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继兵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教育承担着培养小学生基础性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的责任。那么,如何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的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使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得到保证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作一个粗浅的探索。
一、激发兴趣,唤起对科学的好奇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天生有着成人所缺失的可贵好奇心。他们对一切未知的、充满情趣的事物都有一探究竟的热情。我们也应该把他们的好奇心激发在课堂,变“要他学”为“我要学”,使兴趣和好奇成为学生学习的驱动力。
(一)趣在课前
纵观苏教版小学三到六年级的科学教材,很多教学内容都可以在课前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六年级上册《做酸奶》一课,学生一般都喜欢喝酸奶,但都是购买的成品酸奶,如果让他们课前亲自按方法做,从而喝到亲自做出来的酸牛奶,那种成就感、新奇感一定会带着他们更投入地学习新的科学知识。
(二)趣在课首
一堂成功的课,课首的导入很是关键。导入新课的方法与策略多种多样,但如果你的导入一下子就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那接下来的教学实施将会事半功倍。如四年级上册《热空气与冷空气》一课,教师一开始就演示点燃的蜡烛上方,纸蛇不停旋转,离开火焰又停止转动的现象,激发学生探寻什么力量让小纸蛇转动起来的欲望,为接下来的学习与探索提供动力。
(三)趣在活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活动性和实践性课程。活动性表现在小学科学课程把探究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强调通过学生亲身经历动手动脑活动,学习科学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精心设计实验过程中的探究活动,力求把趣味融合进严谨的科学实验里,增强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愉悦体验。例如四年级下册《力在哪里》一课,通过学生平时玩的弹玻璃球、玩橡皮泥、掰手腕等有趣的活动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探究实验,让学生在玩中学到了研究科学问题的方法。能够设计有趣探究活动的教学内容还有很多,《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简单电路》《七色光》等都趣在活动中。除了这些明显含有趣味性的内容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学习外,一些趣味性不足的课题,教师更要多花功夫,找到关键时机巧妙激趣,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利用儿童的年龄和认知特点促进他们更高效地学习科学。
(四)趣在课后
教是为了不教。在课堂上经过了师生的共同探究学习,学生学到了探究的方法,有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但如果因为学习明白了,就因此而减弱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浇灭了学习的热情,那么这样的科学课最终也是失败的。只有成功的科学课堂才有让学生继续课后探究的兴趣与冲动。我们教师应努力调动学生课后探究的热情,使兴趣不减,学生探究不止。最通常的做法就是在课尾留一个可以利用本堂课学到的知识技能去进行更深探究的充满趣味的问题或任务。这样就把课堂的兴趣点延伸到了课后,促进了学生的更深入学习。
二、做足实验,搭起学习科学的平台
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式学习机会,是科学教师必须在备课时充分考虑的一方面内容。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设置课堂实验,给足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会方法,创新思维,养成习惯,形成科学素养。让课堂实验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的有力平台。当然,科学课堂并非实验越多越好,关键要让每个实验都能让学生收获科学探究的思想和方法。要达此效,我认为教师应在以下三点做足功课:
(一)指导性探究实验
三年级是小学科学学习的起始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科学学科,教师在这一阶段的实验探究上,要多做指导,是以开展指导性探究为主,当然也并非要学生按老师说的每一步按部就班去做,而是要教师在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过程的实施,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实验结果的分析等多方面进行跟踪指导,帮助他们较快掌握实验的操作技能,形成初步的有老师指导下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引导性探究实验
经过一段时间的指导性探究学习,学生已经形成了初步的实验能力,掌握了一定基础的探究方法。这一阶段,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采取半扶半放的方式,在关键处引导,在是非处解惑,让他们自己找到探究的乐趣。
(三)自主性探究实验
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有了一定基础的探究能力。这时可给予学生探究学习的更大自主性,让他们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过程,验证实验假设,分析实验数据,论证实验成败,得出结论。这一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监控,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给予适时的指导。
三种不同性质的探究实验,教师在不同阶段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教师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注意自己介入学生实验的时机和程度,让学生多实验,多探究,多思考,多总结,就一定会让教师多省心。
当然,科学素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是在教师的每一堂课堂教学中逐步培养出来的。这就要求教师立足科学课堂,扎扎实实上好每堂科学课,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提高课堂的实效,那么,学生才会真正成为科学研究的主人。
【作者单位:高邮市界首镇实验小学江苏】