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形势下教师工作室对学生培养的运作模式

2016-01-22 20:41宿宝臣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41期
关键词:制度化

宿宝臣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大学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建立“教师工作室”,逐步形成强有力的教学科研团队,强化师生交流的解决思路,并阐述了教师工作室的几种运作形式,以及教师工作室运行过程中可能碰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尤其提出了建立教师工作室网络管理平台的意义及其初步框架设想,探讨了通过网络技术提升教师工作室运行效果的思路。

关键词:教师工作室;网络管理平台;制度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1-0025-02

一、问题的提出

很多高校鼓励设立“教师工作室”,加强教师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单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角度看,设立“教师工作室”后,学生可在大一或者大二的某个阶段通过学校设立的“助教”岗位进入教师工作室,获得更多的动手能力锻炼。但是目前“教师工作室”的运作还存在如下的突出问题:第一是学生的选拔问题,哪些学生可以进入教师工作室?如何选拔学生?第二是学生的管理问题:学生进入教师工作室后如何更有效的管理,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第三是教师工作室的组织管理问题:哪些教师工作室开放招收学生目前也是一笔糊涂账,尤其对于学生而言。本文旨在总结我校“教师工作室”运行多年的经验教训,探讨如何将学生进教师工作室常态化、制度化,让教师工作室在培养学生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让更多的学生受惠于教师工作室的动手能力锻炼。

二、新形势下的教师工作室

现在的大学生都是90后,具有睿智而轻狂、成熟而盲目、理性而躁动的显著特征。显然,90后大学生是个性鲜明的一代人,而现在的大学教师大多是50后、60后、70后,至多是80后,他们当时所处的环境、所接受的教育及其教育模式和当前的90后截然不同,很多教师会发现90后学生不听话,不好教,因而对现在的学生产生了偏见,难免也在教学活动中带了情绪,给教学效果带来了不良的后果。通过我们的实践证明,除了常规的思想政治工作之外,成立教师工作室,加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深度了解,让90后大学生通过较长时期和更密切的参与教师工作室的学习和管理,真正了解自己的老师和所学的专业,是提升教学效果、密切师生关系的有效途径。

三、教师工作室的制度化

教师工作室的制度化是促进和保证教师工作室健康发展的保障。单纯依靠教师个人的积极性创建教师工作室,不利于发挥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也很难保证教师工作室长期有效的发挥作用。建议从如下几个角度考虑建立有效的制度,鼓励有能力的教师积极创办教师工作室:

1.给招收学生的实验室、研究室以统一的原则命名和挂牌,建议以“xxx(教师姓名)工作室”的形式命名,以突出核心教师在其中的作用。

2.考虑在学院网站基础上开发一个“教师工作室”管理系统,允许教师工作室持续更新和介绍其成果,并通过网络加强师生互动,比如加强和往届生的联系,通过多年的持续积累形成该工作室的特色和优势。

3.建立考核机制,和绩效适当挂钩,正确评价“教师工作室”在促进学生素质提高中的作用,促进工作室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4.鼓励多个老师合作成立“教师工作室”,或者教师工作室之间的横向合作和联系,开拓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鼓励校企合作共创教师工作室

校企合作共创教师工作室是普遍比较受欢迎的形式。一方面,这种类型的教师工作室一般有来自企业的经费支持,更有能力为学生提供好的环境和设备。另一方面,企业方能够根据市场需求提出更切合实际的项目,学生能够在实战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社会实践经验,比“空对空”的研究模式更能快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工作室作为相对独立体,主动服务企业产品提升,接受企业委托技术研发项目,利用企业提供的项目研发资金购置设备建设工作室,达到锻炼队伍、培养学生、提升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

五、鼓励青年教师主动加入教师工作室

青年教师由于在教学经验、科研经验、人际关系等方面都有待提高,如果能够融入到教师工作室的氛围里面,相信在老教师的传帮带下会取得更快的进步。这种传帮带不仅仅体现在教学的帮助上,在科研方面的帮助尤其大。因此,青年教师加入教师工作室有利于形成稳定和持续的科研团队,并由此带动教师队伍的整体提升。

六、教师工作室网络管理平台

开发“教师工作室网络管理平台”是促进教师工作室制度化的重要保障,通过现代化的网络手段加强教师工作室的宣传和互动,提升了教师工作室的管理手段,学生也更能够接受网络的管理方式。“教师工作室”的基本功能包括:

1.教师工作室介绍,包括成员介绍、主要研究领域、主要研究成果和课题等;

2.教师工作室现任学生介绍,包括每个学生的姓名、专业、进入工作室的时间等;

3.互动区域,主要是学习讨论区,可以根据专题分为若干个子专区,每个专区由一名工作室的学生担任管理员。学习讨论区是学生学习成果展示和讨论问题的地方,要求学生要把学习的成果展示在讨论区,这样也便于学习素材的保留和传承,便于实现学生的自我良性循环。

4.学生风采区,主要展示往届学生的工作去向和取得的成果。鼓励往届学生经常回到学生风采区更新自己的信息,这样对学弟学妹也是莫大的鼓励和帮助。

5.教师blog和学生blog:教师工作室的每个教师和每个学生都有独立的blog,大家可以通过blog更好地实现网络交流。

6.微信公众号:每个教师工作室开通微信公众号,方便在微信上的宣传和交流。

教师工作室网络管理平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本文开头提出的问题,比如:教师工作室的公示问题,教师工作室的学生选拔和管理问题等等。

七、教师工作室的公示

教师工作室网络管理平台为每个教师工作室提供了独立的空间(二级域名)和入口,这样做的好处有以下几个:第一,方便和有利于教师工作室的宣传。独立的二级域名入口就像是教师工作室的网络名片,无论是其他教师还是学生,只要根据这张网络名片就可以很方便地了解感兴趣的教师工作室。第二,通过专栏的方式列出所有的教师工作室,既体现了学校对教师工作室的关注,也方便大家按图索骥。

教师工作室的公示还包含了工作内容的公示,如:本教师工作室的主要研究成果,有哪些学生正在教师工作室参加实践锻炼,学生的重要研究成果,往届学生的去向等等。通过工作内容的公示,更加方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合适的教师工作室参加实践锻炼。

八、学生选拔问题

建立合理的学生选拔机制需要考虑的几个问题是:

1.根据不同“教师工作室”的规划,可以从大一新生、大二学生中选拔学生。

2.形成学生和教师的双向选拔机制:在每学年的固定时间段,学生首先通过浏览学院网站关于“教师工作室”的介绍了解老师并填报志愿,由教师工作室确定考核形式和是否录用该学生。该时间段可以固化为“教师工作室选拔周”,建议为每学年第一学期的第3周。

3.学生一旦录用需要录入到“教师工作室”管理系统中公示。

4.选拔学生不以成绩为依据,主要考虑学生兴趣和学习后劲。

学生的选拔可以通过“教师工作室网络管理平台”全程在网上实现,并结合面试的方式确定有资格进入教师工作室学生的最终名单。

当然,学生进入了教师工作室并不是进了保险箱,在教师工作室内部也要建立适当的竞争机制和淘汰机制,这涉及到教师工作室内部的各种管理问题。

九、教师工作室内部学生管理问题

每个教师工作室需要建立学生管理制度,实现工作室学生管理的制度化,主要包括:

1.卫生和体育锻炼制度:保持工作室卫生,加强学生身体素质要求。

2.考勤制度:教师工作室不是一个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地方,要保证学生的正常出勤率,保证学习效果。建议采用指纹考勤的方式掌握学生的出勤情况。

3.淘汰制度:可以考虑建立末位淘宝机制,加强学生的竞争意识。

4.学习制度:在工作室内部对学生进行分组(形成学习小组),学生定期和不定期进行心得讨论,并将学习体会和成果发布到“教师工作室”管理系统上(可以公开浏览)。

5.学生自我管理问题:建议选拔有能力的学生担任教师工作室的“助教”或者“助理”,这样既实现了学生管理学生,也锻炼了学生的组织和管理能力。

6.校友联络制度:已经毕业的学生去向和工作成绩要发布到“教师工作室”管理系统上分享,鼓励毕业学生有机会返校和主动更新“教师工作室”的相关页面。

7.鼓励“教师工作室”利用QQ群、微信群等方式加强和学生的交流。

十、小结

新时代、新形势下的高校教育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这种教师工作室形式的探索为全方位的立体教学提供了一种思路。教师工作室以教师个人为中心,充分调动和发挥核心教师的积极性和正能量,以点带面逐步形成教学科研团队,更利用了各种网络媒体和载体加强了和学生的交流沟通,在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具有很大的优势。

参考文献:

[1]严薇,袁云松.加强实验室开放 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良好支撑[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5):16-17.

[2]栗艾华.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成长载体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4,6(17):83-85.

[3]蔡茂华.高校青年教师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作用探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4]粟艾华.国内外教师成长的研究综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2).

[5]金钊.骨干教师工作室的研修实践与反思[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1,12(6):6-11.

[6]邱荒逸.深化校企合作教学的工作思路与实践尝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1).

[7]张宝君.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解析与对策[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4).

猜你喜欢
制度化
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化建设
东周时期男尊女卑制度化的生物考古证据
推动以案促改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关于高职学生管理制度化与人性化的探讨
推进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制度化的若干重要问题
领导干部学法要制度化常态化
大学生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的路径
党内民主制度化的困境与突破路径
法治视野中的非制度化生存论析
司法程序中的民意及其制度化表达——兼论人民陪审员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