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文化发展规律,追寻文化发展脚步
——评《嬗变与重组:转型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机制研究》

2016-01-23 14:05王永贵
关键词:社会转型机制建设

王永贵

(南京师范大学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中心,江苏 南京 210097)



探索文化发展规律,追寻文化发展脚步
——评《嬗变与重组:转型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机制研究》

王永贵

(南京师范大学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中心,江苏 南京210097)

文化具有复杂的内涵,每个人都可以给它一个界定,每一个活动都可以赋予它一种意义,人们举手投足之间就可以不经意地创造一种文化形式。文化问题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从学术研究到日常生活、从国家政策到社会行为,都是充满文化意义和价值追索的过程。孟宪平教授的《嬗变与重组:转型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机制研究》(人民出版社2014年12月出版),从机制的视角深入研究了当下的文化现象、文化变迁和文化建设,在历史与现实结合中构建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机制体系,令人耳目一新,是探索文化建设规律的一部力作。

该书总体结构比较连贯,各部分内容衔接自然、内容丰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关于社会转型理论以及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文化矛盾和文化建设任务的新阐述。作者分析了理论界在不同时期、从不同视角提出的观点,认为尽管他们理解不同、解释不一,但他们对社会转型的认识具有深刻的见解。作者认为,社会转型裂解了旧的文化体系,孕育了新的文化内涵,催生出新的文化形态。如诗如画的文化图景在新理念的冲击下可能变得面目全非,淳朴、健康的文化内容可能会在社会转型中被堕落的或时髦的文化形式所替代,它把人们心目中“美好的旧时光”洗刷殆尽,又会把幼稚而华美的文化内容推向社会前台,不管它明吐芬芳,抑或是暗带毒刺,都一次次展现出人类社会的“壮丽日出”。就内容看,第一章所论及的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转型和社会发展的理解,是在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有关理论的基础上所作的概括和总结,有一定的创新性。二是关于“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相关概念和理论的新阐释。该书把目前文化概念的界定分为四个类型:中国历史上的文化认知、西方学者的文化解读、马克思主义对文化的理解、国际组织对文化的界定。文化概念的多变是由文化生态、文化主体、地理环境、科学技术等因素造成的。该书认为,它给我们的启示是,从人类社会交往中探寻文化发展思路,从社会发展的动态环境中把握文化发展机理,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中构建文化建设机制。三是对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机制的涵义和作用机理的新探讨。作者认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机制是根据我国文化建设实际所设定的行为规范和运行方式,其基本要求是自觉适应文化发展规律,揭示文化的内在关系,推动文化健康发展;其价值向度是张扬人的主体性,彰显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推动作用。在此基础上,作者把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机制的特性概括为合目的性、合规律性、耦合性、科学性,其基本定位是:明确的价值理念、高度的文化自觉、广泛的文化认同、独特的文化个性、鲜明的时代特征。四是关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机制的理论借鉴和实践借鉴的新研究。作者认为,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寻找依据,必须认真分析和理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要从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历程和经验中寻找依据,尤其要从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中寻找依据;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中寻找依据,尤其从苏东国家的兴衰中寻找依据;从国际文化交流中寻找依据,尤其是在捍卫文化主权和提升话语权力中寻找依据;等等。

该书的一些观点和论断颇具创建性,集中体现在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机制及其体系的论述上。如:把文化力量的二象性特征总结为:软中有硬、形神兼具、强弱不等、虚中有实、正负效应共生,它表现在影响力和辐射力、吸引力和亲和力、国际事务以及国际舆论的主导能力等方面。又如:论述了文化保障中的文化权益保障机制、文化经费保障机制、文化政策保障机制;论述了文化传播中的观念创新机制、文化传播内容创新机制、文化传播方法创新机制、文化传播人才培养机制;论述了文化管理中的物质激励机制、精神激励机制、绩效激励机制;论述了文化生态中培育机制、文化安全预警机制、文化交流机制、网络文化管理机制。关于宗教文化的规范引导机制,作者提出要把党和政府的“积极引导”作为“相适应”的基本保障,把宗教界“主动适应”作为“相适应”的必要条件,把坚持科学发展作为“相适应”的基本路径。关于民间信仰的管理和规范机制,鉴于目前大部分省市还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针对“为什么要管”、“靠什么来管”、“管什么”、“怎么管”、“谁来管”等方面存在的模糊认识,提出科学界定民间信仰的历史地位,客观认识民间信仰的积极作用,设立专门机构、建章立制、规范民间信仰管理的基本思路和措施。

该书语言凝练,可读性强。如:把文化发展要求总结为培育“文化三自”(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抵制“文化三俗”(庸俗、低俗、媚俗),提倡“文化三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把文化建设绩效评价要求描述为既要看数量,更要看质量;不仅要横比,还要纵比;既要看成绩,又要看不足;另一方面,要体现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及时发现问题、总结问题、解决问题。把社会转型造成的文化变化可以归结为消费文化崛起、大众文化兴起、流行文化兴盛、价值观念变迁、低俗文化滥觞。把社会转型带来多方面的文化矛盾归纳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矛盾、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矛盾、主流文化与多元文化的矛盾、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矛盾。

该书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针对性表现在:对省市及地方政府部门设立专门的民间信仰管理机构,明确管理职责的建议,这一点是政策性很强的建议。该书认为这个机构应该是从省、市、县、乡、村逐次建立起来的,要有具体的编制和职能设置,它可以作为民族宗教局的一个部门,也可以独立出来。这个机构的职责是:规范民间信仰内容、甄别民间信仰的类型、管理民间信仰活动。从现实的情况看,可以设想建立一个“一家主管,多方配合”的管理体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可以作为所在行政区域内的民间信仰活动主管部门,统战、宣传、公安、规划、土地、建设、对台、旅游、文化、精神文明等有关部门按各自职责,配合做好工作。对现有的基层文化服务的落实、管理和考核方式的建议。提出结合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设定考核方式,重形式更重内涵,重数量更重质量,重外观更重品质。提出农村文化建设的管理和机制问题。作者认为,目前农村“三支队伍”对文化建设影响很大,庞大的“麻将队伍”不问政事,所谓的“宗教队伍”麻痹精神,显性或隐性的“黑恶队伍”影响着社会稳定。这是值得重视的现象,应该有一个有效的管理机制来应对。

该书是适应当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部学术成果,所提出的“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政策保障机制”、“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完善译制、推介、咨询等方面扶持机制”、“建立面向外国青年的文化交流机制”、“健全领导体制机制”、“健全文化建设工作机制”、“完善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网络安全评估机制”等,具有重要的现实针对性和实践指导性。

作者简介:王永贵(1964-),男,南京师范大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收稿日期:2015 - 11 - 20

猜你喜欢
社会转型机制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双城记》
《偷自行车的人》与《小武》分析比较
战后台湾如何从农业社会转型工业社会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