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劲
摘要:为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本文针对五华区现实情况,结合未来发展需求,就五华区在新一轮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所采取的定位、规划、做法概况进行说明。
关键词:五华区;教育;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23-0050-04
一、引言
五华区是云南省省会昆明市中心主城区之一,辖区总面积381.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5.5万人。辖区内教育、科技资源丰富,云集了云南大学等高等院校和众多科研机构,拥有一批具有百年历史的中、小学校,留下了教育界许多知名人士的任教足迹,人才荟萃,素有“文化教育之区”的美誉。
目前,五华区区属校园和直属单位61个,其中:幼儿园12所、小学3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特殊教育学校l所、初级中学3所、完全中学7所、职业中专1所、青少年宫和教师进修学校(科研中心)各1所,在校学生54893人,教职工3464人。辖区内民办校园76所,在校学生23340人,教职工2018人。辖区内省市属校园16所,在校学生34197人,教职工2580入。
五华区教育信息化工作经过多年的建设,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区委、区政府建设力度地不断加大,现全区范围内已建设完成校园网、多媒体教室等,校校通、班班通覆盖率达100%.学校网络实现全覆盖,各校班级多媒体覆盖率95%,全区生机比达到11.9∶1,师机比1:0.9。硬件设施基本能满足区域信息化教育、管理和应用的需求。
然而,由于五华区教育信息化第一轮建设起步较早(始于2005年),鉴于当时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导致发展过程历经曲折,前期建设没有实现很好的预期目标。在新一轮建设中,如何合理规划和定位好信息化建设方向,以适应未来五华教育发展的需求。为此,针对第一轮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作出了认真的分析和梳理,并结合分析梳理出制约信息化建设发展的一些主要因素,以及未来五华区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需求,在此提出五华区在新一轮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定位、规划、做法与大家进行交流,同时也希望能求教于各位专家同人。
二、第一轮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五华区上一轮大规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开始于2005年,当时重点建设了规划中的“五华教育”城域网网络中心机房,但由于种种原因“五华教育”城域网整体建设规划并没有得以完全实施,因而多年来“五华教育”网络中心发挥的作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随着时代不断地发展,基层学校实际需求不断增长,而“五华教育”网络中心设备却逐步老化。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缺乏顶层设计。没有对全区进行整体规划,导致建成后出现“散(资源配置散)、弱(应用能力弱)、低(使用效益低)”的问题。
(2)建设重硬件、轻软件。这导致信息化应用过于单一,实际需求与应用脱节,简单的应用无法满足教学、管理、服务的要求。
(3)区域内学校的领导认识、教师素养、学生能力、家长认知都存在差异。这导致新的发展不平衡。
(4)在信息化建设保障经费中忽略了后期维护、更新升级的经费。这导致因使用效果差而逐渐没人使用的境况。
三、新一轮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定位、规划、做法
为汲取经验教训,五华区教育信息化建设未雨绸缪,自2011年开始区教育局就为教育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提出建议并积极推进相关的前期工作。我们用了近三年的时间对我区教育信息化整体规划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思考,最终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学校为主体、企业技术支撑”的基本建设思路。首先,建设满足我区教育管理业务发展需求的平台,全国每个区各有特色,我们认为不能够将别人的东西拿来生搬硬套,要找到适合本地实际、具有五华区特色的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平台。其次,平台建设要与国家、省级建设的平台能够对接。所以在建没平台时我们立足顺应时势,紧跟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引领,建设开放性、标准化的能与国家标准相衔接的平台。再次,智慧教育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一部分,教育信息化要融入到智慧城市建设中,如何实现教育信息化“两平台”建设与智慧城市建设整体规划相统一是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最后,要力争打造一个更具生命力的平台,充分发挥平台应用功能,保证平台可持续发展,以便为我区教育产生实际效果,促进教育教学的全面发展。为此,我们明确了适合五华实际情况的建设思路和建设措施。
1.建设思路
按照“核心系统国家建、通用系统上级建、特色系统本级建”的基本建设原则,我们提出了“最终打造出向上对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向下服务于学校师生、融人智慧城市建设规划,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最终实现教育改革和创新,实现教育教学管理现代化这样一个承上启下、融会贯通、适应时代发展的信息化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愿景,具体来说:
计划分三个阶段来规划建设,以满足我区未来5~10年的发展需求。在这期间,首先对城域网、校园网、“班班通”硬件设施进行升级和改造。其次,我们从教育教学管理、教师专业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管理、资源建设几个方面来展开建设,全方位提升我区教育信息化水平。
第一个阶段主要通过平台建设实现全区的学校信息数据的梳理和统筹管理:第二个阶段要实现全区本地化特色应用和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第三个阶段要对教育教学及管理方式进行摸索创新。通过三个阶段的建设,将全区教育信息化建设推上一个台阶。
(1)第一阶段(期)建设
1)总体建设内容
第一阶段实现教育城域专网全面覆盖,基础硬件全面提升。、
建设了五华区教育统一的数据标准,实现与省级、市级系统、辖区教育行政部门的数据贯通和共享。在国家核心系统与上级通用系统的基础上,补充建设符合我区区域实际情况的特色系统,实现教育局、学校、学生、老师、家长统筹规划、业务贯通。
2)数据标准
建立五华区共享数据中心,遵循国家和教育部的数据标准进行管理和整合,并将基于此基础建立五华区自己的数据标准,从而既满足与上级系统数据标准上的瓦联互通,又能实现我们特色发展需求。
3)全区统筹管理
通过管理平台,可以统筹管理我教育局的组织机构进行管理,以及对角色权限进行灵活的配置,当角色信息发生变化时,可灵活地配置其权限信息,以满足其业务管理变化的需求,并且可以通过平台随时灵活地查看和管理下属的所有学校。
4)学校扩展管理
辖区内的每个学校可以不受教育主管部门的制约,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灵活地设置各学校自己的组织机构,分配自己的角色权限,并且可对学校的各项业务进行管理和查询,并且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管理需求在教育局通用业务的基础上,扩展自己的特色业务和管理
5)全区教师统筹管理
通过管理平台的建设,可以实时地查看全区儿千名教师的真实数据及获奖情况,而不需要相关的老师再进行数据上报。
6)学校教师扩展管理
通过学校教师的扩展管理,除了可以满足上级主管部门对教师数据查看的基本需求,还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对老师进行特色管理,建立老师专业发展档案
7)全区学生统筹管理
可在上级通用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全区学生的特色管理,统筹查看全区学生的基本情况,实现区域内各类学生的统筹管理。
8)学校学生扩展管理
学校可以根据区教育局的实际管理要求,结合学校的管理实际,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特色管理,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全方位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跟踪管理,每个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特点,设置学生管理的管理维度。
9)管理常态化——问卷活动
直接利用管理平台的问卷活动创建相关问卷评教活动,下发到各个教师帐号中,在规定时间之前提交,通过后台数据智能分析就能及时生成本次问卷评教的情况报告。缩短传统流程的工作时间,极大地提高了整个问卷管理活动的效率。例如:我们在区内发起面向初一年级学生和数学老师的问卷活动,在问卷活动时问截至后直接可以查看问卷返回及每道题目的问卷情况,便于更好地支持全区的教育教学决策。
10)管理常态化——荣誉评比
将日常管理工作通过管理平台提供的功能进行常态化管理方面,通过平台在全区教师中开展了电脑设计大赛和数据分析竞赛评比活动,直接使用平台将评比活动进行下发,相关参与评比的老师直接通过自己账号提交作品,由评审专家在平台上进行打分,最后自动生成评比结果并在平台上发布。
11)应用深度化——成绩分析
在具体教学应用上目前我们开展了全区初三年级的统考成绩分析,基于成绩分析模式自定义设定我们可以很直观地了解全区初三年级全科及格率及学校人数的分布情况,以及全区各学科优生的人数及分布情况。在多次统考后可以查询到每名学生、班级、学校在学习过程中学业水平的变化情况。
2015年年底,我们将建设校区两级的教学诊断&质量监测平台,主要功能是通过学校考试和区级统测的数据采集进行过程性/发展性诊断监测,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学校(教育局)管理、家长督促提供强大支持。平台包括无缝对接的两大部分,即前端(数据采集)、后端(数据挖掘),平台前后端实现一体化,既实现教学过程的诊断和质量监测(实时、全学段、常态化),又解放了老师(客观题不用判,加分、登分、统分、分析等繁杂工作不用干)。
平台后端数据呈现可视化,直观易懂(图形化呈现,选择性对比)。紧密贴合教育教学实际,集成各地各校最佳实操,有助于学校积累和分享教学资源。数据挖掘实现了从宏观到微观(小题、知识点、能力点、题型、学生答题详情),横向对比、纵向跟踪,将过程性/发展性评价落到实处,真正做到教学相长、资源共享、针对性突破(提高效率)。通过“入口、过程、出口”的“正态化标准分”量化数据,对学生进步度、班级或教师“加工能力”做出定量、科学评价。
平台前端兼容两种阅卷模式,即先阅后扫(有痕迹阅卷)、先扫后阅(网上阅卷)。有痕迹阅卷模式为适合学校日常考试;无痕迹阅卷(网上阅卷)模式适合大型区域性考试。
简单地说,该平台就像一个贴身私人医生。微观上学生哪里学的好或不好、老师哪里教的好或不好、学生/班级/教师的进退步,宏观上各项综合指标,都可以迅速直观呈现,实现精准定位、针对性突破,为学生、教师、家长提供便捷的查询服务
(2)第二阶段(期)规划
第二期建设内容主要是三点:一是加深数据的积累和采集,对基础平台数据进行分析和利用。二是建设资源平台,作为“三通两平台”的重要部分。虽然五华区地处西南省会城市的中心城区,但是同样面临着城乡发展不平衡、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因此搭建教育资源平台,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公平的资源共享与交流环境,同时将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向外辐射,这将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三是深化管理平台,对应用功能进行扩充,进一步满足教学管理需求,将资源管理和学校、学生管理统筹考虑,打造本区特色应用,建设教学科研系统、数据监测中心、评课管理系统,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1)搭建资源管理平台
为满足区域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和管理,给学生、老师、家长提供各种资源服务,打造基于互联网云架构的数字教育资源管理平台。考虑到教育部中央电教馆有自己的资源,省、市级也都有很多的资源,为切实能够发挥好资源效率,我们的做法是提供区级资源管理的框架,具体的资源由学校、老师自行上传,通过这个框架也可以实现优质资源推送、网上晒课、网上教研等的实用功能,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
2)深化管理平台
在第二阶段建设中进一步深化管理平台,针对区教育局和学校两个层面对管理平台进行深化。重点梳理管理流程,实现过程化、精细化管理,体现区域特色和个性化的配置。总结信息化发展比较好的学校(如昆明第八中学)的管理经验,将它们的管理模式通过优化后复制到平台上,对区内的其他学校进行推广。
3)建立教师研训平台
建立区级教师网络研训平台,组织我区教师进行基于教育教学现实问题的网络研训活动。
通过引入“教师在线实践社区COP”项目,在“在线实践社区”的支持下,通过线下校本研修专题培训和丰富多样的在线研修活动设计及专业的助学支持服务,让学校一线教师掌握基于大数据的课堂观察、教学反思、交互式电子白板基本应用等方法与技术。采用基于信息技术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课堂绩效分析方法进行课堂观察与诊断,建立课堂教与学行为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数字化测量方法与技术体系,实现了知识与课堂教学行为的可视化,帮助教师改进课堂教学实践行为。教师能够有效开展科学范式指导下的校本研修,促进教师课常教学行为的改进,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3)第三阶段(期)规划
由于前二期已经基本完成了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因此这一期建设的重点放在学习空间的建没。我们对学习空间的理解是只有在建设好管理平台和资源平台基础上,才能对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学校管理进行全方位的把控。冈为在这个时候,我们对数据、流程的管理都趋于成熟,再来建设学习空间,能够让学习空间的建设更切合教学实际,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平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真正服务于教育教学。同时在第三期建没中,我们会接人物联网技术,使数据收集过程不仪仪局限于录入,更多的是伴随式的收集方式。
2.建设模式
采用“网络自建+应用租用”的建设模式,从整体规划角度来说,应用的可扩展性更强、选择的范围更广、管理的延展性更高。同时还具有以下优势:
(1)租用云服务的方式是国家政策所推崇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方式,与信息化建设和网络发展的总体趋势相吻合。
(2)以应用为重点,转变职能,让专业公司做专业的事,让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企业各自发挥自身优势。
(3)从投入产出角度考虑,减少了一次性软、硬件成本投入和维护费用,随着发展变化更能准确地匹配五华区自身不同阶段应用上的实际需求。
(4)对企业起到一种约束作用,让企业持续地为五华区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四、资金投入模式和应用保障措施
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我区未采用BOT/BT模式进行建设,而是立足本区的财政投入和争取上级的专项资金,分阶段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我们希望将有限的资金(每年约1400万元)进行分期投入,精细化管理,确保每年的信息化设备更新维护和新建项目资金需求。
另外,我们始终认为,教育信息化的重点是应用,而应用的主体是广大的老师、学生和家长,在利用先进技术开展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必然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为此我们采取了相应的应对机制:
第一,从区教育局层面成立信息化推进小组,召开全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启动大会,转变教师思想观念,从根本上引导教师,利用先进的技术支撑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第二,开展全方位的业务培训工作,分职能、分部门、分角色,展开不同层次的业务应用培训,提高管理人员和教师的认识,使他们快速融入到平台的使用和发展中
第三,平台建设初期繁重的数据录入工作,教师的工作量会大量的增加,这是我们面临的对平台使用最排斥的一个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的解决办法是:由服务外包单位利用专业工具,直接进行数据的录入初始化工作,使用人员只需进行数据的审核校验,从而大大减少了教师数据录入的工作量,使全体师生能够快速地使用平台,使平台良好地运行并发挥作用。
当前,正是“十三五”教育发展目标制定时期,爿总书记在致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中提出“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以教育信息化“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坚持不懈推进教育信息化,努力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通过教育信息化,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总书记的讲话指明了今后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目标、方向和途径。“十三五”期间,我区将牢牢把握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按照“服务全局、融合创新、深化应用、完善机制”的原则,加快转变发展理念,争取各方重视,多方参与,稳步推进我区教育信息化各项工作,更好地为支撑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形成与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以实现我区在更高层次上的教育公平、质量提升和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等重要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