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旗
《徐霞客游记》的开篇《游天台山日记》:“癸丑之三月晦,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时间为万历四十一年农历三月三十日,公历1613年5月19日。2014年,国务院正式批复确定每年5月19日为“中国旅游日”。
开篇之地在浙江宁海县。
宁海是一座坐落在天台山脉和四明山脉之间的小城,背山靠海,气候宜人。如今,徐霞客在宁海境内的每一个歇脚处都被妥善保护起来。这却是徐霞客始料未及的一个“文化遗产”。
《徐霞客游记》的终篇《滇游日记十三》:“(九月)十四日,三空先具小食,馒后继以黄黍之糕,乃小米所蒸,而柔软更胜于糯粉者……”时间为崇祯十二年农历九月十四日,公历1639年10月10日。
那么,这个终篇之地在哪里呢?在云南鸡足山。
鸡足山,雄峙于滇西高原大理洱海之东北,宾川县西北一隅,因山势“前列三峰,后拖一岭,俨然鸡足”而得名。
鸡足山有47座奇山、30座险峰、34座绝壁、45个幽洞,泉潭百余处,岗岭壑涧山峡林谷不可胜数。最高峰天柱峰,海拔3240米。山上的佛塔、寺院、庵堂、殿阁、静室、轩居,凭据危崖绝壁,依山而建。明清鼎盛时期,庙宇达300多座,僧尼5000多人,是享誉南亚、东南亚,与五台、峨眉、普陀、九华山齐名的佛教圣地。
壮阔的《徐霞客游记》的开篇与终篇之地,居然都不是徐霞客的故乡江苏江阴,这太令人不可思议了。
据报载,2014年11月,由部分全国政协委员、专家团队、浙江宁海县政府等推动的徐霞客游线标志地认证正式启动。今后三年内,将对400年前徐霞客所经过的至少19省市自治区代表地进行考察认证,形成一条更为清晰,有着代表性地点的徐霞客游线,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认可后,正式申遗。
追踪徐霞客的游线,《徐霞客游记》的终篇之地——云南宾川鸡足山,将是徐霞客游线申遗专家们考察认证的重点标志地之一。
未启程,陈继儒致信唐大来等友人徐霞客来访鸡足山
徐霞客的云南之旅可以说是直奔鸡足山而来的。
崇祯九年(公元1636),已游历了大半个中国的徐霞客,年届五十,希望能在有生之年,完成登临游览鸡足山的宏愿。
徐霞客萌生鸡足山一游的愿望,缘自于他的挚友浙江临海人陈函辉。陈函辉与徐霞客为一代至交,关系非同一般,他既是《徐霞客游记》开篇游天台山的引荐人,也是其终篇鸡足山之旅的促成者。徐霞客病危临终前,专门派人请陈函辉为其撰写墓志铭。徐霞客逝世后,陈函辉撰写《徐霞客墓志铭》洋洋五千言,为徐霞客盖棺定论,尤为难得。
徐霞客游鸡足山之前,陈函辉给他介绍过王士性于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携儿游鸡足山写的《游鸡足山记》及诗数首,并向他引荐了王士性之子王立毂,与之成为志同道合的知交,成了徐霞客认识了解鸡足山、萌生游鸡足山愿望至为关键的媒介。王士性也是临海人,是明代后期早徐霞客四十余年的杰出的人文地理学家,曾任云南澜沧卫(今丽江市永胜县)兵备副使,其子王立毂也是一位难得的旅行家,随父游鸡足山时,年方十三。徐霞客登临鸡足山后,与友人夜谈,曾感慨他关注云南洱海之东的这条山脉,差不多近四十年了。
徐霞客选择鸡足山作为他游览考察的终点,是早有筹划并准备的。尚未启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陈继儒(眉公)就自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致信滇中名士唐大来(即著名诗人、书画家担当):“良友徐霞客,足迹遍天下,今来访鸡足并大来先生。”并嘱给予接待,“幸善视之”。
陈继儒为明末文坛大家,与当时文坛巨擘董其昌齐名,虽为隐士,却名动朝野,有“山中宰相”之称,在各地有不少门生文友。陈继儒长徐霞客29岁,徐与陈为忘年交,徐霞客尊称其为“老先生”,陈继儒却赞叹徐霞客:“吾师乎,徐先生也!”徐霞客原名弘祖,陈继儒为他起了个雅号叫“霞客”。陈继儒每向别人介绍弘祖时,都称其为“霞客”。唐大来曾学诗书画于陈继儒门下,并受其赞赏器重,名重一时,虽未谋面,亦久闻“霞客”大名。其时,唐大来隐居晋宁,尚未出家,接陈继儒信后,天天翘首以待,并将此信示之诸好友。于是消息不胫而走,滇中名士尽知。
“因友及友”的友谊,彼此识见的推崇欣赏,以致徐霞客在云南各地游历时,得到了当地官员名士、寺庙僧侣、土司权贵十分友好地接待和帮助。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六月,当徐霞客初抵昆明,一日,在游高蛲返回昆明途中,忽有一人向他施礼道:“先生是不是徐霞客呢?唐大来先生等候您好久了啊!”这个人叫周恭先,是唐大来结交的名士张石夫的朋友,还当即把陈眉公给唐大来的信背诵一遍。陈眉公用心之周到,情谊之真挚,让徐霞客非常感动。在晋宁与唐大来相见,受到唐大来的殷勤款待。临别时,家境并不富裕的唐大来向徐霞客赠送了旅费,并致信函予沿途诸名士好友,嘱其关照接济。
九月十九日,徐霞客辞别亲友,自家乡江苏江阴出发,开始了他跋涉“蛮荒”的万里遐征。同行的南京迎福寺僧人静闻和尚,是个“心唯佛”的虔诚教徒,禅诵近二十年间,常常刺破手指,再用毛笔沾上鲜血,在白绢上陆续写完八万余字的一部《法华经》。他也像徐霞客一样,忠诚于信念,热衷于远足,有志于山水,决心要亲自护送以血书写的《法华经》至云南鸡足山悉檀寺供奉——这是他一生最大的愿望。他们取道浙江、江西、湖南、广西、贵州,直奔云南,直奔鸡足山。
崇祯十年(公元1637)二月,途中,夜泊湘江遇盗,徐霞客跳水脱险,静闻护经被刺,行李财物丧失殆尽。徐设法取得友人资助后,继续前行。九月,静闻病死于广西南宁崇善寺。临死遗言:“我志不得达,死愿归骨鸡足山。”遵其遗嘱,徐霞客携静闻遗骨及血书经文,经贵州辗转入滇。
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十月初,徐霞客再次抵达昆明,即有友人告之,丽江土知府已知其将专程考察游览鸡足山,盼望他去丽江做客已经很久了。又有友人建议,此行,“缅甸不可不一游”,并许以腾越庄园人为其向导,作书信与之引荐,于是才有后来徐霞客从丽江至大理,再往腾冲、保山游览考察之行。在晋宁唐大来处,徐霞客遇鸡足山僧人仙陀、纯白,他们的师傅即为悉檀寺开山祖师本无的高徒,遂与之预定埋葬静闻遗骨一事。
十二月,历时一年余,跋涉5000余里,徐霞客终于抵达鸡足山,将血经安放于悉檀寺,遂静闻礼迦叶道场之愿。四天后,在悉檀寺住持弘辨的帮助下,即将其遗骨埋在鸡足山文笔峰本公佛塔一侧。众僧为之立塔树碑,并请晋宁名士黄郊撰墓志铭刻于墓碑之上:“孰驱之来,迁此皮囊。孰负之去,霞客侠肠。志葬名山,骨且不死。千古传之,佳话臻此!”这是一个关于信仰、关于友情的真实故事,说不上曲折,也说不上悲壮,却已足够与鸡足青山绿水共久长。三百多年来,鸡足山虽历经盛衰,而静闻墓塔却至今犹存。静闻墓塔现为大理州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徐霞客两次登临鸡足山 驻足悉檀寺近半年
悉檀寺在满月山下,大龙潭上,后依石鼓峰。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7),丽江土知府木增为母求寿,向朝廷奏准在鸡足山建寺,捐银数万两,延请高僧释禅(号本无)住持创修,是当时鸡足山最为宏丽的寺庙之一。丽江木府原本是悉檀寺护法檀越(施主),寺中大部分和尚就是丽江人。木增十分仰慕中原汉文化,有很好的汉语诗文功底,也是明末文坛诗书画大家陈继儒的好友。
徐霞客启程时,陈继儒给木增写了引荐信,还郑重其事地附上“诗扇一柄,《集叙》一册,以此征信”,由徐霞客携带至云南交木增。但在湘江遇劫时,陈继儒的引荐信及诗扇等凭信物俱被焚为灰烬。但是陈继儒考虑得很周到,已另有书信寄给木增和悉檀寺住持弘辨、安仁。当木增得到陈眉公的书信,遂有聘请徐霞客撰修《鸡足山志》之意。得知徐霞客已登临鸡足山,即派使者盛情前往邀请。弘辩、安仁早年曾为佘山(上海市西南)宣妙寺和尚。陈继儒潜心写作和攻山水画,曾于东佘山,建“顽仙庐”,与之为邻,交谊甚厚。徐霞客两次登临鸡足山,驻足悉檀寺,皆由悉檀寺僧人盛情接待,是为多种友情关系所促成的。
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十二月二十二日,徐霞客首次登临鸡足山,由于行李先至大觉寺,当晚住宿于大觉寺。次日,悉檀寺住持弘辨、安仁即请迁往悉檀寺;二十四日再次恳请,遂入住悉檀寺,并把静闻遗骨悬挂于寺中的古梅林中。其后考察游览鸡足山,至次年正月二十二日,受丽江府土司木增邀请赴丽江,刚好一个月。
离开鸡足山的当天,徐霞客在日记里写道,早餐后,悉檀寺住持弘辨备好马等候启程,“余力辞之”,同携木增请柬前来邀请的通司(翻译)就上路了,“以一人担轻装从,而重者姑寄寺中,拟复从此返也”。特别说明,此行只带了简单的行李,大部分行李寄存于悉檀寺,原计划就是要从这里返程的。
徐霞客在丽江受到木增盛情款待,观光游览约半月。随后,从丽江至大理,再往滇西腾冲、保山等地考察游览半年多。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八月二十二日,徐霞客返回鸡足山,受木增聘请,一边治病,一边继续考察游览鸡足山,搜集资料,修撰《鸡足山志》,仍寓居悉檀寺。
徐霞客寓居悉檀寺,先后两次,时近半年。他详细考察了鸡足山的地质、水文、生物、景点和历史文化,留下日记三万余字,既是徐霞客一生最后的一程壮游,其日记亦成为《徐霞客游记》的压卷之作。
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正月,徐霞客终因沉疴不治,“两足俱废”,遗憾再也不能跋涉游历,而此浙、楚、粤、黔、滇的“万里遐征”,自崇祯九年(公元1636)农历九月十九日始,至此已三年有余,思乡之心尤切。徐霞客遂由丽江土知府木增派滑竿护送返乡。当徐霞客向鸡足山众僧告别时,悉檀寺全寺僧人在山门排成长队挥泪相送。8个纳西壮汉,轮流肩抬滑竿,身背书箧行囊,跋山涉水,日夜兼程,历尽艰辛,至湖北黄冈,又自黄冈乘船,历时156天,于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六月,将徐及已基本完成的60余万字的《徐霞客游记》安全护送回江阴。第二年(公元1641)二月十七日去世。因而有论者道,如果没有木增的鼎力相助,就没有被钱谦益称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不当令泯灭不传”的《徐霞客游记》传世,此论不无道理。
悉檀寺是鸡足山重要的文化符号。民国元年(公元1912),云南著名学者赵藩、李根源上山,住悉檀寺十余日,搜集佚文,编纂《鸡足山志补》四卷,还留下不少诗、文、书法。1942年春,著名画家徐悲鸿游览鸡足山数日,也住悉檀寺,也留下了多幅不朽的画作、书法,还有诗和楹联。1943年春节,西南联大费孝通、罗常培等五教授游览鸡足山,专程拜谒悉檀寺后,语言学家罗常培写出具有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的专著《记鸡山悉檀寺的<木氏宦谱>》。
虽然悉檀寺已毁于文革,仅存遗址,但它承载着的人文历史信息,仍让我馨香顶礼向往不已。多年来,我一直在寻找它的遗址,均不知其所终。去年,受鸡足山文化研究所刘允堤先生邀请,上鸡足山浏览诸寺庙现存的古碑,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当地人士引领下,才得以凭吊其遗址。
悉檀寺遗址在祝圣寺东约里许,今鸡足山宾馆之北的半山腰上。一片荆棘丛莽中,那曾为熙熙攘攘于红尘之中身心疲惫的芸芸众生,提供了一隅可让灵魂得到休憩与净化的精神家园,在厚积的腐败的枯枝落叶下,断壁残垣破砖瓦砾隐约可见。踏着山径上凸现在草丛中的片片苔痕斑驳的石块,想到这些平铺的被磨得滑溜溜的石块上,曾留下过徐霞客诸先哲先贤文化苦旅的足迹,我不由得步履轻放,驻足片刻,肃然向那些遥远的岁月致敬,向那些远去的先哲先贤们和他们曾经创造的辉煌文化致敬。
最后的二十一则日记明显有散佚的痕迹
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八月二十二日,徐霞客返回鸡足山,至次年正月,由丽江知府木增派滑竿护送返回江阴,其间四个余月,一百三四十天。令人不解的是,仅存(八月二十三日至九月十四日)日记二十一则。依据上述数则日记内容线索,九月十四日当天所记内容即有散佚。《徐霞客游记》终篇实为突兀。
终篇前二十天,究竟发生了些什么事?
八月二十二日,徐霞客返回鸡足山悉檀寺,住持弘辨等四位长老都不在,只有纯白禅师出来迎接。仍归宿北楼,感慨“回忆岁初去此,已半载余矣”。
二十三日至二十六日,连日阴雨。
二十五日,下午,弘辨禅师从罗川、中所(均在今之洱源)诸田庄回来。收到吴方生三月二十四日的来信,是此前木增派人拿着徐霞客的信函去邀请他,寄来的回信。吴方生是徐霞客路经昆明结交的名士,知徐霞客旅费短缺,曾展转为其多方筹措旅费。木增推崇黄道周(明末学者、画家、民族英雄,号石斋)、吴方生的人品和文品。丽江之行临别时,“求贤若渴”、推崇中原文化的木增,“虑不能要致”,即请徐霞客“乞黄石斋叙文”,并写信给吴方生,以便派人前去邀请。
当晚,弘辨摆茶点与徐霞客彻夜交谈。
二十七日,天晴,到藏经阁散步,观赏丁香花。
二十八日,下午,体极禅师从摩尼山(即今位于鸡足山西北的四角山)回来,摩尼山长老复吾与他一起到达。素餐极为规整,亦摆出食品盒与徐霞客彻夜交谈。
二十九日,为弘辨禅师生日,面食十分洁白。
正午,徐霞客在大池子里洗澡。由于长期跋涉于瘴疠之地,头脸四肢全引发了块状疹子,密密麻麻成丛聚生于皮肤纹理之间,左耳左脚,时时有蠕动症状。半月前还以为是生了虱子,找了又没有。这才知道是中风,但苦于无药。这个热水池子很深,热水全以药草烧煮,长时间浸泡熏蒸其中,汗出如雨。这是治疗中风的妙法,忽然在此幸运地遇上了它,徐霞客心知此疾病有痊愈的希望了。
下午,艮一、兰宗二禅师来。体极禅师又拿出他所抄录的山中诸寺的碑文给徐霞客看,并准备为他写一信函报送丽江府。这些碑文都是丽江土司木增事先命令他抄录的,是为聘请徐霞客编撰《鸡足山志》所做的准备工作。
九月初一日,上午与兰宗、艮一在悉檀寺南楼观赏菊花,下午他们才告别去了。
初二日,在悉檀寺北楼写日记。
这一天,体极禅师派人致函丽江府,告之徐霞客已返回鸡足山。据二月初九日记,有丽江土司木增写信聘请徐霞客编撰《鸡山志》一事。
初五日,雨下了一整天。买土参来洗澡熏蒸身体。
初三日、初四日,在北楼写日记。
初六日、初七日,连日阴雨绵绵。
体极邀请徐霞客到南楼去闲谈,并设茶点米饭招待。拿出巡按朱泰真、巡抚谢有仁写的诗卷,连同本山大力、本无、野愚保存的诗跋,程二游的诗画图章,章他山、陈浑之、陈恒之的诗文,两人玩赏。
初八日,雨后天晴。在北楼写日记。体极拿来本无的随笔诗稿给徐霞客看。
初九日,十分晴朗。吃早餐时,徐霞客想去取回寄存于大理的行李,并了却未尽游览苍山洱海之兴致。据三月十一日至二十日记,在大理游览期间,徐霞客还赶上了难得一遇的三月街。二十日,离开大理时,因故临时辞退所雇挑夫,不得不把一部分衣服行李寄存给三塔寺觉宗禅师。体极来挽留说,已特意派使者知会丽江府。你离开后,如果丽江派人来你不在这里,不是欺骗了人吗!宁可等木增大人的信使到后再去。徐霞客同意这一建议。而五天后(九月十四日)的日记尽行散佚,徐霞客寄存大理的衣服行李后来取回没有,不得而知。
当天与和光禅师去考察大觉寺所踞山势的来龙去脉,路经因此时雨季山洪暴涨而气势宏伟的玉龙瀑布,慨叹“不由此几失山中第一胜(景)矣”!又拜访了沿途诸寺院此前结识的几位禅师。路经影空禅师静室,影空“一见把臂,乃饭而去”。
下山至兰宗静室,兰宗“把臂留宿”,徐霞客因想在此稍候,与莘野禅师之父沈翁一晤,遂留宿。和光要回悉檀寺,徐霞客就让仆人顾行和他一起回去。之所以让仆人与和光一起回悉檀寺,是考虑到山中庐舍没有多余的被子,夜里他会受寒的。仆人请求把钥匙交给他,因一时不便解开拴钥匙的绳线,徐霞客就连同箱子竹筐的钥匙一起交给了他。
这一天是重阳节,白天既已非常晴朗,而夜间明月正当天柱峰之上,徐霞客大为感慨,仿佛身处神仙所居的群玉山头之上。初十日,早晨起床,打听沈翁,人未归来。兰宗备饭,还做了饼子来吃。徐霞客取纸作《狮子林四奇》(水帘、翠壁、侧树、灵泉四奇)诗送给他。见仆人顾行未到,顿生怀疑询问。兰宗说,他知道先生就要下去,为什么还要上来呢?徐霞客快快不乐放心不下,不等见沈翁,立即辞别兰宗下山。才往下走,见一僧人仓皇来到。随行的兰宗询问来做什么,他说,悉檀寺长老派他来接徐先生。徐霞客心知他的仆人已经逃走。再次询问僧人,说长老见他背着包袱说要去大理,询问和光,怀疑他并未奉先生之命,因此派我来禀告先生。徐霞客知他不是去大理,是逃跑了,于是告别兰宗,与僧人急忙下山。
回到悉檀寺,已是中午。打开箱子一看,所有东西全都不见了。有些什么东西不见了,徐霞客日记里未写。但我们从二月初一至初十的日记中得知,他在丽江受到木增的盛情款待,木增为他设“大肴八十品”的宴席,并屡赠白银、银杯、绸缎、酒果、黄金、铁皮褥、红毡、丽锁等珍贵物品,还有沿途官员名士所赠的旅费礼物若干。体极、弘辨打算派寺中两个僧人去追,被徐霞客制止了,说追或许追不上了,追上了也不能强迫他回来呀,由他去罢!只是心里想不开,离开家乡三年,一主一仆,形影相依,却一旦抛弃他于万里之外,为什么他这样狠心啊!
十一日,徐霞客忧心忡忡。体极担心他过于忧伤,让他侄子和纯白陪他到藏经楼诸处散步。
圆通庵僧人妙行,在藏经楼前烹茶布果,诵读经文。纯白把他的象黄念珠拿来给徐霞客看,说象黄这东西是牛黄、狗宝一类罕见物品,产自小西天(印度),那地方对它十分珍视,只用来制造佛珠,不做其他用途。还说,只有极大而肥壮的象才能有象黄,千百头中也不一定能找到一头,那也该是象中之王了。说到这个妙行,不能不说云南省博物馆保存的徐霞客在鸡足山赠妙行诗两首的原件,是流传至今的徐霞客唯一的手迹。
坐在藏经楼前的水池上,询问迦叶事迹。取来藏经楼中与鸡足山相关的书籍查阅,摘取一二段抄录下来。才知佛经上所说的,“迦叶守衣入定,有四石山来合”,就是这里的事了,却不曾有鸡足山的名字。还知道迦叶也有三个,只有迦叶波名字是摩诃迦叶。“摩诃”是大的意思,其余全是小迦叶罢了。
这天晚上,鹤庆史仲文先生从省城来。史公子在省城乡试落第归来,是来登山自我排遣的。
十二日,妙行来,约徐霞客去游华严寺,说华严寺有位老僧野池,是月轮的徒弟,不能不见一面。万历年间,朝廷三次颁送藏经至鸡足山。月轮是第一次送藏的主要行动者之一,送藏之后,为供奉藏经修建了华严寺。年初,徐霞客路过华严寺,这位老僧的徒弟全外出了,又因他坐禅于佛龛中,未得睹其容貌而遗憾,还时时哀念月轮高僧后继无人。此时才知其后有人,急忙吃了饭就上路。和光也随同前往。
华严寺高踞悉檀寺西面一道山梁之北,创始于月潭,由于月潭是南京人,以故又称之为南京庵。至月轮扩建后,才成为鸡足山的首要佛寺,慈圣太后赐给《藏经》贮藏于内。后来毁于火灾,野池重修,佛寺规模虽得以保存,但《藏经》已不复存在。野池年已七十余,曾逐一伺候过山中有名望的前辈僧人,如今老来不忘先人功德,因少年时未探究过学问,现掩门静心读书,孜孜不倦。听说徐霞客将修撰《鸡足山志》,主动把他所抄录的《清凉通传》借给徐霞客。
下午,即将告别,史仲文先生得知徐霞客在这里,也追随而至。徐霞客担心归去天已太晚,于是辞别野池,从别路先返回去了,因为史先生有轿子和坐骑。
这天夜里,在复吾的书斋里与史先生交谈甚欢。谈到洱海之东的这座大山(鸡足山)的来龙去脉,史先生平时有考察研究,一一道来。说他平生喜好搜求寻访山脉之方位走向,每每被人讥笑,不敢与他人谈论,不期遇上了徐霞客,心里太痛快了。徐霞客也说他搜求寻访这条山脉的走向,差不多有四十年了,到此时才算弄明白了,又遇见了这样一个有此同好之人,也是一个奇迹一种缘分啊!“夜月甚明,碧宇如洗”,给人有那种连心脏骨头都明澈透了的感觉。
十三日,史仲文先生为悉檀寺题写巨匾,原来他先前就是以书法出名的,而且诗也写得不俗。
午后,轿夫催着上路。史先生恳切邀请徐霞客一同去游九重崖,并住宿罗汉壁,约定第二天一同登绝顶后才告别。徐霞客听从了他。
九重崖上,有德充禅师静室。德充是复吾的高徒,复吾与史仲文先生有乡亲之谊,所以让他的徒弟领路来游此静室。然后自此从西路上罗汉壁,在西来寺备好饭菜,并安排为住宿地。
此静室地处九重崖的中心,是新建的。它后面的高崖上,有一山洞悬于其中,可以攀爬树干上去。徐霞客此前也曾听说过它,却不料跟随别人游山,首次来到了这里。
仰面眺望,丛林森森,直插云霄,山崖上仿佛若有洞口。此时史先生正好停下来休息,不再往前走,徐霞客立即涉险往上攀登。开始没有路,遇到引水的木涧槽后,沿着它往西走了半里,再仰面眺望,估计山洞应当就在上面,继续涉险奋力攀登。仍然没有路,攀爬了半里,抵达高崖之下,见一棵大树紧靠高崖直立,树干上有稍微砍凿以承受脚掌的痕迹。于是沿树干攀援腾挪,悬空越过数层树枝,才攀爬至树梢,而崖上的石阶也是如此,危险极了。感慨脚的力量一半寄托在手上,手的力量也是一半无所寄托,所谓凭借虚空驾驭山风,而实际上凭借无所凭借,驾驭也无所驾驭。
洞口向正南,上下全是陡峭的石壁,洞口嵌于中间。洞高一丈五,宽与深也大致如此,四旁没有别的缝隙。有水从洞顶飞洒下来,贮存起来可供一人饮用。憩息也仅只能放下一个人的床,就没有别的空间了,恐怕免不了风吹雨淋。
在洞内远眺,一览无余。近处,木香坪的山岭低伏在下方;远处,乌龙坝的山峰横亘在正南方。排营、观音箐诸山,层层错落其中,各自暴露出它们隐蔽的地方,没有什么深奥之处了。很久,听到了静室里的呼叫声,这才下去。
在德充静室,喝茶吃了茶点,吃了糕饼,一行人才沿着下面引水的涧槽往西走,回复吾事先约定的住宿的西来寺。小路窄,多乱石,曲折盘旋在山梁箐沟中的丛莽间。一路经过多个禅师修行的静室,或有拜访。夜幕降临,皓月当空,踏着月色映出的草木杂乱的影子赶路。往西下一山坡,穿越一条山箐,黑黢黢的无法行走,慧心禅师拽着拐杖带路,直到从箐里翻上山坡,与大路会合,见到了明晃晃的月光,才告别离去。不久,就听到复吾派人在山头上呼唤他们。
回到西来寺,寺中僧人明空有事外出,其师弟三空出来迎接。复吾知道他们喜欢喝粥,特意给他们熬了粥。徐霞客在日记中写道,好久没有吃到这么好的东西了,况且又在跋涉攀登之后,在月光之下喝它,如同喝仙掌承接的来自天上的甘露。
十四日,三空先准备了小吃,馒头之后是黄黍做的糕,是用小米蒸制的,但柔软更胜过糯米粉做的。乳酪、辣椒油、鸡(土从)油、梅子醋,杂乱地陈列着,不丰盛但颇有风味。原来史仲文先生与他的师兄明空是有约而来的……日记至此戛然而终。
按计划,徐霞客这一天要与史仲文先生同登鸡足山绝顶,然后告别。告别的地点之所以在绝顶,说明史先生将不再由原路返回,而是将由鸡足山后岭下山,直接去往老家鹤庆。
当时由铜佛殿右峭壁登绝顶,壁立“可三十丈”,名之曰“猢狲梯”,意思是猴子才能爬上去的梯子,其艰险,从传说有连猴子都爬哭了的,可见一斑。那是鸡足山一座高峻石崖,陡峭得不能再陡峭了,齐上齐下,刀削的一般,笔直地立在那儿,又被人称之为“鸡脖子”。早徐霞客四十余年的杰出的人文地理学家王士性在《游鸡足山记》里写道,“故可上不可下,上亦牵挽虫缩而升”,上也要拉扯着像条虫子紧贴着石壁一屈一伸地攀升,是只能上不能下的。返回,“乃西折蚁附而下”,从西面绕行,下山险要处则像蚂蚁一样爬行,而且要绕道六七里,才至迦叶殿。可想而知,当时登临一次鸡足山绝顶绝非易事。
据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十二月二十七日记载,徐霞客首次登临鸡足山绝顶却是非常幸运的,并未攀登猢狲梯,而是“披丛莽而上”,取道“因昔年运砖,造城绝顶,开此以通驴马”的山路,“凌重崖而上”。这条通往绝顶的山路,是云南巡按侍御史张凤翮在绝顶“修筑罗城”,建四观楼时,运送砖瓦石灰等建材开通的。从此往西北,就是“循后趾北下鹤庆道也”。而这一天,徐霞客终于登上他向往了近四十年的鸡足山绝顶,写了1200多字的日记,记述了所见所闻。但当天日记的开头就有缺文,徐霞客是从哪里“披丛莽而上”,登上这条“自鸡坪关山西上而达于绝顶”的山路,不得而知。这也是他与史仲文登绝顶那一天必走的山路,因为史先生有轿子和坐骑,是不可能去攀登猢狲梯的。
此后不久,徐霞客“忽病足,不良于行”,沉疴不治,以致“两足俱废”,就再也没有登临绝顶的机会了。虽然在日记中,徐霞客还有重游大理,“了苍山、洱海未了之兴”的愿望,还有寄希望于“他日归途经此”,重游祥云清华洞,以“穷其蕴藏”的真面目的愿望。徐霞客热爱大理风光秀丽的山水的情感如此真挚,可惜这些愿望最终也是不可能实现的。而他原计划“他日归途经此”祥云清华洞,和赴丽江并至大理,再往保山、腾冲等地旅游(时间半年多),离开鸡足山时,行李“重者姑寄寺中,拟复从此返也”,说明徐霞客的云南之旅,或者说滇西之行,宾川鸡足山原是他既定的目的地,也是他既定的终点,以后的日记散佚与否,鸡足山都有可能成为《徐霞客游记》的终篇之地。
那么,九月十四日这一天,徐霞客是否登上了鸡足山绝顶,与史仲文告别,在他的日记里是一定要有记载的。他的江苏同乡周复俊八十多年前写的《游鸡足山记》,他的同行前辈王士性四十多年前写的《游鸡足山记》,文中不乏关于鸡足山绝顶四观的精彩描写,他先前是读过的,并为之十分向往。这一天,徐霞客如果再次登上鸡足山绝顶,是少不了要再留下一段精彩文字的。尽管在《鸡足山志略一》中,有他以为“四之中,海内得其一,已为奇绝”,而鸡足山“即一顶而已萃天下之四观”,“此不特首鸡山,实首海内矣”,惊叹鸡足山绝顶四观的文字,并另有《绝顶四观》诗五首传世。而那一天的日记里,他是否就写了这一切感受,不得而知。
《徐霞客游记》就是这样不明不白地终篇了,时间定格在崇祯十二年九月十四日,1639年10月10日。
徐霞客逝世四年后,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江阴义民抗清守城战最激烈的时候,江阴境内大族的奴仆趁机联合起来举行武装暴动(即“奴变”)。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又称鬼节)夜,徐家同样也发生了“奴变”,房屋被烧,钱粮被抢,契约被毁,图书及《徐霞客游记》遭火劫,徐屺(徐霞客长子)和从陕西吴堡县令任上返家的进士徐亮工(徐霞客侄子),还有兄弟徐亮采(徐霞客侄子)一家男女老少20多人丧身。徐家大族一夜之间不复存在。徐霞客由黔入滇最初87天的游记,就是在这次变乱中毁于火的。九月十四日记的残缺,乃至以后日记的散佚,很有可能也是在这次变乱中毁于一旦。
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九月十五日以后“日必有记”却为何“俱无小记”
有人说,残缺也是一种美。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一双断臂烘托了她的美之无穷;伟大的《红楼梦》留下80回残本,是高鄂40回续作,成就了它残缺之美。可是这世上嫌弃《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人太多,而且,把嫌弃之语说得最得人心的,张爱玲算一个。她的人生三恨,通畅而朗朗上口: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刺,三恨红楼梦未完。《徐霞客游记》也逃不出残缺的命运,成了中国文人300多年来的一块心头之病。散佚的文本,据有关资料称为200万字,消失隐匿在300多年岁月里,那是不可再生复制的,也无法续写弥补的文化遗产。这种残缺美,是无论如何也难以认同的。
《徐霞客游记》整理者季梦良注:“王忠纫先生云:‘自十二年九月十五日以后,俱无小记。余按:公奉木丽江之命,在鸡山修志,逾三月而始就。则自九月以迄明年正月,皆在悉檀寺修志之日也。”
季梦良,江苏省江阴市月城镇人,在徐霞客家做塾师有20余年,与徐霞客相交多年,成为至友,对徐霞客自称“友弟”,是整理《徐霞客游记》第一人。
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正月,徐霞客自鸡足山由丽江土知府木增派滑竿护送,辗转半年,六月,经湖北黄冈乘船返家,病卧在床。季梦良在《(徐霞客游记)序》中写道:“余时就榻前与谈游事,每丙夜不倦。既而出箧中稿示余曰:‘余日必有记,但散乱无绪,子为我理而辑之。”徐家的这位家庭老教师,常在徐霞客病床前,听徐霞客谈旅途见闻,每每至深夜而不知疲倦。在与季梦良多年的交往中,徐霞客深知其家学渊源,为人忠心耿耿,对季梦良充分信赖,拿出书箱中的日记给他看,并对他说,“余(我)日必有记”,只是散乱没有条理,希望季梦良能为他整理编辑这些日记。
徐霞客所谓“日必有记”,哪怕经过一天旅途的劳累,晚上依然挑灯作记。偶因旅途安排太紧,或晚上没有书写条件,也必须抓紧在两三天内补记。一天所记有时长达两三千字,有时几个字,三言两语,甚至无甚所记,两日并作一日略记,也从未间断。如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十月在晋宁,受到晋宁知州的款待,休憩数日,无所事事,仍逐日有记:“十七十八日皆在州署。”“十九日在州署。夜月皎而早阴霾。”“二十日、二十一日在州署。两日皆倏雨倏霁。”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八月下旬返回鸡足山后,编修《鸡足山志》尚未动笔,或休憩,或与僧人交游,或补记日记,仍每日有记,如前所述:“九月初一日在悉檀。上午,与兰宗、艮一观菊南楼,下午别去。”“初二日在悉檀,作记北楼。是日体极使人报丽江府。”“初三日、初四日作记北楼。”“初五日雨浃日。买土参洗而烘之。”等等,虽寥寥数语,确是一日不可或缺的。
徐霞客既然“日必有记”,王忠纫先生所谓“九月十五日以后,俱无小记”,季梦良的解释是“公奉木丽江之命,在鸡山修志”,时间三个多月,自九月到第二年正月,这一时段徐霞客在悉檀寺修志。且不论这种解释是否有悖于徐霞客“日必有记”一说,而徐霞客返家途中半年,其间所经游线,又发生多少事,却没有一则半则日记留下,那是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的。我们之所以追寻这些日记,因为这些日记才是《徐霞客游记》真正的终篇。
旅游如人生,不过是一种漂泊,谁也难测其终点。这是缘分、巧合,还是纯属偶然,鸡足山竞成了《徐霞客游记》的终篇之地!
王忠纫,据陈锡良考证,是徐霞客舅父之子,即表弟。他并没有受徐霞客的委托,却好大喜功,徐霞客逝世后,他以徐霞客的平辈亲眷身份,从季梦良手里索取正在整理的手稿,随任带到福州去整理,这是不合情理的。季梦良对此曾心表不满,他在《(徐霞客游记)序言》中写道:“余谓可以谢其事矣!”说我可以不干整理这事了,流露出无可奈何自我嘲解的情绪,其中不无牢骚。王忠纫或许感到时局不稳(1641年上半年农民军李自成攻克洛阳,杀万历帝儿子福王,围困郑州),手稿不宜久搁,或许眼高手低,或许心存浮躁,耐不得寂寞,对《徐霞客游记》手稿匆匆“略为叙次”后,“仍促冢君(徐霞客长子徐屺)携归”。徐屺对王忠纫浅尝辄止,未能善终,自己又往返千里,奔波劳顿,自然会强烈不满,而对受委屈的自己的老师季梦良先生则更加敬重。为了实现父亲的遗愿,他祈求季梦良:“非吾师不能成先君之志也。”所以,季梦良始终是整理《徐霞客游记》第一人。而王忠纫也是最初接触《徐霞客游记》手稿者之一,他的所谓“九月十五日以后,俱无小记”,并非毫无根据。
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徐霞客游记》,经季梦良“遍搜遗帙”,初次编定,“因地分集”,已有残缺。崇祯十年(公元1637)八月二十四日至九月二十一日,徐霞客在南宁的日记,仅剩一则,系季梦良在乱帙中搜寻所得。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十一月十二日至月底,徐霞客游武定、元谋并考察金沙江,以及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三月三十日至四月初九日初到永昌的日记,此时已缺。而此时,尚未发生变乱之灾,这部分日记是不可能在变乱中毁于火或散佚的。在顺治二年(公元1645)的这次变乱中,游记原稿全部被焚于火,季梦良的整理本亦遭散佚。《滇游日记一》就是在这次变乱中散佚的。
其实,《徐霞客游记》的开篇就有这种缺憾。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徐霞客到浙江旅游,先游洛伽山(普陀山),惜未见游记。以后循海南行,第一次游览天台山和雁荡山。《游天台山日记》就是他这次游天台山留下来的游记。
现存《徐霞客游记》开篇,“癸丑之三月晦,自宁海出西门”,为万历四十一年三月三十日记,即1613年5月19日,自浙江宁海县城西门出城游天台山日记。终篇则为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九月十四日记,徐霞客返回鸡足山后第二十一天。
鸡足山,徐霞客独步千古的永恒丰碑!
据史料介绍,在徐霞客之前,鸡足山从未有文士撰写过山志。徐霞客创修的《鸡山志》四卷虽已散佚,但《徐霞客游记》未尾附录的《鸡足山志》志目八卷和志略一、志略二,应该是他撰写《鸡足山志》留下的一份写作提纲,其编修原则、体例和篇目,深刻地影响着以后各部《鸡足山志》。志略一提出异灵十则、景致十则,志略二提出主要寺庵二十三座、名刹碑记九篇,为后来鸡足山修志提供了重要的文字资料。此外,赵藩、李根源编撰的《鸡足山志补》,还辑录了徐霞客写于鸡足山的近体诗二十三首,《鸡足山十景》十七首,《哭静闻禅侣》六首。这是徐霞客留给鸡足山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徐霞客对鸡足山情有独钟。在记录考察游览鸡足山的文字里,不经意间,常有三言两语,诗一样的语言,从不同角度赞美了鸡足山的神奇壮美。鸡足山山有灵气,水有秀色,缕缕灵气中蕴藏着无量的神奇。徐霞客的赞美,绝非做作之笔,实为鸡足山山水灵气感染熏陶所致的神来之笔。
未登山,在山下拈花寺西“佛台仰止”的牌坊下,“始全见鸡山面目”,远眺仰视,鸡足山“顶耸西北,尾掉东南,高悬天际,令人神往”!
首次登临鸡足山,正赶上鸡足山一年一度朝山拜佛的香会。除夕之夜,住宿鸡足山中,“其楼东南向,前瞰重壑,左右抱两峰,甚舒而称。楼前以桫松连皮为栏,制朴而雅,楼窗疏棂明净。度除夕于万峰深处,此一宵胜人间千百宵!薄暮,凭窗前,瞰星辰烨烨下垂,坞底火光,远近纷孥,皆朝山者,彻夜荧然不绝,与瑶池月下又一观矣”!
他不止一次赞叹,月光下的鸡足山美如仙境。“是日为重阳,晴爽既甚,而夜月当中峰之上,碧落如水,恍然群玉山头也。”“夜月甚明,碧宇如洗,心骨俱彻!”“吸之明月之中,不啻仙掌金茎矣。”轻盈,空灵,月华山光洗濯了的精粹通透,不是书斋里“做作”的文字。
登临鸡足山绝顶,极目远眺,东日、西海、北雪、南云四观,他以为“四之中,海内得其一,已为奇绝”,而鸡足山“即一顶而已萃天下之四观”,“此不特首鸡山,实首海内矣”。惊叹这四种景观,海内如能得其中之一,已是奇绝。而鸡足山一座山峰之巅竟荟萃了天下这四种景观,这不仅鸡足山是第一,实在是天下第一呵!并作《绝顶四观》诗五首。徐霞客的偏爱,致使“四观”奇景之名日盛。三百多年来,每年成千上万的游山者无不以登临鸡足山天柱峰巅观此为快。还记录了正月十五观灯、人工喷泉、架桥渡水、山中建筑特点及僧侣饮食、论经、养花、赴斋、祭扫等生活情态。
徐霞客游遍鸡足山上各风景胜迹,考察山形地貌,遍搜山中的清泉、悬瀑、陡崖、奇树、静室,了解诸寺缘起,抄录碑刻,寻访遗迹,受到鸡足山众僧的热情款待。摩尼寺僧人复吾以当地土特产盛情招待他,茶果“皆异品”,有沙参制作的蜜饯,有“颇具人形”的孩儿参,有桂子、海棠子,有“白若凝脂,视之有肥腻之色,而一种香气甚异”的石蜜,让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见多识广的徐霞客称“皆所未见者”。在“安仁斋中观兰”,见鸡足山兰花品种之多,以雪兰、玉兰为上品,以人工培植的虎头兰最大,“花一穗有二十余朵,长二尺五者,花朵大二三寸,瓣阔共五六分”。正月十五元宵节,悉檀寺弘辨诸长老邀徐霞客观灯,“灯乃闽中纱围者”,其中还有不少柑皮小灯,“或挂树间,或浮水面”:全寺僧众,在青松毛铺垫的茵席上,席地环室而坐,各自面前设置果盒,沏茶赏玩,“初清茶,中盐茶,次蜜茶”。又让徐霞客感慨地域环境之不同,人文风俗亦大异其趣。
此外,徐霞客还详尽地描述了鸡足山的池汤沐浴、架桥刳木引水等人文奇观。
明末是鸡足山发展的鼎盛时期,《徐霞客游记》从动态反映了鸡足山的盛况,对鸡足山所做的全面详尽的记录,是研究明清佛教名山的典型资料。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鸡足山,也因这古代文化瑰宝增辉而名扬天下。
几乎走遍了中国所有名山大川的徐霞客,面对鸡足山的奇山异水,他的激动、赞美和偏爱都是可以理解的。在云南考察旅游一年零九个月,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徐霞客是在鸡足山度过的。鸡足山是徐霞客一生考察时间最长,住山时间最长,题咏诗词最多,一生唯一为之修过山志的名山。
徐霞客,一位虔诚的跋涉者,一个传奇,也是一种精神。他坚持别人不能坚持的,跋涉不止,笔耕不辍,到别人不能到的地方,写别人不能写的文章,特立独行,抵达了别人不能抵达的人生境界,攀登上当时世界地理科学的高峰。他的英名、业绩和精神与鸡足山的青山绿水永存!
鸡足山,徐霞客独步千古的永恒丰碑!
编辑手记:
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是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旅行家,中国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的作者,被称为“千古奇人”。其足迹遍历北京、河北、山东、河南、江苏、浙江、福建、山西、江西、湖南、广西、云南、贵州等16省,《徐霞客游记》中最后记载的就是我国享誉南亚、东南亚的佛教十大名山之一——鸡足山。
徐霞客游线的申遗,不仅是对400年前徐霞客这一壮举的史实进行彻底地追溯,同样对宣传、保护鸡足山佛教文化和寺院遗迹,具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