well, protect it from the threats, subversions and sabotages result from Internet application, and keep a valid, legal and stable condition. For Internet political security, Internet political condition is the foundation, information security is the manifestation, and political security is the core. Compared with the political security in pre-Internet age, Internet political security’s particularities are mainly exhibited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it is a kind of political security forms, which is presented in the special times environment of Internet society, a kind of political security which is formed and based on the organic interaction between virtual and real politics; and it is an informational and digital political security form.

Internet society; political security; Internet political security; political development

D08

A

1672-3104(2016)06-0142-07

[编辑: 颜关明]

2016-02-24;

2016-04-14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理论、路径和机制研究”(12AZZ001)

刘远亮(1984-),男,陕西安康人,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中国政治

猜你喜欢
国家政治
国家公祭日
政治呵护只盯“短处”?——乾 县“政治呵护”重在政治激励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国家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