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雨峰,陆伟杰
(浙江科技学院 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杭州 310023)
基于资本循环理论的地区发展战略选择
——以杭州市小和山地区为例
冯雨峰,陆伟杰
(浙江科技学院 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杭州 310023)
针对杭州市小和山地区发展与建设中存在的科技协同创新能力不足及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低下,以及园区生活服务欠缺、基础设施配套不足等问题,运用马克思资本循环及投资周期理论和研究方法,重新定义杭州市小和山地区的发展阶段,深入分析阶段特征与发展问题,提出基于发展阶段的发展目标、建设重点、规划对策与政策建议。
城市规划;区域规划;发展阶段;发展战略;资本循环理论
地区是指地球陆地表面的地方和区域。地区发展阶段分析是依据一定的区域发展理论,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在对某一地区发展条件与发展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地区发展所处的阶段,并根据发展阶段提出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的研究过程。
在对杭州市小和山地区发展阶段及战略目标的研究中,经典西方经济学与发展经济学都不足以解释该地区现阶段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遑论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受新马克思主义学派地理学家大卫·哈维提出的相关理论[1-2]的启发,运用资本投资周期理论及资本三级循环逻辑和分析方法,在梳理城市单一功能地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深入分析这类地区建设与发展的阶段性,以及各个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与建设重点,并提出相关规划对策与政策建议。
小和山地区位于杭州市西山森林公园的中部,地处杭州市城西自然生态带,是浙江省“科教兴省”战略中规划建设的五大高教园区之一。园区内现有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科技学院、浙江外国语学院、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中国工商银行金融研修学院、杭州之江专修学院和杭州外国语学校等院校。自2001年启动建设以来,经历了最初5年的快速成长期和长达10年的稳定发展期,以培养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为主体的高等教育园区功能已经基本形成,以满足教职员工居住功能需求的住宅区及相关配套设施也已经初步建成使用。但是,由于缺乏清晰的发展定位与协同发展机制,园区内各院校及科研机构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低下、协同创新能力不足、园区生活服务欠缺、基础设施配套不足,不仅与杭州城市的宜居环境不相称,而且与杭州城市发展的高速列车相“脱节”,陷入深深的发展迷惘期。
1.1 城市功能单一,群体认同缺失
城市功能单一主要表现在用地功能和人口结构两大方面。用地功能方面,在不到7 km2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集中建设了7所高等院校和1所面向全省招生的中学,以高等院校用地为主体的公共管理与公共设施用地占园区建设用地的55%以上;人口结构方面,园区总人口中高校师生约占75%[3]。
社会群体认同是地区发展潜力的核心要素,主要表现为区域社会化程度和社会融合程度两方面。小和山地区社会化程度较低,高教园区设立的本意是将多所高等院校在一定的区域范围集中建设,剥离高校的学生宿舍、食堂、商业和各类服务设施,以社会化的方式建设、管理和运营服务;同时设想将高校内部可以共享的图书馆、体育健身场馆和部分开放实验室等资源集中建设与使用[4-6]。在实际规划建设过程中,由于各院校管理体制、投资渠道与模式的差异,再加上缺乏社会化公共设施的建设与管理经验,所有上述有望共享的公共设施依然由各院校在学校大院内分头建设,高教园区集聚发展所能产生的优势由于各学校相互独立而被割裂,共享经济和知识的溢出效应得不到充分体现,城市综合功能也得不到有效发挥[7-8]。
小和山地区“高校—乡村”二元结构明显。60年前,小和山还是一个远离城市中心的郊区村落,1958年邮电部522厂的投资建设,给小和山带来了现代工业的气息,但是,由于作为中央企业自成体系的生产与生活配套,与周边乡村极少互动。进入高教园区时代,教师、学生与村民、居民之间,还有教师住宅区中的居民与原住地村民之间等不同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的人群之间,也难以取得较为一致的地区认同感。近年来,村民在自家住宅设置购物、餐饮、网吧、旅馆等设施供周边学生消费,毕业生与部分在校生在居民、村民住宅区租房居住,逐步形成了一些非主流的群体间互动,需要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积极引导。
1.2 道路网络低效,对外交通不便
小和山地区道路网络呈以留和路为主轴的鱼骨状结构,即园区内所有支路的交通量都集中流向留和路,这种路网结构的最大问题是容易引起拥堵,万一留和路某段出现状况,由于缺乏其他道路的疏导,园区交通将陷入瘫痪。在对外交通联系方面,小和山地区的对外联系原来只有一个东出口,一旦这个出口有问题,整个园区将无法进出。小和山西区的闲祝公路打通、留和路向西延伸后,才有了一个西出口,但是两个出口之间长达7 km,一个出口出现问题,最长绕行距离将可能达到20 km,严重影响本地区居民的工作和生活。
公共交通是高教园区师生的主要出行方式,但是,目前小和山公交线路、站点设置在考虑师生出行特征方面有较大欠缺。就教师上班而言,缺乏相关院校新老校区之间的直达线路,如浙江工业大学与朝晖地区之间、浙江科技学院与学院路之间、浙江外国语学院与上宁桥之间等都没有直达或经由的公交线路,使得各校接送校车一直无法取消且低效运行;就学生出行而言,缺乏小和山地区与火车东站及汽车东、南、北站之间的直达或大站线路。现有公交线路车少人挤,往往都是起点站就没有座位、甚至上不了车。
从发展的眼光看,小和山与北部仓前地区的城西科创大走廊、南部转塘地区的之江文化艺术教育中心都缺乏便捷的道路与公共交通联系,给师生的创新创业服务及就业联系带来很多不便,阻碍了城西三大科技文化创新源的协同发展。
1.3 配套设施不足,影响居民生活
高教园区是一个城市的科技创新高地,小和山地区理当成为杭州城市建设与发展最充分的地区之一。但是,从目前情况看,小和山地区各项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严重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这一地区居民的工作和生活。一是缺乏中小学教育设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规划提出已经近15年,但是由于责任主体不明确,高教园区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之间相互推诿,至今尚无着落;二是缺乏必要的社会文化艺术设施,整个小和山地区缺乏面向社会开放、便于社区居民交流的文化艺术设施,甚至缺乏书店和咖啡馆、茶馆等交流空间开设的政策与市场环境,使得小和山地区优良的自然与生态环境无法与城市中心区分享;三是缺乏医疗设施,区域内目前仅有的类综合医院原先为市级传染病专科医院,科室不够完备,学校医院又缺乏为校外居民提供医疗服务的资质和能力,社会民办医院进入又缺乏合理的选址与用地;四是缺乏完善的商业服务设施,小和山地区缺乏大型超市、综合商场、银行、邮局及高品质酒店等作为一个城市化地区应有的商业服务设施,甚至缺乏一个符合基本卫生条件、与社区规模相适应的农贸市场。
1.4 后续增长乏力,发展停滞不前
客观来讲,小和山地区已经走过规模快速扩张的成长期,各学校教学及生活设施逐步建设完成。目前,由于缺乏政府投入,也缺乏新项目的带动;换言之,既缺乏外部动力,也缺乏内部动力,地区发展正处于发展动力严重不足的停滞期。
一是体制机制动力不足,主要表现在发展主体不明确。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地区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于发展主体对发展与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目前,小和山地区发展的主要问题是发展主体不明确,省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的小和山高教园区管理委员会在现有高校建设基本完成之后,缺乏这一地区发展的新目标与新思路;而当地政府相关机构由于掌握空间资源分配权力有限,同时,园区内可变现的优质土地资源日渐减少,基本放弃了对这一地区后续发展的考虑。
二是协同创新动力不足,主要表现在高校内部、各高校之间,特别是高校与社会创新组织的协同不够。目前,由于高校科技创新及科研成果管理机制的缺陷,普遍表现为科技创新乏力、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仅有的一点科研成果转化也是以相关科研人员个体完成为主,园区内部各高校协同创新项目凤毛麟角,更遑论高校与园区内社会创新组织的协同与合作。
三是资源环境动力不足,主要表现在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园区及相关服务机构的缺乏。生产型服务配套设施包括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园区及相关服务机构,是地区创新创业的基础,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部分高校虽然设立了校内创新创业园区,但是由于规模小、服务不足和开放度不够等原因,不能担当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使命。
2.1 地区发展阶段分析的经典模式
与地区发展阶段分析相关的经济学理论,主要有胡佛-费希尔发展模式[9]、罗斯托发展模[10]、弗里德曼的核心-边缘模式和新国际劳动分工理论[11]等。上述理论从时间轴上考量并划分地区发展阶段;从空间轴上,罗斯托提出了“全球区域划分模型”,弗里德曼提出了“核心-边缘模式”;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跨国公司生产网络的形成,新国际劳动分工理论被提出并广泛应用于地区发展阶段分析。
2.2 马克思主义的资本循环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三大部分。以《资本论》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阐明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规律的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地区发展中的资本积累与投资问题,马克思提出了3个模型[12]。
在《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通过对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分析,运用资本有机构成概念,建立了关于资本积累的第一个模型;《资本论》第二卷重点是资本循环理论,马克思对单个资本和社会总资本运动作深入阐述和系统研究,再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私有制对社会资本再生产实现条件的破坏,从而在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产生的根源的同时,提出了“可行性技术”及“技术与组织创新”对资本主义稳定的重要作用,以及以资本循环和交换为基础,通过消费方式变卖资本的模型;《资本论》的第三卷通过构建一个“生产—分配”和“供应—消费”相结合的模式,进一步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起源、功能和社会结果[13]。
在资本主义生产与积累的过程中,资本利润率递减问题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点,但是传统政治经济学家通常从资本主义的外在因素来分析问题的根源。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主要从资本投资与循环的内在逻辑中寻找问题的答案,以简明扼要的方式阐述问题的根源。
2.3 资本三级循环与地区发展三阶段
进入20世纪下半叶,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城市化不断加速,对全球资本主义经济与社会产生深刻而又全面的影响。面对全球城市发展,西方城市规划出现了理论与思想解放的新局面,以卡斯泰尔、列斐伏尔和哈维为代表的新马克思主义学派应运而生。卡斯泰尔根据马克思主义阶级与阶级斗争理论提出了“集体消费”的概念;列斐伏尔提出了“空间生产”理论,超越将空间看作是物质的、中性的场所或容器的传统认知,创造性地提出空间是具有社会属性的;哈维则根据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和再生产周期性的原理,运用资本三级循环理论解释资本运动与城市空间发展的关系[14-21]。
哈维提出的资本一级循环是资本向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利润性生产的投入,对应地区发展中的生产性投资阶段;资本二级循环是资本向物质结构和基础设施的投入,对应地区发展中的建成环境投资阶段,包括生产性建成环境和生活性建成环境投资;资本三级循环是资本向科教、卫生福利事业等的投入,对应地区发展的科技创新投资阶段[22]。
2.4 小和山地区发展阶段分析
相对于资本第一级循环的生产性投资阶段,小和山地区各院校人才培养能力已经基本形成。2010年以来,各校园内部教学、实验、科研、体育活动设施,以及学生宿舍、食堂和相应的商业服务基本建成投入使用,到2016年,小和山高教园区在校学生约55 000人,其中外国留学生超过2 500人,教职员工人数超过4 000人,每年为社会培养各类毕业生将近15 000人。
相对于资本第二级循环的建成环境投资,在生产性建成环境建设方面,各校基本上自成体系,缺乏园区共享的生产服务设施,道路与交通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在生活性建成环境方面,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商业服务、道路交通等公共设施还严重缺乏,需要再进一步加快建设。
就小和山地区而言,相对于资本第三级循环的科技创新投资阶段,并不仅仅是一般性科教、卫生福利事业的投资,而是在现有教育、科研资源整合基础上形成的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和科技创新产业的快速发展。依据这个标准,小和山地区进入并完成资本第三级循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要认真区分小和山地区“农业经济—工农二元经济—教育科技投资”与哈维资本三级循环中“生产性投资—建成环境投资—科技新投资”两类模式的不同点。在三级资本循环中,“科技创新投资”是地区发展在完成以产品生产投资和建成环境投资阶段之后的高级发展阶段,是地区发展内在动力的结果;而现阶段小和山地区的“教育科技投资”是城市功能分工的需要,不是地区自身发展的结果,因而缺乏长远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因此,现阶段小和山地区建设与发展的重点,是通过明确发展主体、优化政策环境、加快建成环境的建设与完善,不断提高地区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地区快速发展。
3.1 明确发展主体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与“之江文化艺术创意园区”的成功经验表明,具有明确的发展主体,是一个地区加速发展的关键。2001年以来小和山高教园区的快速发展,是浙江省教育主管部门和杭州市政府协同推动的结果。随着园区内各院校基本建设的相继完成,小和山高教园区管委会的职能有所削弱,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教园区的进一步快速发展。
随着留和路西线打通并连接闲祝路,小和山地区西部的里东路沿线及闲林水库流域地区,应当纳入东部高教园区统一协调与管理,其管理机构应当由浙江省教育主管部门、西湖区和余杭区政府及相关镇街共同参与,进一步明确职责、充实力量。
要站在历史的高度,重新定位小和山高教园区的发展战略与目标,园区功能要由“高教园区”提升为“科技教育创新创业园区”,要充分发挥高校人才优势,整合科技研发资源,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效率,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把小和山建成杭州城西地区科教创新创业的主要“发动机”和集聚地。
3.2 优化政策环境
小和山地区生态环境优势明显,但是发展空间相对有限,如何通过优化政策环境,合理调配与使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是小和山地区发展与振兴的关键。
浙江省教育主管部门应当主导园区功能的转变与提升,要为小和山地区的功能升级与发展争取国家和省级相关部门多方面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支持;要引导园区内各院校,集约、节约利用现有土地资源,要根据教学、实验、科研、生活配套的实际需要有效使用土地资源。
杭州市及西湖区、余杭区和相关镇街要将关注点从可变现的土地资源转移到地区科技创新能力和创业资源上来,要按照“科技教育创新创业园区”的战略目标要求,综合考虑现有土地资源的开发,包括“山坞资源”和其他零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各院校让出富余的土地资源用于园区生产性和生活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要严格控制园区范围内土地资源的无序利用与低效利用。
高教园区管委会要将促进园区公共服务设施社会化和园区内不同社会阶层及群体的融合作为重要的工作任务,建立政府、社区、院校、科研机构在社区建设、发展与融合方面的联动机制,促进社区认同。
3.3 完善建成环境
在生产性建成环境建设方面,对内要加强带有共享功能的公共设施建设,如地区性共享的科研信息中心、公共实验中心、科研交流中心与成果展示中心的建设,为加强相关院校之间及院校与社会科研机构、科技人员之间的合作交流创造条件;对外要加强交通设施建设,向北通过增加与天目山西路的通道,加强与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联系;向南打通午潮山隧道,加强与之江旅游度假区的快捷联系,与中国美术学院、浙江音乐学院等共同构成杭州城西科技-文化创新创业综合体;同时争取通过快速通道及轨道交通线路建设,加强与富阳科创园区的联系,如将规划中的地铁3号线支线向西延伸至富阳科创园,以沟通富春江沿线地区与杭州城市西北部地区的便捷联系。
在生活性建成环境建设方面,应重点完善园区内中小学教育、地区性综合医疗设施和商务服务设施的建设。小和山九年制学校的规划应当尽快组织实施,以解决教职工及园区内居民子女入学难、就读远的问题,考虑到服务人口与办学规模的矛盾,可以采用高校附属学校或国际化学校等多种办学模式,以吸引周边区域的生源;园区内缺乏一所科室相对完整、位置相对适中、规模相对合理的综合性医院,地方医疗主管部门及建设规划部门应当认真考虑;应当根据居民生活的实际需要,科学进行商业服务的业态规划,对综合超市、农贸市场、书店等由于开设条件不足而居民确实需要的商业业态,应当采取房租减免、经营补贴等相关政策积极扶持。小和山地区山清水秀,自然生态条件良好,通过合理规划与开发建设,完全有条件成为杭州近郊观光休闲和户外运动的新亮点。节假日市区休闲度假人口的进入,不仅能弥补高教园区节假日学生外出造成的商业服务需求的周期性短缺,而且还有可能创造更多新的服务需求,从而繁荣地区经济。
地区发展战略选择直接影响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的健康发展。同时,地区发展战略选择是一个基于地区发展阶段的动态过程,而一个地区所处的发展阶段又应当根据地区投资周期与资本循环规律来科学确定,这是以大卫·哈维为代表的新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的意义所在,在小和山地区的研究中已经得到充分验证。
就小和山地区而言,高教园区的建设是外部投资输入的结果,高教资源如果不能转化为地区转型发展的动力,大学也只能视作“人才工厂”,每年数以万计的大学生入学和毕业,只是原材料和成品的进出。从投资循环的角度看,这是地区发展的初级阶段。
小和山地区发展的重要目标是充分利用丰富的高教资源,实现高教园区向高教科研创新产业园区转型,加快进入到投资循环的高级阶段。但是这种转型一定不能逾越投资循环的中级阶段,这就是建成环境的建设阶段。因此,交通市政设施的完善,公共生活服务配套设施的系统建设应当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建设高教科研创新产业园区是小和山地区发展进阶、产业升级和区域转型的基本方向,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发展目标,同时也是地区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高教园区的单一功能带来周期性人口流动,对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与运营效益的影响,是目前小和山建成环境投资的重大障碍。因此,通过高教科研创新产业园区的建设,形成区域综合功能,促进区域健康发展,是关键的破解之道。
[1] 杨小峰.大卫·哈维空间与资本思想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5.
[2] 林密.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视域中的空间问题:以哈维关于资本积累的空间研究为中心[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6,53(2):26.
[3] 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杭州市小和山单元(XH14)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Z].杭州: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3.
[4] 曾剑云.基于社会资本的科技园区创新差异根源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11):8.
[5] 王燕,孟民杰,黄韬.论大学科技园对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推动作用:以广州大学城健康产业产学研孵化基地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3,30(2):19.
[6] 贺小飞.基于“互动”效应作用下的高教园周边地区规划探讨:以扬州市汊河片区规划设计为例[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7] 余炜楷,赵宁,岑君毅.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的科技园区生活性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研究:以广州市民营科技园为例[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2.
[8] 丁磊,刘秉镰,庞瑞芝.台湾新竹与内湖科技园区发展模式比较研究及经验借鉴:基于区域创新网络视角[J].中国科技论坛,2011(5):91.
[9] 埃德加·M·胡佛.区域经济学导论[M].王翼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10] 罗斯托.经济成长的阶段:非共产党宣言[M].国际关系研究所编译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11] 陆玉麒.区域发展中的空间结构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12] 卡尔·马克思.资本论[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621.
[13] 赫曦滢,赵海月.大卫·哈维:全球空间生产的资本逻辑再认识[J].兰州学刊,2011(12):10.
[14] 张佳.大卫·哈维的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95-113.
[15] 孙江.马克思的空间生产理论及其当代意义[D].苏州:苏州大学,2007:2.
[16] 殷洁,罗小龙.资本、权力与空间:“空间的生产”解析[J].人文地理,2012,27(2):12.
[17] 张凤超.资本逻辑与空间化秩序: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解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7):37.
[18] 王岩.马克思与凯恩斯的经济周期理论比较[J].经济纵横,2010(1):21.
[19] 崔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影响因素与“十二五”期间矛盾克服:马克思学派增长及周期模型与“十二五”期间的战略措施研究[J].中国发展,2010,10(4):22.
[20] 石崧.资本循环与竞争优势:上海城镇化发展的瓶颈剖析[J].上海城市规划,2014(1):56.
[21] 武廷海,张城国,张能,等.中国快速城镇化的资本逻辑及其走向[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12(2):1.
[22] 逯百慧,王红扬,冯建喜.哈维“资本三级循环”理论视角下的大都市近郊区乡村转型: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J].城市规划,2015,22(12):43.
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choice based on Capital Circulation Theory-A case study of Xiaoheshan higher education park
FENG Yufeng,LU Weijie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Zhe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angzhou 310023, China)
Problems on insufficient collaborativ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bility, low efficienc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 lack of life service, and inadequate infrastructure facilities exist in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Xiaoheshan higher education park.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we used Marx’s Capital Circulation and Investment Cycle Theory and research methods to redefine the development stage of Xiaoheshan area and analyze the stag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development problems. The development target, construction focus, planning strategies an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phases were proposed.
urban planning; region planning; development stage; development strategy; Capital Circulation Theory
10.3969/j.issn.1671-8798.2016.06.009
2016-10-12
冯雨峰(1958— ),男,浙江省江山人,高级城市规划师,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
TU984.14;F091.91
A
1671-8798(2016)06-046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