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红兰
著名作家梅子涵曾说过:“阅读那些经典和杰作,在故事和语言间得到和世俗不一样的气息,优雅的心情和感觉就滋生出来;还有很多的智慧和见解……”由此可见,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借助丰富的人类文化精品滋养他们的心灵,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拓宽他们的视野,无疑是使孩子终身受益的重要措施。《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童年的阅读经验是人的生命底色。要使生命底色变得丰厚润美、光彩照人,学生除了课内要研读文本,更需要将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于课外阅读实践。如何使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效整合,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呢?
一、课内得法,为课外阅读明经辨纬
阅读教学是对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的继承和发展。可以说,没有课内语文阅读的基础,就根本谈不上在课外阅读方面求发展。
1.课内个性化阅读。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去体验作品,尊重学生新鲜的阅读感受,尊重学生对作品的初始反应,珍爱学生富有个性的理解,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力和发散性思维。
课例:《安塞腰鼓》是一篇内容丰富、意蕴深刻的散文,因而我将本课的阅读重点定为“寻美”,要求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去寻找文章的美点,以展现自己的个性阅读能力。首先,要求学生用“我发现了( )美,理由是( )”的句式说话。
生1:我发现了场面美。课文运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击鼓时壮观的场面。
生2:我发现了舞姿美。课文具体描绘了他们击鼓时舞姿的种种变幻,令人叹为观止。
生3:我发现了鼓声美。听,那隆隆隆隆的豪壮声音能给人以有节奏的美感。
…………
师小结:刚才找到的这些美点都能让我们进入到文章中,既感受到文章主要的写作内容:安塞腰鼓的击鼓场面、鼓声、击鼓后生、击鼓的姿态以及滋养的土壤等,又感受到安塞腰鼓所表现出来的生命力量以及通过鼓声传递出来的真挚情感。那么,作者又是用哪些美的写作形式将其表现出来的呢?(小组合作6分钟之后交流)
生1:我们小组发现了本文的结构美。作者采用了层层递进、反复出现的形式来结构文章。如“好一个安塞腰鼓”就在文中多次出现。
生2:我们小组发现了句式美。作者在文中很多地方运用了排比句式来增强语势,还运用比喻句使描写生动形象,所以说本文的句式是很美的。
对作品的解读,不要去追求唯一答案。许多课文都有着作者独特的视角,需要我们去敏锐地洞察,引领学生在阅读的天地中自由驰骋。
2.课内积累性阅读。阅读离不开对文学语言的品味,它不是对词语、句子等作纯语法意义上的分析,而是看遣词造句在塑造形象、表达思想感情方面起了什么作用,即重在词句的艺术审美功能。所以,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积累习惯的养成,通过课内阅读来培养学生语感。如学习了《黄山奇松》,学生品赏、背诵了文中描写黄山奇松千奇百态,引发奇特想象的精妙语句。在我的点拨下,他们课后再去搜集描绘花草树木的优美句段,背诵积累。这样通过课内外的大量积累,学生的读写能力就有明显的增强。此外,诵读性积累在阅读教学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俗语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一些诗歌、儿歌、佳句、经典诵读很需要这种学习方式。在多读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可以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
二、内外整合,为课外阅读提升质态
搞好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有效整合,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是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途径。如今现代意义上的阅读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报刊书籍上,还有电影、电视,网络平台和网络资源,网络图书馆也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好去处。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有效整合的课例(第十册《三借芭蕉扇》教学片断)中:“同学们都已经体会到了孙悟空鲜明的人物形象,接下来,请你们根据专题网上提供的资源,自己选择一种最擅长的表达方式,让别人也能够真实地感受到孙悟空在三借芭蕉扇过程中的大智大勇。”于是,学生根据网上的学习提示和学习资源,有的倾听课文录音,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或生动地复述课文;有的专注地听评书录音,用传神的腔调和扣人心弦的语句练习说书;有的注视着连环画图片,经过简单地再加工后为画面配上反映人物显明个性的文字说明;有的几个同学合作,边观看动画片边练习表演;有的同时阅读着课文、原著、儿童故事三种不同风格的三借芭蕉扇的经过,比较它们在用词造句方面的不同,练习用最精彩的语句来讲述;还有的欣赏着歌曲《敢问路在何方》和《大圣歌》,并练习演唱。在接下来的全班交流中,学生不仅又一次深刻地感悟到了人物形象,而且创新的火花时时在每一位学生身上闪现。
三、结语
语文学科的社会性和实践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应当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把课内教学和课外拓展融成一个整体。把课内学到的知识、技能,在课外得到有效的巩固和应用。开放课堂,以课内为点、课外为面,使课内外和谐衔接;使学生既从生活中、课外阅读中学语文,又能把课内所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运用到课外阅读和生活中去,学以致用。
【作者单位:高邮市临泽镇周巷实验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